戰爭史上有哪些不起眼的小發明改變了戰爭形態?

楊壽強


二戰時期,風靡世界的美國“午餐肉罐頭”,大家都知道吧。罐頭這種發明,真的對戰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拿破崙時代,這位野心勃勃的人物經常四處遠征,帶著龐大的軍隊在戰場上廝殺。於是,怎麼給士兵帶來不易變質、營養全面的食物,就成了頭等大事。

1795年,拿破崙懸賞12000法郎,徵集能夠保存食物的方法。一位名叫尼古拉·阿佩奇的廚師,根據自己多年的經驗,發明出了一種“罐頭”。他把食物放在玻璃瓶當中,塞上軟木塞在沸水中煮一個小時,然後用蠟封口,可以長時間保證食物不腐敗。

1806年,拿破崙把這種罐頭送到海軍當中,讓他們體驗一下效果。果然,吃了的人都讚不絕口,他們發現這種食物在3個月後仍能保證鮮度和口味,絕對的“神器”。

但是,玻璃罐頭的最大麻煩就是太易碎,在戰場上會有很大的損耗。好在英國人彼得·杜蘭很快發明了錫制罐頭,投入到了歐洲戰場。


從此開始,戰爭再也離不開罐頭了。

二戰時期,美國的午餐肉罐頭被髮明,這種用打碎的肉配上澱粉等材料製成的罐頭,迅速被投入到了戰場。

雖然傲嬌的美國大兵覺得這東西不好吃,但是對於英國、蘇聯和中國這樣的物資相對缺乏的國家,美國人援助的罐頭簡直就是美味的代名詞。

蘇軍在漫長寒冷的冬季,把各種蔬菜和午餐肉罐頭一起熬煮,配上黑麵包,成了蘇軍戰士難得的美味。

二戰之後,美國又把午餐肉作為重要物資,支援到世界各地。比如韓國人,長期缺乏肉食,就把午餐肉罐頭奉為至寶,還發明瞭著名的

“部隊火鍋”


可以說,罐頭,挽救了無數戰爭中士兵的性命,深深影響著現代戰爭的發展。


七追風


有,而且還不少勒。

1、先說一個,大夥兒在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的,就是下圖這玩意。

你沒看錯,就是綁腿

成了各國士兵山地戰的神器。

綁腿有什麼好處勒?

1、防止血脈下積而引起小腿漲疼

2、防止蚊蟲叮咬,樹枝刮擦。

3、受傷用來包紮上課,固定骨頭。

4、山地行軍,遇到懸崖,就是繩索。

5、戰士受傷,配上幾根樹枝就是一副擔架。

6、抓到俘虜,又變成了捆綁敵人的繩索了。

綁腿最早發明還是中國,《詩·小雅·采菽》:“赤芾在股,邪幅在下。”意思就是採大豆的人,大腿上有紅色護膝,小腿上有著綁腿。

2、四方形油罐,就是下面這玩意

左邊為老式油桶。

這個四方形油罐是德國發明,之後迅速在全世界流行起來,他簡單耐用,解決長途行軍的不方便問題,至於他怎麼改變戰爭形態的,你們可以看看羅斯福怎麼來評價的

沒有這種油罐,盟軍不可能以超越1940年德國閃擊歐洲的速度在法國披荊斬棘。

3、馬鐙。

淘汰了戰車,從此進入騎兵時代,進而帶來遊牧民族的崛起。匈奴,突厥,蒙古,契丹,女真從此踏上了中華民族的史書,其中的匈奴,突厥,蒙古還改變了世界史。這就是一個小物件帶來的歷史的大轉折。


笑嘗歷史百態


膛線,死亡螺旋

在槍沒有膛線的時候,大家所運用的戰術,我們戲稱為排隊槍斃戰術,兩隻軍隊排成兩排,然後離到最近的位置之後,站著讓對方打,這個跟早期的沒有膛線的燧發槍的,坑爹的命中率有關。

不過大家發現旋轉的物體,它不容易改變它的軌跡,因此膛線被髮明瞭出來,最終在美國南北戰爭時期,蹲坑猥瑣流將站樁紳士打的痛不欲生,所以大家全部改行全去蹲坑了。

綁腿,士兵的好夥伴

綁腿的出現是很早的,但是不得不說的是這種簡單實用的發明確實深深贏得了當時世界上絕大多數軍隊的青睞,綁腿能夠幹什麼?

經歷過兩萬5000里長徵的紅軍戰士心裡最清楚,人在長時間的行走之下,腳步會淤積大量的血液,這樣的話造成整個腳行走起來異常的困難,綁腿的作用則是嚴格控制了腿部血液的積攢量,使得整個人長途行軍的時候不會感到腳部異常的腫脹。與此同時,綁腿可以防止蚊蟲的叮咬,同時也可以防止樹枝刮傷,張鵬腿拆下來,遇到懸崖的時候可以當做繩索垂降下去,有人受傷了,用它來當繃帶,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馬鐙,馬掌,世界戰場真正進入騎兵主宰戰場的時代。

騎兵出現在這兩樣發明之前,但是在此之前的騎兵對於人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這個時候騎兵,並不能大規模的進行普及,因為人的要求比馬的要求要高得多。

但是馬登的出現,確實讓大規模裝備騎兵成為了可能,原先要人馬一體的士兵才能夠當騎兵現在只需要上去進行簡單的訓練就可以訓練成一支可以使用的騎兵。

與此同時,馬掌的出現也讓整個騎兵遠距離的突擊成為了可能性,原先由於馬匹在長時間的行走之後,它的指甲會出現斷裂或者是有碎物進入馬的腳心,使得騎兵部隊喪失戰鬥力,但是馬掌的出現卻讓騎兵長途行軍,更加方便。

無線電,使得士兵指揮更加高效,戰爭進入百萬爆兵的時代。

在拿破崙時代,那個時候各大勢力之間捅下的兵力大致是10萬左右,並不是拿破崙拿不出更多的兵,而是因為當時的通訊手段確實太惡劣了,一個人能夠指揮10萬左右的軍隊已經算是極限了。

無線電的出現卻讓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個參戰國之間百萬兵力的對決成為了可能。

後填式子彈,徹底改變了士兵的設計姿勢

這個實際上要跟膛線一起說,原先是並裝填子彈需要把槍管豎起來降火藥倒進去,然後壓實之後再把子彈給塞進去,這樣的話導致整個人在設計過程中一直得保持站立狀態,這樣的話,自己整個一個被彈面積就特別大。

後裝式子彈,讓士兵可以趴下來進行射擊,這樣的話,士兵整個一個被彈面積就減小了戰場存活率也就越高了。

戰壕,大家一起蹲坑猥瑣

火炮栓門,使火炮射擊更加高效

原先火炮要設計的時候操作火炮的士兵是最苦逼的士兵,因為他們把火炮的拴門給打開的時候需要像擰那個葡萄酒瓶的瓶蓋兒一樣,這樣的話,火炮的射擊頻率就不高,後來有人改進了火炮的栓門,使得整個火炮射擊更加高效。


漩渦鳴人yy


既然很多朋友都說了馬鐙。本人就再介紹一個小發明。

發明雖小,卻實實在在地改變了戰爭形態。

這就是偉大的刺刀

對,你沒有看錯,就是刺刀!

刺刀對近代火槍軍隊的意義,遠比它的名字聽起來要重大的多。

由於初期火槍發射程序繁瑣,導致射速很低,一個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分鐘可發射2發子彈,射程大約100米—200米。

由於射速低、射擊精度差、射程近,所以,火繩槍部隊,面對敵方騎兵衝擊時,在彈藥發射之後,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必須有冷兵器部隊的掩護才能在戰場上生存。火槍手自己也需在火槍之外,再配備一把刀劍或一支長矛。

於是,西班牙方陣應運而生。依靠火槍手和長槍兵的密切配合,西班牙方陣一度橫行歐洲,所向無敵。

中國則出現了以“車營”為代表的冷熱兵器混合部隊。

但是,這種冷熱兵種混編的作戰隊形,有一個很大的缺陷,就是嚴重的限制了火器部隊的比例和數量,限制了火力的發揮。純火器部隊遲遲不能出現。

直到偉大的刺刀被髮明出來,火槍才變成了極冷熱兵器為一體的超級兵器。

最早裝備刺刀的火槍,要數中國明朝的快槍。早在1451年,明朝邊軍創造性地在鐵銃上安裝矛頭用於刺殺。

真正的現代刺刀,起源於法國。具體發明人已經難以考證。據說是由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於1640年發明的。1642年,已經成為元帥的皮塞居在率軍進攻比利時的伊普爾時,為手下的火槍手配備了刺刀,這樣就無須再用長矛手來保護火槍手了

法國軍事工程師、陸軍元帥德·沃邦於1688年又發明了用專門套管將刺刀固定在槍管外部的套管式刺刀。1703年11月 15日,在斯拜爾巴赫河會戰中,法國步兵首次上刺刀衝鋒,戰勝了普魯士軍隊。這以後,刺刀廣泛裝備了歐洲各主要國家的軍隊,長矛從兵裝備中被淘汰。

純火器部隊出現在戰場上,線列兵時代到來了。


上將噯福斯



據考證歷史上涮羊肉的真正發明者是拔都。此人是成吉思汗長子長孫。


拔都畫像

西部汗國成立時拔都掌權,率領蒙古鐵騎踏遍了歐洲。蒙古勇士彪悍勇猛,主要和平時飲食習慣有關,愛吃肉、喜喝酒。平時的蒙古兵都是大鍋煮羊肉,亦稱手把肉。

蒙古鐵騎之所以戰無不勝,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機動能力超強,快如閃電!在戰爭過程中拔都發現大鍋煮肉慢,於是要求士兵把牛羊肉切薄,用戰盔當鍋,三根木棍做架,煮熟後蘸鹽吃,這樣的吃法大大縮短了士兵用餐時間。



可以說,蒙古鐵騎當年是用一道美食改變了整個歐洲戰爭形態!


紅城老站


中原野戰軍轉戰大別山是很苦的,千里躍進時為輕裝前進幾乎拋棄了所有重裝備,因此淮海戰役打響後火力比較貧弱。即便是從豫西趕來的精銳陳賡第四縱隊,在準備總攻黃維兵團時,所有的支援火力如下:榴彈炮6門、山炮4門、野炮13門、“飛雷”發射器15個。



其中榴彈炮還是華野的增援炮營帶來的,所以陳賡最多的重火力還是這種“飛雷發射器”,國民黨兵稱之為“沒良心炮”,高級軍官一度認為是蘇聯支援的什麼秘密武器,其實是中原野戰軍的戰場小發明。

專業解釋一下“飛雷”的發射原理,它就是安徽所盛產的炮仗(爆竹)之工作原理,先用鐵皮捲成一個“彈體”,在裡面裝入炸藥包和雷管,然後安放到特製的發射裝置裡,可以用特製大木桶或是經過改裝的汽油桶,桶身下面用鐵管制成發射管,填充發射火藥。使用前須先行瞄準,再利用發射藥的衝擊力將“彈體”射出,發射距離大概在100米左右。



這玩意一次可射出20多斤的炸藥,爆炸威力足可以摧毀一個大型地堡,並震塌周圍工事,火焰刺眼,第十二兵團陣地上的鹿砦、武器、泥土和屍體被一起被拋上天空,不僅破壞力巨大,同時給國民黨官兵造成極大的心理震撼,有些人直接被震昏過去或七竅流血而死。

有人會問射程夠嗎?之前兩個野戰軍已經用對壕作業的辦法,土工掘進到距離敵人陣地50到60米處,殺傷距離完全夠用,並且解放軍戰士還在戰鬥中對發射器進行不斷的改進,比如通過調節發射藥量來控制射程與精度,在殲滅武器裝備佔優勢的黃維兵團中,這個特殊的發明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



中原野戰軍在提交西柏坡的戰後總結中寫道:“因我炮火較弱,我們曾大量使用了土造的炸藥拋射筒,收效極大。此種武器須制式化起來,大量製造,攜帶亦極方便”。

遺憾的是,由於戎馬倥傯,在我軍的歷史資料中沒有“飛雷”發明者的準確記錄,中野參謀長李達將軍回憶是第11旅、第22旅發明的,也有人提及是由中野第一縱隊20旅的顧顏幫同志研製的。



而華東野戰軍第三縱隊的記載是他們在濟南戰役結束後,於休整期間總結髮明的,並將其製造和使用辦法詳細錄於第22軍戰史當中。

沒有見到在華野圍殲黃百韜兵團戰鬥中使用“飛雷”的戰史記錄,應該還是中原野戰軍的發明,華野炮兵火力熾盛,而這個東西,應該是缺乏重火力的中野急中生智而來。


度度狼gg


一戰--- 剛開始時飛機都是負責偵查、撒傳單什麼的,直到一天一個法國人執行任務時被德空軍飛機上丟過來的鏈條打中,這個法國飛行員脾氣暴躁。找了挺機槍安在他的偵察機上,第二天擊落一架德軍飛機,(畫重點)於是世界上第一架戰鬥機誕生了!!!

如圖:差不多是這個意思





楊暢


兩個

第一個算不上什麼發明吧。1860年,美國打南北戰爭,北方聯邦制造槍支都是一人造一支槍,一個工程師小到零件,大到槍殼都是一個人造的。後來,改進了。分工合作,每個人只生產一個零部件,最後組裝。結果就只有,北方打爆南方,統一美國。後來的一戰,二戰,越戰到現代戰爭都在用這樣的流水線。

二是後坐力。早期的步槍極度追求大威力,大威力就有大後坐力。往往士兵的肩上有瘀血,馬克芯看到這樣後,用後坐力製造了世界上真正意義的機槍,最早的全自動武器。後世的名槍都是由這個才能成就輝煌。

三,金屬子彈。如果第一個不算,那麼再加一個。拿破崙戰爭時的步槍都是用紙質包裝的火藥,再倒入槍膛,在用棍子壓實,才能擊發。而這樣的射速是相當慢的,所以才會有拿破崙的排隊槍斃,拍槍法。後來發明了金屬子彈才有後來的武器。

再加一個,迫擊炮的發明。1904年,日本和俄國在東北爆發日俄戰爭。日本有兩種戰術,一是萬歲衝鋒,俄軍不怕,有馬克芯。但是,日本的壕溝戰,機槍打不到。俄軍有37毫米炮,仰高對準日軍陣地開炮,炮彈在天空畫出一條弧線落到日軍陣地上。迫擊炮就誕生了。


帝國34


先亮答案:馬鐙,不僅僅改變了戰爭的形態,還改變了整個世界的歷史進程!

一、專家眼中馬鐙的重要作用:

正如英國科技史學家懷特指出的:“很少有發明像馬鐙那樣簡單,而又很少有發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歷史意義。馬鐙把畜力應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讓騎兵與馬結為一體”。

現存最早的,有確切年代可考的馬鐙,就是出土於遼寧北票的馮弗墓的木芯鎏金馬蹬,前不久剛剛在《國家寶藏》遼寧館那期節目中兩相!

即便現在已經進入了21世紀,馬鐙這件發明,與其最初時的形態、結構,還是沒有太多變化,只是在材質上更多、作用劃分上更細,換言之,就是我們現在還在應用著老祖宗在幾千年前發明的東西!

二、沒有馬鐙時的騎兵:

在馬鐙沒有大規模裝備到騎兵之前,騎兵這個兵種是技術兵種!(一下探討的騎兵,是以農耕文明下的騎兵為主,遊牧民族的騎兵,在騎術上要明顯優於農耕文明下的騎兵,相應的對於馬鐙的依賴要小!但是並不是說遊牧民族的騎兵就不需要馬鐙!)

最簡單的就是行軍了,沒有馬鐙,騎兵想要在馬背上獲得穩定,只有藉助雙腿的力量,緊緊夾住馬背,短時間、低烈度,這種夾行的方式還可以被接受,但是馬匹奔馳起來,尤其是需要全力奔馳時,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假設馬匹全力奔馳100米,需要50步,騎兵在馬背上感受到的顛簸就是50次,速度越快顛簸越大!為了緩衝這種上下顛簸,騎兵只有兩個選擇,矮身伏於馬背上或者雙腿及腰發力,緊緊夾住馬腹,使得全身直立起來。這兩種騎行方式都可以減緩馬匹高速奔馳帶來的顛簸感!

但是這兩種騎行方式都有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無形中限制了騎兵的姿態與雙手!想要在這兩種騎行姿態下,進行射箭、雙手持武器攻擊,幾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個別的,經受過嚴格訓練的騎手,能夠在沒有馬鐙的前提下,在這兩種騎行姿態下(伏身、直立)進行射箭、或雙手持武器攻擊!

正是因為大部分騎兵,無法在奔馳地馬匹上邊奔馳邊進攻,所以最初的騎兵武器,是以單手持的短刀(長刀在奔馳地馬匹上,極易劃傷馬匹或傷到自己,騎兵的馬刀一直是傾向於短刀的!)、短劍為主。弓箭也有,不過是在馬匹停下後,才能夠使用!

所以,農耕民族的騎兵,在最開始出現時,負責戰場中偵察、運輸、傳遞消息、打掃戰場,這些活計是可以理解的!

無馬鐙時代:中國最早的騎兵是公元前636年,秦穆公送晉公子重耳返國時,送以“疇騎二千”。“疇騎”為有史可查的,中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的騎兵!在沒有馬鐙的時代,騎兵最巔峰的時候,是西楚霸王項羽打造的那隻西楚精騎!(西楚霸王時期,有沒有馬鐙尚不確定,但是現在沒有實物出土!)

在沒有馬鐙出現時,騎兵的選拔是非常嚴格的,也只有經過嚴格訓練後的士兵才能夠成為騎兵!這點是非常關鍵的!因為馬鐙出現後,直接打破了這個”騎兵紅線"

三、“騎兵紅線”:

即便是現在,我們在衡量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時,都要把適齡參戰人口數量,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爭動員能力予以衡量!古代更是如此!在沒有能夠跑過騎兵的交通工具出現前!騎兵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力量(一開始是戰車,後來戰車戰術被剋制得太嚴重,這種戰略力量變成了騎兵!)強大與否的重要衡量標準就是人數了!

精銳與否是需要後天訓練、實戰的!但是有多少人可就是個硬性指標了!

沒有馬鐙之前,想要成為騎兵,沒有任何騎馬經歷的步兵幾乎是不可能成為騎兵的!有了馬鐙之後,這個不可能被打破了!因為馬鐙解決了馬匹在高速奔馳時,騎手平衡的這個問題!即便沒有任何經驗的步兵,藉助馬鐙,稍加訓練就能夠做到直立起身,這在沒有馬鐙的時代,可是隻有騎術高超的個別精銳才能夠做到的!

技術壁壘一旦打破,伴隨而來的就是井噴發展!騎兵部隊的數量、質量一下藉助馬鐙,飛躍發展了起來!西漢更是靠精銳騎兵,把匈奴打得遠遁他鄉!

中國的歷史進程因為馬鐙的出現,被改變了!世界歷史也是如此!在冷兵器時代,騎兵有兩大戰略優勢,一是高機動性!步兵日行百里基本就是極限了!但是騎兵日行百里,簡直就不叫個事,這種機動性,對於攻守雙方都是足以改變整個戰爭態勢的關鍵!二是殺傷力,騎兵加馬匹在奔馳起來帶來的衝擊力,是冷兵器時代突破步兵正面防禦陣營最好的突擊力量!也就是打破防禦最佳的選擇!

這兩點一直存在,馬鐙的存在,讓騎兵這兩點,有了大幅提升!優勢更加明顯了!所以馬鐙真的很重要!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豆漿騎兵


紙殼子彈,沒有這個就不會有最早的後膛步槍,而如果最早的後堂步槍沒有被髮明,就不會有今天利用火藥燃氣擊發的一系列自動武器。



第二,就是掛鬍子機。。。。。

這玩意居然變成了宙斯盾啊。。。。誰想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