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從青到黃,從粒到粉,隨著小麥形態的變化,河南人有各種各樣的吃法。蒸、煮、炒、燒、烤……河南原來不僅盛產小麥,更會吃小麥。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小麥的花樣吃法,你解鎖了幾種?

王五點 | 文

南米北面,面對全國飲食格局,河南地處中原,略顯尷尬。但由於河南盛產小麥,所以,從古自今我們都堅定不移的站在了“北面”陣營。甚至,在河南飲食文化中,沒人能撼動小麥的地位。

一般的農作物都是春種秋收,但小麥不同,小麥冬種夏收。所以,每到五六月份,豫北、豫東、豫中……廣袤的平原一片金黃,隨著收穫時節的到來,滿地的麥子一茬一茬的倒下。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麥子的美味在豐收之後才能品嚐,但對於豐收的農民而言,早在豐收之前就嘗過了。

大型深夜放毒節目《風味人間》正在熱播,第一集就向大家介紹了這種美食——碾轉。

碾轉,是小麥還未成熟時的一種吃法。即將小麥脫去麥芒和外殼,放鍋裡煮,然後曬乾,將麥粒的青色外衣脫去,最後只剩青綠的麥仁,再將麥仁放在石磨上。隨著石磨的轉動,麥仁變成一縷一縷的“碾轉”。

從石磨上下來的碾轉直接吃,吃的是小麥最原始的味道,但也有人喜歡把原味的碾轉扮上香油、辣子、蒜泥、黃瓜絲等菜碼,像涼皮那般調著吃,當然,我還見過炒碾轉的攤子……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如今人們吃碾轉是圖個新鮮,可碾轉的誕生確是為了救命。

河南是農業大省不假,可在抗災害能力十分有限的過去,一旦有個什麼災害,河南也面臨顆粒無收的威脅。據說,碾轉的誕生便和河南史上的一次蝗災有關,人們為了不餓死,只得找來尚青的麥子來吃,結果發現,誒~味道還不錯!後來,人們為了口感更豐富些,便把煮熟的青麥仁放在磨上碾,這便有了碾轉。

碾轉好吃,但也費力,相比之下,青麥仁就好操作多了。青麥仁很有嚼勁,又自帶麥子的獨特清香,熬粥炒菜都很合適。

我很喜歡一道“青麥仁炒雞蛋”的菜,有次在登封參加活動,就是這一道菜,促使我每日早起吃早餐。

再簡單粗暴點,直接割一把青麥放火上烤也是難得的美食。

被火燎烤的麥穗變黃髮黑,漸漸散發出麥香。這時,將麥穗放手裡一撮,失去水分的麥殼便盡數碎成渣渣,然後謀足勁兒對著手吹一口氣,輕飄的麥殼便飛向空中,手中只剩青色的麥仁。最後,將這些麥仁一把放入口中,別提多過癮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青麥仁漸漸成熟。那種略帶青澀的獨特風味是吃不著了,取而代之的是麥仁成熟醇厚的滋味。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從外觀來看,成熟的麥仁顏色發黃,硬度加大,烹飪時,也需要花費更多時間。

豫東有種美食叫“sha 湯”,麥仁就是“sha 湯”中很重要的配料。熬湯時,麥仁便被加入鍋中,經長時間熬煮,才能成全麥仁軟糯的口感。麥仁,也使得“sha 湯”的層次也豐富起來。

和湯圓的軟糯不同,麥仁的軟糯是有筋骨的。而麥仁的筋骨,則是它獨特的構造給予它的禮物。

麥仁主要由胚乳、胚芽和外皮構成,在麥仁的表皮,還有一道豎著的粒溝,那道粒溝從始自終都會跟著麥仁,而那,也是麥仁最具嚼勁的地方。但當麥仁磨成麵粉之後,這些構造仍對面粉的質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麵粉等級越高,麵粉中的外皮和胚芽含量便越少。在追求健康的今天,反而是低等級的麵粉更加吃香,我們常說的“全麥麵包”,便是低等級的麵粉製品。

而在河南,小麥最大的利用方式便是麥仁變成麵粉以後。河南人對面粉的運用,可謂匠心獨到,花樣百出。

最基礎的是“饃”,也就是其他地方的“饅頭”。

饃是河南人行走萬里最割捨不掉的東西。我曾經嘗試蒸饃,所用的食材只有面、水和少許發酵粉。自己蒸的和外面賣的饃有稍許不同,沒有那麼漂亮,顏色發黃,但口感卻更具嚼勁,落口微甜。

鹿邑女孩有一種特別的叫法——“大饃”。每到大年初二,鹿邑閨女回孃家都要給母親帶倆個大饃。這規矩起源於什麼時候,不太好說,但起因,我猜測,還是因為過去日子艱難,女兒為了讓父母吃飽,特意孝敬的吧。

說道過年,河南人過年都要蒸饃,且蒸的饃也各具特色。花饃、棗饃、豆饃等等,蒸很多,一口氣吃到過完年。

饃要是太多吃不完咋弄?也沒事,河南人花樣吃饃起來,簡直太有智慧。燴饃、炒饃、炸饃片,不必多說,我見過最特別的一種吃法叫“水激饃”。

水激饃是商丘名吃,即將過夜的饃去皮切成指頭般粗細的饃塊,泡水後放油鍋裡炸,待饃炸至金黃,撈出放糖稀水裡激一下,那口感,酥脆香甜。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水激饃



除了饃,還有“鍋餅子”。“鍋餅子”是麵粉的另一種吃法,如今很少有人這麼吃了。

也許是圖省事兒吧,過去在豫北農村,“鍋餅子”是一種非常常見,就是在熬稀飯的鍋中加入幾塊手掌大的麵餅。

麵餅的做法很簡單,取些面,加水揉成麵糰,然後擀成半釐米左右的麵餅,再用刀切上幾刀,把大面餅變成幾塊兒手掌般大小的小麵餅,然後下進煮稀飯的鍋裡。

下面餅的時間很重要,下早了容易粘鍋,晚了不熟,要在稀飯剛滾時下進去和稀飯同煮,這樣,稀飯熬好時,麵餅也恰好全熟。

摻了“鍋餅子”的稀飯,喝下去十分紮實。

除此之外,河南還有一種湯和這種吃法類似——疙瘩湯。不同的是,疙瘩湯一般是鹹的,裡面的“麵餅子”變成了“麵疙瘩”。

還有甜湯。河南的甜湯不放湯,是麵粉打成糊糊,熬一鍋白麵湯,臨關火時在裡面篩兩雞蛋。甜湯的“甜”,是麵粉自帶的香甜。

當然,麵粉的另一種廣泛運用是打燒餅。

在河南,燒餅的品牌簡直太多,高爐燒餅、馬蹄燒餅、焦蓋燒餅、汜水燒餅……這些燒餅中,又分發面燒餅和死麵燒餅,帶餡燒餅和可以夾菜的燒餅。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內鄉缸爐燒餅



在我眼中,所有不帶餡的燒餅都可以夾菜。我一個朋友更厲害,在她那裡,燒餅可以夾一切。但在年齡稍長的人眼中,也許延津火燒、濮陽壯饃之類帶餡兒的餅更合胃口。

還有的餅,叫饃,例如“焦饃”、“烙饃”。

焦饃是烙饃的升級版,烙饃比較軟,焦饃則經過鏊子上的烙烤工序,口感香脆。且焦饃在和麵時通常會加入“雞內金”,誰家孩子胃不舒服,奶奶姥姥們則會做焦饃給孩子吃。

除此之外,麵粉在河南最大的變形是變成“面”。

河南人有多愛吃麵?只要你走在河南的土地上,只管看那滿街的麵館就知道了。

我是沒有面就不幸福星人,面對我而言,就是身心撫慰劑,無論是生病還是心情低落時,只要一碗麵,就能讓我好轉起來。


普通一把“麥”,河南人能吃出花

燜面



對於出走半生的河南遊子,無數個夜深人靜時,想念的東西中絕對有“面”的身影。歸來時是否仍是少年我不知道,但那愛吃麵的河南胃,是一定不會變的。

最具代表性的燴麵,代表河南躋身“全國十大名面”,除此之外,各地極具代表性的蘭考大刀面、洛陽糊塗面、郟縣餄餎面、新野板面也極具人氣。熗鍋面、手擀麵、蒜麵條,這些極其家常的麵條,也成是我們最難捨難分的一口。

就連口味最南方的信陽,也有潢川貢面。

俗話說的好,“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但河南人對小麥的感情,不僅嘴上要,身體更離不了。

多少河南人離開面食三天,就渾身不自在啊。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容易暴躁?來碗麵就好了。

最後,據河南省農業廳的最新信息顯示,今年全省小麥播種面積7832萬畝,祝我省小麥,來年大豐收吧!


豫記,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