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

火狼戰隊174494069


自清代以來,人們普遍認為明朝統治集團的昏亂、苛斂和紛爭是導致帝國傾覆的主要原因。也有些學者認為明帝國的滅亡不是人為因素,而是生態環境的異常變化導致的。

我認為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甚至於白銀流入減少的因素只是外在因素,在加速明朝滅亡上起了助推的作用。主要原因是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嚴重的貧富分化。萬曆以來,縉紳地主利用投獻、強奪、購買等手段,佔據了大量天地,積聚了鉅額財富。豪勢大戶,總是千方百計的減輕自己的賦稅數量,官府為了完成徵稅任務,只能主動或被動的將豪勢大戶逃避的轉嫁到庶民百姓身上,由此形成惡性循環,貧富分化的程度越來越高,國家的賦稅潛力越來越小,社會矛盾積鬱越來越深。

第二,巨大的區域差距。中國的南北經濟差距在唐代中後期就已經形成。明代後期實行的按畝加派,不考慮北方田地貧瘠的自然條件,強行平均攤派。在明代財稅制度“江北以丁定差”的原則下,北方百姓的徭役本來就很重,田賦又大幅提高,負擔是百姓無法承受的。北方的農業技術、商品經濟發展程度、群眾生活水平都落後於南方,因而承受自然災害和經濟剝削的能力相對較低,更容易形成全面的社會危機,因而明末農民大起義在北方爆發。
上圖京劇《荒山淚》,反映的是明末催討賦稅致百姓家破人亡


第三,驚人的整體貪腐。皇帝以下,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員,大多“衣冠而為囊橐之寄,朝列而有市井之容”,貪汙腐敗現象達到十分驚人的程度。做官幾乎成了劫財的手段。崇禎皇帝在一份罪己詔中說:“今出仕專為身謀,居官有同貿易。催錢糧先比火耗,完正額又欲羨餘。甚至已經黜免,悖旨私徵;才議繕修,乘機自潤。……”在這種環境下,百姓無法生存下去,只能鋌而走險。

第四,官僚的劇烈紛爭。萬曆以降,官僚群體的內部紛爭日趨激烈,嚴重干擾了朝廷處理政務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因而,自清初以來,不少人都把黨爭視為明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明末舉人朱一是在國亡後,曾沉痛地評論說:“萬曆中,一二大君子研講道術,標立崖畔,爰別異同。其後同同相扶,異異交擊,有好惡而無是非,急友朋而忘君父,事多矯激,人用偏私……道術流而意氣,意氣流而情面,情面流而貨賂,狐城鼠社,蔓引茹連,罔上行私,萬端一例。遂致事體蠱壞,國勢凌夷,局改時移,垣壘石破。”


鄧海春


明亡於崇禎,實亡於黨爭。

一直有一種說法,明朝實際亡於萬曆,因為史書記載萬曆20年不上朝不理政,懶惰至極。對於這種觀點我持反對意見,萬曆上不上朝都沒有影響國家機器的運轉,況且根據考古發掘表明萬曆不上朝主要是因為萬曆有腿疾,影響皇帝威嚴,所以才沒有上朝,但是他也不是不理朝政,反而是退居幕後,指點江山。萬曆三大徵,打越南,打日本,平西夏,全部都勝利了。功績顯著。

為何說明亡於黨爭呢?明朝末年,閹黨控制朝局,任用奸佞小人,東林黨,浙黨,楚黨,齊黨,秦黨互相爭鬥,任人唯親,不能推賢任能,為了各自利益,結成政治同盟,你支持的我反對,沒有根由,隨便否定,最後形成了以東林黨和閹黨的鬥爭。黨爭之風甚囂塵上。

皇帝不能明辨是非,加上天啟皇帝昏庸無能,任用閹黨,百姓流離失所,千里無雞鳴,民心盡失。此為內患。女真興起犯邊之時,朝廷政令不一,軍隊吃空餉嚴重,士氣低落,造成北方重鎮接連落入敵手。此為外憂。

另外,明朝末日,天災不斷,政府救濟無力,官員腐敗無能。百姓怨聲載道,李自成,張獻忠之流聚流民起義,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乘機入侵,朝廷此時人心不穩,官員互相自保,終於導致明朝滅亡。


貧尚不懂愛


明朝作為一個很有骨氣的王朝,其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傳奇事蹟,更讓人感興趣。但是還是拜託不了滅亡的命運。天子守國門.更說明朝的骨氣。


一,天時

當時明朝末期是小冰河時期,各種自然災害。嚴重打擊這個封建王朝,一點一點的把這個王朝的根基挖開。

二,地利

大規模的災害,讓這個古老的封建王朝沒有一點辦法。內憂外患,國內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東北有後金的崛起。

三,人和

崇禎皇帝作為當時帝國的最高統帥,用不不當。加上神經質的政治覺悟。一系列的錯誤讓這個本來就風雨飄搖的帝國,更加快速的倒塌。


世族階級的內鬥,貪官汙吏的橫行霸道。



明朝的滅亡是必然的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比分


明朝雖然滅亡了,但是留下了好多讓後人驚奇的地方。明朝火器的先進程度讓人吃驚。


益達木棉糖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滅亡,存在了接近三百年的大明王朝,究竟是因何原因走向滅亡呢?

在我看來,公元1644年明朝的滅亡,既是必然的,也是偶然的。為什麼說是必然的?我認為原因如下:

一、自萬曆怠政開始,到體弱多病偏又好色短命的泰昌,再到“傳奇”的木工皇帝天啟,大明王朝早已千穿百孔,傳到勤勤懇懇想要振興大明偏又生性多疑的崇禎手裡,已是無力迴天。

二、明朝後期嚴重的黨爭。東林黨與閹黨之間的互相傾軋,使得大明吏治腐敗,貪官橫行,民不聊生。

三、自萬曆開始,逐漸壯大的女真人政權,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帶領下,攻城略地,嚴重消耗大明的國力。


為什麼又要說是偶然的呢?崇禎年間,恰逢小冰河時期,天災橫禍,瘟疫橫行,很多地方顆粒無收,農民起義如過江之鯽,層出不窮,又加上清軍入侵,兩面受敵,加速了明朝的滅亡,所以說大明滅亡又是偶然的。


漫行路


導致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不會說是因為某一項原因單獨存在而滅亡的。不過即使原因眾多,還是可以分一個主次貴賤。要說明朝滅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那就是崇禎皇帝的統治無方。

的確,崇禎皇帝是個勤政有理想的好皇帝,但是勤政之君亡國的在歷史上也不少。你比如商紂王帝辛、王莽、隋煬帝楊廣,歷史上把他們噴出翔是因為他們是亡國之君,而且多少有點超時而行,但他們也確確實實是勤政的君主。崇禎皇帝也一樣,每天天不亮就去批奏摺,處理國家事物,可是勤政不代表就能幹好。清朝的皇帝各個勤政(除了同治皇帝),可是呢,國家該衰敗衰敗,該垮臺垮臺,你力氣使不對地方,就是做無用功。

崇禎即位之後,第一件事就是除魏忠賢,這是好事,魏忠賢的確是禍國殃民,這人貪得無厭,殘害忠良,把大明朝廷折騰的烏煙瘴氣的。很多明粉因為他收商稅就說他是明朝的救星,還杜撰了他不收農業稅的段子,理由是天啟朝沒什麼農民起義。然而事實上,魏忠賢來自底層,知道誰有錢,所以收商稅不假,但是他並沒有減免農業稅,只能說沒加稅而已。至於農民起義,天啟朝也有,就是規模不大,這倒也沒什麼,宋明兩代因為商品經濟和土地兼併的發展導致了流民增加,起個義那是常有的事。所以魏忠賢確實該殺,不殺不能振奮朝綱。可問題是,你殺了他之後的爛攤子該怎麼處理,很顯然,崇禎皇帝接下來的兩步棋都走錯了。一個是不重用宦官,冷落了特務機構,這樣以來,皇帝就缺少了制衡文官集團的利器,而此時文官集團的實力已經是完全能與皇帝抗衡。另一方面就是對閹黨的處理,一上來就要大清洗,結果不只是東林黨與閹黨的黨派之間的仇恨了。只要是兩個官有仇,就會發生告狀問題,而且多為誣告。這一下子朝廷就亂了套了,很多有能力的官員因為站錯了隊就被攆走了,如此一來就為崇禎朝的烏煙瘴氣不作為埋下了伏筆。

自古有這麼一句話叫“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很顯然崇禎皇帝的小心眼比較重,做不到這一點,典型表現就是在孫傳庭和李自成在1642年的對決上,孫傳庭原本是打算死守關中,一方面進行土地改革,解決西北農民起義的根本問題,另一方面在西北除疫。他很清楚,只要自己在陝西,李自成就不敢離開河南。可是崇禎皇帝總是想當然的以為李自成會來打北京,孫傳庭會擁兵自重,所以強令孫傳庭出兵打李自成,結果導致秦軍主動變被動,被李自成給團滅了。

當然還有就是自己優柔寡斷,在是否南逃的問題上立場不堅定,雖然崇禎從崇禎十五年開始就一直考慮遷都問題,但是一直被一批子“政治覺悟”極高的六部大臣給憋回去,而崇禎自己也是很容易就被“說服”。後來提議讓太子南遷的時候,崇禎氣的反駁道老子還在,你們想咋地。所以大明衣冠南遷的計劃就落湯了。另一說就是與清國請和,然後先安內,再攘外,但是又是被一群不願意擔責任的“忠臣”給懟了回去,而崇禎皇帝為了面子直接把楊嗣昌拉出來頂子彈。可以說,這些能夠挽救大明的有效方法都在崇禎的個人性格上被白白丟失了。

以崇禎這個主要原因,再加上西北中原大旱,官商勾結,鄉紳地主土地兼併,北方大瘟疫,兩線開戰,大明縱有三頭六臂也難以扛住了,所以滅亡,是必然的。


火器工坊



很多人說明實亡於萬曆、亡於文官集團黨爭、亡於李自成、亡於崇禎、亡於清軍入關、亡於吳三桂……,而雪峰居士則認為其實不然爾,明實亡於太監專政爾!為何?

自明太祖朱元璋設司禮監以來,太監就在有明一代重新執掌國之重器(之前,秦有趙高而亡、漢有十常侍亂漢,後對太監監控甚嚴,直至明朝),雖朱元璋防範有加,然朱棣不信外臣寵信太監,從此開啟有明一代太監秉承皇帝旨意,監察臣民。如軍監、礦監等等,可見全國各行各業各處都能看見太監身影。

而自從東廠、西廠、內行廠執掌監察、審訊、偵聽之大權後,“廠公”或“廠督”由皇帝親信太監兼任,明朝皇帝逐漸失察,不聞其行事,故而出現太監橫行,甚至擅權專政。如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之流,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掌天下生死。

明中後期奇葩皇帝迭出,皇帝失政,讓太監治國理政,焉能不亡也?皇帝不察,任太監胡作非為,國焉能不變也?皇帝親信,以太監平衡文臣,國焉能不亂?因此,明朝之亡,實亡於太監專政之故矣。縱有張居正之輩力挽狂瀾,可治標不治本,奈何?



雪峰居士


我個人覺得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金融系統全方位崩潰,因為當時明朝最多也只有銀票,商業和金融尚處於萌芽狀態。此外,東林黨和宦官等黨派之爭也不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因為崇禎皇帝在位十七年,既沒有重用東林黨之流,也把宦黨魏忠賢給整死了,所以這些都不是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那麼,明朝滅亡的主因又是啥呢?首先,自張居正死後,萬曆朝三十年怠政,很多部門崗位缺人,隨後景泰、天啟二帝也沒有好好補充進來,這就導致明朝的吏制殘破不全,沒有一個很好從底層向上層輸送人才的渠道。所以,明朝滅亡不能全怪崇禎,而要怪前幾任皇帝的長期不理朝政,國事哪有不衰敗之理?

再者,上天不給力,就是明朝末年經歷了長期的大旱,赤地千里,顆粒無收,但是明朝的府庫卻無錢糧可以調劑。就連前線將士的薪水都要由崇禎皇帝從自己的內帑中抽取,國家窮到這個份上,還不肯減稅讓利民生,民眾只能揭竿而起。

當然,為了節省開支崇禎即位後,關閉了多數的驛站,使得闖王李自成失業了,失業後無處可投,只能投老闖王高迎祥了。而老闖王戰敗被俘後,李自成就成闖王了,一下子星星之火燎了源。

最後,兩線作戰,雙在受敵,又不肯耍滑頭過關。明朝既要面對北方的女真後金,又要面對國內各路的造反起義大軍,那隻能是聯合一派,再打擊另一派,而崇禎皇帝很牛逼,他兩線都要打,

一方面李自城引幾十萬大關,破潼關,佔大同,克宣府,直奔北京而來,只要崇禎皇帝與李闖談判,割讓部分土地給李自成,並承認李自成是陝北的王,那麼李自成也不敢進攻北京。

另一方面,如果崇禎讓吳三桂派人與女真後金和談,同意割地賠款,並借後金十萬軍隊入關,那麼崇禎靠著關寧鐵騎和八旗官兵,也能把李闖拒在京城之外,問題是天堂有路崇禎不走,崇禎喜歡走極端。不能戰則逃,不能逃則降,不能降就只能是自殺殉國啦。


不執著財經


有的朝代亡於經濟,有的朝代亡于軍事,有的朝代亡於政治,明朝是典型的亡於政治的朝代。

1、廢丞相制度,丞相如同職業經理人,大型企業裡的總經理,雖然權利大,但是業務清。有了丞相,國家的行政就有主心骨,因為皇帝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親力親為,尤其是像萬曆這樣的三十年不上朝的皇帝,雖然大權在握,但是真的政通人和嗎?

2、宦官參政,唐朝、漢朝都存在這個宦官專權的問題,明代這個問題可以說是登峰造極,居然能出一個“九千歲”,歷來宦官為士林不齒,作為封建時代的讀書人集團士人集團都沒得到重用,反而宦官權力通天,連張居正這樣的內閣首輔都得巴結馮爆這樣的宦官,其政治基礎不牢固。

3、大量特務機構參政。特務機構非常影響民心,特務機構的存在鉗制人口,大興牢獄,使百姓以及相當的官紳敢怒而不敢言,使大明子民民心不在。


長久緘默如雲漂泊


明朝滅亡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一句話,“嗟爾明朝,氣數已盡”!氣數已盡的表現:1、明末人口達到8000萬左右,在古代中國,8000萬人口是個坎,因為傳統的農作物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必然生亂。2、高產的農作物紅薯、玉米等康乾才在中國普遍種植,來晚了幾十年。3、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從小沒受過良好的教育,不懂帝王之術。4、明末正處於小冰河時期,天災很多,再加上朝廷加徵三餉,導致饑民蜂起,流寇肆虐。5、滿清開府建衙,定都後重用漢臣,已有開國跡象。6、滿清入關後,採用洪承疇的策略,沿用明朝舊官吏,與民休息,收取民心。


aklis


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崩潰,經濟問題導致社會動盪,而又因為缺錢朝廷拿不出錢維穩打仗,雄才大略的崇禎本想反腐,既能搞到打仗維穩的錢又能整頓朝野,但是貪官們聯合起來抵抗崇禎,導致朝廷社會都分裂,李自成帶著20萬農民雜牌軍一路所向披靡打到北京時本想敲詐個幾百萬兩銀子就回老家做土皇帝,他沒想到此時的崇禎幾百萬兩銀子都拿不出來,自己一臉懵逼的當了幾十天皇帝。

明朝經濟崩潰的原因較多:

1,明朝貨幣是銀本位,但天朝銀礦匱乏,主要依賴歐洲國家在美洲開採的大銀礦購買明朝的絲綢、瓷器、茶葉賺銀子。但由於當時歐洲各豪強為了爭奪全球航海和殖民地打了起來,軍費開支巨大,銀子都用於戰爭導致明朝銀兩短缺,陷入通貨緊縮和債務危機。

2,明末萬曆年遭遇小冰期,農業遭受巨大打擊,老百姓水深火熱,明朝的稅收也大幅減少,導致無力救災還被迫裁剪公務員(其中就包括李自成),導致社會極其不穩。

3,腐敗(這裡就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