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戰役德軍已經消滅了幾百萬蘇軍,為什麼蘇軍還能反攻?

ABYSS8470378


俄軍反擊的開始便是世界著名的莫斯科保衛戰,莫斯科保衛戰包括蘇軍粉碎向莫斯科進攻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各突擊集團而實施的一系列防禦戰役和進攻戰役,俄軍以傷亡70多萬的慘痛代價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德軍,莫斯科戰役的勝利,宣告了希特勒“閃電戰戰無不勝”的神話的破滅。

那麼有什麼因素使得俄軍起死回生呢?

一、毫無退路,身後便是莫斯科

此次德軍進攻的是俄羅斯族生活了幾百年的核心地區,自然也會遭到當地人民前所未有的激烈抵抗,俄羅斯人高昂的反抗精神是德軍進攻莫斯科途中最大的敵人。


二、積極組織抵抗,實施正確的軍事戰略

蘇聯政府徵用民工在莫斯科建造了維亞茲馬防線。它的最北端在奧斯塔什科夫以東約三十英里處,據瓦爾代山不遠,中間穿過維亞茲馬以西地區,最南端在基洛夫以南,全長二百餘英里。後一道防線叫莫日艾斯克防線,在莫斯科以西約八十英里,自沃洛科拉姆斯克至提赫文,長約一百六十英里。此外,在莫斯科以西還有四道弧形防線,同時朱可夫在遠東地區調集大量部隊鞏固首都莫斯科的防禦並接管了西部方面軍和保衛莫斯科的指揮工作。另外蘇聯還使用坦克伏擊戰,大大的削弱了古德里安對莫斯科南部的攻勢。


三、氣候原因,天命難違

德軍進攻莫斯科久攻不下,以至於拖到冬季,而歷史記載1941年-1942年的冬季就算以俄國人的標準來看都異常地嚴寒,對於德國人來說就苦不堪言,德國人自認為在入冬前就能結束戰事,保暖衣服和白色偽裝服都準備不足,而坦克和其它車輛都因為低溫而不能動彈,而來自西伯利亞的蘇聯紅軍早已習慣了寒帶生活,有著足夠的冬季作戰裝備,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他們的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有足夠的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用來防寒。這些使得兩軍之間戰力懸殊。




這些便是蘇軍勝利並反攻的因素,而且我們也要堅信只要堅持勝利的曙光終會來臨,只有和平才能夠共同發展。

點贊和關注是對每一個文字工作者默默付出的肯定,感謝每一個為此點贊和關注的人!

談笑歷史間


其實這個話題和女人的地位有關。

希特勒看似只差一步,但所有的失敗都是早已註定的。

人口總數只有1.8億的蘇聯,在2700萬人口的損失後,依然保持1200萬的龐大軍力。

在莫斯科的戰場上,用90萬無畏菜鳥的犧牲 換來了12月6日蓄謀已久的致命一擊。

100萬從遠東偷偷換防而來的精英,一口氣把沒有後援的德軍掃地出門,歷史因此而改寫。

一將功成萬骨枯,上百萬沒有經過訓練的平民 憑藉勇氣走上戰場,用他們的生命為祖國爭取時間,只為贏得最終的勝利。

戰後統計蘇聯1923年生的男性,全國僅剩4萬人(包含傷殘) 。那年,他們只有18歲。

問題來了,這和女人的地位有什麼關係?

當然有!

20年代起,蘇聯開始全面的進行婦女解放,同工同酬讓更多的女性走家庭,替代男性的工作,甚至走向戰場。

莫斯科保衛戰時,動員女兵數量達到80萬,湧現了一批女中豪傑 。

平等的代價是什麼?

權利的背後是責任,歐美女性地位比亞洲高的原因,其實很殘酷。

因為近代以來歐州人口一直是硬傷,但火槍的運用使得戰爭的模式發生改變,只需幾天的訓練就能拉人上戰場,這時候,誰的人多且聽話 就一定能贏。

於是讓更多的人走向戰場,成為了歐洲國家的主要方針。在這個條件下,婦女開始解放了。

而亞非拉為何男權盛行,因為戰時不缺人啊!

中國最近離婚率的持續上漲,除了本該由愛決定的婚姻,綁定了物質基礎之外,更多的點在於男女權思想的碰撞,但偏偏雙方對權利的理解出現問題 。

權利代表著責任,無責任的權利,終被放棄。

如果想收穫尊重與權利,請承擔起應盡的義務與責任,只有靠付出收穫的權利,才會收穫最終的勝利。


易智推


蘇聯,當時全國有約1億5000萬人口。整個二戰期間,蘇聯一共動員了大約3000萬人員。所以,蘇聯擁有足夠的兵員,重新補充部隊。也就是說,在補充部隊,人力資源這一方面,蘇聯並不存在問題。

其次,蘇聯當時實行一種,一個正職首長,攜帶兩名副職首長。當部隊開展開拔,一名正職首長攜帶一名副職前去作戰。原住地,留有一名副職首長,該名副職首長,將會,接收,新來報到的人員,組成新的一支部隊。這樣,這一支新的部隊,擁有原先的,擁有經驗的,各級首長,以及相應配套的士官,這支新的部隊的作戰能力同樣,十分可觀。這一方案,使得蘇聯部隊可以在短時間內的予以擴張。所以,蘇聯在被消滅大量部隊之後,人就可以組建相當數量的新的,擁有作戰能力的部隊,予以支援。

同時,在二次大戰爆發以前,蘇聯已經是世界第二大工業強國,擁有相應的完整的重工業體系。雖然開戰之初,蘇聯軍隊損失慘重,但相應的為蘇聯的人口以及重工業的轉移爭取了時間。蘇聯烏拉爾山以東地區,也有相應的重工業基地,可以為蘇聯的部隊提供武器裝備。槍支彈藥,火炮,坦克飛機等,重型裝備,蘇聯,並不缺乏。這使得蘇聯新組建的部隊並不缺乏武器,戰鬥力相當可觀。

同時根據租借法案,英國美國也向蘇聯提供了相當數量的軍事援助,裝甲車汽車等,甚至於包括做陸戰靴所使用的皮革糧食等等。

同時,蘇聯同日本在東北進行了諾門坎戰役,使得日軍,敢向北進行進攻,蘇聯可以將遠東地區的部隊調往,莫斯科戰場西線投入到同納粹德軍的作戰當中。

德軍前期,深入蘇聯,向蘇聯發起進攻。過於漫長的補給線,使得德軍的估計已經存在相應的非常重大的問題。而且,莫斯科戰役期間,蘇聯進入了漫長的冬天,對於德軍的進攻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

以上種種,加之蘇軍,上下同仇敵愾對抗入侵,使得蘇聯能夠在莫斯科戰役,之前,雖然已經損失了數百萬軍隊,但仍舊可以與反殺,最終攻入柏林,消滅納粹。


葉落幻影


1941年6月22日,德國動用了550萬大軍,4300多輛坦克,47000門火炮,4500架飛機,發動了對蘇聯閃擊的“巴巴羅薩”計劃。

由於德國人的精心準備,整個蘇聯被矇在鼓裡,所以德國人的閃擊取得了輝煌的勝利。據統計,僅僅開戰一個月,蘇聯就損失了160萬人,截止到1941年12月蘇聯紅軍僅被俘人員就達到了240萬人。而且在基輔會戰中,一舉消滅蘇聯紅軍6.5萬人,締造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所以,很多人認為蘇聯紅軍被打垮了,可以輕而易舉的攻克莫斯科,結束德國對蘇聯的戰爭。但是,蘇聯紅軍卻在不斷髮起反擊。

蘇聯紅軍發起反擊的原因很簡單,因為蘇聯紅軍在日常的訓練中,幾乎都在學習攻擊和“反突擊”。所以,蘇聯紅軍對於防禦作戰幾乎毫無經驗,甚至頁不懂得采取其他戰術。於是,在蘇德戰爭初期,無論紅軍處於兵力的劣勢,還是處於地形的劣勢,紅軍戰士們都會義無反顧的向敵人發起反突擊。反而,在蘇聯修築的大量“築壘地域”沒有進行防禦。不僅浪費了這些防禦工事,更為自己增加了不必要的傷亡。

除了紅軍戰術但問題之外,那就是紅軍大量的有生力量並沒有在閃擊被消滅。德國人的戰績不能說不輝煌,消滅的蘇聯紅軍有生力量也確實很多,甚至全殲的蘇聯紅軍的番號也非常多。但是,別忘記,當時蘇聯剛剛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並佔據了東歐部分領土。正在大力興建所謂的“北方防線”。在這條防線上,蘇聯準備投入150個常備師的兵力進行防守。但可惜的是,不僅這條防線在德軍閃擊的時候沒有修建完成,甚至150個師的部隊也並非齊裝滿員。按照蘇聯的軍事編制,一個師有1.5萬人,但是前線的很多師只有3000—4000人,有的甚至就是一個空頭番號。比如,德軍發動閃擊之後,日後的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奉命去帶領一支裝甲軍,結果他去到前線之後才發現,這個所謂的裝甲軍其實只是一個空頭番號,而他自己能控制的兵力只有一個警衛班和部分參謀人員。所以,德軍閃擊之際,並沒有大規模的消滅蘇聯的主力部隊。所以,蘇聯不斷投入的戰場的部隊,才會不斷髮起攻擊。

最後,就是蘇聯人強大的軍事動員能力。根據一些德國將領的回憶錄,在戰前德國人判斷蘇聯的軍事動員能力為500萬,但是讓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蘇聯的動員能力不僅僅是500萬。據統計,到了1941年年底,蘇聯幾乎重新建立了825個師,動員了近1000萬人,另外斯大林手中還有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對日本進行防禦的大量部隊。而且,蘇聯很多工廠在搬遷到烏拉爾山以東之後,日以繼夜的進行生產,為軍隊提供大量的武器裝備。正是依靠這樣的動員能力和生產能力,蘇聯才可以不斷對德軍進行反擊。就在蘇聯不斷恢復元氣的同時,德軍在發動攻擊的5個月時間裡,損失了近75萬人,這就顯示出德國在動員能力方面遠遠不如蘇聯,而且在武器生產上的潛能太低也逐漸暴露。

正式因為這些原因,蘇聯紅軍才會不斷反擊。


潞州節度


蘇聯如果沒有美國的輸血恐怕早就崩潰了,下面有兩張截圖。(資源來源於網絡)




怪理亂神


林彪元帥把西柏利亞方面軍最精部隊用於反擊,秋冬季交接的寒帶地區,德軍士兵冬裝、彈糧供應不上,成為強弩之末。慶功宴會上,斯大林為林彪敬酒並稱林是莫斯科保衛戰首功!而林彪批評斯大林:因為你提前反擊,使戰役達不達原來效果。最少提前一個小時。等德軍增兵進入戰區反擊,蘇德戰爭可持前兩、三年結束。


行天55


莫斯科戰役是二戰中最慘烈的戰役之一,光是1941年底, 蘇軍死傷和被俘的人數就超過了30萬,那會兒蘇聯全國人口在開戰時約1.8億,不過半年內丟了大片領土,莫斯科戰役時蘇聯實際控制人口也就一億上下吧。根據後來蘇聯官方的統計,整個莫斯科戰役中,蘇軍共陣亡60多萬人, 這是個非常可怕的數字。可就是在這種極端惡劣的條件下,蘇軍依然能夠牢牢守住莫斯科,並進行了成功有效的反擊。




那麼蘇聯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現在很多史學家主流的觀點是認為惡劣天氣導致了德軍的戰鬥力下降,包括德軍司令古德里安也在後來把失敗歸咎於寒冷的氣候。簡單的說法就是莫斯科戰役第一階段,德軍佔了上風,然後第二階段被泥巴困住了才救了莫斯科。而事實上還有賴於援軍的及時趕到,據稱莫斯科戰役之前在前線已經出現英國坦克和美國戰鬥機了。




戰役結束後,敗退的德軍撤過頓河。巨大的人員與物資損失使得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役前都沒能再回到戰略進攻的姿態。 莫斯科戰役期間,斯大林一直坐鎮,沒敢離開過,他知道的前線情況都是看電影或聽報告的。 而且當時的情況是蘇聯也對莫斯科的存亡已經不抱太大期望了,屬於能頂多久頂多久, 象徵意義太大而已,而且主要機關部隊指揮系統早已後撤。幸好關鍵時刻得到了物資與兵源的補充。據統計,從1941年8月到年底,蘇聯共收到英美提供的物資36萬噸,1942年245萬噸。而當時莫斯科城內的新兵基本上訓練個幾周最多兩個月三個月就拉上戰場去了,兵源也得到一定解決。在天時地利的幫助下,德軍的敗退是有理可據的。




梁無咎


蘇軍在損失幾百萬兵員後忍耐反攻是因為以下三點,

一、斯大林能從遠東西伯利亞調回與日本對峙的精銳軍團,是因為有一個傳奇的諜報小組遠東情報小組,和一個傳奇的諜報人員佐格爾,他領導的情報小組將一份關係蘇聯生死存亡的情報送到了斯大林的案前,這就是——日本大本營經過激烈的爭論,決定將戰略進攻方向放在了東南亞及南太平洋上,從而徹底放棄了北進配合德國合擊蘇聯的戰略意圖!(一個好諜報員頂得上百萬兵啊!……)


二、在兵員上,蘇聯遠勝於德國,蘇軍在損失幾百萬兵員,因其人口基數大在徵召數十萬兵員不在話下。

所以在以上兩方面根本原因下,能對德國法西斯發起反攻。


天地寬990


在莫斯科戰役的1941年底之前,蘇聯被德國俘虜和消滅了近400萬人,而在衛國戰爭之前,蘇聯總共只有500個師的軍隊,人數不超過600萬,讓希特勒一臉懵逼的是,已經傷亡超過三分之二的蘇軍不僅沒有投降,反而在紅場的悲壯閱兵之後發起了烏拉衝鋒,人數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像極了中國古代的撒豆成兵,最終德國也是在這種人數劣勢之下,最終止步於莫斯科郊外,永遠只能遠遠望著克林姆林宮的塔尖嘆息,終其一世也無法觸摸半分!


蘇軍之所以有如此強大的軍事潛力並不是有什麼神奇的魔法,首先就是得益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如果沒有人,一切都無從談起,蘇聯雖然人口密度小,但是繼承了沙俄的廣大國土和戰前吞併波羅的海三國,1939年時蘇聯人口已經達到了1.7億,按照這個基數,排除老弱病殘,能夠參軍的士兵人數不會少於3000萬,所以損失幾百萬人對於蘇聯來說還不到生死存亡的時刻。


當然了有了人口但是沒有動員能力也是不行的,抗日戰爭時,中國就是因為缺少全國一體的戰時動員機制,所以人口雖然是日本的好幾倍,但是軍隊人數卻始終落後於日本,最後不得已只能使出抓壯丁這種落後的方式補充兵員。而蘇聯在十月革命之後就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在戰時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動員機制全速運轉,保證了兵員的源源不斷,二戰時,

從東歐平原到烏拉爾山再到遠東地區,整個蘇聯所有能夠參軍的人口幾乎都被拉上了前線,我們熟知的電影《兵臨城下》的男主角入伍之前就是烏拉爾山區的一個獵戶而已,也是在戰爭中被強行拉上了戰場。不過蘇聯的動員殘酷性也是可見一斑,從不滿16歲的兒童到超過50歲的老年再到女人,盡皆被趕上戰場,也充分體現出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

而光有人,沒有裝備,那肯定也是不行的,蘇聯在戰時的生產都是圍繞軍需為中心,生活配給被降低到最低層次,然而即使這樣,依舊無法彌補歐洲核心工業區被德國佔領所造成的損失,烏拉爾和遠東工業區的工業機床加起來不到30萬臺,連德國的四分之一都達不到,

所以裝備製造只能劍走偏鋒,那就是簡化生產工藝,節省材料投入,把武器製造成一次性用品,這樣才能在規模和數量上壓倒德國。1943年,德國製造了12000輛坦克,而蘇聯卻依靠這個速成方法制造出了24000輛坦克,雖然技術和質量上與德國人差距頗大,但是可以用,可以打,就是用數量碾壓你,你也沒轍!蘇聯人硬是靠這種廉價版的裝甲洪流一路從莫斯科掃蕩到了柏林腳下,希特勒只能長嘆一聲,既生瑜,何生亮,蘇聯這戰術教材上沒有啊!

當然了,除了蘇聯自身的實力之外,外界的援助也是其在莫斯科戰役中實現反攻的重要因素!從1941年8月美國特使哈里·霍普金斯與斯大林的秘密回見開始,西方就根據斯大林提供的武器清單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給蘇聯,為蘇聯度過最困難的莫斯科會戰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二戰期間,美國通過《租借法案》為同盟國提供物資,總額500億美元,光蘇聯一家就佔了102億,僅次於親兒子英國!提供的物資也都是當時蘇聯急需,從飛機、汽車、無線通信電臺、鋼材、汽油等等,無所不包,其中光飛機就有14018架,可想而知援助力度之大!




所以總結來看,蘇聯實現莫斯科會戰的奇蹟,是內外因結合作用的結果,缺一不可!


軍史吐槽君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蘇軍在開始作戰不利,損失了幾百萬兵力,但最終反敗為勝,原因很多,試分析如下:

第一,領袖的作用。斯大林一生犯了不少錯誤。但是在蘇德戰爭中,他卻對蘇聯作出了非凡的舉世公認的貢獻。正是他的鋼鐵般的意志和絕不屈服以及卓越的領導才能,鼓舞和堅定了全民的信心,集中了全民的力量,頂往了德軍的瘋狂進攻,並最終戰勝了德軍。

聯想到中國的鴉片戰爭。當時的的英軍遠不及二戰時的德軍,如果道光皇帝像斯大林一樣堅強,堅持抗戰,中國必勝,英國必敗。擊敗英國,其他列強也就不敢再染指中國了。則也就不會有之後的百年恥辱。領袖的作用,是多麼巨大啊!

回到蘇德戰場。相對於斯大林,希特勒卻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希特勒判斷四個星期可以擊潰蘇聯,三個月可以滅亡蘇聯,所以在冬季作戰物資的準備方面嚴重不足。這是德軍後來戰敗的原因之一。

第二,莫斯科保衛戰是關鍵。蘇德戰爭開始以後,德軍勢不擋,所向披糜。這時候,如何擋住德軍的進攻,剎住德軍的猖狂勢頭,就成了關鍵。正是莫斯科保衛戰實現了這一任務。莫斯科保衛戰歷經數月,在斯大林的堅強領導下,莫斯科全民皆兵,浴血奮戰,終於頂住了德軍的進攻,並在第二年初發動反攻,殲滅了大量德軍。這一戰雖非決定性的一戰,但打破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鼓舞了全國人民取勝的信心,為其他戰場的作戰提供了經驗,其意義不下於之後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第三,蘇聯領土遼闊,人口眾多,工業基礎較好,又是主場作戰,等等,是蘇聯戰勝德國的客觀因素。沒有這些條件,要戰勝德國也是不可能的。

歡迎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