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去城市裡生活?

農民張東


現在有挺多老人自己在農村生活,不到無法獨立生活是不太願意去城裡和子女一起住的,有些即使去子女那住也過不多久就又回來了,我也從他們口中聽到一些原因:

1、城裡生活太無聊了。在農村家裡有人都是敞開大門的,沒事的時候到哪都坐著聊聊天、解解悶。而城裡人門一天關得死死的,不知道找誰說話解悶,整天就只能對著電視機。

2、沒自己家自在。雖說是自己子女家,但主人不是一個,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的,怕什麼地方做錯了引人不滿。在那裡住著感覺渾身不自在,不如回老家愛幹啥就幹啥。

3、節約慣了見不得浪費。有些老人以前節約習慣了,覺得城裡有些做法太浪費了,還有些小孩一天吃零食的錢都夠他們在老家時生活一星期了,老人愛念叨就會和某些人有摩擦,乾脆還是回來住眼不見心不煩。

4、跑城裡福沒享到反而成了傭人。有些老人去城裡後家務活全是他們的了,過幾個月不願幹了就回老家了。回來後經常抱怨,把子女養大了還不算完,老了還要伺候他們一家。

當然肯定不止這一些,肯定還有很多其它因素,歡迎在下面補充。


農村隨拍君


一般來說,農村老人都是不願意到城市生活的。即便城市的生活水平好,他們寧願呆在鄉下。即便城市的伙食好,他們寧願吃簡單一些。

很多農二代在城裡買了房子,如果不是為了照顧孫子,鄉下父母是不願意進城的。

主要原因有兩點:

第一:進城覺得悶

在農村,鄰居都認識,大家經常串門,經常坐一起聊天,但在城市裡,大家關上門,誰也不認識誰。有的對門住了幾年,也就是見面笑一笑,少了一種氣氛。

在農村住慣了的老人,進城是各種不舒服,各種不自在,還有,城市的高消費,讓他們覺得心疼。他們永遠不明白,為什麼野菜價格那麼高?為什麼有蟲子的玉米更受歡迎?總之,城市沒有家的感覺。

第二:進城覺得不習慣。

農村人有個大院子,但進了城,只能蝸居在100平方左右的房子裡。農村人平時比較隨便,但進了城,進門就要換鞋,每天還要洗澡。農村人吃飯比較簡單,但進了城,每頓飯都要炒幾個菜,每天吃飯看著都發愁。

在農村住慣了的老人,逛不習慣城裡的超市,逛不習慣城裡的菜市場,偶爾下飯館吃一頓飯,都會替孩子心疼幾天。

所以,還是要多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一下,不管城市還是農村,只有他們喜歡,才是最合適的!


快樂農人驛站


姐姐08年在城裡買房安家,作為子女我們孝順父母自然是應該的,所以姐姐也就第一時間把父母接到城裡生活一段時間,可是父親與母親剛到姐姐家住了,幾天就嚷著要回農村老家生活。為此姐姐開始還很生氣,說父母不懂得享受,後來再姐姐的追問下,父母道出了真正的原因:

消費習慣

父母說,我們來到城裡,幹啥都要花錢,就連做飯用棵蔥,都要花錢,這要是在農村我們直接到菜園裡拔棵就好。我們農村吃喝早就自給自足,不需要樣樣都花錢買吧,居家過日子需要節儉。來到城裡這幾天,看你們三天兩頭下館子,你這兩天吃飯花的錢,都夠我們幾個月的生活費了。

農村人看不慣城裡的鋪張浪費。



生活習慣

父母說,在農村我們吃完晚飯都會在路邊或者場院裡扎堆聊會天,可是來到城裡覺得自己變成了“啞巴”,誰誰都不認識。看著城裡老頭們聊著火熱,我們愣是插不上嘴,再說他們說的我們根本聽不懂,而且城裡人看我們的眼神都不對。

農村人到城裡變成了“會說話的啞巴”



喧鬧的孤獨

父母說,我們在城裡哪是哪都不知道,都不認識,在屋裡實在待不住了,下趟樓結果找了一個小時愣是找不到自己住在哪棟樓幾號門。只好現在樓下傻傻等你們回來,回到家中又是面對四面牆。更沒有想到的是,你們在這裡住了快一年多了,連鄰居長什麼樣都不知道,更不用說叫什麼名字了,這樣是我們忍受不了的孤獨。

農村人到城裡便走進了“喧鬧的圍牆”



父母說完這三點原因之後,姐姐也不再強留父母親,因為姐姐知道這三點,只是父母不想留在城裡的一小部分原因。也許父母在農村至少還有鄰里的陪伴,也許父母習慣了勞作,突然間停止勞作,也就失去了方向。農村人都是閒不住的人。


話三農


農村的老年人,大部分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大半輩子生活在農村,農村就是他們一直以來的家,永遠的家,所以讓他們離開自己的家去城市生活,確實在情感上很難接受。

老年人更願意住在農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第一,有些年輕人為了更好孝順父母,將農村老人接到城市,可是城市裡老年人沒有相識的人,孩子們上班時間不在家,老人平時不免孤獨寂寞。我姑奶奶(爺爺的妹妹)有一段時間去天津和孩子住,白天實在沒事幹,就出去瞎溜達,周圍也不熟悉,路上車也多,也不能走太遠,待了一個星期就回老家了,實在不習慣那種生活,村裡同齡的老人很多,沒事聊聊天,打打牌,日子過得更愜意些。



第二,農村老年人忙碌了一輩子,即使上了年紀,也還是閒不下來,願意在農村院子裡種菜施肥,如果去城市生活,那就是看電視,去廣場溜達,他們反倒不習慣這種一下子閒下來的生活願意待在農村。

第三,老人習慣了農村的山清水秀,新鮮空氣,城市相對汙染重些,近幾年出現了霧霾,老人們不習慣城市的生態環境。



其實,不管住哪裡,老人能安享晚年才最重要。

以上僅是個人觀點。

答題人:香草博士(北京交通大學)


探村博士聯盟


您好,您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農村老年人不願意去城市裡生活?

看到這個問題,小編突然想起了,很久之前趙本山和宋丹丹演的一部小品。

趙本山飾演的角色是一位老父親,因為子女孝順老父親,在城裡掙錢之後,將老父親從農村接到了市裡。確實是兒女一番好意,但是老父親一直生活在農村,生活了幾十年,所有的朋友,可以說話聊天的鄰居,一起去河裡用“網”撈魚的夥伴們都在農村。突然來到陌生的地方,很不好融入到城裡人際關係的這個氛圍,也不會用“互聯網”去交友,處在十分寂寞的情況。所以,宋丹丹飾演的角色就是陪老父親聊天的一位跟著時代腳步的比較潮的老太太。

葉落歸根,哪能還往外走呢!不過子女的心情咱們也都可以理解,生在農村,努力學習奮鬥,終於算是過上了好日子,沒有忘記父母,子女們的這份心意,就會讓父母們感到很暖心了!

不過一方面是子女們的心意,一方面是生活了幾十年的家鄉,確實不好選擇。


駿景——裡脊


駿景農業


很多原因,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寧願待在農村裡也愛出到城裡和子女一起生活,如果是硬要接他們出來,他們也是願意出來幾天而已,這裡面其實原因也非常的多。


第一,農村生活他們住的習慣了,有很多的親戚朋友,沒有語言的障礙。在我們的父母老一輩,他們都是農民出身,一生跟泥土打交道,已經捨不得這個環境了,當地也有聊得來的朋友親戚。在城市裡生活都是以普通話為主,現在的農村老人很多都不會普通話,主要以本地方言為主,如果生活在城裡他們一定會很難受的。
第二,在城裡,每棟樓都是獨門獨戶的,鄰居住了幾年都不認識,父母住在這樣的環境會非常悶的,平常去公園走走,那還不如鄉下的山水和空氣。所以,城市的生活並不是能夠吸引他們,雖然說物質上是有優勢,但對於他們吃苦過來的,這點又有多少的誘惑呢。

第三,農村老人怕打擾城裡兒女的生活和工作,有些老人他們是這樣認為的,他們一旦來城裡生活,就會給子女的生活增加負擔,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和成本。有些兒女搬到城裡後,生活習慣已經改變,而作為上一輩的父母,他們自由隨性慣了,兩者在一起就顯得格格不入了。

第四,我覺得是有這種情況的,那就是在城裡的兒媳或者女婿和老人相處不愉快。我是親眼見過的,年輕人嫌棄老人的,覺得他們生活習慣很差,不願意一起吃飯和同住,為此常常發生矛盾和吵架。

其實,農村老人不願意來城裡生活也是有他們的理由的,但只要兒女能協調好這些關係,還是可以接他們進城的。


南方小院


從農村出來的孩子,有了事業後都在城市安了家,回到老家發展的佔少數。

為什麼很多老人都不喜歡來城裡和子女住呢?

習慣

在農村的老年人喜歡自己居住已久的地方,沒事的時候可以到田間勞作,採點野菜,


自己種點蔬菜,空氣又好,風景也好。

給大家說個例子,我爺爺奶奶去我大叔家玩玩,大叔說工作忙沒來接我爺爺奶奶,結果爺爺奶奶找不到路,僅靠一張紙條一路問去,加之那時候爺爺奶奶不會用手機,又不用電梯,從1樓走到18樓去,給爺爺奶奶累得。

我覺得農村大多數老人喜歡簡單的生活,加之農村人喜歡串門走鄰居家,大家飯後一起聊聊等等,城裡也只有到了樓下活動,如果去其他地方,又怕迷路。

我想過以後把自己爺爺奶奶接到城裡,尊重他們的意願吧,讓老人家過得開心點。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可心叔叔7


農村的老人當清晨起來打開院門,端著一碗粥,在門口就可以和隔壁的老鄰居們邊吃邊聊,旁邊的幾條阿黃歡快地搖著小尾巴,幾隻小雞仔在土裡扒拉著找食吃,爽朗地笑聲此起彼伏。




在房前屋後種個幾壟小地,一根水靈靈得黃瓜、一個紅豔豔得西紅柿,隨時就可以摘了吃。地瓜豐收了,窖起來,冬天的時候每天扔一個地瓜到大鍋灶下燒剩下的火堆中,不多時香噴噴得薯香就飄出來了,是外面的烤地瓜不能比擬的,香甜久遠。


冬天的時候,老鄰居們找一個背風向陽的地方,一包瓜子,一壺水,曬著暖暖的太陽,全身也是暖暖的。





在鋼筋水泥圍成的樓市裡,沒有家鄉熟悉的那一抹綠,那一汪清泉.....故土難離,落葉歸根,對於生活了將近一輩子的地方,幾乎投入了他們的全部感情,城市始終不是他們所向往的。


似水流年100663109311


有言道:鄉村讓人樸實,城市讓人小氣。我已是大半個城裡人了,也會不服氣的。換位思考這個問題,會明白許多的。老人之所以不願去城裡生活,是這個陌生的環境不接納自己,或者說是老人融入不到這個世界裡。落葉歸根,難離故土的原由,也是很現實的一個問題。還有城裡的吵雜喧囂也是老人們無法接受的。



儘管有孝順的子女,兒媳女婿,是真心實意的希望與父母一起生活,想盡孝心的。但老人的顧慮也並不無道理,進門門檻低,出門門檻高,牙與舌頭都會磨擦受傷的。兩代人認識上有隔代鴻溝,生活習慣上也會有差異的。磕磕絆絆,發生矛盾時,想去迴避一下,也是人生地不熟,遠離親戚朋友,鄉里鄉親,沒有立椎之地的。


逛街道,進商場,衣著打扮,鄉里鄉音,腿腳不靈便,腦子不靈光,是會遭受一些人白眼和嫌棄的。自尋煩惱,自找苦吃,自討沒趣的事情老人是不情願的。只是遠離子女,生活在農村,起居不能自理時,身邊沒人照顧,也是個現實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的。
(圖片來源網絡)


莫忘初心242650426


題主的問題是:為什麼有些農村老人不願意去城市裡生活?

關於這個問題,老農認為非常好理解。“有些”即部分,並不是全部。中國有句老話說的好,所謂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有人喜歡清淨的生活,有人一生忙碌,閒著就難受;也有人喜歡熱鬧,就愛往人堆裡鑽。所以可以說世界之大,什麼樣的人都有。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是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的。

但是,作為農民,身邊的很多老人孩子在外發家致富後想要把老人接出去享福,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到孩子家住幾天就回答農村了。甚至有的朋友甚至已經下定決心到孩子家享福,已經把農村的家底處理的差不多,到孩子家裡住一段時間,還是會返回農村。正因為這樣的事情見得比較多,所以能夠從深層次理解題主的心思以及他真正想要的答案。

老農認為原因有很多,但是主要原因有這麼幾點。

第一,農民長期養成的生活習慣,和城市市民生活習慣有很多不同之處,難以短時間融合。

簡單舉個例子,就那我自己來說,雖然生在農村長在農村,但是還是養成了晚上不睡覺玩手機,早上不起床的習慣,而父母呢,不管是農忙還是農閒,總是十年如一日,每天堅持五點多起床。起床以後也沒事,那就坐在那裡發呆。類似於這樣的生活習慣問題有很多。曾經見過一位老人,到了孩子家裡,因為沒有用習慣馬桶上廁所,所以愣是憋了三天以後收拾東西回家。

第二,到了城市以後,沒有熟悉的近鄰,感覺很孤單。

在農村,農民們之間可以說是彼此間非常熟悉的,平時沒事的時候就一塊扎堆聊會天,沒有什麼可以聊的時候,一起坐會發發呆。總之是即使不說話,只是互相抽根菸,一天也要呆在一起好幾個小時。但是農民們到了城市以後,沒有了熟悉的鄰里,真的很孤單,就像自己身邊的親人突然都離開自己一樣,所以在城市裡邊,農民們一般待不住。

第三,最重要的一點,安全感。

現在的年輕人,不管是城市的還是農村娃,缺乏了一種對故鄉獨有的眷戀。而在一些農民眼中,自己的家就是農村那幾間房子,只有在那裡自己才能夠睡的安心,睡的踏實。而其他地方對於自己來說都是異地。

當然,除了以上以外幾點外,原因還有很多。而且不同的人原因也會不同。老農的觀點可能還有很多不周到的地方,還請各位讀者朋友提出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