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访华:中日关系走向新时代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走向新时代

从短期来看,今后几年,中日关系在许多领域将会出现明显升温。从长期看,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领海问题、价值观问题、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和差异。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走向新时代

■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与李克强总理会面。

10月25-27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应中国政府邀请访问中国,相继与李克强总理和习近平主席进行了正式会谈。如果不包括出席在中国举行的国际会议,这是2011年以后日本首相时隔7年首次正式访华。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悬而未决、两国关系处于1970年代以后的最严峻时刻,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与第三经济大国间的关系回暖,引起中日两国以及世界高度关注。

基调温暖的会谈

自从2012年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日本称尖阁诸岛)国有化”以后,中日关系跌入上世纪70年代两国关系正常化以来最低谷。但是,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日后,两国关系逐步升温。这次安倍首相正式访华,正值《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双方有意再添一把火。根据日本外务省官网公布的会谈信息,安倍访华期间举行的多次两国首脑会谈自始至终基调温暖、明亮,显示了双方决心改变多年来不正常关系的明确愿望。在会谈中,安倍首相提出了构筑新时代中日关系的三原则:1.从竞争转变为协调;2.从威胁转为伙伴;3.发展自由公正的贸易体制,并宣言两国关系将进入“新时代”。对最近两国关系的变化,习近平主席评价为“重新回到了正常轨道”。从两国首脑的表态,可以确认中日关系已经走出40年来最严寒的冰河期。

在首脑会谈中,中日双方一致认为: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现在,中日有责任维护国际自由贸易体制。在经贸领域的实务协作等方面,两国政府间签署、交换了12份协定文件。内容包括:在第三国市场的两国企业间合作、在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创设两国对话平台、指定在日本的人民币清算银行、两国中央银行间货币互换协定的签订和生效、两国间证券市场的协力(市场监管、人才培养等)、日中双方对海关通关业务指定机构的相互承认、中方对日本产食品进口限制的缓和以及日中间食品和农产品贸易的扩大、日本对华大米出口的扩大、中国向日本提供朱鹮和熊猫、强化两国医疗介护领域的合作、实施两国间社会保障协定(已经于2018年5月签署)、青少年交流的强化(访日签证条件的放宽)、海上搜索和救助(SAR)协定的签署。

其中,两国中央银行间货币互换协定在21世纪初就开始磋商,但2012年后因为钓鱼岛外交摩擦一直被搁置。安倍访华期间的10月26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与日本银行签署了《中日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旨在维护两国金融稳定、支持双边经济和金融活动的发展。协议规模为2000亿元人民币/34000亿日元,协议有效期三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延长。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与日本银行签署了在日本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中国人民银行已决定授权中国银行东京分行担任日本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在日人民币清算行的建立将有利于中日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

此外,颇受注目的是,安倍访华期间,日方宣布正式中止持续近40年的对华日本政府发展援助(ODA)。日本对华ODA以日元长期低息贷款为主,1979-2018年之间累计总额达3.6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50亿元),在外汇资金极其匮乏的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中国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2010年以后,中国已成为经济实力强大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以援助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的的ODA对中国的必要性已明显降低。在会谈中,中方高度评价了日本ODA的贡献,对日方的决定表示理解。与此同时,双方在第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协作领域达成了方向性的合意,日中企业签订了52个在第三国的投资建设协力备忘录。这意味着中日双方已经告别过去的被援助方与援助方关系,今后将在“一带一路”沿途国家等第三国市场,以平等身份共同开拓发展,携手合作。

日本国内媒体的反应

鉴于中美间的紧张局面和日美同盟关系的立场,日本国内媒体对于如何报道本次安倍访华,或多或少心存顾虑。加上中国外交部稍早前对此次安倍访华解释为对李克强总理5月访日的回访,日方期待的最高领导人会谈究竟如何安排存在不透明因素。因此在最初的两天,日本国内报道和反应比较平淡。但是26日下午习近平主席和安倍首相举行了正式会谈后,报道显著升温。10月27日-28日,日本6大主要报社以及许多地方报社集中发表了对中日首脑会谈的社论。

《读卖新闻》

——日中首脑会谈:构筑安定关系的第一步

《每日新闻》

——日中首脑会谈:以时隔7年的成果为势头

《朝日新闻》

——日中首脑会谈:迈向新关系的一步

《日本经济新闻》

——日中构筑能够展望未来的安定关系

《东京新闻》

——成为好邻居的一步

《产经新闻》

——日中首脑会谈:看不见阻止霸权的意图、发出错误信息

从标题即可看出,6大报社中,除了产经新闻,绝大多数(5家)对两国首脑会谈的成果给予了正面评价。同时,许多地方报刊的社论也几乎同调。

但是,也应当看到,虽然日本国内普遍对本次安倍访华带来两国关系好转表示欢迎,上述社论的标题或本文中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一步”或“第一步”这样谨慎的表述。因为李克强总理5月访日在先,“一步”用得更多一些。无论是“第一步”还是“一步”,都反映了日本大多国民的心声:期待中日关系重新好转,但是鉴于两国间存在的政经体制差异以及领土问题、历史问题,走向正常关系还刚刚起步,今后的路可能很长。

有意思的是,上述六大报中,一向支持安倍首相的《产经新闻》是唯一一家对本次首脑会谈成果明确提出否定意见的报刊。其主要论点是:日本以日美同盟为外交主轴,与欧美诸国共有自由、民主、法治的价值观。在美中争霸、新冷战可能开始的今天,国际社会正在发生类似地壳变动一样的巨变。在这样的重大局面,日本本来应该与美国站在一起,在国际贸易、安全保障、知识产权等许多领域,对挑战国际秩序的中国提出意见和交涉。但是安倍在首脑会谈中,基本不顾这些问题,无原则地追求表面上的中日关系改善。光是笑颜握手并不能构筑真的友好,因一时的需要带来的关系改善如同沙滩上的楼阁一样缺乏基础。

也许是对这次历史性的安倍访华评论难度较大,被认为最亲中的《朝日新闻》比其他大报晚了一天(28日)才刊发了社论。其主要观点为:

1

21世纪是亚洲时代,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亚洲的和平稳定是世界和平的关键,而代表该地区的两个主要国家日本和中国负有重大责任。

﹏﹏﹏﹏﹏﹏﹏﹏﹏﹏﹏﹏﹏﹏﹏﹏﹏﹏﹏﹏﹏﹏

2

在2012年以后,中日关系曾跌入40年来最糟状态。但是本次安倍首相访华,直接向中方表达了推动两国关系从竞争转变为协调的期望,习近平主席也认为两国关系正在回归“正常轨道”。访问期间,两国政府间交换了12份签名文件,两国企业签订了52份在第三国投资合作备忘录。尽管具体的合作内容还不多,但是两国努力的方向、步调一致,中日关系得到如此显著的改善,值得赞赏。

﹏﹏﹏﹏﹏﹏﹏﹏﹏﹏﹏﹏﹏﹏﹏﹏﹏﹏﹏﹏﹏﹏

3

尽管日本停止了已有近40年历史的对中ODA,但是两国签署了推进在其他国家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中共同协作的协议。表明作为世界第二和第三经济大国,中日两国在促进亚洲等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新时代要求上,一起迈出了重要一步。

﹏﹏﹏﹏﹏﹏﹏﹏﹏﹏﹏﹏﹏﹏﹏﹏﹏﹏﹏﹏﹏﹏

4

在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东海问题上,两国还存在不少隔阂。此外日本正在与印度、澳大利亚共同推进的“开放的印度太平洋战略”,也会刺激中国。即便如此,在努力促使历史问题和安全问题可控的同时,优先在能够带来互惠利益的经济领域开展合作,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

5

中国有丰富的资金和物质供给力,日本有公正的国际援助实绩。在(中国“一带一路”沿线的)第三国,相比两国间过度竞争,共同拓展新的市场更为理智。

﹏﹏﹏﹏﹏﹏﹏﹏﹏﹏﹏﹏﹏﹏﹏﹏﹏﹏﹏﹏﹏﹏

6

应当看到, 推动最近日中接近的是中美对立这一外部因素,两国间自发的协作动力尚欠强劲。中日关系,不仅受两国本身因素影响,还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为了消除这种脆弱性,中国有必要调整海洋扩张战略,同时不要利用国民反日感情转移国内矛盾。

﹏﹏﹏﹏﹏﹏﹏﹏﹏﹏﹏﹏﹏﹏﹏﹏﹏﹏﹏﹏﹏﹏

7

日本方面需要加强自立的外交,而不仅仅是追随美国。在贸易问题上,日本应该促动特朗普政权重新审视贸易保护主义的利弊,同时也要提醒中国维护市场的公正运营。日本应该通过这种有平衡感的外交努力,促进国际秩序的稳定。

﹏﹏﹏﹏﹏﹏﹏﹏﹏﹏﹏﹏﹏﹏﹏﹏﹏﹏﹏﹏﹏﹏

8

在围绕自由、民主、人权等基本价值观上,中日间存在短时间难以消除的隔阂。但是,日本应该坚持一贯立场,该主张的还是要主张。

﹏﹏﹏﹏﹏﹏﹏﹏﹏﹏﹏﹏﹏﹏﹏﹏﹏﹏﹏﹏﹏﹏

9

这次首脑会议是构筑中日新关系的重要一步。安倍首相已经邀请习近平主席明年对日正式访问,习近平主席也表示“会认真考虑”。双方应努力促成习主席明年访日。

﹏﹏﹏﹏﹏﹏﹏﹏﹏﹏﹏﹏﹏﹏﹏﹏﹏﹏﹏﹏﹏﹏

可以看出,《朝日新闻》等其他几大报社的社论中,虽然也存在类似《产经新闻》的想法或忧虑,但是观点显得更为平衡,也更接近大多日本国民的实际感受。根据《日本经济新闻》10月26-28日的民意调查,71%的被调查者对安倍访华的成果持赞赏态度,远高于20%的不赞赏比例。

对中日关系的展望

2018年5月以来,李克强总理访日和安倍首相访华相继实现。在《中日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年份,两国首脑互访的正常化实在令人欣慰。特别是安倍首相在10月份访华期间,向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时代发展两国关系的三原则,表达了日本意欲与中国建立长期稳定的睦邻关系的切实愿望。在中美紧张关系激化的时局下,作为美国同盟国首脑的安倍首相提出了这样的构想,显示日本政府的对华政策已经出现重大转变。可以说,这样的转变是中日两国经历了多年摩擦、对抗后的理智调整。笔者认为,这样的转变有助于平衡主要大国间关系,也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和世界政治经济的稳定。来之不易,两国应当珍惜和发展。

安倍访华:中日关系走向新时代

■ 由于两国首脑互访的正常化,两国今后的双边经贸关系上,中国作为日本进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国将巩固地位。日本则很可能从韩国夺回因中日交恶而丢失的中国进口商品最大供应国的地位。

从短期来看,今后几年,中日关系在许多领域将会出现明显升温。在双边经贸关系上,中国作为日本进口商品的最大供应国将巩固地位。日本则很可能从韩国夺回因中日交恶而丢失的中国进口商品最大供应国的地位。从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进口博览会上日本企业的踊跃参展状况,已经可以看出这一势头;在双边投资关系上,希望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日本制造业对华投资也许会继续减少,但是瞄准中国巨大市场的日本企业将可能出现明显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企业的对日直接投资(包括企业兼并和高科技企业的日本研发中心的创建)也会显著增加;在金融市场的两国协作,也会伴随两国间经贸投资活动的扩大而显著扩大;在双边人员交流上,随着两国关系升温,加上中美关系后退带来的分流效果,中日间的留学、国际观光、跨国就业、文化交流、官员互访等将显著上升;此外,在第三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外市场的共同开拓、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日合作和成功案例。

但是,从长期看,正如日本各大报刊所述,中日之间在历史问题、领海问题、价值观问题、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方面,还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和差异。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时间、理解、宽容和战略眼光才能推进中日协力关系的深化。

对重视细节的日本来说,需要有更多的具有战略思维和发展眼光的政治家、企业家、官员、学者、媒体人和民间组织来引导和构建两国关系。作为先行数步的老牌发达国家,一方面可利用自己的经验对成长中的中国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建议,同时也要调整心态,乐见邻国的发展。应当相信一个繁荣的中国对邻国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大于负。

对中国来说,虽然在GDP规模上已在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老二,但是仍然要保持追赶者的谦虚心态。从更能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看,中国与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中国进一步探索今后的发展道路过程中,学习和借鉴近代各国摸索倡导、并且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和发展模式依然必要。特别在国家管理(民主和法治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和防灾、科技和产业发展、教育体系、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许多方面,可以从邻国日本的经验中得到不少借鉴。

此外,鉴于日本是与西方发达国家价值观最相近的东方国家,通过和日本的多领域合作,有助于增进中国和美欧各国的沟通,也有助于中国在政治经济体制上开展更适应全球化时代的改革,从而使中国成为一个更受国际社会理解和尊敬的真正的世界大国。

(作者系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研究部长、教授)

长按识别二维码更多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