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敢一舉吞併錫金?

吖Pat


(錫金的位置,東南西北原本分別與不丹、印度、尼泊爾和中國接壤)

(被吞併的錫金在印度的位置)

印度這個國家總是理所當然地把南亞劃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這當然也難怪,因為它的面積、人口在那擺著。但可惡的是它對周邊他國領土一直有覬覦之心。不僅包括已經吞併的錫金,而且對不丹、尼泊爾,甚至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等,也很難說印度不想將它們同樣收入自己的囊中。好在國際形勢變了,北方鄰國也強大到它不得不顧忌。否則,任由印度人的野心,南亞版圖還不知要怎麼個變法。

40多年前印度吞併錫金就是它處心積慮、不擇手段獲得的結果。作為一個存在了300多年的世襲王國(1642年-1975年),錫金前有英國的入侵和統治,後清政府議和認可了錫金作為英國的保護國地位。在英國於整整一百年前(1918年)還政於錫金王室後,這個地處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小國也自我相對平靜了約30年。

印度於1947年獨立,隨即繼承了英國離開後其在南亞的地位,錫金的獨立遂開始受到印度的威脅。從扶持黨派,到派兵入侵,再到藉口平息動亂強行對錫金進行軍事管制,最後是通過駐軍發動政變,廢黜了錫金的國王和君主制,把錫金變成了印度的一個邦。時間是在1975年4月。想想當時我國正處在的階段,無心顧及也是正常,否則這樣的事情絕不可能讓它發生。


人稱黎叔


先說結論:錫金是被印度逐步吞併的,策劃了很多年。


消失的小國——夾在中國、印度之間的錫金

錫金王國,是一個在1975年之前獨立的國家,它矗立於中國、不丹和尼泊爾之間,人口六十多萬,國土面積還沒有現在的半個北京大,幾乎沒人關心過它的興衰。

它曾經是乾隆十全武功的一個精緻點綴,也是中國邊境上的一個可愛小點,可現在這一切都是歷史了。

紅圈內錫金地理位置

一、印度蠶食錫金吞併

錫金古稱“哲孟雄”,在元、明兩代附屬於中國,清朝時錫金自治,成為中國藩屬國,全國信仰藏傳紅教。19世紀末,英國與清廷簽署不平等條約,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英國不斷地支持信仰印度教的尼泊爾人遷入錫金,最終錫金族在本國反而成為少數民族。

錫金王國曾經的國旗

1947年印度獨立,印度以傳承英帝國殖民衣缽的形式,抓緊機會,以大欺小,用步步升級的方式蠶食錫金領土。印度與錫金簽訂《印錫合約》,迫使錫金成為印度的“保護國”。之後大量移民進入錫金,錫政府根本不敢反對。

錫金人在繪製藏教唐卡畫

二、錫金升起五星紅旗

1968年,喜馬拉雅山的雪被鮮血染紅。該年錫金首都爆發大規模示威遊行,民眾要求廢除《印錫合約》,維護國家主權。印度派出軍警鎮壓,擊斃擊傷錫金民眾六萬餘人,竟然佔到全國人口十分之一!

無權無兵的錫金只能要求國際援助,其中對中國的求援最為頻繁。在短短的23天時間,錫金民族黨就向我國發送了149封電函,平均每天發7封。

面對著印度軍方的壓力和國際干涉的無力,1974年6月20日凌晨5時,錫金民族黨宣佈:正式加入中國成為一個行政區。他們在自己的黨步大樓掛起了五星紅旗,並同時致電世界各國:從今日起,本國一切事物全部交付中國負責。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錫金的美夢並沒有成真,僅僅在宣佈加入中國後的三個小時,印度軍方就攻入了民族黨大樓,這個僅僅存在3個小時的“中國錫金行政區”就這樣被摧毀了。

三、印度滅亡小國錫金

1975年,印度加速了“大印度聯邦”進程,藉口錫金的印度裔移民需要保護,印度軍隊解散了錫金國王的宮廷衛隊,軟禁了國王,接管了政府。錫金人民在印度軍隊的包圍下匆匆公投,錫金成為印度的一個邦。

錫金的末代國王,一個人在新德里的街市上,哭著跪著請求國際還他王國的公道。除了中國表示抗議,毛主席指責印度是非法入侵外,國際上其他國家均表示了無情的沉默!

曾經的錫金國王一家

就這樣,可愛的“山頂之國”,曾經的中國屬地,從此併入他鄉。悲愴的末代國王淚已流光,最後流亡美國。當時的中國沒有精力去幫助這個小國,只能保住周邊的不丹王國不被印度吞併。

錫金安靜地屹立於雪山腳下

錫金作為藏文化的一塊重地,比不丹王國更接近西藏的生活。我國政府於2003年正式承認錫金為印度的一個邦的既成事實,是世界上最後一個承認錫金滅亡的國家。


籃球熱點關注


錫金被印度吞併,由其深刻的歷史原因,歷史上,錫金曾經作為乾隆帝十全武功之一,留在了史冊。

在近代,面對列強的武力威脅,弱小的錫金非常的無奈。1890年錫金淪為英國的保護國。1950年又成為印度的保護國。從五十年代開始,印度就開始大批的將其他地區的老百姓遷移到錫金,從而逐漸使錫金喪失了獨立的民意基礎。歷史很快在二十幾年後證明了這點。

錫金王室合影

1973年4月,印度開進錫金,接管了錫金政府的一切權力。1973年錫金的民族黨曾經向世界各國發函,聲明錫金為中國的一個地區,但是很快錫金就被印度軍隊武裝鎮壓,該黨大批領導人被捕;而當時中國正處於十年浩劫時期,根本無暇更無力為錫金主持公道,最終留下了遺憾。

1974年7月,印度迫使錫金議會通過《政府法》,規定錫金政府可參加印度的政治機構。9月印度議會又通過憲法,規定錫金為印度的“聯繫邦”,1975年4月,印度政府再次出動軍隊解散錫金的王宮衛隊,軟禁國王並使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黜國王,4月23日印度議會通過決議把錫金變成印度的一個“邦”。被廢黜的錫金國王在紐約病逝後,王儲旺楚克·滕辛·納姆加爾繼位為第十三世國王。新國王表示印度吞併錫金是非法的。

對於印度吞併錫金,美國、前蘇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採取了默許的縱容態度,時至今日,錫金儘管仍然想追求復國,但是獨立之路任重而道遠。


MBA智慧錢大山


錫金是大英帝國留給印度的禮物

錫金古稱孟哲雄,曾經在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歸屬於中國,後來錫金獨立後也一直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而存在。這種局面一直到了大英帝國入侵印度次大陸而結束,英國強行把錫金併入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在英國統治時期就是以武力進行征服完全沒有什麼道理可講,錫金也就只能臣服於英國的統治。

英國在退出對印度的殖民統治後並沒有給予錫金以獨立的地位,而印度又一直自詡為大英帝國在南亞的繼承者,錫金也就很自然的作為英國留給印度的禮物而繼承了下來,只不過印度剛剛獨立不久實力有限,對於並不想加入印度的錫金也沒有啥好辦法,最終印度與錫金簽署了《維持現狀協定》(1947年),這也就為日後站穩腳跟後的印度軍隊進駐錫金埋下了伏筆。

隨後很長時間以來印度就開始不斷的加緊對錫金的控制,直到錫金的王室決定錫金要完全獨立後,印度徹底的被激怒了,於是也就有了在印度完全控制下的錫金議會通過決議廢除國王,同時通過錫金作為一個邦決定加入印度的決定,從此之後有名無實的印度王國從此就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中。(1974年)


異域邊緣


說印度一舉吞併錫金是不準確的,印度不是一舉,而是舉了好多舉才在1975年正式吞併錫金。不僅如此,印度獨立前,英國人吞併錫金也不是一舉,同樣舉了好多舉,用時73年才完成了對錫金的吞併。

英國入侵錫金始於1814年,那時候入侵錫金的並不是英國政府,而是東印度公司。英國人滅亡了莫臥爾帝國後,於1861年強迫錫金簽訂條約,把錫金變成保護國。1887年英國正式吞併了錫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英國把政權名義上還給王國政府,但依然通過各種手段由英印殖民政府嚴密控制錫金內外事務。

到印度獨立前,錫金到處都是英印政府培養出的印度官員教師和警察,錫金人已經掌握不了自己的社會和經濟,更不用說外交和國防咯。儘管如此,印度也是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才趁有利的國際地區形勢,吞併了錫金。與其說是印度膽大妄為,不如說他們其實是用了二十多年把英國人吞到嘴裡的錫金吃下去,目前還沒有消化掉。


葉海林


1975年,印度吞併錫金,這與當時南亞地區形勢緊密相關。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之後,印度肢解巴基斯坦,扶植了孟加拉國,消除了印度腹背受敵的戰略危機。這樣印度就有更多的精力關注其他戰略方向,這其中之一就是印度北部的錫金,將錫金徹底吞併,可以防止錫金成為他國制衡印度的的棋子,如此印度就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去應付巴基斯坦。

這一時期,印度與蘇聯關係逐漸密切,成為了不叫盟友的盟友,在國際上有了大後臺,吞併錫金,蘇聯不僅不會反對, 反而會“理解”,而美國在第三次印巴戰爭中雖然對印態度強硬,不過即使是印度肢解巴基斯坦之時,美國都沒有真正動武,那吞併錫金這個地方,美國也難有實際動作。至於邊上其他大國,1975年那時候正忙著自己事務,沒空管錫金這事兒。

於是印度就趁著有利的國際形勢將錫金拿下了。當然,這都建立在之前英印殖民政府以及後來印度獨立後在錫金的“苦心經營”的基礎上。如果將鏡頭擴大,其實或許不能叫一舉。


北玄武


印度吞併錫金也不是一舉吞併的。從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經過幾十年內部國民思想改造。推行英國式教育。二戰結束英國放棄印度,印度獨立後牢牢抓住錫金,最後用武力吞併,然後採用蘇聯肢解中國外蒙古的武力強迫下的公投方式。來矇蔽世界人民的反對聲!


劉進榮5


因為當時外部沒有壓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