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經典電影《桃姐》好看嗎?

s1nce媒體咖


這部影片不能說好不好看,應該說值不值得看,我個人覺得很值得看,反應人生的一部經典之作。要不然劉德華也不會參與到這部劇中,是給我們一個很好地引導。

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我怕不健康,現在的我們,幾乎人人月光族。母親總說我對於錢沒有一點規劃,遇到突發事情就會陷入僵局。是的,年輕的我們總是太過自私,總想著要旅遊、要電影、要衣服。誰會想過每個月留下錢“還”給父母呢?母親每個月的全部錢都給了家裡,自己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消費。他們,還能工作多久?我們,還能任性幾年?未來,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是否也是如此



看了許鞍華導演的《桃姐》。影片即將末尾,羅傑在為桃姐辦理喪事告別會,我偷偷地注意到Y的眼角有些許淚光。其實,讓我頗為詫異的反倒是她並不像其他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那樣哭得難以自拔。這自是許鞍華的功力所在,不刻意、不用力、不煽情,簡簡單單地把一個老傭人最後的時光真實地表現出來。恰是這種簡單的真實,最能擊中你內心那一片柔軟的地方。

劉德華在《桃姐》的紀錄片中,說:“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我怕不健康。”生老病死,老去總要帶著病痛。事實上,對於窮困,我最大的憂慮不是買不起房、買不了車、娶不上老婆。我最大的憂慮是,假設有一天父母衰老生病,我該如何湊出那恐怖的醫藥費?這一切終將到來,為人子女該盡的孝道是不能躲避的,但假設同時又要供房、要養小孩、要人情呢?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如何保障父母的健康?

現在的我們,幾乎人人月光族。母親總說我對於錢沒有一點規劃,遇到突發事情就會陷入僵局。是的,年輕的我們總是太過自私,總想著要旅遊、要電影、要衣服。誰會想過每個月留下錢“還”給父母呢?母親每個月的全部錢都給了家裡,自己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消費。他們,還能工作多久?我們,還能任性幾年?未來,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是否也是這般循環?

我的父母認為人這輩子就該是這樣的:成家立業,把子女養大,供他們讀書,為他們建房子,幫助他們娶妻嫁人,有需要幫帶孫子的就幫帶著。然後就準備簡簡單單地過過晚年了。

“給我們一口飯吃。讓爸爸喝口酒就行了。”父親如是說。

《桃姐》片中有很大的篇幅關於老人院。每個老人院中的老人,背後總是一串不怎麼喜劇的故事,我總有一絲為每個老人立傳的衝動。紀錄片裡有采訪過一些路人,幾乎沒有人願意年老的時候在老人院中度過。去年某月,我曾去過臺江的老人院中做過一次義工,拿西瓜給老人吃。這座老人院中的老人們很多都已無法行動,起居都要工作人員照顧。看到我們過去,他們都顯得非常開心,一個勁地向我們表示感謝。人是輪迴的,老人們在最後的時光變成了小孩。一個老爺爺不好意思地衝著我伸手,示意想再吃一片西瓜。我笑著遞給他,他開心地囫圇吞棗起來。由於大多數老人只會福州話,沒多少機會深入聊天。

影片裡還有個中秋節的細節。電視節目來做活動、小朋友來獻愛心,都不過是一場秀。老人們表面開心,事實上疲憊不堪。我在做義工的時候,也有這種擔慮,恐驚擾了老人的正常休息。

堅叔是《桃姐》中的花花公子,經常向人借錢去找妓女服務。老人們的性慾望總是被我們和他們自己刻意遺忘。但遺忘不代表不需要。有些城市的公園角落,形成了“老人花園”。只需要花幾塊錢,就能在公園的偏僻草叢中重回“春天”。我無意去批判或者可憐這種現象,但這現象無疑值得給些重視的信號。

《桃姐》裡,神父說:《聖經》上說了,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神父還說: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小小聰聰聰聰聰


桃姐,一個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一個先後照顧了梁家四代人的傭人,平平淡淡的一生,卻反映了生活中的溫暖。




尹樂清


這部電影是劉德華少數的一部敘事電影,桃姐這部電影更多的是記錄了上世紀香港歷程的一部電影,從興盛到平靜在到融入回憶,影片中桃姐陪伴了劉德華的成長,從一個傭人,慢慢得從情感上轉變為家人,平靜而漫長,而劉德華的角色更多的是體現襯托,桃姐在平凡中的一生的奉獻,漫漫人生路,又有多少人能陪你走到最後


等你陪我看電影


不好看,看來一會兒就不看了


偶像梅西C羅


挺好,我看的為數不多的文藝片之一


馬龍白蘭度306


還可以,要在安靜的時候用平靜的心情看。


邪皇不邪


挺接地氣兒的平凡故事,一般吧


李北船


沒看,不知道


鬍子248117285


演繹的很平淡,但是平淡中又能打動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