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置身墟頂街區彷彿走進另一個世界,儘管它離商業區咫尺之遙,從水埗頭階梯往下走可到蓮平路、長堤風貌街,從賣雞地往北走可到蓬萊路,從墟頂街沿著新盛街、紅花社往西北方向,則可到達常安路。

安靜,是它給人最深的感受。或許,墟頂街區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只是以自己安詳的姿態向人們訴說遠去的故事,見證著這座城市的滄桑變遷。

墟頂

江門的起點

大約700年前,墟頂就是“江門”,“江門”就在墟頂。這個不起眼的老區,正是江門誕生的原點。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筆直的巷道顯示在近百年前江門人已有規劃的意識。

今日的墟頂街,只是一條百米左右的小巷子,但是老江門口中的“墟頂”,還包括墟頂街周邊的京果街、賣雞地、餘慶裡、泰寧裡、接龍里、東南盛街、安龍里等。

這個地區,位於本地人俗稱“狗山”的蓬萊山西側,與江門河南岸的煙墩山隔江而望,其地勢猶如江門河的門戶。元末明初已有墟市在此設立,故稱“江門墟墟”,又因地勢較高,被稱為“墟頂”。這一地區是最早被稱作“江門”的地區,在區內的水埗頭附近,曾經豎立起一塊碑石,上書“江門”兩字。

現在的江門地區,就是從墟頂一步步向外發展延伸,因此把墟頂稱為江門的搖籃,一點也不為過。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墟頂街建築的歷史痕跡。@僑鄉浪子心攝

雖然江門從這裡出發,但墟頂地區面積並不大,只有大約0.5平方公里左右,賣雞地、京果街、缸瓦地(泰寧裡)、豬仔墟(安龍里)、燈籠街(京果街一部分)、餈街(東南勝街)等至今仍沿用或常被人提起的舊時地名,仍然提醒著人們,這裡昔日的繁華。

陳白沙先生(1428—1500)曾作詩描述:“十步一茅椽,非村非市廛。行人思店飯,過鳥避墟煙。日漾紅雲島,魚翻黃葉川。誰為問津者,莫上趁墟船。”可見當時的市集雖然簡陋,只有幾間茅屋,但每逢墟期,人們乘船由水路而來,經水埗頭的石板臺階上岸交易,買賣著日常所需的毛雞、生豬、瓦缸等用品。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安靜,是墟頂街給人最深的感受。@僑鄉浪子心攝

據《蓬江區地名志》記載,江門墟形成之初,除每月初二、初五、初八約定俗成的墟期外,其餘時間,各行各業的小販也常聚在這裡擺賣,十分熱鬧,但秩序混亂。明末清初,為了整治該地秩序,經本地幾個名門望族的管理,各種貨物有了專門的銷售區域。

明朝後期,蓬萊山山腳一帶因為江門河夾帶的泥沙沉積而逐步變為陸地,江門墟開始進一步向河邊延伸,更多商店、作坊的出現形成了“新市”,即現在的蓮平路、興寧路、新市路一帶。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聚集,其後,新市繼續向東南方向延伸。

經過700年的發展,至清代,墟頂已成為江門政治商務中心,孕育城市雛形。

餘慶裡

江門最早的“高尚住宅小區”

在墟頂街靠近景賢學校(原江門一中)的臺地上,有一片佈局整齊、外觀設計一模一樣的青磚大屋。房屋之間的石板路橫平豎直,頗似現代的住宅小區,與附近賣雞地、安龍里高低錯落的屋頂和彎曲的巷道明顯不同。離其不遠的地面上,鑲嵌著一塊石板,上刻“餘慶裡”。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餘慶裡。

在餘慶裡,83歲高齡的區德麟老伯的家,是一棟有著百年曆史的老房子,內部的格局卻非常“現代”:兩層高,樓上是臥室,樓下會客兼飯廳,室內樓梯,前後門窗有利於通風采光,與現在我們看到的聯體別墅毫無差別。只有那泛著暗啞光芒的木質趟櫳門,在提醒著我們這是一棟百年老屋。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墟頂街裡的百年建築。

“在清代,江門原屬新會管轄。江門商業的發展和經濟地位的提升,引起了新會縣署的注意,因此乾隆十九年(1754年),清政府批准新會縣在江門設置縣丞署(縣丞即副縣長職位),作為常駐江門的行政機構,加強對江門的管轄。現在的餘慶裡,就是在原縣丞署的遺址上建起來的。”舊學功底深厚的區德麟老伯,退休後致力於墟頂街一帶歷史的整理,他翻著自己一本貼滿了與餘慶裡有關的歷史資料的筆記本娓娓道來。

在他的講述下,一幅記錄江門歷史的畫卷徐徐展開:辛亥革命後,縣丞署為國民革命軍接管。民國二年,當時的統治者決定變賣縣丞署以籌集餉銀。江門商會董事區卓南、區翰農、梁心俊、何錦堂、莫子紳、莫大學、黃恭發、黎湘泉、楊奕所、歐陽庭三等共10人,集資組成“餘慶公司”,向財廳官產處購買縣丞署地塊。

餘慶公司將獲得的土地劃分為三排、四巷約三十間屋地配售給各民戶,按統一規格來建造房屋,每棟兩層兩戶高低相同,外觀和巷道一致,屋內佈局也一樣。至1917年已建成24幢,另前後左右不規則的地段也建了四幢,並把該遺址重建的住宅區取名為餘慶裡。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餘慶裡外觀整齊劃一的青磚大屋。

縣丞署房屋拆除後,本來留下了圍牆、地面鋪砌物和水井,不過水井後來被填埋了,圍牆目前也只剩下一段,夾在餘慶裡與前政協大樓之間。據江門檔案館記載,縣丞署遺址圍牆牆身結構呈梯級狀,長15米,高3米,厚0.8米,用粗細石米、砂泥、石灰及蠔蜆殼灰,加以糯米漿和紅糖夯結成牆,非常耐用結實。

區伯還介紹說,餘慶裡建成之初,還建了兩座二層式守衛樓,配備了常備軍(相當於現在的保安)輪值維護治安。由於地理位置優越,房屋規劃整齊、建築質量優,並配有常備軍維護治安,可算得上是當時江門最高檔的住宅區。

目前,餘慶裡像區德麟這樣居住在祖上傳下來的房子裡,並擁有產權的,只有幾戶。很多原住民及其後代居住在香港和海外,他們的房屋要麼空置,要麼被房產局收回配租給其他居民。

三桁瓦

至今仍有影響力的刀具品牌

從墟頂街區向興寧路方向,走到一條33級的石板階梯前,這裡叫水埗頭,是以前墟頂街對外交往的重要碼頭。在水埗頭頂左側的一小塊空地上,曾經產生過一個至今仍有影響力的刀具品牌——三桁瓦。


城市記憶:江門的起點“墟頂”,繁華褪盡成就百年風景


水埗頭33級石板階梯 @僑鄉浪子心攝

住在石級一側的黃伯說,清朝光緒元年(1875年),開平人餘福在水埗頭附近設店煅小刀等利器,因店鋪狹窄,只需三桁瓦片就可遮住,故店號取名三桁瓦,產品亦以三桁瓦作標記。

民國初,原三桁瓦將字號轉讓與人繼續經營。到抗日戰爭前的1935年,三桁瓦原址及附近陸續開設正三桁瓦、始創三亨瓦、三桁瓦老鋪、三鏗瓦正鋪、三行瓦支店、始創三坑瓦支店、三亨瓦正老鋪、正三亨瓦等八家店鋪,黃伯家佔其中一店。

解放後,三桁瓦開始合作經營,搬離水埗頭,1985年,發展為江門市三桁瓦廚房設備工業公司。因質量上乘,三桁瓦在全國一度與張小泉、王麻子等品牌並駕齊驅。2006年,三桁瓦廚房設備工業公司改名為江門新恆星廚房用品有限公司,但三桁瓦品牌仍在使用。

黃伯說,三桁瓦的產品耐砍、耐磨、耐切,用上十幾年也不會出現缺口、捲刃、斷裂等現象,曾經是幾代江門人廚房的主宰。當時,甚至旅居海外的江門老華僑,都會想方設法將三桁瓦刀具帶到海外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