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傳已久的「凌空勁」

在60年代末,一位前輩在練習推手後,講了一段武林軼事:太極拳名家楊露禪先生在北京教漪貝勒(端王載漪)時,有一天他出城狩獵,漪貝勒年輕氣盛,騎馬在前,想試試露禪先生的功夫,突然回身舉鞭,不料猛見先生雙目吐神手向前一揚襲來,漪貝勒大驚,手並沒打著他,嚇得翻身落下馬來。

失傳已久的「凌空勁」


陳炎林先生在四十年代著書中介紹凌空勁時寫道:“此勁異常奧妙,近於神秘,而非目睹所能信,實乃一種精神上作用而已……此勁雖奧妙莫測,但學者可不必深求,僅作遊戲觀可耳……唯此功夫今已失傳矣。”

太極拳“凌空勁”又稱“失驚手”,在其它拳種中稱為“空勁”。趙道新先生寫道:“所謂空勁是指不通過接觸而能施力於對方的超距力,好似磁鐵間吸引或排斥的場力”。

許多年來,對前輩武人的高功心馳神往,欽佩之至。

一、“空勁”是指什麼?

在習武交手中,從距離方面看,一般分為身體不接觸狀態(泛稱為“斷手”狀態)或身體接觸狀態(泛稱為“搭手”狀態)。當習武者達到水平很高的階段,如達到“化境”(明、暗、化說)”時;或是在“以剛制柔層次、以柔克剛層次、剛柔相濟層次”;或上升到“空靈”境界時;交手中從距離角度看,可做到“似挨似不挨”狀態。“空勁”就是指的雙方交手中(推手或散手),擴大“似挨似不挨”的距離,即不通過雙方肢體的接觸而起作用的技法。

一般我們常見到的情形是雙方在推手或散手中,由斷手狀態進而搭手接觸施術再見勝負結果,而對於始終不接觸肢體,或由接觸轉而不接觸肢體而制勝對方的技法很少見到。有的人習武幾十年就從來沒有見過或親身體驗過。


二、初見“空功”

九十年代,幾位兒時的拳友相聚,多年未見,相聚時依然是談拳論道,樂此不疲。有人提到“空勁”的故事,以為這麼多年到處尋訪也未見到,恐怕傳說中的神功絕技是演義,子虛烏有。拳友甲(因這幾位拳友淡泊名利,潛心修煉,不願出頭露面,故文中均以甲、乙、丙、丁代之)說到:“過去老師講過功夫不到總是迷,一層不到一層迷,一處不到一處迷,處處不到處處迷。不挨著而摔人的功夫還是有的”。拳友們一聽,好奇心頓起,拉開桌椅,騰出場地,要求一試,以飽眼福。

拳友乙(中國武術六段,某省警官學院警體教研室主任,多次擔任全國散打比賽裁判)拉開搏擊預備式,做好進攻準備。拳友甲距三米左右,兩手下垂正面自然而立,我們站在周圍兩米外觀看。只見拳友乙疾步上前,一個右高鞭腿向甲左面部踢來,拳友甲面帶微笑,穩穩當當,在對方腳距頭部僅幾公分時,左腳隨轉身後撤半步,頭部順著對方腳進攻的方向略做位移使其踢空,拳友乙在腳幾乎踢到甲頭部時,撲通側摔倒地,我們在旁邊目瞪口張。

拳友乙爬起來問道:“我在訓練警官學員擒拿格鬥時,用鞭腿還沒有空過,今天你連挨都沒挨我,我怎麼就倒了?”拳友甲笑道:“挨著就不屬於空勁了。這是你進攻我防守,但不屬於常說的防守反擊類,而屬於顧打合一,陰即是陽,陰陽合一,防守即是進攻這一類。下面再來一個我進攻的,請做好準備”。當乙調整體位目視甲時,拳友甲手隨右腳上步向乙面部信手一揮,拳友乙來不及格擋抓拿,仰頭躲閃頹然後倒。隨後拳友乙又連試衝拳、擺拳、反臂掌等,拳友甲均是動一步一揮手,拳友乙就倒地。最後一次是拳友乙使用劈掛中的右步右反臂掄劈,甲在乙臂劈到頭上方時,不慌不忙,不早不晚,縮身上步,潛到乙的對面束身長起,兩手後垂,頭向乙面部逼來,吹了一口氣,拳友乙向後倒地。爬起來道:“怎麼一口氣吹了我個跟頭?”拳友甲笑道:“這是開個玩笑,其實不用吹氣你也倒”。眾拳友四周看得如醉如痴,滿臉莫名其妙的表情,繼而商量要練練這一功夫,以償夙願。

三、初識“空勁”

拳友們每週幾次聚在一起研練,拳友甲反覆示範、講解,每個人親身試驗,兩人一對反覆操練。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還沒有成功過。有的人認為自己悟性差,練不成,打了退堂鼓。而堅持練的拳友漸漸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但還是做不成,不是速度快就是慢,不是時機早就是晚,總是缺點因素沒做出來,感嘆“恰到好處”怎麼就這麼難?

方向對頭,方法正確,量變而質變。過了摸索期,拳友們感覺不一樣了。有一天拳友丙和拳友丁(自幼習武,曾選拔到省專業隊集訓,省比賽取得過較好成績)在一塊練習,拳友丁出拳迅速,勇猛有力,敏捷靈活,以上步右衝拳進攻。原來拳友丙看到拳頭打來,總是心慌遲疑,不是躲避不及就是後撤脫離,現在漸漸地感覺到對方的動作不可怕了,按照拳友甲說的要領,首先去掉危險,在讓開對方拳頭的同時左腳上步,左手不快不慢的向丙的面部推去,拳友丁發現自己的拳頭打空時,對方的手已到眼前,迅速躲避,此時突然摔倒在地。第一次的成功,使拳友丙不敢相信,問拳友丁:“你是真倒還是假倒?不要故意倒一個逗我高興”。拳友丁講:“我幹嗎故意摔自己?我看到你的手馬上就要打著我,我的手又回不來,心中一驚就倒了。”接著又連試五次,有四次成功。拳友丙那天晚上高興得一夜沒睡著,反覆琢磨著“功到自然成”這句古訓。

功夫不負有心人,孜孜不倦堅持練習的幾個拳友漸漸出現了成功的第一次,以後比例逐漸提高。然後又與不同的拳友在推手或散手中尋機試用。面對高、低、胖、瘦、老、幼、壯、弱等不同類型的人,高低水平不同的人,學習過不同拳種流派的人練習,經過無數次的失敗,隨著成功次數的增加,功夫的積累,對不接觸對方肢體而取得制勝效果的技法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失傳已久的「凌空勁」


四、“空勁”淺探

1、“空勁”是客觀存在的,有效的,也是有限的。正如武術各拳種中的各種技法一樣,其應用都是有條件的,必然遵循雙方交手致勝的一般規律:當甲方比乙方綜合水平低一個層次時,甲方使什麼技法都用不上,一般結果都是輸,當雙方綜合水平大體相當時,都不容易使上,偶爾使上其效果也不漂亮,當甲方比乙方綜合水平高一個層次時,各種技法的運用包括“空勁”的運用是能夠成功的。

2、“空勁”屬於中國武術中“神打”的範疇,可理解為“打神”、“打意”,即打擊對方的“精神、意識”。與肢體接觸中的“聲東擊西”、“指上打下”還不同,屬於肢體不接觸而打亂對方的思維而取勝。從嚴格意義上的勁力定義來看,稱為“勁”似不妥當,從引申義上說,如“威懾力”、“影響力”等,而稱其為“勁”,使人不容易理解。稱為“失驚手”,屬於武術中的一種技法,似乎更合適些。

3、人失去平衡就會摔倒,人是靠自己的平衡感覺來主導其運動中的動態平衡的。人體的運動只有在人的平衡機能、感覺神經系統、運動神經系統等均能“正確工作”時,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推手或散手中,在互以對方變化而攻防變化運動中,運用技法通過雙方肢體接觸使對方失去平衡好理解,而肢體不接觸,通過影響對方神經系統使其失去平衡不容易理解,神秘之感由此而生。

4、“空勁”的應用主要是通過對方的視覺將信息傳達到對方中樞神經,使其產生錯覺,喪失自主平衡而倒。你對盲人使用,或在對手背後做動作,對方沒看見,就不起作用,這是經過多次試驗證實的。

廣告

中國武術段位制系列教程:八卦掌(附光盤)作者: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組

京東


5、在推手或散手中,根據瞬間變化的雙方空間狀態(形體姿勢)使用技法時,其速度、力度、時機、角度、火候、距離等要素,甚至眼神、表情,還可加上發聲、吹氣等各種因素,均需有機地協調配合,做到“恰到好處”,使對方“信以為真”方能起作用。

6、不論對手練過何種拳種、流派,其水平相對的“高”或“低”,在推手或散手中,“失驚手”技法對於“手急眼快,思維敏捷,怕捱打,迅速做出反應”類型的人容易起作用。而對於“反應遲鈍,沒有攻防意識不知躲閃,見對方手襲來只知閉眼捱打”類型的人,不容易起作用。

7、此種技法也受“拳打不知”規律的制約。對多次經歷,有所瞭解能做出基本正確反應的人,或是對此技法有一定掌握的人來使用,成功率會大大降低。

8、在推手、散手訓練或比賽中,當機會來到,適時使用容易成功,當屬於“捨己從人”層次。其水平高超者,可以創造機會而主動使用,當屬於“從心所欲”層次。

“空勁”或稱“凌空勁”、“失驚手”的功夫,習武者多數感興趣,說法不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把幾位拳友實踐中初級階段的感受獻給武林同道,學海無涯,藝無止境,認識膚淺謬誤之處,敬請明家點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