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理中丸可以治什麼病?效果如何?

王守勤7


附子理中丸是一個很常見的中成藥,很多想要調理脾胃的朋友經常問,到底能不吃附子理中丸呢?對於這個藥物,吃不吃還是建議大家要慎重,如果對症,當然可以吃,但並不是有脾胃問題的都可以吃,另外,也不建議長期的吃。今天就來和大家簡單的探討一下附子理中丸這個藥。

附子理中丸組方及其藥物功效

附子理中丸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其組方包含制附子,人參(或用黨參),乾薑,白朮,炙甘草,是一個溫陽祛寒,補氣健脾的藥物。

附子是一箇中藥方劑中最重要的一味藥物之一,也是屬於溫裡藥物的“首席”,很多人說附子有毒,的確是的,附子是草本植物烏頭塊根上的附生的子根,因此被稱為“附子”。而烏頭的母根即為中藥川烏,川烏和附子都含有一種成分——烏頭鹼,這種物質對周圍神經,循環系統都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一般中藥用附子時,都是比較慎重的,一是用量,而是一般如果煎服湯藥,會先煎附子1小時以上,然後再加入其他的藥物煎制,而中成藥則一般採用熟附子,經過處理的熟附子毒性會大大減低。

附子味辛、甘,性大熱,運用得當,有回陽救逆之功效,屬於性熱純陽之藥物,不但能夠補助脾陽虛,對腎陽虛,心陽虛,附子都有補益之功效。

方中人參,自古就是“補虛第一要藥”,氣血虧虛者,均可用人參補之。在附子理中丸中,人參主要功效還是補氣,健脾,脾虛所致的乏力,少食,便溏等,人參皆有補益之效。查詢了一些文獻,對於此方中的“參”,個人理解還應該是“黨參”,而其功效與人參類似,補脾健胃之功效更專。

乾薑又是一味散寒解表的要藥,乾薑性味辛,熱,歸脾、胃、腎、心、肺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之功效,對於脘腹冷痛,嘔吐洩瀉,乾薑都有良好的功效。乾薑與附子的組合,更是中藥方劑中常見的組合,在陽虛症的治療中,這兩個藥物組合頗為多見,如“四逆湯”,“姜附湯”都是兩個藥物功用的經典方劑,中醫有一種說法“附子走而不守,乾薑能走能守”,附子配伍乾薑,即可增強回陽之力,使效力持久,又可主張散寒之功,顯效更快。

《本草新編》中說,白朮,味甘辛,氣溫,可升可降,陽中陰也,無毒。白朮作為健脾祛溼之良藥,白朮的主要功效是補氣健脾,促進消化。四句藥性歌訣這樣說白朮:白朮甘苦溫無毒,固表止汗消五穀,胎動不安治痰溼,脾虛洩瀉皆能服。

甘草也是一味歷史悠久的中藥材,不但在中醫藥歷史上應用悠久,西方人同樣也對其有所應用,1820年,甘草就被列入了《美國藥典》。附子理中丸中用的甘草是炙甘草,其主要功效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對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都有療效。而現代研究發現,附子,乾薑和甘草組方,有一定的協同作用,除了補益脾陽,還具有強心之功效。

附子理中丸應慎用

通過上述介紹大家可以看到,附子理中丸藥性較強,屬於溫熱散寒的藥物,對於補益脾腎陽虛的情況,是非常對症的藥物。如果是確實有較嚴重的脾腎陽虛症狀,經常有脘腹冷痛,手足不溫,食慾不振,五穀不化,消化不良,五更洩瀉等症狀的朋友,可以服用附子理中丸,補益脾腎陽虛,一般都會有較好的療效。

但現代人真的那麼容易“陽虛”嗎?真的不一定。通常造成“陽虛”,要麼是先天不足,要麼是後天久病不愈,或者是身體衰老到一定的程度。現在人生活條件好,大魚大肉吃著,通常是不會缺乏營養的,對於中青年人,出現“陽虛”的幾率真的不大,因此,在應用這個藥物之前,除了自身對照上述症狀以外,最好也要好好的確診一下,是否真的有“脾腎陽虛”問題,而且是嚴重的脾腎陽虛,這種情況下,再用這個藥物,效果才會好。有的朋友,症狀時陽虛,但實際上還隱藏著胃火,一吃這個藥物,陽虛沒補上,卻把胃火催動起來了,反而更不舒服,這就是用藥不對症。

另外,對於有陰虛內熱的朋友,有高血壓特別是血壓控制不好的朋友,有心臟病的朋友,都不適合服用附子理中丸,應當格外注意,如果在服藥過程中,出現血壓升高,頭痛,心悸等症狀,也應該及時停藥。制附子雖然毒性減低,但也並非完全沒有毒性,因此,對於這個藥物,一般不建議久服,可以服用多久呢,推薦2周即可,如果有效但是覺得效果還不夠,那麼可以在服用兩週的理中丸。


李藥師談健康


段醫生答疑在線🍀聊聊附子理中丸🍀

附子理中丸作為中成藥現在用得非常普遍,好像也迎合了現代人普遍存在陽氣虛弱的特點。但是作為藥物,我們還是強調——對症才是根本。


1.附子理中丸的藥物組成

具體有五味中藥組成,分別是炮附子、炮乾薑、人參、白朮、炙甘草,其中成藥時取量各90g,上藥共打為細末,一般為小水丸或大蜜丸。為考慮患者便於服藥,我們多建議應用9g一粒的大蜜丸,當然你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具體選擇合適的劑型。

2.明晰辨理,講解處方用意

首先,我們先看方中的主要藥物附子、乾薑,其中附子在《神農本草經》中便已經記載有“溫中”的功效,我們在此理解這裡所說的“中”,它既包含了中焦脾胃,又囊括了溫腎的作用;而乾薑也是大熱大辛、直入脾胃,二者有機結合的應用,對重度脾胃虛寒症狀就有了很好的溫補作用。

方中的人參是具有補氣健脾、促進運化的作用,和以上兩藥同用,就有了溫中有補,補中含溫的雙重功效。


再說白朮,民國醫家張錫純就強調白朮最具土德之性,因為它既能健脾燥溼,又能益氣。與上藥共用,共同祛寒溼之邪。

最後,炙甘草作為甘溫補益、緩急止痛的藥物,調和諸藥,共同發揮了溫中祛寒、健脾補氣的作用。

3.功能主治,辯證用藥

通過以上藥物組成的講解,我們不難發現附子理中丸的具體功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1)主治脾胃虛寒重症,具體包括:脘腹部冷痛難忍,喜溫敷和用手按壓,形寒肢冷、身倦乏力,大便稀溏或是完谷不化,小便清長,舌淡胖有齒痕,苔白滑。

(2)主治腎陽虛,具體包括:腰膝痠軟冷痛,尤其下肢症狀明顯,五更洩瀉(早晨5、6點左右),男子陽痿早洩、女子宮寒不孕等症狀。


4.現代臨床應用

針對脾胃虛寒的胃炎、腸炎、消化道潰瘍、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病症,可以在中醫醫師辯證後指導應用。

5.附子理中丸外用小妙招

針對具有以上病證,而難以耐受中藥味不能口服者,我們推薦外用法:取附子理中丸大蜜丸一粒或小水丸9粒,和生薑一小塊一同搗爛調好,敷在肚臍處(神闕穴),用防過敏醫用膠布貼好,每天更換一次。一般2~3天就見效。


段醫生特別提醒

①中藥不是包治百病,需要辨證後對症下藥;

②開方用藥需要面診,結合望聞問切,方能取證用藥,而不是三言兩語就給方。

👇關注段醫生,健康又養生👇


段醫生答疑在線


歡迎閱讀!請點擊關注,分享合理用藥,安全用藥常識。

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的基礎方加制附子而成,所謂的理中,顧名思義,也就是調理脾胃中焦的意思。理中丸是由黨參,炒白朮,乾薑,甘草組成,主要功效是什麼呢?現在我們來看看理中丸的湯頭歌訣:理中乾薑參術甘,溫中健脾治虛寒,中陽不足痛嘔利,丸湯兩用腹中暖。看了理中丸的歌訣,我們得知,理中丸有溫中祛寒,補氣健脾的功效,主治中陽不足所致的脘腹冷痛,洩瀉。那麼,為什麼要加制附子易為附子理中丸呢?附子理中丸主要治療什麼病症呢?下面就來看看附子理中丸的功效與作用。


圖(制附子)

附子味辛,性熱,有大毒,經炮製後毒性降低,有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本品純陽燥烈,通行十二經脈,性走不守,藥力能很快地通達全身發揮作用,而不是蓄與體內慢慢奏效,善治脾陽虛所致的中焦虛寒,脘腹冷痛,洩瀉等症,是溫補脾陽第一要藥。制附子合理中丸,既增加了溫補脾陽的功效,又增強了理中丸的散寒止痛,止洩瀉的作用。對脾陽虛所致的脘腹冷痛綿綿,遇寒痛甚,遇熱痛減,肢冷便溏有顯著的療效。

圖(乾薑)

附子理中丸屬助火補脾陽類中成藥,主治脾陽虛的中焦虛寒症,有散寒止痛,止洩瀉的作用。但對中焦溼阻,實熱實火的胃痛不宜使用。附子理中丸所治的洩瀉主要是中焦虛寒所致的消化不良,完谷不化的洩瀉,與熱毒痢疾無關,這點要注意!另外,附子理中丸不可久服,建議服用兩星期後停藥。若脾陽虛症狀未改善,可服理中丸,兩藥可交替服用。
圖(黨參)


以上簡答,如有不足,望評論補充。

謝謝閱讀!


三七8113


首先中醫中藥在臨床使用中講究辨證施治,附子理中丸是在理中丸(人參、乾薑、甘草、白朮)的基礎上加附子組成,其具有溫中健脾、加強溫通的功效,可用於寒凝、脾陽虛較明顯、陽虛外寒、陽虛生內寒或兼有腎陽虛等患者,用於治療脾胃虛寒、脾腎陽虛所致輕微腹痛、腹瀉等。劇烈腹痛、洩瀉臭穢、黏液膿血便者不屬於脾腎陽虛和脾胃虛寒證,應禁用本品。孕婦、兒童、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具體用藥請結合臨床,由醫生指導治療為準。



附子理中丸成分制附子,黨參,炒白朮,乾薑,甘草。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補脾陽之要藥,多年實踐及家傳經驗,:對治療男性脫髮白髮為基礎方效果甚佳,並有延年益壽,昇陽壯骨之效果。


汪氏中醫堂


[功能主治]

本品溫中健脾。用於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洩瀉,手足不溫。




農哥二叔


效果不錯,就是劑量太小。

本人以前有時服用。

現在自學中醫,我脾胃不好,吐痰有鹹味,腰痛,手腳冰涼,舌苔白,滿口津液,喜熱怕冷,屬典型陽虛症,故用四逆湯調理。


開放包容2018


附子理中丸丸是脾腎陽虛之要藥,經常四肢發冷。小腹寒涼,大便頻數。糖稀。等急慢性結腸炎。


小寒13124743733


說現在脾腎陽虛者少我覺得不是很科學,生活水平雖然提高,,夏天雖有陽但現在人奪在空調屋,喝冰飲,穿短裙,怕冷宮寒的到處都是,遇冷腹瀉的人也很多,只要辨證正確,附子理中丸及補陽藥完全可用


用戶7029195024663


理中丸,理中焦,中焦有,脾,胃,三焦油網,一半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