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油價經歷雪崩:中國化工企業為何要陷入集體焦慮?

国际油价经历雪崩:中国化工企业为何要陷入集体焦虑?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李紫宸江、浙、皖等地區的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企業正在經歷油價下行帶來的考驗。

與石油化工及其下游產業密切相關的國際原油價格,在過去兩個月中一路下滑,跌幅超過30%以上。美國時間11月13日,美原油期貨跌幅超過8%,並在12個交易日中連續下跌,創下歷史最長連跌紀錄。

原油的持續深跌引發了石油化工產業鏈及下游製造業的連鎖反應,一些石化產品價格一降再降,已經低至成本線之下,一些行業甚至不得不用停產緩解頹勢——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中國化纖企業最為集中的浙江北部以及江蘇的南部等區域不斷傳來化纖工廠生產設備檢修的消息。

如果僅僅是成本端的變動或許還不是最大的困境,更重要的是受到種種經濟環境、行業環境的影響,這些石化企業的下游——諸如紡織、塑料再加工企業等——需求並沒有受到原材料價格下降的刺激而上漲,傳統的旺季也呈現出冷淡的跡象,這讓當下的石油化工行業愈加地艱難。

值得慶幸的是,轉機正在醞釀之中。

在兩週之前,即12月1日,遠在阿根廷的G20峰會傳來了一些好消息:石油國即將執行減產計劃,中美之間的貿易爭端也將伴隨著雙方共識的達成暫時得以緩解。這被認為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石油價格以及相關化工產品的回暖;此外,中美間貿易環境也在顯現一些改變的可能。

這些好消息最終會緩解石化產業正在經歷的焦慮週期嗎?

減產和等待

2018年12月13日,WTI原油期貨(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收於50.76美元/桶。相比兩個月之前超過75美元/桶的價格,跌去了33%之多。

這一天,浙江省杭州市一家大型化纖企業的銷售經理張興,再度趕往他的客戶——一家紡織面料商那裡。他的報價單中,用於生產服裝面料的原料FDY(化纖產品的一種,中文名為“全拉伸絲”)的價格為9800元/噸,但在兩個月之前,這一產品的報價大約在13600元/噸的水平。從9月中旬開始,FDY的價格一天一個價,止不住下跌的節奏。

張興業務所在的浙江北部以及江蘇的南部,是國內化纖企業最為集中的地區。過去一個月的時間內,這一地區不斷傳來化纖工廠設備檢修的消息。張興解釋:“廠家集中檢修意味著,行業在根據市場行情做出自主減產的行為。這樣有利於平衡市場的供需,防止化纖價格進一步下跌。”

繼上個月工廠的一輪集中減產之後,進入十二月第二輪減產又已經開始:包括桐鄉、紹興、寧波等多地的聚酯工廠(FDY屬於聚酯的一種)將逐步展開集中檢修。與此同時,行業監測的開工率在不斷地下降,聚酯工廠試圖通過降低開工率的方式來實現去庫存。

化纖產業鏈的上游為原油、天然氣、煤三大基礎能源,中游是以PX(對二甲苯)、PTA(精對苯二甲酸)、MEG(乙二醇)、MDI(二苯基甲烷二異氰酸酯)、PTMEG(聚四氫呋喃)為核心的石化、煤化中間品;下游則是滌綸、錦綸、氨綸、粘膠等主要化纖產品。

石油價格的持續下跌,緊接著帶動了PTA(主要化纖原料)等中游石化原材料價格的下跌。但在整個化工產業鏈體系中,諸多中下游的化工企業和製造企業——例如化纖廠,卻並未從中受益。

對於化纖企業來說,儘管原料端價格在持續下降,但產品端的反應要先於原料端。“現在是虧本在賣。原料在前期高價買入,做出產品後卻只能低價賣出去。“張興說,“對於工廠來說,沒辦法積壓庫存。附近化纖的大廠、小廠很多,競爭很激烈。”

受到原油價格影響的不僅僅是化纖行業,安徽省當塗縣的塑料加工企業主王洋也正在時刻關注著國際油價的變化。在他的小型工廠中,20多噸ABS和PC(均為塑料產品,以石油為原材料)碎料已經在數天之前加工完畢,但他還沒有做好打算將其即刻賣出。

過去一個多月ABS這種材料的價格從15000多元一噸下滑到現在的10000元一噸,這讓他的盈利空間大為縮水。

“2017年的生意特別的好,這種好一直維持到了2018年上半年結束。”王洋說。王洋清楚記得,今年上半年,他的ABS最高賣到了20000元一噸,但幾個月的時間,塑料的價格縮水了一半——在塑料行業,產品端的價格波動的幅度遠大於產業鏈最前端的石油,如果石油下降了10%元,那麼相關產品的價格下降幅度可能要遠遠高於10%,這意味著這些石化企業的利潤空間會被迅速壓縮。

王洋希望,油價即便不再上漲,起碼能保持相對的穩定,這對於生產計劃的安排乃至於企業的盈利預期都至關重要。

現在,塑料價格的不斷下跌,不僅讓他這樣的碎料供應商產生觀望的情緒,下游的再加工企業也不敢接貨。“按照過去一個月的節奏,接了貨生產出來的產品,很可能賣不出原料的價錢。”王洋說,“很多生產企業暫停生產,等待市場進一步明朗。”

旺季不旺

令石化企業不安的不僅僅是價格的下降,還包括下游需求的不振。

距離年終還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興估計,他今年的銷售任務量可能很難完成。

張興的主要客戶是杭州周邊地區的織造企業。進入冬季,秋冬服飾的銷售進入新一輪高峰,對於服裝產業上游的織造行業而言,這本應該是傳統的旺季,按照常理,這正是下游工廠囤積原料的好時機。

令張興意外的是,儘管織造企業的原料——化纖產品——在過去一個多月中一再降價,下滑了近2000元,但這卻沒有給張興的訂單帶來驚喜。“織造企業會進行備貨,但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張興告訴經濟觀察報。

影響織造企業備貨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此前國際貿易存在的不確定性。

2018年7月10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公佈了一輪徵稅清單,擬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額外加徵10%關稅,這其中,就包括紡織品和服飾。9月17日,美國再次宣佈對自中國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徵收附加關稅,擬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將附加關稅稅率水平提高到25%,新的徵稅清單中,917項關稅細目涉及全部種類的紡織紗線、織物、產業用製成品以及部分家用紡織品。

“因為此前紡織企業趁著關稅還沒下來之前完成外貿的單子,因此工廠裡進行了提前趕工;這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冬季的需求,導致了目前化纖下游呈現‘旺季不旺’的特點。”張興解釋說,這些企業對未來的貿易形勢依然充滿擔心,也並不敢多囤原料。

紡織服裝是中國的優勢出口產業,在中國對外貿易總額中的佔比高達13%左右,而美國則是最大的出口去向國。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佔比達到紡織品服裝出口總額的15.5%。

來自福建泉州的一位紡織企業主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美國的貿易壁壘多多少少讓織造服裝行業受到了影響,儘管目前很難確切衡量這種影響。根據中國輕紡原料網的數據,早在10月上旬,江浙地區主流織造市場開機率即已經處於偏低的狀態,其中海寧、常熟等地的經編開機率只有5-7成左右,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一成多。

12月2日上午,在張興的微信朋友圈中,同樣是一則來自G20的消息被他的客戶們爭相轉發:中美雙方在G20會議上達成共識,美國將暫緩原定於2019年1月1日起實施的對2000億美元中國商品進一步提高關稅的措施,雙方將留有90天的斡旋期。

張興說:”這多少讓織造企業感到了些許欣慰。不過眼下,多數織造企業的老闆們還存在一些顧慮,這也是他們不進行大量囤貨的原因。”

轉機到來?

G20會議為中美貿易爭端的緩和提供了時間節點,紡織服裝市場暫時先緩了一口氣,但做塑料生意的王洋,依舊處在焦急的觀望之中。

王洋在等待原油價格的回暖——2018年12月2日,從G20會議上傳來的石油減產消息,而如果國際產油國的減產消息落實,石油的價格很可能恢復上漲,這意味著王洋的塑料產品會賣出更好的價錢。

12月7日,WTI原油的價格收於52.61美元/桶。此前G20會議上傳來的石油減產消息,最終在這一天得到了確認: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與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關於減產達成了協議,從明年1月起在此前減產的基礎之上再減產120萬桶/日。

減產信息的確認被認為能夠提振石油化工市場的信心,但是原油價格的走向還是沒有按照王洋的預期進行——在原油減產信息確定一週後,油價並未得到明顯的拉昇。

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期貨業務負責人鄭興揚認為,OPEC+在過一週內通過各種途徑,反覆向市場透露各種可能性,對市場進行了充分測試,包括無法達成協議的可能性、減產50-150萬桶之間的可能性,最終採取了減產120萬桶的舉措,這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油價跌破50美元/桶的關口。這樣的舉動在美國頁岩油氣不斷增產的背景下也實屬無奈。在鄭興揚看來,短期市場充分築底之後,油價應該會在記入OPEC+減產以及訴求疲弱等因素之下,尋求新的震盪中樞。

這意味著短期油價下滑的趨勢將有可能得到緩解,但是否意味著油價將會進入回暖週期?一些業內人士則對此仍舊保持了謹慎的態度。

東明石化相關人士則向經濟觀察報分析稱,長期看,在美國頁岩油的壓力之下,原油市場供過於求的基本面很難說能夠得到根本扭轉。與此同時,基於美國(包括美元)在國際石油市場當中的重要、特殊地位,美國對於油價水平的“意願”依然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原油的價格走向。未來油價走向是漲還是跌,還要多看看“特朗普究竟是否想讓油價升“。在此之前,美國總統特朗普一直對於高攀的油價持批評的態度,並屢次向OPEC國家施壓。要求增產以達降價的目的。

上述人士同時認為,過去一個月當中原油價格大幅下挫,使得其他原材料價格也隨之下跌,這引發了中國整體進口金額的下跌,並帶來了石化產業鏈的階段性震盪,但從中國製造業的整體成本角度考慮,或許並不是壞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