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周口市概況

周口市位於中國河南省東南部,地處沙河、潁河、賈魯河交匯處。東臨安徽省阜陽市,西接河南漯河市、許昌市,南與駐馬店市相連,北與開封、商丘市接壤。

周口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距今有6000多年的文明史。太昊伏羲氏在此建都,炎帝神農氏播種五穀,開創了中華民族的遠古文明。周口古屬陳國,《詩經·陳風》赫然在目。戰國末期,為楚都所在地,史稱郢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在此建立張楚政權。兩漢時期,陳為皇子領地,繁榮昌盛,富甲一方。魏晉以來,以淮陽為中心歷次設郡置府。

周口交通四通八達,公路、鐵路、水路運輸交織成網,形成了公路、鐵路、水路三位一體的大交通格局。漯阜鐵路的電氣化雙線升級改造全面啟動,改造完成後併入國家鐵路路網,將成為帶動周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沙潁河自古以來就是通航河道,建成有周口、劉灣兩大貨運碼頭,入淮河、匯長江。

周口是伏羲故都,老子故里,有“華夏先驅、九州聖蹟”的美譽,被中華全國伏羲文化研究會譽為“中華文化發祥的重地”。

歷史沿革

河南省周口市概況

周口市

市內歷史上多以淮陽為中心建制,1965年成立周口專員公署後,駐周口鎮(今川匯區)。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淮陽,古為宛丘,太昊之墟,據傳,神農所都之地。夏為豫州之域,殷為虞遂封地,厲(今鹿邑東)系活動中心。周武王封舜後媯滿於陳,是周首封十大諸侯國之一。春秋仍為陳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9年楚滅陳,以陳為縣。前278年楚頃襄王徙都於此,為"郢陳",稱"西楚"。[1]

秦統一全國後,置陳郡,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在陳定都,國號"張楚"。

西漢初為淮陽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陽國,屬豫州刺史部。

三國魏置陳郡,屬豫州。西晉初沿舊制,武帝合陳郡於梁國,惠帝復置陳郡仍屬豫州。

南朝宋初屬南豫州南梁郡,後置陳郡和南頓郡,均治項縣(今沈丘槐店)。南齊仍置陳、南頓二郡,南頓郡移治南頓。北魏置陳郡、南頓郡和汝陽郡。武定元年(543年)僑置丹陽郡和秣陵縣。丹陽郡屬北揚州,州、郡均治項縣(今沈丘槐店)。北齊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揚州為信州,置陳郡屬信州,州、郡均治項縣(今淮陽縣城),又置淮陽郡,治陽夏(今太康),淮陽郡、丹陽郡亦屬信州。北周改信州為陳州。

河南省周口市概況

周口市

隋初為淮陽郡,屬豫州。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陳州和瀋州,屬豫州。大業八年(612年)復置淮陽郡,治宛丘,統宛丘、太康、扶樂、西華等10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陳州,武德四年( 621年)置北陳州,治扶溝,復置瀋州,統項城、潁東2縣。五代仍。宋宣和元年( 1119 年)置淮寧府,統宛丘、西華、商水、南頓、項城5縣,屬京西北路。南宋置陳州,仍統5縣,屬南京路。元,屬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萬曆十年( 1582年),陳州、商水、項城、沈丘、西華、扶溝、太康6縣1州屬開封府,鹿邑縣(包括今鄲城縣東北的一部分)屬歸德府。清初襲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陳州為直隸州,仍統4縣,屬河南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為陳州府,府治淮寧縣(今淮陽) ,統淮寧、太康、扶溝、西華、商水、項城、沈丘7縣,屬河南布政使司。鹿邑屬歸德府,兩府同屬河南省監察區開歸陳許鄭道。1912年5月撤淮寧縣。1913年3月1日,廢陳州府,置淮陽縣,原府轄縣和鹿邑同屬河南豫東道。11月,北平政府棄省設州,市內各縣同屬汴州(州治開封)。1914年5月23日改屬河南開封道。

1932年8月,南京政府在省下設行政督察區,淮陽設為第三行政督察區,原8縣屬之。同年10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七行政督察區,仍統8縣,屬河南省。 1938年6月1日,日軍侵佔鹿邑縣城,此後太康、淮陽、扶溝等縣部分地區先後淪陷,成為日偽佔領區。

抗日戰爭後期,中共黨組織曾於1944年~1945年,在太康縣邊區先後建立慶華(太北開淮公路東)、芝圃(高賢、芝麻窪一帶)、淮太西、扶太西4個邊區縣政權。邊區縣均為游擊區,沒有固定治所。1946年~1949年中共黨組織先後在鹿邑縣邊區創建5個邊區縣。1946年於賈灘集建立商亳鹿柘前,縣治棗集,隸屬豫皖蘇第三專署,1949年2月撤。1946年8月成立安平縣,縣治玄武集,隸屬豫皖蘇第二專署,1949年4月撤。1946年12月成立鹿亳太縣,縣治白馬驛,1947年6月撤。1947年2月於鄲城集建沈鹿淮縣,是年11月撤。1947年5月建沈項臨縣,1948年底撤。

河南省周口市概況

周口市

1949年設淮陽專區,轄淮陽、鹿邑、項城、沈丘、商水、西華、扶溝、太康8縣和周口市(1948年1月置),1952年8月增置鄲城縣。1953年1月,淮陽專區撤銷,西華、扶溝、商水(周口市改為縣轄鎮入商水) 3縣歸許昌專區,餘6縣歸商丘專區。1958年12月商丘專區撤銷,東6縣歸開封專區。1961年12月商丘專區復設,東6縣復歸商丘專區。

1965年6月29日河南省人民委員會文件(〔65〕豫民字363號), 析許昌、商丘兩專區部分縣設周口專區,轄淮陽、鹿邑、鄲城、項城、沈丘、商水、西華、扶溝、 太康9縣和周口鎮,共141個公社,3696個生產大隊。1969年12月31日改為周口地區,歸屬、治所及統轄未變。1980年10月增轄黃泛區、五二兩農場。1980年10月周口鎮改為周口市。1983年體制改革,1984年公社全部改為鄉(鎮),全區轄9縣1市182個鄉鎮(其中有鎮11個)。至1990年,全區共有115個鄉、67個鎮、5個鎮級辦事處。

2000年6月8日,依國務院(國發〔2000〕61號)文件,撤銷周口地區和縣級周口市,設立地級周口市,原縣級周口市改為川匯區。

地理環境

摺疊

地勢

河南省周口市概況

周口市

周口地屬黃淮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然坡降為1/5000-1/7000。海拔高度為35.5-64.3米。大致以川匯區至太康一線為界,線西海拔高度為50—64.3米,自然坡降為1/5000-1/6000;線東海拔高度為35.5-50米,自然坡降為1/6000-1/7000。線東的鄲城東部,沈丘東部、東南部,項城中部、南部海拔高度多在40米以下,地勢低窪易澇。[2]

摺疊

地貌

全市地貌特點是大平小不平。整體地貌平坦,但受外力作用,嶺崗和窪地微地貌廣泛發育,改變了平原地貌的單一形態。按照河南省地貌區劃和等級系統劃分,市內以沙潁河為界,以北為黃河沖積平緩平原區,以南為淮河及其支流沖積湖積平原區。嶺崗多分佈在沙潁河以北,川匯區至太康一線以西。坡窪地分佈較廣,主要在沙潁河以北;以南的沈丘、項城、商水也有零星存在。[2]

摺疊

氣候

周口地處中緯度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暖溫帶季風型氣候模糊地帶,具備南北方之長,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冬季溫差較大,降水夏秋偏多冬季偏少。周口年平均氣溫在14.5℃—15.8℃之間。全市平均霜期為146天,無霜期219天。

摺疊

水文

周口屬於淮河流域,有沙潁河、渦河、西肥河、汝河四大扇形水系。其中沙潁河是淮河的最大支流。沙河發源於河南省魯山縣西部石人山,潁河發源於嵩山山脈的陽乾、少室諸山,兩條河流在川匯區孫嘴村匯合,稱沙潁河。沙潁河與其支流賈魯河、汾泉河、黑河、新運河、新蔡河流經全市,流域面積佔76%。四大水系縱橫交織,不僅形成了一個“自然灌溉”系統,而且形成了美好的自然風光,條條河流像碧綠的飄帶一樣,由西向東流淌,把無際的平原沃野裝扮得分外妖嬈多姿。

風景名勝

周口有有4A級景區3家(鹿邑太清宮、老子故里旅遊區和太昊陵景區),3A級景區2家(關帝廟)(沈丘縣的中華槐園),2A級景區2家(中原民俗文化園),淮陽龍湖是國家溼地公園。周口的遺址遺蹟和文物點達近千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2013年經國務院批准,河南省項城市南頓故城、袁氏故居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市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62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