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控股董事長吳樂斌:打造“國科運河”體系,四年多總資產增長了2400億元

国科控股董事长吴乐斌:打造“国科运河”体系,四年多总资产增长了2400亿元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李曉丹 總資產從3600億元增長至目前的6000多億元,已投基金總規模超1700億元,這是吳樂斌自2014年7月接掌國科控股後交出的“答卷”。

中國科學院控股有限公司,簡稱國科控股,是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首家部委級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是中科院唯一直屬的獨資企業,很多人將其稱為中科院的“獨生子”,它代表中科院負責對有關經營性國有資產依法行使出資人權利,並承擔著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2002年的註冊資本為51億元。

中國科學院企業黨委書記、國科控股董事長吳樂斌表示, 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科控股,改革開放就是改規則,最大的變化是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唯一選擇。

“國科運河”九大平臺

經濟觀察網:作為中科院唯一直屬的國有獨資企業,2014年底國科控股的總資產約3600億元,擁有持股企業30家,監管企業7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22家。您接手國科控股以來,家底有哪些變化?

吳樂斌:國科控股2002年4月成立,代表中國科學院統一負責對院直接投資的全資、控股、參股企業經營性國有資產行使出資人權利,並承擔相應的保值增值責任,目前正致力於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控股(集團)公司。

國科控股主體業務分為持股企業運營管理、私募股權基金投資和戰略性直接投資、院屬事業單位經營性國有資產監管四大板塊,現有直接持股企業超50餘家、監管企業800餘家,其中境內外上市企業27家;企業總資產超6000億元,已投基金總規模超1700億元。

從2014年以來,國科控股努力打造九大平臺,目標是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業控股(集團)公司。

經濟觀察網:能否具體介紹一下九大平臺的情況?

吳樂斌:這九大平臺分別是:打造協同聯動的投資平臺,引領資本向戰略新興產業聚集;推動業務板塊集合上市,構建國際化融資平臺;推動發展科技保險,為創業投資保駕護航;正在籌建科技銀行,解決科技型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由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技術創新和產業化聯盟”,引導技術圍繞產業進行創新,解決產業發展的難點和痛點問題;建設新型科技孵化器和投資人超市,推動資本資源和創新資源的直接對接;設立“聯動創新”貢獻獎和人才基金,對經營業績突出的經營團隊進行特別的表彰和獎勵,激勵領軍人才;搭建科技產業智庫平臺,組建國際產業信息平臺,打造培訓、成果轉化、創業孵化、知識產權運營平臺,提升“軟實力”,推動科研機構、科技企業、金融機構、地方政府等主體聯動。

這九大平臺搭建的是一個生態體系,這個生態體系可以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產業化,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部分,我們把它叫做“國科運河”,是連接知識海洋和資本海洋間的“運河”,是連接智本與資本之間的“運河”。目前七大平臺基本成型,還有兩大平臺在準備階段。

經濟觀察網:還在準備階段的是哪兩大平臺?

吳樂斌:一個是科技保險,一個是科技銀行。

科技保險,由國科控股牽頭,目前已經簽署發起人協議的股東有10多家,正在按程序等待審批。保險作為現代金融和服務業的重要力量,具有分散、化解風險的重要作用,而科技投資保險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為科技創新提供保險,是推進創業投資、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有力保障,建立健全科技投資保險制度勢在必行。

科技銀行的組建正在積極溝通爭取達成共識。

經濟觀察網:對科技銀行的一種理解是,專為科技行業服務的銀行。您是怎麼看待科技銀行的?

吳樂斌:科技銀行不是一個行業銀行,科技銀行不只是針對一個行業,更多的是針對科技創新這樣共性關鍵的問題提供一種包括投貸聯動在內的金融服務。

我們跟硅谷銀行做了比較多的交流,討論過這樣一個創業過程:一個初創企業缺少資金,從基金公司融資後,融資就成為了基金公司的股權,如果再融資,公司創始人的股份就會變小,有可能失去控制權,又變成打工的了。這個時候就需要股權以外的債權融資,就會去找銀行。一般商業銀行做的只能是提供貸款,但貸款又需要抵押或質押或擔保,而中小型科技企業很難提供。由於我們的商業銀行不能混業經營,投和貸不允許在一個法人之下,要變成兩個法人,投貸聯動如果不是在一個法人治理結構下,兩者之間的利益就會出現偏離。

因此,科技銀行應該有三個特點:一是針對技術創新的創業企業;二是投貸聯動,與創投緊密聯繫在一起;三是伴隨著投貸聯動,提供綜合的服務,這跟傳統銀行的模式是不一樣的。

作為43支基金的LP,再組建三隻母基金

經濟觀察網:確實很意外,國科控股為何如此看重金融平臺的打造?

吳樂斌:在九大平臺中,第一個平臺就是投資平臺,包括戰略直投和基金投資。戰略直投已經有了51家直接控參股的企業,而且還在增加。

基金投資方面,國科控股目前是43只基金的LP(私募基金有限合夥人)。這43只基金加在一起有1700億元左右的規模。

國科控股的基金投資從2008年就已經開始了。現在把它從國科控股的一個業務部門獨立出來成立了母基金管理公司,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了一次轉型。

未來還在再打造組建三隻母基金。一個是中國科學院成果轉化母基金,已經組建完成,進入運行階段,目前勢頭相當可以;第二隻母基金是聯動創新母基金,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公司正在註冊;第三個是正在醞釀之中的綠色發展母基金。

經濟觀察網:為什麼會選擇戰略直投+基金投資的投資模式?

吳樂斌:我們把它稱之為“雙輪驅動”,是借鑑了聯想控股的經驗。一個企業,如果只有基金投資就會偏重財務回報,因為基金投資追求的是回報和退出,就是“養豬”的做法,儘快把被投項目養大養肥就行了;而戰略直投是看中企業的持久發展。

國科控股作為國有企業,具有非常好的融資功能。國科控股有很強的從市場直接融資的能力。目前我們有26家上市公司,還有一家已經過會了,很快就會變成27家。從負債上來看,國科控股的負債率控制在17%左右,這是非常低的。因此,我們特別鼓勵通過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

經濟觀察網:融資平臺獲得資金後,會投向哪裡?

吳樂斌:投向創新體系建設和佈局的產業。還有一個平臺很重要,就是人才平臺,我們有產業智庫,已經在歐洲、北美設立了相應的協作辦公室,收集歐美地區新商機、新產品、新技術的信息,同時我們也和相關單位對產業的發展方向做一些適時課題研究。

此外,還有雙創平臺的打造,成立了國科創新,在全國做了佈局,比如在北京、上海、成都、廣州建立了孵化器和加速器,有集成技術的展示、交易,還有基金、產業園、知識產權等相對集中的孵化平臺,我們稱之為“技術超市”。

市值重要,銷售額和利潤更重要

經濟觀察網:您認為什麼樣的企業,才值得去投?

吳樂斌:我說過“道法術勢”看企業,作為科技企業,更重要的是聚焦於技術和團隊。

這幾年大家都說創業10年、市值達到10億美元就可以被稱為“獨角獸”。市值固然重要,但我們更看重銷售額和利潤。你的銷售額和利潤在哪兒?你的核心技術在哪兒?燒錢是一個過程,最終是要利潤的。所以,我們認為銷售額和利潤更為重要。

經濟觀察網:從戰略性新興產業來說,國科控股做了哪些佈局?

吳樂斌:2014年以來做的新佈局,就是剛才說的這兩件事情,一是打造體系,二是促進、引領、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其中重點包括“三子、兩米又三城、一大一小和甲醇”。

“三子”是指光子、離子、量子。量子產業方面,是以潘建偉院士的技術作為支撐,打造量子通信產業,其中國盾量子正在準備上市。光子產業方面,我們以西安光機所為依託,投資了西科控股和中科創星,孵化了一批光子產業相關的企業,現在已經超過200家。同時,我們也投資了由國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製造技術及成套工藝項目的科技成果轉化而來的公司——科益虹源。離子產業方面,是以蘭州近物所的重離子治癌裝置和技術為主,組建了國科離子,正在報批國家首臺套的重離子醫療器械註冊證。

我們產業佈局中的另一個重點是“液態陽光經濟”產業,這專門是指以甲醇為代表的低碳醇相關的一系列產業。第一,甲醇是清潔的煤,與煤炭相比,二氧化碳減排50%,PM2.5減排80%,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減排90%以上。第二,甲醇是便宜的油,現在一噸汽油是9000多元,而一噸甲醇是2000多元。第三,它是移動的電,現在的電都要通過電網輸電,缺點是基礎設施投入大,路上電阻的消損很嚴重,除非是超導材料,相比而言甲醇運輸方便。第四,它是簡裝的氣,氫氣、LNG都需要低溫高壓,成本很高,建一個加氣站要2000多萬,甲醇站可能也就需要幾百萬,它是簡裝的,不需要低溫,不需要高壓。所以叫清潔的煤、便宜的油、移動的電、簡裝的氣。當然,在甲醇的使用上,還需要國家出臺相關的法規政策,制定行業標準。

改革開放就是改規則,最大的變化是人

經濟觀察網:您提到的這些新佈局,實際上還涉及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科技人員的自主創業,中科院有哪些新的嘗試?

吳樂斌:我們中科院的做法是很開明的。各研究所對科研人員創業非常支持,有的研究所不再要求以入股的方式參與科研人員創辦企業,而是通過技術的轉移、轉讓、轉化收取技術服務費,其中可以有入門費和提成組合,也可一次提取。有的研究所讓科研人員帶著技術去創業,按比例收取收益分成。

經濟觀察網:是在保留科研身份的同時,還能自主創業?

吳樂斌:我目前瞭解到,很多地方給出的政策還是很不錯的,研究人員可以離開原崗位三年,失敗了就再回來。不少高校也是保留事業編制身份,上班就去企業,這跟硅谷的做法是一樣的。其實科研院所還可以再放開一點,提供更加寬鬆的環境來支持科研人員創業。

經濟觀察網: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您對改革開放體會最深的是什麼?

吳樂斌:第一,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國科控股。改革開放就是改規則,最大的變化是人。第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是唯一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