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柯橋城區一路向北驅車20公里左右,就到了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濱海工業區。曾幾何時,這裡只是一片人跡罕至的荒蕪灘塗,潮來一片汪洋,潮去鹽鹼遍地。如今,這裡工業聚集,產業興旺,已然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引擎。
“我們村見證了濱海滄海變桑田的整個過程。”新圍村黨總支副書記張添寶告訴記者,新圍村(即六九丘)是海塗裡最早成立的移民大隊,被稱為紹興縣移民大隊。1983年,體制改革時更名為新圍鄉新圍村,也是當時的海塗第一村。改革開放之初,新圍村就喝上了“頭口水”。村裡的田地分給公社、大隊再到組,最終分田到戶,老百姓的生產積極性非常高。隨著村辦企業、民營經濟的生根發芽,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滋潤。
“改革開放前,村人均年收入在100元左右,改革開放初期提高到700元左右。去年村裡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42000元。”張添寶翻查村史,說出了一串激動人心的數據,這背後是政策落地釋放的紅利。
新圍村的發展,是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的一個縮影。為了鞏固圍塗成果,圍塗過程中,原紹興縣委、縣政府便對已圍海塗進行了多種形式的開發利用,並逐步形成了移民、農場和臨時墾種隊三種模式。2002年6月,根據新的形勢,成立了紹興縣濱海工業區,總規劃面積100平方公里,主要發展紡織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最終目標是建造一座工業新城。
“柯橋是一座託在布上的城市,集中發展紡織印染產業是順勢而為。”區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濱海工業區的印染產業發展較早,在2003年就聚集了規上印染企業10餘家。2016年,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雙重壓力下,柯橋成為印染產業整治的最大“試驗田”,一舉關停64家印染企業。
近年來,區內所有印染企業全部遷至濱海集聚,一座以印染產業為支柱的藍印時尚小鎮由此誕生。去年底,小鎮客廳開門迎客,從空中鳥瞰,小鎮客廳為“三片樹葉”,每片葉子的功能不一:“主葉”是藍印小鎮規劃展示館,“次葉”是會展接待中心,“小葉”則是印染博物館。在連接“三片葉子”的時光長廊裡,設有專門的“數碼印花體驗區”,遊客在這邊自制花型,那邊即刻印出布來,遊客嘖嘖稱奇:曾經的荒灘海塗,已成為全國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發展的一張“金名片”。
如今的濱海,不僅是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戰場。更是柯橋區經濟發展的大平臺、傳統產業提升發展的工業新城。開發區有關負責人表示,今後,濱海的印染等傳統產業將繼續向“綠色高端、世界領先”躍升,同時將更加重視引進和培育新興產業,在推動區域產業結構加快向高端發展的過程中,為柯橋高質量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閱讀更多 柯橋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