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素享“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美譽。江西古代書院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在全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書院發展過程中,江西一直是全國書院發展的中心地區,成為中國的一個文化重地,擁有獨特的歷史地位。歷朝歷代江西的書院數量都穩居全國前列,其中東佳書院,最具特色。
東佳書院位於徳安縣愛民鄉紅巖村巖泉桂家和百家塘桂家。據文獻記載,東佳書院由德安義門陳氏創立於唐龍紀年(889 年)前,發展到宋朝,成為江南著名的書院,所藏書、帖“號天下第一”,是我國最早的書院之一。
唐開元十九年(731 年),義門始祖陳旺舉家遷至今德安縣車橋鎮義門陳村。自是家庭益盛,義居3700餘口,多次蒙敕命旌表和蠲免沿徵差役,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 年),奉敕建義門坊曰“義門陳氏”。義門陳氏是北宋中葉最大、最典型、極為罕見的封建家庭組織,有“天下陳氏出義門”之說。

東佳書院
隨著家族興旺,陳姓創辦培養陳氏子弟的家族私塾。至宋初,經過義門陳氏的“數年經營,萬力鼎建”,“延四方學者,伏臘皆資”,東佳書院逐步成為“亭臺樓閣,聳延四方,棟宇連雲,旌旗映日”的大書院,隨之出現了“江南名士皆肄業於其家”的盛況。
東佳書院最為人稱道的是,它不僅僅是家族的私塾,更是突破一般家塾較為封閉的性質,招收外姓子弟,實行開放辦學。至南唐時,四方遊學於東佳書堂者,“自是宦成名立者蓋有之”,為朝廷培養了大批人才。唐宋時期,從書院走出了18位朝官(其中有 3 人擔任過宰相),29個地方官,55位進士,陳氏“八英九才子”、“同榜三進士”更是傳為美談。此外,書院重視人倫教化,通過對家族子弟宗法倫理意識的培養,形成“世守家法,孝謹不衰,閨門之內,肅如公門”的良好家風,使義門陳氏成為古代封建家族的典範。因此,唐僖宗、南唐烈祖、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等皇帝先後褒旌陳氏為“義門”。唐僖宗題詩:“九重天上書聲貴,千古人間義字香。”宋太宗題詩:“三千餘口文章第,五百年來孝義家。”

古代中國最開放的私人書院
書院因聲名遠播、藏書豐富,還吸引歐陽修、朱熹、呂端、錢若水、黃庭堅、楊億、蘇軾等文人學士前來求知、講學或遊覽,留下300多件題詞文章和詩篇。
作為一所家族書院,東佳書院隨著義門陳氏被朝廷肢解及屢受兵災,也漸趨衰落。歷史變遷中,東佳書院先後易名為義門書院、河東書院、敷陽書院、德安縣高等小學堂,最終消失在歷史長河中。
閱讀更多 閱讀時代雜誌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