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幽默的才子,被處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個字,劊子手看完就樂了

說起清朝初期的才子,很多人可能會想到紀曉嵐。此人不僅才高八斗,而且還是乾隆的肱股之臣。他組織編纂的《四庫全書》,在中國文化史上都有著不俗的地位。但在紀曉嵐之前,中國還有一位奇才。正是他沒落之後,紀曉嵐等人才開始崛起。這位奇才是誰呢?他就是清初著名的文學評論家金聖嘆。

清朝最幽默的才子,被處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個字,劊子手看完就樂了

金聖嘆本名張採,於明朝萬曆三十六年出生在江蘇蘇州一個落魄地主家庭。雖生活貧苦,但卻難以阻擋他孜孜不倦的求知之心。從九歲進入私塾後,金聖嘆便開始如飢似渴的閱讀,尤其沉迷於《水滸傳》。當然,他並沒有受到當時封建禮教的束縛,在閱讀的同時也保持著獨立的思考。成年後,金聖嘆考取了秀才。因花錢大手大腳,所以生活時常飢一餐飽一餐。

除了痴迷文學外,金聖嘆還篤信神佛,經常結交一些僧人。因此,金聖嘆當時還有一份工作——扶乩。用今天的話說,就是跳大神。因為金聖嘆在扶乩的過程中時常能言中事主的心事,所以崇禎年間成了明朝很多世人的座上賓。其中錢謙益、葉紹袁等人對他很是崇拜。

清朝最幽默的才子,被處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個字,劊子手看完就樂了

崇禎十四年,金聖嘆放棄了扶乩的工作,埋首於書本之中,開始點評《水滸傳》。他的評點通常很注重思想內容的闡發,往往借題發揮、議論政事。因此,胡適認為他是“大怪傑”,有眼光有膽色。林語堂則稱他是“十七世紀偉大的印象主義批評家”。

滿清入關後,金聖嘆悲傷地說:“金人在上,聖賢焉能不嘆”!故此改名金聖嘆。清順治十三年,他開始評點王實甫的《西廂記》。順治十八年,吳縣新任縣令任維初為追繳欠款鞭打百姓,當地士人怒不可揭。恰逢當時順治帝駕崩,金聖嘆就在孔廟聚集了一百多位士人,寫了狀紙到江蘇巡撫衙門狀告任維初。結果江蘇巡撫朱國治與任維初官官相護,反將金聖嘆等七人抓進來,按叛逆處斬。

清朝最幽默的才子,被處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個字,劊子手看完就樂了

在監獄中,金聖嘆喊獄卒拿來紙筆,說有“要事相告”。獄卒以為金聖嘆要將遺產什麼的交代家人,想到自己也能撈一部分,便趕快照辦了。等金聖嘆寫完,獄卒打開一看:“花生米與豆乾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傳矣,死而無憾也!”沒想到金聖嘆在臨死前,還戲耍了獄卒一把。金聖嘆被問斬後,耳朵裡掉出兩個紙團,劊子手打開一看,竟是“好”、“疼”兩個字。這位幽默了一輩子的文學大師,去世後還把劊子手給逗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