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蒙古自成吉思汗鐵木真崛起之後,不斷湧現出許多名將良將,像太師木華黎,哲別,兀良哈臺,成吉思汗的三狗等,都是一時良將,不僅如此,皇室家族中也不斷出現名將良將,像朮赤、察合臺、拔都、旭烈兀等,都是指揮十幾萬軍隊的良將。

在蒙哥時期,蒙哥曾親征南宋,忽必烈也是東路軍總指揮,甚至忽必烈的子孫輩中,武宗海山等都曾在西北指揮戰事,也都立過軍功,都可以說是稱雄一時的名將良將,但是自元末天下起義,出了一個擴闊帖木兒之後,退回漠北的蒙古卻再無良將名將了。

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擴闊帖木兒也曾在對明軍作戰中遭遇慘敗,但是逃回漠北之後,卻於宣光二年(1372年),在和林設伏,取得了對明軍的“和林大捷”,明朝徐達中路軍遭伏慘敗,損失一萬多人,也有說損失數萬人的,東路軍李文忠遭圍慘敗,從此之後明軍很少再出塞北進攻蒙古了。

這時元朝最後一次大捷,保住了殘元的命脈,使得殘元又延續了幾十年,隨後在內亂中被顛覆,成吉思汗的皇室家族幾乎被屠殺一空,蒙古又回到了成吉思汗之前的狀態,分成了幾十個大大小小的部落,幾乎一夜之間又回到史前部落。

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朱棣對殘元的認識很清楚,所以他登基之後五次北伐,深入漠北之地,因為蒙古已經沒有良將名將指揮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只剩下一些遊擊似的騎兵,很難形成重大合力,所以朱棣不畏艱險,五次親征都取得了重大勝利,基本上將蒙古驅離漠北,使得明朝邊患為之一輕。

到了明末滿清時期,雖然林丹漢統一了漠北蒙古,並自稱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但是在與皇太極作戰中卻一敗塗地,不僅林丹汗死於逃亡的途中,而且蒙古從此成為滿清的附屬,滿清設立蒙古八旗,將蒙古大小部落都設立為旗,避免了蒙古各部的統一強大,隨後蒙古一蹶不振,直至辛亥革命。

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為何蒙古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呢?這裡面大概有三個關鍵的原因,且聽筆者娓娓道來,一一進行詳細的分析比較。

首先,蒙古的社會組織形式嚴重倒退,形成了大大小小的部落首領,這些部落首領很難再現蒙古大統一時期的氣象,都與蒙古王權或即或離,已經很難再形成大規模的統一的社會組織形式,這樣就對兵員構成了最直接的削弱,蒙古已經很難再組織十幾萬幾十萬的部隊作戰,遇到明朝十幾萬的軍隊就基本束手無策了。

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分成小規模的騎兵部隊,雖然也有很強的戰鬥力,但是難以形成合力,很難取得決定性毀滅性的對敵打擊,在長期作戰中,就不得不面對敵軍一而再再而三的進攻,明成祖朱棣正是看到蒙古這些情況,所以根本不怕蒙古會有對明軍的殲滅戰,放心大膽地親征,而且五次親征都取得了重大勝利,蒙古軍隊基本上沒有再產生良將的土壤了。

其次,殘元北逃之後,失去了元朝大規模的軍事技術裝備的支持,在武器裝備上大倒退,很難再有像成吉思汗時期大規模地攻城略地的武器裝備做輔助手段,對敵作戰的殺傷力大幅降低,不可能再有殲滅戰,所以再好的將領其戰功也是有限的,很難取得實質性毀滅性的戰果,不能有效殺傷敵人消滅敵人,自然就再無名將良將。

蒙古為何自擴闊帖木兒之後再無良將?朱棣、皇太極都輕鬆取勝

第三,明朝時期大量吸收西方先進的技術裝備,這些技術裝備在明朝的南征北戰中發揮了很大功效,甚至在明末時期滿清也獲得了一些火器,這樣在武器裝備上,一直閉塞於漠北的殘元已經落後了幾個世紀了,也是無法追趕的,而且明成祖朱棣往往能夠調動十幾萬的兵力,甚至還有騎兵,皇太極也有十幾萬的兵力,都適宜大軍團作戰。

而蒙古在大大小小的部落之間,無法集合形成大規模軍隊,部隊殺傷力降低,武器裝備落後與敵人,所以只能是一敗再敗,最後被滿清席捲而去,於是蒙古整個民族都從此一蹶不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