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300萬人口的蒙古國,礦產資源非常豐富,為什麼沒有成為“第二個迪拜”?

weibov5976


蒙古國跟迪拜的歷史和現實處境截然不同,所以,蒙古國永遠不可能成為第二個迪拜,但是如果處置得當,同樣有機會發家致富,為什麼呢?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1、迪拜的致富之路

迪拜地處沙漠之中,在幾千年的人類歷史中基本處於荒無人煙的狀態,直到兩百多年前,才陸續出現村落,後來英國人對迪拜進行了改造管理。由於迪拜地處阿拉伯世界的中心,東臨波斯灣,於是,逐漸發展成商船往來的要道,隨著人口越來越多,迪拜逐漸繁榮起來。如今的迪拜,已成中東地區的金融中心,旅遊業、房地產業、航空業、金融業等成為了迪拜的經濟支柱。石油這樣的資源反而在經濟中的佔比很低,不足5%,這樣的經濟模式,跟周邊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簡直就是鶴立雞群。


迪拜的人口三百多萬,比整個蒙古國的人口略多,但是這其中,迪拜土著佔比並不高,佔比僅為五分之一左右,剩下的都是外國人,包括絕大部分的印度人,少量歐美人和東亞人。換句話說,迪拜是一個十分開放的城市,對各國移民都比較包容,這一點上,閉塞的蒙古國遠不能及。如果不能做到包容開放,蒙古國又如何像迪拜一樣成為本地區的中轉站?更不用說發展成本地區的金融中心或旅遊城市了。


2、迪拜的周邊環境

迪拜再怎麼發展,依然是中東地區的一個阿拉伯城市,這是它能夠成為本地區金融中心的一個重要的原因。由於四周都是阿拉伯國家,或者受阿拉伯文化深度影響,所以,無論在文化上,在語言文字上,在風俗習慣上,甚至在價值觀上,都有著比較深的淵源和類同。從地理上講,迪拜是中東阿拉伯世界的一員。從心理上講,迪拜的成功是阿拉伯人的驕傲。


然而,蒙古國的處境就截然不同了,蒙古國的四周都是語言、文化、文字、價值觀完全不同的民族國家。加上幾十年前,蒙古國在前蘇聯的操刀下,對蒙古文字進行翻天覆地地改造,變成了所謂的新蒙文,於是,就連跟南邊的舊蒙文也全然不同了,再過幾十年的變遷,估計南北蒙古人的語言交流都會出現障礙,更不用說像迪拜那樣跟周邊國家進行文化相融了。既然大家的文化和價值觀各不相同,也就沒必要把蒙古國作為貿易中心了,甚至連中轉站都沒人樂意,畢竟不靠海,只是一個內陸小國。就算蒙古國礦藏再豐富,運不出去,賣不出去,永遠也變不成錢,也就變不成迪拜了。


3、蒙古國的希望

當然了,蒙古國也不是毫無希望,畢竟蒙古國地廣人稀,資源豐富,可以說,如果好好經營,就算躺著都能發財。三百萬的蒙古國人,將近一半集中在首都巴蘭巴託,剩下的一半,分散在草原的各個角落,很多牧民依然過著遊牧生活,原始而落後。因此,蒙古國首先要將分散的人群集中起來,除了首都之外,在全國建立幾個重要的核心城市,比如靠近鄰國的經商口岸,有人才有希望,才能繁榮發展。


其次,給予那些放棄牧場,定居城市的民眾大額補貼,促進他們在城市深根發芽,甚至經商致富,同時促進核心城市的經濟發展。當然,最好是將他們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切福利都安排妥當,讓他們毫無後顧之憂,這樣,才會有更多的牧民願意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願意為了國家的未來放棄牧場。


第三,以國家的名義對那些礦藏進行合理開發,所獲收益全民共享,區區三百萬人,就算收益平均分,每人也能得到不少。畢竟這裡有80多種礦藏,煤炭3000多億噸,石油80多億桶,銅礦和鐵礦分別有20多億噸,就連黃金都有3400噸。所以,這裡不缺資源,缺的是如何將資源合理開發與變現。當然,只有在與鄰為善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將礦藏變成現金。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需要大力發展旅遊業,通過旅遊業,帶動畜牧業與建築業及其他服務業的發展,併成為蒙古國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然而,想要發展旅遊業,就必須與鄰為善,首先將周邊國家的遊客高效吸引過來,想想近20億的人口就在旁邊,來蒙古國旅遊的卻屈指可數,可見這裡的旅遊業乏善可陳。蒙古國人的心態和觀念需要徹底改變,以包容開放的身姿面對鄰國,才能變得繁榮與昌盛,才能長足發展,才有希望比肩迪拜。不同的心態,決定了截然不同的發展。


大風觀瀾


照題主的說法,蒙古國用一句話形容再恰當不過,那就是體量巨大的小國家!

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問題!題目中說到了蒙古國總人口為300多萬,但是人口分佈極為不平衡。僅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就有100萬,而第二大城市達爾罕卻只有不到10萬!根據蒙古國國內的新聞報道可知,該國的無人區超過了國土總面積的7成!由於基層政府的不作為,蒙古國民素質相對低下,最突出的體現就是沒有計劃的過日子,屬於典型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憂”。人口不足和素質低下的問題導致蒙古國內需嚴重不足,完全依靠出口來維持經濟運行。

再看看其國內的經濟運行狀況。

蒙古國獨立以後,整個國家的政治經濟體制一直依附於蘇聯及其領導下的華約集團。和華約其他國家一樣,與蘇聯的經濟聯繫完全是為了地緣政治服務。打個比方,就好比在華約集團內,波蘭負責農業、羅馬尼亞負責石油、蒙古負責畜牧業。這就意味著蒙古的國家收入和工業設施需要大量的外援。於是,蒙古國現有的工業企業大部分是蘇聯援建的,並且從設備維護、企業運轉基本上是在蘇聯人幫助下進行。蘇東劇變後,蒙古和蘇聯各加盟國一樣都受到西方休克療法的影響,也搞起了絕對的自由主義市場經濟。結果由於失去了國家計劃調控,先前的蘇制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在進口商品面前很快被打垮打殘,連帶著一串配套產業也都跟著倒黴。

所以,時至今日,疆域遼闊、風景秀麗的蒙古國除了食品加工外基本上沒多少像樣的工業,就連最基本的生活日用品都大部分依賴進口。雖然可以靠出口資源維持經濟運行,但這樣做第一是單純的增長型經濟,不是依靠製造業的發展型經濟。第二,由於過度私有化和市場化導致政府對資源出口創造財富缺乏控制力,蒙古國資源開採和使用十分混亂,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環境汙染和草場退化問題。這就導致了巨大的貧富差距問題。

反觀中東特別是沙特阿拉伯那些同樣以資源出口作為經濟支柱的眾多產油國,石油出口完全由國家控制並且運行得當。這就使得多數人從中受益。

從這個意義上說,蒙古成不了迪拜就見怪不怪了。


大將軍威武8


蒙古人尤其是老人,過份愛護環境,現在他們年輕後代長大就會放開開採資源。

有個老頭的冬季牧場被人出1億開礦,讓他換牧場,他說世世代代在那片草原上生活,不換。

結果就是礦沒法開採。

總的來說,蒙古國人老一輩沒死光,所以窮,等新一代人掌權,會開始採掘資源,到時候東亞人均收入就是日本,韓國,蒙古。


來吧強敵們


因為蒙古得了荷蘭病。我們假設該國經濟起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如果突然發現了某種自然資源或者自然資源的價格意外上升將導致兩方面的後果:一是勞動和資本轉向資源出口部門,則可貿易的製造業部門現在不得不花費更大的代價來吸引勞動力,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首先打擊製造業的競爭力。同時,由於出口自然資源帶來外匯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幣升值,再次打擊了製造業的出口競爭力。這被稱為資源轉移效應。在資源轉移效應的影響下,製造業和服務業同時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資源出口帶來的收入增加會增加對製造業和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但這時對製造業產品的需求的增加卻是通過進口國外同類價格相對更便宜的製成品來滿足的(這對本國的製造業來說又是一個災難)。不過,對不可貿易的部門的產品的需求增加無法通過進口來滿足,我們會發現一段時間後本國的服務業會重新繁榮。這被稱為支出效應。“儘管這種病症一般是與一種自然資源的發現聯繫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種造成外匯大量流入的事件誘發,其中包括自然資源價格的急劇上升,外國援助和外國直接投資等。荷蘭病”可能是一種普遍的現象,適用於所有“享受”初級產品出口急劇增加的國家。總之,它在靠賣初級產品突然發財,繼而提高國民福利和工資待遇後,只要發生處理產品跌價或國內資源枯竭,或其他使國家運營難以為繼的情況發生,經濟立即就會陷入全面崩潰,蒙古就遇到了這樣的事。在發財時沒有向製造業加大投入,絲毫不在意經濟轉型,使國民經濟多元化,而是拼命鋪建設樓堂館所的攤子,提高國民福利和待遇,這等於提高本國生產成本,等到礦產價格一回落,經濟接著完蛋。你說這樣的國家能成為迪拜麼?迪拜自發現石油,也高興了一段,不過它的石油儲量是六個阿聯酋內最少的,這也意味著它的石油最先賣完。所以迪拜酋長始終考慮轉型問題。它做了各種嘗試,終於在石油賣完之前成功了。蒙古跟迪拜相比還有一個劣勢就是被兩大國夾在當中,沒有出海口。如果不搞好跟中國和俄國的關係,國將不國。


第九區春蟲蟲


地理條件非常不利,沒有出海口。周邊鄰國是世界強國,且資源豐富,俄羅斯根本不需要蒙古國的資源。中國有界大宗商品市場無競爭力。本國因人口少形不成消費市場,人才及管理經營劣勢、資金技術、運作能力、戰略理念等缺陷等原因決定了蒙古國成不了第二個迪拜。


文學者277


蒙古國物產豐富,卻沒能成為第二迪拜,主要原因有幾個因素,蒙古人比較懶惰,沒有太多的追求,以遊牧業為主,二,國家經濟不景氣,開發產業需要大批資金,三開發的礦產品出口難,因地理因素所阻,代價也相當大,


草原鷹狼78775187


蒙古國總明、不想一夜暴富、這樣對民族、對子孫後代不利。礦產留給子孫後代發展所用。必須讓國民創新與勞動制富。


老白244013168


蒙古不開發是兩大國的默契,蒙古要開發就得先修火車軌道,他們自己修不了,兩國默契的不去挑釁對方,結果就是蒙古自生自滅。蒙古要想發展只有兩國達成協議或一國徹底壓制另一國。


漫畫Sk


神木縣哪怕被煤包圍了,能和沒資源的崑山比嗎?就是這個道理。


長江1744157


一,是中國領土,它開發侵權違法!二,蒙古國沒有中國,是死蟹一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