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的多數小品沒多少笑點還覺得吵,而且最後還還有段情感戲?

有家有愛有WiFi1


首先我表明一點並非地域黑,可能是文化差異南方看小品的人真的很少,不是我們不喜歡,而是真的看著很尷尬,剛看到了開頭,我就知道了結尾,所謂的笑點基本都是我們看過的社會熱點,老梗不停地重複用,原創的不多,發人深省的小品更少

前些年看得比較多的是周立波的“壹周立波秀”和黃子華的“棟篤笑”,兩者都引用當前社會熱點,表現形式比較幽默、搞笑,重要的是比較有深度,特別是“棟篤笑”的尺度大,若隱若現批判社會現實直擊人心引起共鳴,但隨著周立波的入獄和黃子華的老去,雖有後來模仿者,可是總覺得缺少點火候,就像在喜劇界,可能在周星馳面前其他人都會黯然失色吧


社會已入中年心


首當其衝我想到的就是蔡明,報蔡明。

那個笑聲傳奇看過的都知道,她的風格一直就是這個套路,結尾煽情,催淚的。但是卻好多人買她的帳,有市場才會有人做。

每年我爸都會說,說現在的小品越來越不好看了,我就會問他為什麼,他的回答就是,社會在進步,觀眾的欣賞水平也提高了。

現在社會不正是這樣嗎,你不進步就會被淘汰,現在也有挺多新進的喜劇人,賈冰什麼的,我也挺喜歡他的,很多人說他的表演風格都是千篇一律,審美疲勞了都,其實是,人總要江郎才盡的時候,每次的作品要比上一次的好真的是太難了,有的人出道就是巔峰,所以會註定以後的隕滅。

像相聲一派有領頭羊郭德綱,小品的花樣就參差不齊層出不窮,拼到最後,其實靠的還是演員的文化底蘊。




貔貅影院


拿過全國曲藝創作的二等獎 ,那次是跟寫《不差錢》尹琪同場。在獲獎作者的座談會上,尹琪說了一句話我印象很深:“拿了一等獎,給老媽打了個電話,這下結婚不差錢了。”

為什麼現在小品小品的創作日漸式微,小品明顯幹不過(郭德綱的)相聲,我認為這與小品創作者的收入付出不成比例有很大的關係。小品《不差錢》讓小瀋陽、丫蛋大紅大紫,他們從此過上了“不差錢”的日子,而尹琪拿到的稿酬只是區區幾千元,還要為結婚的花費犯愁。小品創作費時費力,好的小品需要兩三分鐘就一個笑點,這裡面的艱苦不為外人知。

收入付出不成比例,大多數小品創作者離開了這個領域,原創作品極度匱乏,小品演員開始自己寫作品,他們的創作功力不能說不夠,而是他們的時間不夠,一個優秀的小品需要多長時間的創作週期呢?我的答案是至少三五個月。大量的演出走穴,讓他們很難沉下心來去仔細揣摩,精心打造,於是一些快餐作品就出來了,笑點少,很生硬。

發覺不能逗笑觀眾之後,許多小品開始“另闢蹊徑”,煽情!業內有一句挺悲哀的話:搞不笑你,我就把你搞哭。這是事實,小品一開始是以喜劇面貌出現的,苦情的小品是處女地,創作起來相對容易的多,於是小品加煽情漸成了一個模式,這是創作枯竭之後無可奈何的一個自殺性的選擇,就像當年的相聲,逗不樂觀眾之後,開始在相聲中頻繁使用“貫口”。有次曲協開會,有個老先生說:“作品演出效果不好,你們就加貫口,一個貫口下來,觀眾至少得給你們一陣掌聲”。

相聲的復甦靠的是郭德綱,小品的復甦靠誰呢?未來之星還未見,江郎才盡,但願江郎還未盡。


老耿雜談


小品這個表演形勢,從陳佩斯的《吃麵》開始,就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本人也是個小品愛好者。小品不同於相聲,表演的藝術形式更符合舞臺的效果。但是如果單純的搞笑,笑過容易忘。富有內涵的小品,創作難度大。表演的形式太過單一,缺少創新,容易造成大眾的審美疲勞。

因此,開心麻花在創新上,把舞臺劇效果和劇本融入小品當中,人們喜歡看到新的藝術形式,所以開心麻花名聲大噪。

現在的小品,不可否認,有許多鬧哄哄,並缺少笑點,強行煽情的作品存在。沒錯,最高級的喜劇是悲劇,但真正讓人感動的作品,是很自然帶起觀眾的情緒,不是彆扭的煽情。

一個好的小品的時候和劇本有關,有時候和演員有關。就好像一篇文章讓人自然親近,賞心悅目。之所以會造成很多小品的失敗,總有一些原因。

第一,有的小品喜歡抄襲國外比較火的作品,喜歡抄襲是個壞毛病,這樣的捷徑其實是彎路。這和在頭條,悟空問答一樣,要堅持原創。

第二,好的劇本創作不容易,這是很多創作型人才的痛點。創作出來的作品是要表達內心深入的情懷感還是要迎合大眾的主流風向。說到底就是要深度,還是要廣度。

第三,流於俗套的作品太多。一種是跟風,一個作品火了,跟風的來了,直到讓人厭煩為止。還有一種是粗暴的搞笑。剛開始,觀眾會覺得有趣,久而久之,就有很強烈的審美疲勞感。


茶boss東東


你好,我是慶字輩兒。

小品可以說是喜劇界的一大組成部分,基本要求是語言清晰,形態自然,能夠充分理解和表現出各角色的性格特徵和語言特徵,最為代表的是喜劇小品。

1983年,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80班的一個觀察生活練習《買花生仁的姑娘》

,作為一個戲劇小品被搬上了春節聯歡晚會,嶽紅、高倩等人詼諧幽默的表演風格贏得了一致好評,從此春晚有了一個新的藝術形式“小品”

陳佩斯先生和朱時茂先生的《吃麵》,直接引發了春晚舞臺上的小品表演風潮。

隨後,一大批的小品表演者脫穎而出,比如趙本山、郭冬臨、範偉等人。

小品有幾大特點:

1、短小精悍,情節簡單 2、幽默風趣,滑稽可笑 3、雅俗共賞,題材廣泛 4、貼近生活,角度新穎 5、針砭時弊,內含哲理

而現在的小品為什麼感覺沒有笑點,而且還有點吵,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過度高雅。

現在的小品很多都是歌頌型的,比如在剛剛過去的春晚中的第一個小品。賈玲和許君聰一向是我喜歡的小品演員,但是這個節目讓我大失所望,除了前面寥寥幾個笑點,後面直接來個拔高,硬是上綱上線,教育意義太過濃厚。

以前的小品可以針砭時弊,現在的就是歌頌,歌頌三農,歌頌祖國。沒錯,這個可以有,但是你能不能不要直接就來這個,那你還不如來個詩朗誦得了,演什麼小品。

第二、過度煽情

小品最開始的意義是什麼?讓人開心。現在的部分小品,尤其是喜劇小品,各種強行煽情,各種尷尬,看小品基本是面無表情。

而相對的,去年火的一塌糊塗的賈冰,在小品裡沒有強行煽情,臺詞功底兒深厚、幽默,有的時候一個眼神就能表達出小品要表達的東西,而在小品最後,總會讓人有一種沒有反感的感動。


最感動人的故事,都是在簡單無華的表演中讓觀眾自己感受到的,而不是一味的去告訴觀眾“就在這,你們得感動了”


慶字輩兒


自2017年開始,陳佩斯,朱時茂,黃宏,宋丹丹,趙本山,高秀敏,範偉,趙麗蓉,郭冬臨,鞏漢林,蔡明,郭達等這些觀眾曾經喜愛的角兒出自各種原因,相繼退出,小品舞臺經歷的是起步-發展-成熟-高潮-頹勢幾個階段。

小品是春節聯歡晚會所誕生的新型藝術表現形式,近20年的推廣,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一個藝術形式。社會需要小品,群眾期待小品。表演,是生活,藝術,文化,技巧綜合地運用,恰到好處的發揮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小品的關鍵是人才,一是創作人才,二是表演人才,缺一不可。沒有好本子不行,有了好的本子沒有好的表演者的演繹也不行。這正如一個樂器,哪怕是一隻高級的樂器,沒有演奏者,也演奏不出美妙的樂曲。

社會需要小品,社會就要培養關愛小品。但凡事沒有永恆,小品也不可能永遠受觀眾歡迎,再好的美味經常吃也會讓人厭食,就是讓陳朱二位大師重演,也難出當年效果。題主描寫的情況確為事實,小品被觀眾厭倦和遺棄是總有那一天的,這個時間並不會很長。

讓那些質量不高的小品消停一段時間,等觀眾有了飢餓感,整理一下,再換個面目,說不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

(抱歉,非藝術行家站著說話不腰疼)





泰山木32140178


小時候,春節聯歡晚會最期待的就是趙本山的小品,只要看完趙本山的小品,後面的節目看或者不看就不太重要了,春晚導演也深知觀眾的心理,所以趙本山的小品一般都比較晚才出來。趙本山前期的小品確實很經典,包袱一個接著一個,給新年增添了很多樂趣。但在最近幾年去發現,無論是春晚的小品,還是平常電視裡的小品,很難去get到它的笑點,甚至看得人很是尷尬,特別是強行煽情的,更是讓人起雞皮疙瘩。對於此,我覺得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我們處於網絡時代,各種段子層出不窮,大家的笑點也被拉的很高,使得現在小品原創難度越來越大。就比如現在去看陳佩斯的小品,只會讓人覺得很經典,但真要說逗人哈哈大笑已經不太可能了,畢竟時代不同了,我們的笑點提升了很多。

其次,喜劇的精髓在於諷刺,沒有了諷刺,喜劇就失去了靈魂。為什麼《夏洛特煩惱》能這麼火?很大原因在於其不僅僅是搞笑,還有很多對現實的諷刺。德雲社三大臺柱子于謙、于謙他爹和于謙他媳婦其實也是這個套路,只不過俗氣了一點,諷刺的是個人。而現在,媒體更提倡的是正能量,喜劇也要與時俱進,要去引導群眾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所以現在的喜劇,大多是帶有教育意義的,能讓人深思,能讓人反省。

喜劇的本質還是應該以讓人笑讓人放鬆為追求,有時候過於突兀的煽情只會增加觀眾的反感。有些自詡為藝術家的小品演員,其實一輩子也就演了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小品,觀眾只知道有這個人,但真要讓人回想起幾個經典小品卻是為難了,而這些人往往卻去指責別人演的不好。


Francoeur123


其實這裡的“小品”應該更多是指春晚的小品。那就沒辦法了,首先劇目審查組在那呢,創作只能依照無數的條條框框來進行,郵票上跳舞。十來分鐘的時間容不得話劇,短時間內交代不了多少情節和鋪墊,只能靠直接撓癢和“掌託”。關注度這麼高的節目又想教育人,偏偏現在的觀眾也見過點世面,忽悠不了。演員只好自己教育自己,一來二去看著就讓雙方都尷尬。最重要的是春晚現在已經成了一個名利場,上去的未必是最好的,而是各路關係理的最順的,等到理順了也沒功夫來提升作品了,反正不提升也一樣年年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幾個演員啥都沒有卻還是春霸)。1983年時,當時的總導演黃一鶴首創春晚的初衷是弄一個樂呵呵的聯歡會。現在卻是處處講究正統,一首頌歌一百多伴舞,唱歌的穿的像剛剛參加完婚禮;一首四分三十秒的歌,要六個不知道哪來的歌手一人一句,完全圖的是自己開心,傍著春晚搏名氣。可惜離開了央視,頂多也就全國2000塊票房,還見不得別人受歡迎。

反正現在我是不會看這臺情懷滿滿,浩氣長存的雜燴了。


里約的滑翔機



小品不好笑了,這個很好理解,我們把問題都簡單化,什麼創意啊?演員的表演能力啊?藝術的存在方式啊?統統不講,我們基於對社會的情感表述,從這個角度,把小品分成兩類,一類針砭時弊的;一類是歌頌、弘揚真善美類型。第一類,針砭時弊的,老百姓自然願意聽,而且,演員的包袱也容易抖。很容易出彩。但是,這個度很難把握,尺度大了,審查不過,說的輕了達不到效果,所以,這類作品風險很大。第二類,弘揚社會主旋律,真善美題材。這類相對就比較保守些了,審查基本都好過。咱們春晚的常青樹孫濤,演的基本就是這類的小品。但是這類小品肯定要一本正經煽情啊,自然包袱就不能多,肯定得嚴肅啊,要不沒有教育意義了。所以,這類作品不好笑,反而看了想哭。

順便說下,這些年大家都知道德雲社的相聲很火,為啥以前那麼多相聲名家,現在基本都看不到了啊?我認為,不見得說誰的水平高多少?只是表演形式上:一個在有板有眼、有模有樣地胡說八道;一個在天馬行空地;不拘一格地扯犢子。你說現在的觀眾買誰的帳?

在當今社會,我們苟延殘喘地活著。生活已經不易,下了班,回到家,打開電視,想看到的是輕鬆,愉快,幽默;而不是壓抑的、煽情的。感動的……。這才是我們的真實需求。


文化鄉土


中國的喜劇小品自上世紀八幾年誕生以來,其功能和相聲一樣,就是搞笑。好的小品大多有足夠的笑料,讓人在笑聲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它反映的小題材、小事件源於基層和老百姓中間。象黃宏、宋丹丹的《手拉手》、《超生游擊隊》,趙本山、高秀敏、範偉的《賣車》、《賣柺》,趙麗蓉、鞏漢林的《打工奇遇》、《如此包裝》等,都是生活中老百姓所熟知的凡人小事,而且語言生動、幽默、詼諧,可以說妙語連珠。


現在的小品有點脫俗了,更多的像是話劇。現在小品的題材有點小題大做,表演誇張作態,語言網絡段子居多,表演情節煽情點多了戓大了,還叫喜劇小品嗎?現代觀眾看個十幾分鐘的小品,還需要感動一把,掉幾滴眼淚嗎!




小品要創新、要與時俱進,這是必須的。但要深入基層,深入到老百姓中間去,挖掘老百姓的身邊事或所關心的事件,側重一點,短小精悍,語言生動精練、感染力強。



總的來說,只有貼近生活的作品,群眾才能喜聞樂見。抓住事物典型,適度的誇張,要高於生活,源於生活,如果小品人都用心去做,小品界再出一個趙本山式的人物,也不是不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