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道與德?

Jeky楊


何為道,何為德?為什麼有的人和集體走得路斷人行,都從橋下偷跑,用潛規則?原因就在於不知此道德二字的操作意思:

不看重交換丶票決發財當選榮耀為“德”,如橋,不看重道,但遵道;

交換丶票決為“道”,如路,要選德、橋。德與道二者對立統一,叫"道德、道橋”。

例如:

有德的人如橋,參加票決的人如道,你道不選走我橋,正好休息一下,無官一身輕,選擇了我橋,擔子更重,義不容辭;道不選擇橋,就是斷路,過不去,必須選擇橋才能經過,道如不選擇橋,就是選擇了下地獄的奈何橋,死不能返回。如果橋看重、賄賂道的選擇,那叫腐敗無德的剪徑橋(不是橋),“要從此橋過,留下買橋財”,也就是奈何橋。

詳見《解密紅樓夢真味道》《破譯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什麼是道?什麼是德?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老子說:“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當時道與德是兩個概念,並無道德一詞。“道德”二字連用始於荀子《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 錢穆先生的註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見,“道德”是人關於世界的看法,應屬於世界觀的範疇。其實“道”和“德”是兩個概念。“道生之”是說萬物生於“道”,這個“道”就是規律、真理。“德畜之”是說萬物因德而存在、延續,所以合乎“道”者謂之“德”。“道尊德貴”,“道”本來存在於天地萬物之間,“德”則存於人的內心。懂得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可以謂之“得道”,“得道”者謂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萬物運行規律,就不能稱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舉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於世,“德”存在於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對天理的認識。

《易經·繫辭傳》第五章:“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可見自然界萬事萬物本身具有兩面性、對立性,這是普遍規律,這就是所謂的“道”。好與壞,黑與白,善與惡都是相對而言,不可能存在絕對的好和絕對的壞,這是《易經》所折射的智慧火花。這些世間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樣,即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時候運用了這一規律卻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經·繫辭傳》裡說“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明白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

有人認為:“道”是事物客觀存在的規律和法則,“德”是按照道去實現的方法和手段。“道”和“德”本身並無好壞,善惡之分,因為存在就是道理。也有人認為:既然“道”和“德”是客觀規律和法則,那麼,符合這些規律和法則的言行就是善,不符合這些規律和法則的言行就是惡。

《道德經》作者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原,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哲學和政治問題。他提出了道、自然、無為、哲學等概念。以“道”解釋了宇宙萬物的演變,認“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恆意義。

道:宇宙衍生的基本規律。

萬物源之於道,生之於道,天與人,各為萬物之一,出於同源,其本相通。道法自然正是以萬物和諧,各遂性命,協調世界為根本。德,就是要尊道而行,道之所以被尊重就是它對萬物生長順其自然,不加干涉,生長萬物而不據為己有。興發萬物卻不是自侍其能,生長萬物而不去主宰萬物,這就是最為深厚的德。

人須遵循天道運行規律,順其自然發展方向去生活,使自己的德行和自然規律吻合,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認識自我和世界根本之道,不分彼此,天地當中有人、人當中有天地,也就是道德經中所謂天人合一。

任何慾望都能摧毀人的心智,任何災禍沒有比不滿足更大,任何罪過沒有比貪得無厭更過分。如果帶著過多欲望,逆天而行,只能離天道越來越遠

道,原義為道路、坦途,經歷相當長曆史過程的逐漸發展為表達事物的規律性,即道理。

從“哲學”理論方面,“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個提出的。用以說明世界的本源、本體、規律或原理。

現代人們所常說的“道”,多指的是“道家”或“道教”,添加了很多“神秘”的色彩。

德,從構字上可以看出有道路、眼睛和心、和眼睛上的垂直線,其中心意思是:行動要正,而且“目不斜視”。

因此,道是在承載一切,德是在昭示道的一切。而“道德”就是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明白了什麼是道什麼是德,那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呢!我們在批評道德滑坡現象的時候,能否多一層思考:有些現象是不曉“人倫”造成的,有的事件是不知“天理”造成的。對不曉“人倫”者,對他們要加強人文主義教育,使他們能夠將心比心,能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提高其人文素養。對不知“天理”者,要對其加強科學精神教育,讓他們明白怎樣才能順應天道行事,多做聰明的事,少做或不做愚蠢的事;多做依乎天理的事,少做或不做傷天害理的事,這樣,社會文明程度就會進一步提高。很多時候,人們譴責違背“人倫”的人和事,忽視了對違背“天理”的人和事的審視,甚至批評起人來根本不辨“天理”和“人倫”,導致批評無效果,無具體對象,最終也無關痛癢。這樣的批評,說了等於白說,如蚊子哼哼,蒼蠅嗡嗡,看似熱鬧非凡,實際不起任何作用。

說別人沒道德,自己就應該做一個有道德的人。比如:不許別人罵你的媽,你必須不罵別人的媽。如果只許你罵娘,不準別人帶媽,那麼,你自己本身就不曉“人倫”,更不知“天理”。如果你一定要站在道德評判者的角度看問題,請審視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知“道”明“德”。更深層一點說,要具備“德”本身不容易。“德”不是學來的,而是修來的。用“人倫”教育人,容易找到批評別人的理由,這便是儒家的高明之處。他們從身邊的事說起,循循善誘,諄諄教誨,讓人服服帖帖,泣涕漣漣,是在高明!但是,儒家最終也只能讓自己的思想圍繞在人們身邊,無法拓展開去,這便是儒學的侷限性和致命弱點。在儒家看來,“人倫”似乎就是“天理”,“天理”似乎只是“人倫”。其實“天理”遠比“人倫”的範圍廣。“道德”一詞之所以首先出自道家,可以看出道家學問的高深。歷史以來,人們笑言“道”而尊崇“儒”,本身就宣揚“人倫”而對“天理”避而遠之。從前人們不認識這一點,情有可原;當今人再不認識這一點,那就是真正的無知了!







博雅古今


在天為道,在地為德,德是什麼,一般認為有七個:仁義禮智信,另外還有忠孝。不同的文明可以得不同的德

日本主要是仁德,大和即寬愛合和的意思,地名有很多都和仁愛有關,如愛知,愛菪,愛媛,古時候日本對動物也很仁的,有一千年左右的禁肉令,祭祀從不用動物,很多動物如雞,鹿是不能殺的。日本近代後的屠宰行業從業者被認為是”不潔者”,普通人很忌諱和他們通婚,鹿兒島,群馬等動物地名多隻有多

歐美是義德,義即正義,所以歐美非常喜歡天賦人權,法律公正,社會保障私權那一套,歐美國家非常看重司法權獨立,因為那可以保障公平正義

禮即禮法,公序良俗,日本和歐美社會的禮也不錯

智不說了

信,契約精神等不是嗎

在天為道,天上的人就是這樣子的,仁義禮智信,慈悲寬愛正義,所以下化到人間為仁義禮智信五德


長善施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從古至今,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這是道德經中對道狹義的定義;易經:〝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徳是自然界愛的善良的產物,萬物無不尊道而重徳。萬物都是道所生德所養,廣義的道德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所要遵循的法律法規,日常中所要保持的,忠孝\善良\正義\勤儉。道是追求目標的動力,而德是為了目標而必須付出的努力。道德是我們民族特有的智慧創造,它是維繫我們民族團結和勝利的源泉。


320667780009


這個問題很好。道德就是傳統文化的核心。言語實在難以表達。

道,不可言;德,尚可言。

道,是事物的本體,人人皆有,日用而不知。道,自然而然,無為而為,不言德而不離德。於道中,沒有德與無德的分別。

德,已落入善惡、好壞、美醜的分別,所以“有德”時,已落入下乘,不究竟。有德與無德的分別、有善惡好壞之分時,已經不究竟了。


曉一國學


何為道與德,今天不想白話了。是以,

神與器

唯心與唯物

恆與常

無為與有為

上行與下效


飛翔的超人1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由此可見,道沒一個統一定義。老子言,道生之,德畜之,道生天地萬物,德畜養天地萬物。孔子曰,天生德於予。儒家的德是天生的。


有話少說


“道”就是宇宙中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和法則.“德”就是去按照這個規律做事情,所獲得的回報


阿昊CSV


“道”為體,“德”為用,因而“德”是“道”運化於宇宙萬物的具體象徵。具體而言,道是宇宙萬物之宗本,德為一種合於道的完美人格。


西安交大黎荔


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併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