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1.

蔡康永說過一段很有名的話:

“1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好說‘我不會耶’。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我相信,每個人都不想錯過心動的人和美好的風景。但我們似乎都害怕未知的風險,因為不確定結果,便不敢出拳,便不敢邁步。很多人不敢踏出舒適區,不敢往前走,不敢接觸未知的領域,甚至告訴自己,這一生,就這樣了吧。

許多人都是這樣的,喜歡呆在舒適區,然後把自己困在安於現狀的懶惰裡,一邊暗自抱怨,一邊怨天尤人,卻從沒想過,自己的不作為,是因為害怕嘗試。

可是我想說,你試一試就會發現不一樣的景色。

2.

我去做家教的時候,遇見過兩種學生。一種是本身成績就特別好,但還想更上一層樓的學生;另一種是本身成績特別差,在家長的強迫下才補課的。

這兩種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主動性。

成績優秀的孩子會主動地學習,問問題,甚至是和我討論。成績差的孩子則是排斥學習,總是想辦法躲避,能不學就不學。

後來,我分別問他們:為什麼愛學習和為什麼不愛學習。

一種孩子說,因為學習讓我們快樂,解答出難題,我會有成就感。另一種孩子則說,因為我天生不是學習的料,大家都說我笨,我沒那麼聰明。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馬太效應,是指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但最最關鍵的是第一次,第一次的成功,第一次的興奮,第一次的滿足,這促使了我們繼續往前走。

同理,第一次的失敗,第一次的傷心,第一次的失望,常常會讓我們放棄這件事,不敢往前走,甚至產生自我否定感。

所以,我們看勵志的文章,看前輩的經驗,都是為了打敗自我否定感,告訴自己,我能行,我可以做到。

總有人跟我說,聽過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一生。但試問,唾棄那些道理,你就能過好這一生嗎?

3.

我自己就是那種從很小就懂得努力總會有回報的人。每一次我都用盡全力,我知道開始會有點苦,但我也知道最後一定能絕地生花。

曾在一本書中看過這樣一段話,成功的道路並不像想象的那麼擁擠,因為在人生的馬拉松長路上,絕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主動退下來了。回頭來看,一些過去讀書比我們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

堅持不懈地往前跑,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孤獨小說家》中那個只有微薄收入,每天都擔心自己的房子會被收走的小說家還是會在孤獨的夜色裡告訴自己,十年前的夢想如果沒有熄滅,就讓它永遠燃燒吧。

《月亮和六便士》裡,男主放棄一切去孤島,他面對的是疾病、清貧,以及所有的人嘲諷。可他依舊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世人皆撿六便士,無人抬頭看月亮。

我們讀著這些別人的故事、別人的人生,無非是想把他人的經歷,化成自己往前走的動力。

太多人告訴你,這個世界滿是黑暗,沒有背景,你就難有出頭之日;太多人告訴你,別努力了,有些人的起點就是你的終點,你只是在白費力氣;太多人告訴你,平平淡淡過一生,又有什麼不好呢?

我卻只想說: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