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宿松縣淼松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經理徐良學頑強創業故事

他是一個80後,但絕不是平庸之輩,自2003年外出打工積累一筆資金後,就毅然返鄉創業,率領鄉親致富。短短5年間,他在虧損500多萬元的情況下,依然執著前行,無怨無悔,不改初衷養水蛭。如今他的水蛭養殖基地初具規模,運行良好,並走出了一條“企業+養殖分場+養殖戶”的模式,為村民們闖出了一條致富的路子。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他叫徐良學,今年36歲,宿松縣下倉鎮望墩村人。

一段“傳奇”讓他養殖水蛭

1981年,徐良學出生在宿松縣下倉鎮望墩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這個地處大官湖北岸的村莊,集體經濟薄弱,基礎設施落後,村民們終日面朝黃土背朝天,就是擺脫不了貧困。但這裡適宜的氣候、豐富的水源、遍野的螺螄在徐良學幼小的心靈裡紮下了根。後來,上學、離開家鄉、外出務工,這些漸漸淡出了他視野。2003年,22歲的徐良學從雲南昆明地質學校畢業後就闖蕩上海,從事投資理財工作,經過七年的打拼,積累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2009年,徐良學的三姨父患了胰腺癌,而且到了晚期,醫院當時已經放棄了治療,姨父全家陷入了悲痛與恐慌之中。徐良學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帶著姨父找到了一位老中醫治療,老中醫開出了幾副中藥。經過8個月的治療,三姨父的腫瘤竟然消失了。為探尋其中奧妙,徐良學找到了老中醫詢問,老中醫說:“我只能說中藥裡有一種成分是水蛭,也就是俗稱的螞蝗。”原來,水蛭可以消腫祛瘀,可以治療許多疑難病症。只是水蛭很貴,以致許多人用不起,而且,這一寶貴的資源正在逐漸枯竭,如果誰能養殖好水蛭,那將是對人類健康的一個巨大貢獻。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家鄉豐富的水質資源為螞蝗的人工養殖提供了基本保證,同時,巨大的市場空缺和昂貴的市場價格使得螞蝗的人工養殖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徐良學決意養殖水蛭帶領家鄉老百姓發家致富。

損失慘重讓他愈挫愈勇

2010年9月,懷著養殖致富的夢想,徐良學到了家鄉,開始了水蛭育苗實驗。創業之初,難題不斷,首先就是技術問題。投放了種苗後,水質的調控、種苗的密度、餌料的喂量、水蛭的習性……等等,都是擺在徐良學面前的系列難題。於是,他邊實踐邊摸索,至當年年底,很快掌握了一系列養殖技術。第二年,他擴大規模,開始新的試驗。期間,專程拜訪了幾位有水蛭養殖經驗的朋友,共同探討了養殖水蛭的經驗。終於發現,如果沒有一定的理論知識指導,很難突破技術難關。於是,他又自費前往南京,專程拜訪了南京農業大學郭巧生教授,向這位中藥材研究所所長、水蛭人工養殖課題組組長求教,很快掌握了系列知識,回到了養殖基地。不久,徐良學開始了規模養殖實驗,設計了三種池塘,土塘圍養、大塘半生態網養和小網微流水養殖。每種模式都設計了幾個對照組,經過反覆比對,認為各種模式均有長短,經過權衡利弊,當年投入資金16萬元,雖然收成不理想,但他們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於是,徐良學再次投入80萬元,利用60畝水面進行實驗。由於設計合理、技術過關,實現了畝產400斤的好收成,當年獲純利50萬元,收穫了養殖水蛭以來的“第一桶金”。同時,水蛭的養殖,帶動了周邊10多個村民的就業,每個村民利用空閒時間到基地幹活,人均每年務工收入1.5萬元,他們既照顧了家中老小,又兼顧了家裡的農活,打工務農兩不誤,每每提起徐良學,鄉親們都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2014年,徐良學決意擴大養殖規模。他投入資金260萬,選取了宿松縣千嶺鄉境內的大官湖作為養殖基地,進行規模養殖。由於初次使用螃蟹池塘養水蛭,沒有提前培養基礎籽螺,導致螞蝗普遍變小,加之水質難以調控,公司當年沒有獲利。2015年,養殖繼續在大官湖開展,由於工人在孵化室違規使用蚊香,水蛭幼苗損失80%,全年虧損150萬元!但挫折不但沒有使徐良學屈服,反而讓他在事業的發展道路上更加堅強。2016年,這個倔強的小夥子再次加大投入,而且規範管理。經過前幾年的摸索,水蛭飼養技術更加成熟,小苗生長速度十分惹人喜愛。正當徐良學興致勃勃喜迎豐收年時,一場突而其來的特大洪災擊破了他的夢想。這年自6月18日起,宿松遭受了數十年一遇的特大強降雨侵襲,一時間,庫壩告急!村莊告急!公路告急!雖然廣大軍民奮力抗洪,然地勢低窪的官湖區域必淹無疑。因此,這一年,洪災讓徐良學血本無歸,直接損失360多萬元!徐良學欲哭無淚,陷入了迷惘:是繼續走養殖水蛭的路子,還是返回上海乾自己的老本行?他百思不得其解……。

鄉親支撐讓他充滿信心

正當徐良學事業降入低谷的時候,他的父親——一個在劉灣村做了20年村乾的老黨員找到了他,從自己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帶領群眾墾荒、養螃蟹說起,道出了村民擺脫貧困、發家致富的願望。“那時我們沒有成功的原因主要苦於沒有技術,而你,是遭受了洪災,資金、技術樣樣不缺,肯定能成功……。”父親的話語猶如冬天裡的暖陽,融化了小徐心中的疙瘩。堅定了他在養殖水蛭道路上繼續走下去的信心。得知徐良學的猶豫不決,縣水產局駐村幹部胡中游立即上門找他談心,幫他解開心結。他們促膝談心,談理想、話發展,終於使徐良學鼓足了信心。緊接著,他們又給他分析公司在大官湖3年所獲:雖然損失慘重,但大家養殖技術日益成熟,已經掌握了大量的養殖數據,包括氣溫、陽光、水質、水溫、風向、生物消毒劑以及水蛭的交配、繁殖、產繭、孵化、育苗、成品採收和種蛭的越冬管理……。“這些,可都是花錢買不來的技術啊,我相信你不是一個被困難所擊倒的人……”,胡中游對他說。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2017年,徐良學沒有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錢,再次投資400萬元,在下倉和二郎分別創建吊籠養殖基地和土塘圍養示範基地,前者總面積36萬平方米,基地設施完善,達到國內領先水平,設有生態環保養殖區、野生水蛭習性馴養區和幼苗精養分養管理區等區域;土塘圍養示範基地池塘面積300畝,水蛭加工佔地20畝。目前,兩地水蛭長勢良好,各地客商紛紛上門採購,今年有望突破產值2600萬元!

為率領村民共同致富,公司採取“企業+養殖戶”的形式,實行分散養殖、分級管理、統一回收的方法,並免費提供養殖技術,不斷吸引農戶入股經營。對養殖規模20畝以下的的農戶,根據需要,公司可提供種苗、餌料、技術指導、保證回收成品;規模達20畝以上者,公司投入31%股金,並派遣技術員全程指導。目前,眾多農戶紛紛入股或以其它形式養殖水蛭。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作為一名企業家,徐良學從來不忘社會擔當。雖然近幾年來他經歷坎坷,但面對貧困村民,他總是毫不猶豫伸出援手。他的家鄉望墩村村民汪周保,年近花甲,患有高血壓、支氣管炎多年,妻子患有糖尿病;2011年他的兒子汪啟春又下落不明,這個家從此陷入了困境。徐良學得知此情況,先把汪周保安排到公司工作,然後幫助其尋找兒子,一直到2015年汪啟春被找到;村民張智龍是家裡的經濟支柱,2013年直腸癌手術後,基本喪失勞動能力,徐良學一方面給他安排到中醫院康復治療,一方面吸收他到公司做一些輕鬆的工作,解決了他家的燃眉之急。二郎鎮村民董義和患脈管炎,花光了家裡的積蓄,2個孩子上學,僅靠妻子在服裝廠打工賺錢維持一家生計,十分困難。得知這一情況,徐良學不僅主動為其聯繫中醫治療,承擔所有治療費用,而且幫扶他籌備幾畝基地養殖水蛭,爭取讓其早日脫貧。

飼養螞蝗:引領村民踏上“蛭”富路

如今,淼松公司2處基地運行良好,當前正是水蛭銷售旺季,每日資金流轉量達10萬餘元;產品遠銷安徽亳州、湖南九芝堂藥業、上海華爾藥業等地,而且雙方建立了穩固的業務關係。淼松公司因此十分繁忙,兩處基地年用工支出近120萬元,解決附近200多人就業。

“此外,螞蝗加工工藝就是把螞蝗用鐵絲一條一條穿起來,曬乾或烘乾,這一工作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且勞動強度低,適應男女老少;公司一年生產、收購的近百噸螞蝗,僅此一項就可吸引附近幾百村民前來打工賺錢……”談到這裡,徐良學臉上寫滿了欣慰。

通聯:宿松縣人武部政工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