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 為中國貢獻一個世界級品牌

湖南日報記者 黃利飛 通訊員 康勤耕

12月10日,三一重工長沙生產車間18號工廠內,機器轟鳴,生產緊張有序。牙買加、阿爾及利亞客戶訂購的一批泵車正源源不斷下線。

在“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中展出的圖片,正是這個生產車間。

今年以來,市場需求持續回暖,三一重工在工程機械行業加速領跑:前三季度實現營收410.8億元、淨利潤48.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5.9%、170.9%。

從湘中漣源起步到“花開”全球,從小城小廠到國際領先,三一重工伴隨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跑”出了一段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也“跑”出了湖南人“敢為人先、著眼世界鑄品牌”的家國情懷。

視野國際化,著力打造世界品牌

在18號工廠最前端的訂單系統裡,十幾家海內外客戶的訂單,排著長隊準備進入生產流程系統;新訂單還在不斷“湧”進來。

負責塗裝環節的周治家,並不知道從他手上“經過”的泵車、路機等產品具體會發往哪裡,但當他把“SANY”的品牌標識噴塗上去時,總會想象三一品牌行走在世界各地的樣子:在高原上與藍天白雲為伴,在城市中與林立高樓比肩,發往國外時乘風而行……

這些,正是30多年前三一創始團隊在創建漣源焊接材料廠(三一重工前身)時,所構想的場景。

1986年,改革開放大潮湧動,梁穩根、唐修國、袁金華、毛中吾4人,放棄國企“鐵飯碗”,開始自主創業。他們懷抱“產業報國”之理想,立志培植一塊中國改革開放試驗田,鑄造屬於中國的世界品牌。

在漣源焊接廠產值突破億元大關、成為當時婁底地區最大的民營企業時,梁穩根還“嫌棄”企業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與夢想相去甚遠。

1994年,更名後的三一重工,進入湖南省會長沙,進入國家支柱性產業——工程機械製造業。這便是三一發展歷程中著名的“雙進”戰略。

“雙進戰略”轉移,使三一進入了一個更廣闊的發展天地。之後,在“創建一流企業,造就一流人才,做出一流貢獻”的目標激勵下,三一衝出國門、走向世界。

2012年,行業發展放緩、競爭日趨激烈,三一再次提出“雙進”決策:進入更大的城市——北京,進入更大的市場——國際市場,三一的國際化路線更加清晰。

有人總結,三一的成功,主要得益於戰略眼光的成功,“他們從一開始就抱負不凡!”

如今,在梁穩根的老家漣源道童村,那棟他們點燃第一灶創業爐火的養殖場,已老舊斑駁,但三一人從那裡萌發的夢想,已經變為現實。

市場全球化,海外銷售連續5年超百億元

在三一重工,每個人都知道這樣一個事實:三一是中國的三一,也是世界的三一。

數據顯示,目前,三一重工擁有5個海外研發製造基地、180家海外代理商,業務覆蓋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說,要把三一打造成為世界品牌,就必須走國際化的路子。

2002年,三一重工首次將產品出口到非洲摩洛哥,開啟了國際化之路。

“目前,三一在全球建立了龐大的服務營銷網絡,僅在非洲市場,就擁有15家優質代理商、85個服務網點。公司產品在世界各地的重大工程建設中都有出色表現,海外客戶對‘中國製造’的印象日趨深刻。”三一重工國際總部總監周萬春介紹。

把產品賣到國外,只是國際化的初始階段。

從2006年開始,三一重工海外投資速度加快、力度加大;陸續在印度、美國、德國、巴西建立了研發製造基地。

2012年,跨國併購德國普茨邁斯特,三一重工在國際上名聲大噪。

從最初出口產品,到海外投資,再到海外併購,在長達16年的國際化發展道路上,三一重工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化路徑。

“國際化是三一的第三次創業,之前的兩次創業分別是創立三一以及公司搬遷到長沙。”周萬春說。

據瞭解,自2013年開始,三一海外銷售已連續5年超百億元;2017年,三一重工實現國際銷售收入116億元,佔企業總營收的比重約為30%;目前這一佔比在持續提升。

細研三一的全球產業佈局,發現目前三一70%至80%的海外市場,分佈在“一帶一路”上。

周萬春表示,三一重工的成長,一部分得益於我國城市化步伐加快,另一部分則是受益於“一帶一路”建設,“其實就是依託了宏觀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強盛。”

技術登高峰,創新產品不斷刷新世界紀錄

“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型展覽”現場,三一重工86米臂架式混凝土泵車模型被展示出來。

這臺2011年9月下線的臂架泵車,刷新了三一重工72米世界最長臂架泵車的世界紀錄。

在工程機械行業,製造臂架泵車,有“臂架長1米,難於上青天”的說法。三一重工董事唐修國曾在86米泵車下線儀式上說,從72米到86米,不僅僅是14米長度的增加,更是技術超越的體現。

據瞭解,三一重工86米泵車實現了關鍵零部件100%自制,共申請國家專利180餘項。

“三一重工之所以能夠迅速在國內、國際市場上站穩腳跟並持續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掌握了關鍵技術,沒有出現被人‘卡脖子’的情況。”三一重工技術創新帶頭人易小剛說,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是買不來的。

時光倒回1994年,三一重工生產的第一臺拖泵,因為核心部件集流閥不穩定而故障頻出。這一核心部件的製造,被國外企業以非標準件設計所掌控。

當時,以易小剛為首的技術創新團隊,打破常規,決定用標準件來組裝這個核心部件。經過數月艱難攻關,終於打破技術壁壘,實現了集流閥自制。三一重工由此拿到了公司第一個專利技術。

憑藉這一專利技術,三一重工在混凝土泵送領域如虎添翼。

更重要的是,集流閥的成功研製,讓三一人徹底走出“國外還沒有這麼做,我們也不能這麼做”的侷限;有力地推動了三一重工以“進口替代”的方式,在工程機械領域做大做強。

截至今年6月,三一重工累計申請專利12070項,授權8751項,均位居行業第一。生產了世界最長臂架泵車、“神州第一挖”200噸液壓挖掘機、“全球第一吊”3600噸履帶起重機、亞洲首臺千噸級全地面起重機……

如今,站在智能製造風口,三一重工正邁開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步伐。

在剛剛結束的上海寶馬展上,三一重工智能新產品的互動演示、技術創新備受矚目。

作為專業觀眾和行業專家,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組委會項目部負責人坦言,在世界級的工程機械展會上,三一重工引領行業發展之景象清晰可辨;從它的精彩表現中也可“管中窺豹”,我們正朝著“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

(原載2018年12月11日《湖南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