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為什麼爭諸葛躬耕地?

秋雨不再來1


說南陽人爭躬耕地類似於說中國人爭釣魚島。本來就是你的,這叫爭嗎?

不是南陽人爭躬耕地,是南陽人捍衛歷史事實,是南陽人的被動反擊!

真正爭躬耕地的是襄陽,襄陽只是諸葛亮寓居地,並非是隱居地和躬耕地。

也許有人說這不是文字遊戲嗎?寓居和隱居不是一樣嗎?

“寓居”:古代指寄居他國的官僚貴族。

“隱居”:到偏僻地方去居住,不出來做官。

“躬耕”:意為“親自耕種田地”,文人隱居時往往過讀書耕田的生活。

“寓居”和“隱居”二者所指對象都是有身份的人,前者強調住他鄉,後者強調是住在鄉野,二者最大的區別是對仕途的態度不同。文人“隱居”必然要“躬耕”

辨析“隱居”“寓居”二詞意義,方能理解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準確理解二個詞語意義才能撥開雲霧,破解“躬耕地之爭”之謎。

通過對諸葛亮早期生活軌跡分析,我們很容易理解為啥襄陽是諸葛亮寓居地,南陽是諸葛亮躬耕地。

一,襄陽是諸葛亮寓居地

諸葛亮生於琅琊,早年隨叔父投奔劉表在襄陽生活,在這裡求學,交友,成家,但襄陽不算隱居地,也不屬躬耕地。為什麼?隱居是不想為外人知道,但諸葛亮已經在襄陽生活多年,很多人知道,沒有“隱”的必要,所以襄陽不能算是諸葛亮隱居地。

二,諸葛亮為什麼要離開襄陽

步入成年的諸葛亮才華橫溢,劉表自然重用之,但被諸葛謝絕。當時天下大亂,民不聊生,軍閥混戰,諸葛亮立志救民於水火中,但需擇一明主!

到底跟誰混?諸葛亮明白政治上不能站錯隊。

諸葛明白:曹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其勢不可擋,然漢賊不兩立,不會投奔曹操。劉表、劉璋,張魯皆昏庸無能之輩,遲早是曹操刀下鬼,跟這些人混吃棗藥丸!投奔劉備?劉備勢單力薄不成氣候!投奔孫權,遠在江東,可能水土不服!其它軍閥不在話下,諸葛亮唯一的希望是等待明主出現。如果長期在襄陽不走,又不給劉表做事,能人不被我用必被敵人用,必然為劉表生疑心,說不定哪一天被劉表所殺,此地不可久留!

諸葛輾轉反側,熬過無數個不眠之夜,認真分析全國形勢。

三,諸葛亮為什麼要隱居南陽

在哪裡住最有利?諸葛亮一生都重視地理因素。

諸葛亮經過深思熟慮,就選擇了南陽,這裡是一線城市,好比今日北上廣,信息靈通,便於實時掌握局勢走向。諸葛考慮不能居於鬧市,否則為劉表的人發現被請回去。

諸葛來到臥龍崗看有虎踞龍盤之氣勢,是隱居難得風水寶地,這裡距市區很近,又處於南襄大道旁,能通過路人瞭解襄陽情況。他住下後,表面每天讀書耕田,暗地裡不時地走下崗詢問北邊的曹操,南邊的劉表,暗暗瞭解國家形勢。他在這裡潛龍勿用,等待時機出山,這就是隱居求志。

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把“天時地利人和”發揮到極致。

四,為什麼“南陽孔明”、“襄陽龐統”

諸葛亮和龐統是朋友,早期都在襄陽一起生活,既然“襄陽說”說古代南陽郡包括襄陽。為什麼龐統稱為“襄陽龐統”,諸葛亮為“南陽諸葛亮”?

龐統一直在襄陽,沒到南陽隱居,自然不能“南陽龐統”;

諸葛亮先寓居襄陽,後隱居南陽,自然是“南陽孔明”。

“南陽孔明”和“襄陽龐統”再次證明諸葛亮和南陽的關係。

五、為什麼《出師表》寫“躬耕南陽”不寫“寓居襄陽”

諸葛亮《出師表》裡強調的是對劉備三顧茅廬的感恩,自然而然提到他隱居求志地方南陽。這裡重點不是強調寓居哪裡,所以《出師表》才有“臣本布衣,躬耕南陽”歷史佳句,並非是對寓居地襄陽無情無義!

六,“襄陽說”曲解“躬耕南陽”

“襄陽說”無法否定諸葛亮的《出師表》“躬耕南陽”,就只好歪曲這句話。又說隆中屬於“鄧縣”。

他們說鄧縣屬於南陽,所以隆中就屬於“南陽郡”,“躬耕南陽”就是“躬耕隆中”,繞一個大大的圈子把隆中塞給“南陽郡”,成功碰瓷南陽。

《晉書-地理志》載“後漢獻帝建安十三年,魏武盡得荊州之地,分南郡以北立襄陽郡,又分南陽西界立南鄉郡,分枝江以西立臨江郡。”。

當正史對這種硬拗的說法狠狠打臉後,仍然不服氣,又繼續硬拗,說“南陽”不等“宛城”。諸葛亮《後出師表》“困於南陽”就是南陽宛城互指最好的例子,又對這種硬拗說法打臉,不僅諸葛亮打他們的臉,習鑿齒也掄起巴掌打他們的臉,習鑿齒也曾經用南陽指宛城!

“襄陽說”的依據“亮家於南陽之鄧縣”荒唐至極,襄陽郡的鄧縣怎麼被南陽郡管轄?“襄陽說”就是在習鑿齒的歪理引導下曲解《出師表》,造成躬耕地之爭。

六,寓居襄陽,躬耕南陽

寓居襄陽,躬耕南陽,這就是歷史真相,南陽不否定襄陽寓居地,襄陽也不否定南陽躬耕地,一分為二看問題自然沒有紛爭。


南陽玉雕發佈


如下直接上圖片,簡單明瞭。

我覺得回答問題要客觀公正,多多相信歷史地理學家的論斷,比如司馬遷、習鑿齒、裴松之、譚其驤等等名家的史記記錄和論斷,普通民眾多要虛心學習研究,不能鑽牛角尖。

這個問題,也是我正想道出了諸葛亮躬耕地的前世今生,即躬耕地隆中在漢代歸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劃歸襄陽。漢代的荊州治所在襄陽,現在的南陽市區範圍即是漢代的宛城(漢代南陽郡治所在),古南陽不等於宛城,即古南陽不等於現在南陽市,古南陽的範圍的確很大,延伸到河南和湖北很多地方,現在很多地方劃歸湖北了(比如湖北的隨州、棗陽、襄陽縣、老河口、谷城、十堰)等等,地理區域犬牙交錯,不斷變化,故出現了諸葛亮躬耕地隆中遂北周後屬襄陽的論斷。古今地名對比一下簡單明瞭,通俗易懂。

1990年曆史地理學家譚其驤為了不想讓南陽民間對這樣的爭論再繼續下去,欣然題詞,大意是“諸葛亮躬耕地於南陽郡鄧縣隆中,現在的襄陽城西二十里,北周以後遂屬襄陽”,得到與會專家一致認可,發表在《文匯報》。南陽民間人士提出不同意見,譚其驤致信《南陽日報》主編、文化權威,南陽市著名作家周熠,說旅遊和歷史研究不同,要尊重歷史真相,南陽現在有元明清古蹟,可以發展武侯祠紀念地。目前為止周熠和南陽方面沒有回應,官方和文化名人對正確主流躬耕地註釋的隆中的認可。

1996年5月28日中國的秦漢魏晉南北朝史學家們在北京開相關專題會定論(網可查,這是國家權威部門舉辦的;現還想推翻此者去找這些專業人士)在今襄陽市郊的隆中(古南陽郡鄧縣隆中,襄陽城西二十里處)並由中央廣播臺廣泛宣傳了,這基本成了官方的觀點。

順便再重複交代一下隆中的歷史和名家註釋題詞圖片(比如國家領導人和歷史地理學家,文化巨匠),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教授方北辰(具體可以搜搜視頻看看)也明確指出具體位置,圖片供大家欣賞欣賞,簡單明瞭,更加有說服力,不必要咬文嚼字。具體在什麼地方請大家明辨。











風度飄飄hr


襄樊為搶諸葛亮躬耕地篡改了哪些東西?

①把岳飛過南陽,夜宿臥龍崗書寫的《出師表》拓片搞走,把題跋裡“過南陽,夜宿臥龍崗"字抺掉…掛到襄樊"隆中"。

②諸葛亮死200多年後,根據襄陽習鑿齒一句:好像(號曰)城西二十里有亮宅。把叫了幾千年阿頭山改為隆中山,1893年又改為古隆中。(孔明一輩子沒提過,到死也不知道隆中在哪) ③2002年3月下文再把泥嘴鎮改為臥龍鎮。

④2010年11月26日又把襄樊改襄陽,⑤2003年五次去北京人教出版社“公關活動"將《草廬對》篡改《隆中對》,把南陽註解為襄樊一帶(詳見《襄樊晚報》2003年7月18日報道市長親自去)。 後覺得不爽,聽說下一步要直接改稱湖北省諸葛亮市。

⑥1990年襄陽象跑項目一樣,商請中風一年多的地理"磚家"譚其驤寫下"隆中歸南陽郡…"題詞,襄陽立即刻在石頭上,如今豎在"隆中"門口。譚磚家不久中風復發,說了假話被諸葛亮召去陰間贖罪。

⑦襄樊丁寶齋編《隆中志》時,收錄的古詩涉及南陽諸葛躬耕地的字詞,竟敢全部篡改為隆中,無恥之極。(這人屬於不負責任的垃圾學者) 就連金庸筆下虛構的郭靖,黃蓉也編入當地名人錄。在襄樊雕像了。

針對襄樊不停造假歷史,作家二月河在《南陽把諸葛亮讓給誰》文中說:一、歷史不是泥巴捏的;二、歷史不屬於有錢人。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關於“躬耕南陽”,請各位仔細研讀下面一段話,自行參詳:“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遺蹟,於琅琊則遡所生也,蜀與滇,報其功而懷其德也,至南陽又功其躬耕養晦地也,亙古至今,遂相傳宛有臥龍崗雲…….”

襄陽隆中始建於康熙年間,光緒年間(1893年)改名古隆中,同時建了一座古隆中牌坊。南陽臥龍崗至少在宋代就被稱為隆中:金末元初大文豪元好問《豐山懷古》有“炎精昔季興,臥龍起隆中,落落出奇策,炎炎揭孤忠”之嘆,豐山為南陽第一名山,位於南陽城北白河之畔。《隆中對》(又名《草廬對》)摘錄自陳壽《三國志》,篇名為清末文人所取,與古隆中沒有對應關係,只與躬耕南陽有關。

歷代典籍記載的孔明故宅(隆中)分佈於漢水兩岸數處不同地點,有實景存世的只有南陽臥龍崗和襄陽古隆中二處。從漢末時空環境和自然條件分析,襄陽古隆中地處崎曲山區,耕作條件惡劣且交通不便與世隔絕,南陽臥龍崗地處漢代宛襄通道之側,距東漢政治經濟第二中樞宛城近在咫尺(城西七八里),臥龍崗自然條件也更適合耕作(隱居),所以“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人地相宜,名符其實。



中華釣魚島


‘’躬耕於南陽‘’是諸葛亮《出師表》自述,襄陽隆中是東晉襄陽人習鑿齒定位的‘’亮家‘’——諸葛亮寓所,不管這個‘’亮家‘’是真是假、是否真正屬於‘’南陽之鄧縣‘’,‘’亮家‘’不等同於躬耕地是不爭的事實。

迄今為止國家文物局給襄陽古隆中正式定性為:襄陽古隆中——明清建築(明簡王陵、廣德寺、清隆中十景的合稱),既無考古學意義上的故居定義,更與諸葛躬耕地無關。

諸葛亮躬耕地學術爭議延續至今並無定論;襄陽邀集少數支持襄陽說專家開老鼠會,炮製一邊倒結論誤導大眾、公關改教科書註釋試圖弄假成真,世人對此心知肚明;南陽說者誠信,只懂辯論,不會欺世。

北師大版教科書始終認為躬耕地在河南南陽;現行人教社教科書由支持襄陽說改為兩地說——承認兩地爭議,沒有任何一個版本支持襄陽說。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南陽人根本不用爭躬耕地,只有做賊心虛者,才會喋喋不休地鳴鑼找錘。



望峰鳶


•山東《諸葛家譜》和湖北荊州博物館等史料認定:諸葛亮躬耕於南陽臥龍崗。 

    ①山東臨沂訪塢村的《諸葛氏祖碑文》》載:“我葛氏家琅琊,遷於南陽,食祿為諸,以官為姓。”

    現存的《琅琊郡全裔堂諸葛氏宗譜》稱:“亮生於琅琊,遷居南陽,官於西蜀。”該宗譜還:“諸葛亮次孫諸葛京次子(諸葛)衝攜眷復歸故里,又還琅琊。  

    ②《諸葛武侯集》注引《諸葛氏譜》稱:“亮為弟均,取南陽林氏女為婦,期年,生子名望。”

    ③《諸葛亮集.文集.黃陵廟記》一文中,諸葛亮說:“僕躬耕南陽之畝,遂蒙劉氏顧草廬,勢不可卻,計事善之,於是情好日密,相拉總師。”

    ④湖北荊州博物館(太暉觀)中藏碑 《漢諸葛武侯像》石刻碑文: “武侯琅玡人,遷於宛(南陽),隱居躬耕。後劉先主三僱,始出佐之,收江南,並西蜀,而成帝業。平生勤慎忠貞,精巧過人,實千古人龍也”。石刻碑文證明:諸葛亮確實是躬耕於南陽即指宛!

   ⑤《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語:諸葛玄卒,亮與弟諸葛均躬耕於南陽……所居之地有一岡,名臥龍岡,因自號為‘臥龍先生’,這是“人以地名”。

   ⑥裴度是唐中期名相,博學多才,功勳卓著。他在《蜀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文中說:“公是時也,躬耕南陽,自比管樂…..時稱臥龍”,因劉備“三顧而許以驅馳”,於是“翼扶劉氏,纘承舊服,結吳抗魏,擁蜀稱漢”。


直播南陽


關於襄陽南陽之爭。其實早有定論。不相信可以看《辭海》,這書可是毛澤東在1957年撥款100萬元給主編舒新城編書用的。這個書裡前言說:“對認定的詞條,都予介紹,對不認識的,不放入《辭海》”你是文化人,你完全可以查一下。為什麼《辭海》認定襄陽隆中是諸葛亮故居,是諸葛亮的躬耕地。而為什麼不登南陽“武侯祠”,書的前言說不登是不要傳播錯誤知識。


回眸一眼定格萬年


不就是錢鬧的嘛。現代為了發展旅遊業,連西門慶、孫悟空的出生地都有地方爭,

何況是諸葛武侯這麼一個名垂千古的歷史人物。




南陽曆代其實是承認諸葛亮的躬耕地在襄陽隆中的在1976年南陽市委宣傳部出版的《諸葛亮小傳》裡,明確承認諸葛亮躬耕地是襄陽隆中。

歷代南陽地方誌也承認諸葛亮躬耕於南陽,明嘉靖《鄧州志》說“十二年,備三顧諸葛孔明於隆中。清乾隆《新野縣誌》“古蹟”中說“建安十二年……是年(劉備)三顧諸葛亮於隆中。”《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說“三國志侯傳注引漢晉春秋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



其實早年南陽和襄陽的爭議,只是民間爭論。究竟什麼時候南陽非要打自己前輩的臉,不認襄陽隆中是諸葛亮躬耕地呢?其實2010年前,南陽投資9億元修建諸葛亮草廬,主打文化旅遊產業,那諸葛亮躬耕地就必須得爭奪了。



諸葛亮躬耕地爭議,早年是因為民間對現代的南陽和古代的南陽郡的認識不到位起的爭議,

到了現代,爭議的背後就是赤裸裸的錢的問題了

平心而論,南陽武侯祠有足夠的文化資源,比如岳飛的題詞等,對於打造一個文化旅遊景點,已經完全足夠了。襄陽隆中,除了是躬耕地之外,真沒什麼文化資源可以提及南陽為錢連躬耕地都要爭,這吃相有點難看了



至於諸葛亮躬耕地在歷史學術圈,是沒啥爭議的,著名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對此表態過,只是不願意介入兩地紛爭。

采薇為您提供歷史和國際關係的深度解讀,拒絕小白言論,拒絕陰謀論,您的支持是采薇的最大動力,歡迎關注。


采薇讀史論今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這是確定無疑的歷史事實!但這個“南陽”並非指今日的南陽市,而是指1800年前的南陽郡。這也是確定無疑的歷史事實!因為當時並無南陽市,這是基本常識。

但當今一些南陽人不管這些蠻橫把歷史上一切叫“南陽”全部理所當然的劃歸今日之南陽市!只要是叫耕於南陽市臥龍崗也是寫入正史的史實!

1600年前,南朝劉宋著名歷史學家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寫到:“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呤。《漢晉春秋》雲:“亮家於南陽之鄧縣,在襄陽城西二十里,號曰隆中。”這是最早明確諸葛亮躬耕地的歷史記載!

裴松之的注和《三國志》一起被後世收入《二十四史》!可見諸葛亮躬耕於南陽隆中即今天的襄陽隆中,早在1600年前就被寫入了正史!

在我的頭條系列文章《歷史中的諸葛亮躬耕地》中已對上述史實作了清晰的闡述,這裡不再重複。下面我只通過對比各個時期提到隆中和臥龍崗的史料,從側面證明南陽隆中(即今襄陽隆中)才是真躬耕地,南陽市臥龍崗只是個假貨!

晉代:

提到隆中的有:王隱《蜀記》、習鑿齒《漢晉春秋》

提到臥龍崗的有:無

南北朝:

提到隆中的有:裴注《三國志》、酈道元《水經注》、鮑至《南雍州記》

提到臥龍崗的有:無。《水經注》提到宛城周邊的各大名勝,唯獨不提臥龍崗不提還有什麼所謂“始建於魏晉的武侯祠”,你說為什麼?

唐代:

提到隆中的有:吳從政《襄沔記》、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李瀚《蒙求集註》

提到臥龍崗的有:無。

宋代:

提到隆中的有:樂史《太平寰宇記》、王欽若等輯《冊府元龜》、司馬光《資治通鑑》、朱熹撰《御批資治通鑑綱目》、袁樞《通鑑紀事本末》、鄭樵《諸葛亮傳》、張栻《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蕭常《續後漢書.諸葛亮傳》、王象之《輿地記勝》、沈樞《通鑑總類》、錢時撰《兩漢筆記》

提到臥龍崗的有:無。

金朝:

提到隆中的有:李俊民撰《莊靖集》

提到臥龍崗的有:無。

元代:

提到隆中的有:郝經《續後漢書》、胡一桂撰《史纂通要》、宗儀撰《說郛》

提到臥龍崗的有:《元一統志》

明代

提到隆中的有:謝陛《季漢書》、魏顯國《歷代相臣傳》、楊時偉《諸葛忠武書》、王士騏《諸葛亮》


後工業時代


這問題本身就是挑起爭端的吧?我相信中國人基本都知道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這句話。既然這句話沒問題,躬耕地就是確定在南陽。不管是隆中還是臥龍崗,都必須是南陽郡隆中或臥龍崗,不存在南陽爭躬耕地的問題。至於襄陽隆中和南陽臥龍崗哪裡是真正的躬耕地,諸葛亮沒說,陳壽也沒寫,當時黃巾起義天下大亂,諸葛亮當時又不是大人物,估計也沒人在意。200年後,你說是隆中也好,臥龍崗也好,都是後人猜測或傳說,真實的地點早已不可尋,只知道是南陽郡屬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