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將盡快完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財政部:將盡快完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距離2019年僅有半個多月的時間,對於新能源整車廠和動力電池企業來說,目前最為關注的就是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將如何調整的問題,企業需針對政策調整提前做好相應的準備,備戰2019年市場。近日,國家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帶隊到上海實地調研了上汽集團、上海蔚來和上海重塑等企業發展情況,並邀請吉利汽車、寧德時代、特來電、氫尚新能源等企業代表座談。在12日召開的座談會上,企業代表表示,希望在保持政策框架穩定的前提下儘早明確財政補貼調整政策,及時清算補貼資金等。近年來,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推動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但也有代表認為,政策調整過快也影響了該產業的健康發展,產業政策的制定應保持連貫性、延續性,唯有如此,產業才能更加健康快速地發展。而據電池中國網瞭解,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仍將保持在現有政策框架體系下。基於目前新能源汽車政策框架,電池中國網預測,2019年補貼政策將會對相應技術指標在框架下進行調整。

隨著2019年的臨近,關於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調整內容和方向也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此前,電池中國網從消息人士處獲悉,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整體將退坡40%,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低於140Wh/kg可能拿不到補貼,且過渡期將取消;同時,為避免青黃不接,《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也將重新調整,新能源車企須在今年年底集中申報新車型,進入推薦目錄。該消息一出,在業內引起了熱烈討論,有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取消過渡期將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衝擊。

不僅於此,由於補貼與動力電池能量密度直接掛鉤,而補貼標準一年一調,補貼技術門檻提升的速度快於動力電池技術研發成熟的速度,導致一些車企為獲得補貼而使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的高能量密度電池,致使出現新能源汽車安全事故。對此,有不少動力電池企業建議,考慮到產品整個評估週期要一年多的時間,政府在監管和補貼標準制定方面最好是兩年調整一次,保持政策框架穩定,將有利於整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

近日網傳的2019年補貼版本顯示:2019年乘用車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的門檻已經確定為140Wh/kg、160Wh/kg、180Wh/kg三個檔位,將分別能拿到1.0倍、1.1倍和1.2倍補貼。據電池中國網瞭解,工信部今年發佈的推薦目錄車型中,系統能量密度在140Wh/kg以上的車型佔比已超過50%。此外,系統能量密度在160Wh/kg以上的車型佔比也有明顯上升。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一直在快速增長,規模不斷擴大,財政補貼資金壓力也與日俱增。為確保政策效果和資金安全,防止騙補事件發生,自2016年起,新能源汽車補貼發放由預撥制調整為清算制。今年5月,國家工信部等四部委聯合發佈通知,對於申報車輛除私人購買新能源乘用車、作業類專用車、公務用車、民航機場場內車輛外,其他類型新能源汽車累計行駛里程須達到2萬公里才能清算補貼。

據電池中國網統計,截至今年10月,2017年度全國新能源汽車企業已申報新能源汽車推廣數量為316333輛,申請清算資金123.50億元,最後核定推廣239678輛,應補貼金額為91.04億元。其中,共有76655輛新能源汽車因未接入國家監管平臺、累計行駛里程不足2萬公里或電池組總能量與推薦目錄參數不一致等因素被取消補貼,取消補貼32.66億元。

但更為糟糕的是,2016、2017年度仍有很多新能源汽車補貼資金尚未得到清算。11月24日,工信部、財政部、科技部和發改委仍在發佈《關於開展2016及以前年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資金清算的通知》,對2016年及以前補貼未清算或未過審的新能源車給予再次清算。

補貼清算週期變長,直接導致新能源汽車補貼到賬的週期拉長,新能源汽車及動力電池等產業鏈企業賬期風險增加。而進入2018年,新能源汽車和動力電池產業競爭愈發激烈,“寒冬”提早到來,幾乎所有的企業都面臨資金緊張的局面,補貼清算週期過長,也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資金壓力,讓新能源整車廠和動力電池企業“苦不堪言”。

財政部:將盡快完善2019年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

財政部副部長劉偉帶隊調研新能源汽車及電池廠

據電池中國網瞭解,在調研座談中,劉偉表示將充分聽取各方面意見,會同有關部門儘快研究調整完善相關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據悉,此次調研由財政部聯合發改委、工信部共同組織,參與調研和座談的企業既涉及國有企業又有民營企業,既有傳統企業又有新興企業,既有大型企業又有中小企業,既有整車企業、零部件企業也有充電服務企業,以及行業相關專家。此次調研和座談涉及代表廣泛,也表明上級主管部門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企業面臨的實際問題非常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