燊海井景區位於自貢東北部,全國僅存的手工製鹽作坊


四川盆地原為海洋,地下鹽滷較多。因有自流井、貢井而合稱“自貢”。1939年因鹽興市,又稱譽為“鹽都”。現有鹽井13000多口,是中國形成最早的工業化城市。

燊海井景區位於自貢市東北部,總面積近2000畝,主景區面積1600畝,森林覆蓋率為60%,是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世界地質公園,同時又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景區內有世界第一口人工鑽鑿超千米的深井,全國僅存的手工製鹽作坊-----燊海井



這個清朝時期的鹽廠規模大得超過我的想象,甚至很難在鏡頭中一次性將全貌囊括其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都是日常生活必不可缺的東西。那麼,我們每天都不能缺少的鹽,到底是怎麼生產出來的呢?一般來說鹽有海鹽,湖鹽和井鹽的區別。海鹽在電視上看到過海鹽田。基本就是圍海圈地,製作比較簡單。湖鹽在我一直嚮往但還沒去成的青海茶卡鹽湖應該能看到。而自貢則是四川有名的井鹽產地。





人工踩架有6根圓木架設而成,是銼井的重要設施。踩架頂上安裝有花滾子,下面正對井處是人工踩板,踩板的一段的碓頭通過連環、蔑繩和銼井工具相連。工人6至8人分為兩組,每組3人或4人同時踏上踩板,利用槓桿原理,碓頭翹起,銼井工具靠自身重力迅速向下衝擊,如此反覆擊碎岩石,同時不斷的向井下灌水,將擊碎的岩石混合成泥漿,用扇泥桶將泥漿提出。

燊海井鑿成於清朝道光十五年即公元1835年工程歷時三年,是世界上第一口語人工鑽鑿的超千米深井,它採用中國傳統衝擊式鑿井法鑿成。該井口致敬約為11釐米,井深1001.42米是一口以產天然氣為主兼產黑滷的生產井曾日產天然氣8500立方米,日產黑滷14立方米,燒小鹽鍋80餘口。

燊海井煙巷是從將地底帶出的天然氣輸送到灶房的通道。全場30米成折字形狀。主要功能為,一用於安置火筧第二個功能是分流天然氣以供應各鹽灶燃燒的通道,第三個功能是便於工匠維護通道。確實很厲害,沒想到現代人沾沾自喜的煤氣灶、天然氣、早在清朝道光年間先民們就開始使用了。說實話真的挺佩服我們的先民們的智慧。


燊海井木質井架,高18.4米,是有幾百根圓杉木經輥工充下而上捆制而成,主要用來提撈汲滷。天車有四個腳,頂上架設天輥,地上有地輥,其實所謂的天輥和地輥就是現代詞語裡的滑輪,四周拉12根風蔑穩固井架。





正準備往樓上的土法制鹽處看上一看,忽聽得耳邊有鈴鐺聲,順著聲音看過去,原來工作人員在演示如何將地底的鹽滷提上地面,看著圍觀的人挺多的,咱也去看個究竟吧

鉤開底部堵頭後,從地底而上的滷水就流到了盆內,沿著盆下的管道流向蒸鹽車間。其實這就是整個井鹽從地底向上提取的過程,在如今高速發展的社會可能我們覺得這個並沒有什麼神奇的地方,但在100年前的清朝,卻是一個偉大的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