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玉,在古文中與王共用一字,並沒有一點,字型相同。《說文解字》中道:王,天下所歸往也。古人造字時,在三道橫畫中間用豎筆連接。三道橫畫,分別代表天、地、人,而能夠參悟、貫通這三者的人,就為王。孔子也說:能以一貫三者為王 。王與玉有微妙差異,王字的三橫中,中間一橫比較靠近上面的一橫,而玉字的三橫距離均勻。玉在古文中乃三玉之連,實際上就代表著天、地、人的三通。兩者關係奧妙,寓意深刻,絕非偶然的巧合。《周禮•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本質上就是玉能代表天地四方,通過它,便能溝通天、地、人間的願望和意識。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王之所為,便是天義。玉,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間帝王,能溝通神與人的關係,表達上天的信息和意志,主宰著天地宇宙和人間福禍。於是,通靈神石的熠熠光芒猶如日月生輝般一路指引著華夏民族走向五千年的文明進程。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東漢 青玉谷紋雙螭璧 ◎

天津博物院藏

高15.7釐米 直徑13.9釐米 厚4釐米。玉質呈青色,多處有黑褐色沁斑。出廓部採用鏤雕技法,雙螭螭首相對,伏於璧上,中間以一尖狀物相隔。螭圓眼、耷耳、獨角,身以細陰線雕琢的圓圈紋及毛紋飾鱗毛,螭身造型捲曲繁複,線條靈活優美。玉璧表面飾乳釘紋,每個乳釘琢磨得規整統一,其地子打磨平整光滑,極顯工匠完美的雕琢技藝和高超的治玉水準。

| 明 | 曙 | 光

︿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約8000年前,在內蒙古赤峰市的一個古老部落,這裡的先民在生產過程中發現一些美麗而堅硬的石頭,他們用這些石頭做為勞動工具或裝飾品佩戴。這裡的人類已經萌生出最原始的審美意識,懵懂中,他們將人類帶進了“彩石玉器”的文明搖籃。但就是在這樣一個還近似原始矇昧的萌芽時期,為後世玉文化的濫觴開啟了一個重要的源頭。

在中國的遼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等地,生產的日益發展,聚集在氏族部落裡的人口越來越多,出現了財富上的不平等。在遙遠的史前社會,人們還遠不能用科學的思維來解釋自己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他們把主宰世間的力量視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而這些稀少而珍貴的玉石身上蘊藏著神秘的通靈神性,無疑是上天對他們的恩賜。在原始宗教的獻祭活動中,人們簇擁在象徵著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靈把福祉降臨到自己身上,在巫師的召喚下,一次次走向神聖的祭壇。掌握神權的部落首領(巫師)用原始宗教獻祭活動,激勵並凝聚起一個部落的力量,他們也正是後世帝王的前身。就這樣,原始的玉器被賦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他們投身於這種複雜的原始工藝,把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傾注到每一件玉器的製作之中,造就了鬼斧神工般的精美玉器,無可阻攔地成就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玉文化最輝煌的兩脈文明——紅山文化、良渚文化。在史前玉文化的影響下,古老中國的這片土地上,由玉器承載的文明開始了漫長的歷史旅程。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紅山文化 玉龍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玉龍。 新石器 新石器時代後期,紅山文化。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釐米。玉龍由墨綠色的岫巖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潔,完整無缺, 體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彎曲,頭部長吻修目,鬣鬃飛揚,嘴緊閉,有對稱的雙鼻孔,雙眼突起呈稜形,有鬣。軀體捲曲若鉤。造型生動,雕琢精美,龍背有對稱的單孔,經試驗此孔用於懸掛,龍的頭尾恰好處於同一水平線上。玉龍以一整塊玉料圓雕而成,細部還運用了浮雕、淺浮雕等手法,通體琢磨,較為光潔,這都表明了當時琢玉工藝的發展水平。紅山玉龍造型獨特,工藝精湛,圓潤流利,生氣勃勃。玉龍身上負載的神秘意味,更為它平添一層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龍形象帶有濃重的幻想色彩,已經顯示出成熟龍形的諸多因素。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新石器時代很多遺址中都發現有類似龍形的遺存,或為蚌塑,或為彩繪,或為雕塑。關於龍的原型,研究者們提出過各種假說,如蛇、鱷魚、蜥蜴、魚、鯢、馬、牛、豬、鹿、熊、虎、蠶、蠐螬、松樹、雲、閃電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龍”字和婦好墓出土的玉龍都顯示,龍是一種巨頭、有角、大口、曲身的神獸。新石器時代最符合這些特徵的文物應屬紅山文化中的這種蜷體玉龍,安徽含山凌家灘、湖北天門肖家屋脊也都有類似的玉龍形象,它們有可能是龍的原始形態。關於龍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蜥蜴說,鱷魚說,至於龍首則有來自馬首、牛首或豬首之說。這件玉龍是中國已發現的時代較早的龍的形象之一,從其首部特徵看,吻部較長,鼻部前突,並上翹起稜,端面截平,有2個並排的鼻孔,似有豬首特徵。這件玉龍用黑綠色玉製成,琢磨精細,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紅山文化 玉豬龍 ◎

遼寧省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時期文。高15釐米,寬10.2釐米,厚3.8釐米。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採集。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這件是已知紅山文化玉豬龍中形體較大,形制最規整的一件。白色蛇紋葉巖,肥首大耳,圓睛、吻部前突,口微張,獠牙外露,體蜷曲如環,扁圓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豬龍明確出土於墓葬中,而且成對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會地位、等級、權力的象徵,是按照一定規格製成的原始“禮器”。現收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玉豬龍又名玉獸玦,紅山等地發現的玉器。背部均有一兩個對鑽的圓孔,似可作飾物繫繩佩掛。但高度達15釐米以上的大型玉豬龍,就其重量來說已不適合佩帶。因此許多學者認為玉豬龍不僅僅是一種飾物,而應是一種神器,一種紅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靈的圖騰物。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紅山文化 馬蹄形玉箍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出。玉箍形器是當地史前玉器的特有器類,一般通體素面無紋飾,以晶瑩剔透的質感見長。一般發現於墓主人的頭部,推測是束髮的髮箍,兩側的小孔用來穿繩固定。玉箍形器主要發現於高級墓葬中,是身份等級的象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紅山文化 玉鴞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點是非常簡樸,古拙。動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這件玉鳥或稱之為玉鴞就是紅山玉的典型代表,它的加工工藝看似簡單,幾乎沒有陰刻線,但這種壓地隱起的工藝更加費工耗時,加工一塊玉需要經年累月之功。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紅山文化 勾雲形玉佩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似雲,似梟,採用擬物與抽象相結合的手法,以平面減地打磨的工藝,表現出了極具張性的美,是紅山文化先民高超的藝術水平與神靈崇拜相結合的產物。一般器體為扁平的長方形,中心鏤空一彎勾,為旋渦形,四角對稱地向外呈卷勾狀;在正面或兩面琢磨出與器體輪廓走向一致的淺凹槽。郭大順在1997年指出:“勾雲形玉佩並非如它的命名為'佩’,即它不是以衣身的佩飾出現,而是單獨存在的、有另外用途的一種器類…是否與手執的斧鉞或權杖一類有關,很值得注意…它可能就是神權與王權結合的一種體現”。1998年,劉國祥在談到紅山文化勾雲形器的功能時指出:在紅山文化典禮中,勾雲形玉佩可能用作勾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靈的中間媒介,具有其他器類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良渚文化 神人獸面紋玉琮 ◎

南京博物院藏

直徑8.6、孔徑6.7、高7.2釐米。江蘇武進寺墩遺址4號墓出土。乳白色,帶赭紅斑紋。扁方柱體筒形,外方內圓,上端略大於下端。內孔對鑽而成。器分上下兩節,每節以四角為中心,琢刻形象生動的神人獸面紋圖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良渚文化 玉琮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代後期,良渚文化。高49.7釐米。這件玉琮由墨玉製成,內圓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節,是目前國內所見最高的玉琮。玉琮四邊的獸面紋已經高度符號化,近頂端陰刻有日月紋圖案,器身局部殘留有製作時的切割痕跡。玉琮是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種禮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獸面紋,在四邊正中刻神人獸面紋。規整的造型、細膩的雕琢與威嚴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種莊重、神秘、肅穆之氣。對玉琮用途的猜測目前不下20多種。一些學者認為,琮是一種溝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內圓象徵天,下小和外方象徵地,外表的神人獸面紋象徵當時巫術活動情況。這件玉琮陰刻的日月紋圖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號,兩個區域文化的象徵性因素融為一體,最直觀地體現了良渚文化與山東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良渚文化 神人獸面紋玉飾 ◎

波士頓藝術博物館藏

玉琮的基本形制為內圓外方,以示“天圓地方”。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獸面紋飾玉琮,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關於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學術界也是眾說不一,至今尚無定論。有學者認為琮是煙囪崇拜的禮器,是家族祭祀的對象;有的學者認為琮象徵地母的女陰,是生殖崇拜的對象;有人認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認為琮是織布機上的部件;有學者認為,琮是溝通天地之間的媒介,琮外方象徵地,內圓象徵天,中孔穿的柱子為天地柱,象徵天地之間的貫穿,琮上的獸面紋就是巫師的蹻,巫師乘獸蹻以此通天人之際;還有人認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遺址的設計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廟中祭祀時所請神明祖先降臨憑依之物;琮是獸面神神柱,屬於圖騰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繫於腰問的佩飾;更有人認為,琮是獻給鬼神的豬、豬頭、豬下頜的高貴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黃泉的象徵,是神龍浮出的通道。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良渚文化 玉璧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新石器時代後期良渚文化。1988年浙江餘杭長命出土,直徑20.5釐米,厚0.9釐米。這件玉璧造型圓整,紋理斑斕,中心穿孔較小,器身殘留切割痕跡。玉璧是良渚文化禮器中的代表性玉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為兩類:一類玉質細密,色彩純淨,製作工整,通體拋光,工藝十分考究,隨葬時置於墓主人胸部,應該屬於禮玉之列。另一類玉質稍遜,多數紋彩斑斕,製作粗糙,璧形不圓整,甚至有破損,加工時打磨不徹底,玉璧表面留有明顯的切割痕跡,也沒做拋光處理,隨葬時置於墓主人腳下方,有學者認為此類玉璧是財富的象徵。玉璧中間有圓孔,通體扁平,古人把玉璧中間的穿孔稱作“好”,四周的寬邊稱作“肉”,“肉”的寬度要達到“好”的直徑的一倍以上,才可稱作璧。《周禮》雲:“蒼璧禮天。”東漢學者鄭玄解釋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認為天是圓的,故做成圓的玉璧來祭天。



中國玉石種類的劃分有不同的標準。按地域劃分有遼寧的岫巖玉,河南的南陽玉,西安的藍田玉,新疆的和田玉等。按顏色劃分,可分為白玉、碧玉、墨玉等品種。古人認為,崑崙山是神對大地的恩賜,而玉則是崑崙山對人類的恩賜。在這些稀有的玉礦產中,以新疆和田玉最為珍貴。漢代絲綢之路出現之前的2000多年,就已經艱難地開闢了一條運送新疆玉石的玉石之路。新疆玉料的充足供應使古代玉器文明開始了新一輪的復興。




| 權 | 彰 | 顯

︿


隨著史前玉器神秘光芒的漸漸消隱,取而代之的是王權的彰顯,玉器由原始祭祀中的神器演變為王室貴族的專屬品。玉器與王室貴族之間的關係,從3000年前的商代開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過。當中國進入王權社會後,古代玉器與帝王以及貴族之間便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或者是王權的象徵,或者是帝王奢侈的珍藏。到了周代,人們進一步賦予了玉器等級森嚴的禮儀觀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戰國 廓外雕龍谷紋青玉璧 ◎


美國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藏

帶天然色沁。特別之處在於玉璧廓外雕雙龍形,中心鏤空,透雕小龍紋,工藝十分精湛,古拙美麗。這類廓外有紋之鏤空玉璧,始於戰國早期。春秋以後,四處戰亂不斷,傳統禮制敗壞和崩潰;大大改變玉璧原來形制,卻傾向作裝飾和身份象徵;紋飾與技巧多變,趨於繁複瑰麗,反而增加玉璧的藝術性與可觀性;雕琢難度之高,令人嘖嘖稱奇。

玉被視為神聖的祭祀禮器。如《周禮》中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珪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璧、琮、珪、璋、琥、璜是當時重要的祭祀禮器。玉也常用於政治活動中。天子用玉璽,標誌著至高的權力與至尊的地位。諸侯、大夫等的分封,天子賜以玉製的六瑞為憑證,用以區分尊卑等級,如《說文解字》所言:“公執桓圭,九寸; 侯執信圭,伯執躬圭,皆七寸;子執轂璧,男執蒲璧,皆五寸。以封諸侯。”在軍事、外交活動中,玉常用作憑信,一國派遣使者到別國訪問時,用珪或璧作為憑證。玉在政治交往中同樣有特殊的象徵意義及用途,《荀子》記載:“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意思是諸侯召見下屬用瑗作憑證,斷絕君臣關係用玦表示,重新召回被放逐的臣子時用環示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新石器時代至夏代 玉圭 ◎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玉色白泛黃,滿布赭沁色。全器為片狀長方形,背部平整,並有一孔,前端有刃,刃作偏鋒。

在楚漢之爭的鴻門宴中:劉邦匆忙赴宴,卻未忘帶玉器作為禮物,“白玉一雙”獻給項王,表明自己心無雜念,希望項羽以誠相待;范增見項羽不忍心除掉劉邦時“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傳遞出了明確的信息 —— 暗示項王作出決斷殺死劉邦;劉邦脫身而去後讓張良將“玉斗一雙”送給范增,希望亞父寬宏大量,手下留情,這一舉動激怒范增“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表明與劉邦勢不兩立的決心。三件玉器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商代 夔龍紋玉環 ◎


山海博物院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戰國 龍形玉佩 ◎

河南省博物館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商後期 跽坐玉人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約公元前14~前11世紀 裝飾品,1976年河南安陽市殷墟婦好墓出土。高7釐米。跽坐玉人用黃褐色和田玉雕成,雙手撫膝而坐,頭梳長辮盤於頂,頭戴圓箍形冠,冠前例捲成筒狀。臉形長,細眉大眼,寬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肅穆。身穿交領長袍,下緣長至足踝,衣袖窄長至腕,腰束寬帶,腹前懸長條“蔽膝”(商代沒有褲子,大都是腹前懸長布條。我國出現褲子的時間是在戰國時期,但流行不廣,魏晉南北朝才廣泛流行)。兩肩飾臣字眼的動物紋,右腿飾S形蛇紋,腰部近左側佩一卷雲狀寬柄器(可能是一種武器),氣度雍容,顯然是一個上層奴隸主貴族的形象。和其他人像相比,此玉人確有特殊之處,婦好墓出土的人像中,僅此一件腰部佩一卷雲狀寬柄器,殷墟出土的人像資料中也是獨一無二。專家猜測此人或許就是婦好本人的造像。 同時出土的玉、石人物雕像和人頭像共10餘件。通過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飾,一種為交領,窄口長袖,衣下緣至踝,腰束寬帶,衣上有云紋。另一種為後領較高,長袖窄口,衣下緣至臀部,衣上有云紋。蔽厀多為長條形,有的中腰較窄,有的上窄下寬,都繫於腹上,下緣垂至於膝。冠有圓箍狀、圓箍前加一卷狀飾,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種形式。從中可以瞭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階層的人物形象。商代社會由於人間帝玉的出現而產生新的至上種崇拜,然後再由崇拜神折向崇拜人。個新的理念在玉雕人像上充分體現了出來,在崇拜之中透露出人崇拜的信息。 縱觀商代玉器的大量文獻和眾多高品位的玉器文物;我們驚歎在殷商的這數百年間,玉器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達到了自新石器時代以來的又一個高峰。玉雕技藝的高超和精湛,玉器造型的進一步精美與成熟,禮祭用玉的強化和豐富,人身和器物裝飾用玉大範圍的擴大,都是前代無法比擬的,特別是國家殿堂上的儀仗用玉和在社會生活領域的全新開發,無論是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對中華文化都有著無法估量的影響。殷商時代之所以能夠取得卓越的玉雕藝術成就,有兩個重要的原因;一是社會發展方面的因素。國家的壟斷政治統治的需要為玉器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二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因索。商代社會雖然,經從原始社會的荒原中走了過來,但社會生活還沒有從野蠻恐怖中解放商代大批殺殉奴隸就是重要的例證。但另一人面,對鬼神的信仰畢竟有所鬆動理性的幼芽已欲萌發,那些的經被認為神聖不可褻讀的玉開始了走向社會生活的步伐,這就如同為玉雕藝術打開一扇通向無限廣闊前景的大門。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商武丁時期 玉琥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出土。高3.1釐米、長14釐米、寬1.9釐米。玉質為深綠色,上有黃色沁,立體圓雕呈虎形,作伏臥狀。方形頭,頭頂雙角後伏,“臣”字形眼,張口露齒,背呈弧形,中部下凹,臀部隆起,四肢前屈,尾長下垂,尾尖上卷。器身飾捲雲紋,尾飾竹節紋。 玉琥在殷墟婦好墓中共出土8件,其中圓雕4件,片雕4件。《說文》:“琥,發兵瑞玉,為虎文。”古代文獻把它與璧、琮、璜、圭、璋一起,列為“六瑞”之一。《周禮》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用玉與天地四方及鬼神溝通,使玉蒙上一層神秘色彩。此件玉琥造型生動,紋飾精美,既威嚴又活潑可愛,寫實性強,器身上無孔,應為陳設器。商代玉雕動物形象藝術品先後出土近400件,單是殷墟婦好墓就有155件。全部品種大致分獸類、禽鳥類、兩棲類、爬行類、昆蟲類和魚類,在商代玉器當中佔有較大的比重。從總體上來看,商代玉雕動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著力刻畫結構和動態,把各種動物雕琢得準確優美。大從虎、牛、熊、象,小到螺絲、螳螂,無不造型逼真,讓人一目瞭然。不管是馬、鹿、兔、猴,還是狗、羊、獸頭,或站立,或匍匐,或回首,形神動態都非常生動,顯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量,充分反映了商代工匠敏銳的藝術洞察力和藝術表現功力。二是講究變形,對許多動物形態進行了歸納和誇張,將藝術特徵表現得更加鮮明和突出。這一藝術特色在禽鳥類動物當中運用得幾乎爐火純青。三是裝飾紋樣獨特,藝術風格協調。商代玉雕動物在造型上追求寫實,但在動物體表的刻畫上幾無一例使用寫實的表現手法,而是全部運用陰刻或陽紋雕琢紋樣進行裝飾,如雲紋、鱗紋、旋紋、圖紋等。紋樣和造型相互協調,紋樣和紋樣又相互協調,藝術風格統一表現出獨特的時代特徵。非凡的才華、神奇的創意這是殷商琢玉巨匠留給後人的無窮財富。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商王武丁時期 司(後)辛石牛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高14.5釐米,長25釐米,寬11.5釐米。石牛採用白色大理石圓雕。牛呈跪臥狀,雙耳後抿,耳上有孔,細眉方目,額部陰刻菱形紋,鼻長且上卷,張口露齒,下頷陰刻“司(後)辛”二字。“辛”即是婦好死後的廟號。蹄呈方形,短尾下垂緊貼於臀部,身體滿飾雲紋,背脊與尾雕刻書狀紋。石牛所飾紋樣採用陰線刻畫,即沿花紋直接刻入,玉雕工藝上稱之為“勾”。這種技法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凌家灘文化、良渚文化、龍山文化及二里頭文化的玉石器雕琢中已大量使用,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最為突出。與之相比,商代的陰線更為流暢,堅勁。牛與殷商之族很早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傳說商人的祖先王亥很早就掌握了“服牛”的畜牧技術,常用牛運貨貿易,此部族逐漸強大,成為一方霸主。這件石牛是婦好墓出土玉石類動物雕刻中體積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樸規整,紋飾華美,器表磨製光潤亮澤,刻工精緻,有很高藝術價值。送此器物的應不是一般的人,而有可能是商王武丁。武丁送牛給婦好作隨葬品,或許就是讓婦好在另一個世界裡觀賞此物的同時,記著祖先對商人以及整個人類所做出的貢獻。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商武王時期 雕龍玉刀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總長33.5釐米,刀寬5.2釐米,厚0.5釐米。是一件綠色玉材琢制的大刀,刀身細長,形如彎月。刀背琢有突出的扉稜,刀刃由兩面磨成,沿刀身兩面各有一條典型的商代淺雕龍紋。龍頭向著刀柄;龍尾延向刀尖。細眉目眼,龍口大張。紋樣和造型異常協調,器用和禮儀相得益彰。這是一件非常精緻的玉雕作品。商代玉器中的鉞、戚、矛、刀、戈等,都是'玉兵”之類,是用於“兵技”的儀仗用器。商前對外征伐連綿不絕,為顯揚商國軍本力量的強大,以玉製兵技禮器用於戰前的誓師,或戰後的凱旋,或慶功的武樂歌舞節目,即《禮記明堂位》所謂朱千玉戚,以舞大武。的“武舞。婦好墓的戈、鉞、戚、刀、矛等儀仗器共出54件、從此可以想見當時戰爭禮儀的盛況。



在封建社會,玉對於權力的表現越來越系統化和制度化。中國古代社會是階級意識很濃厚的社會,各階級各守本分而不僭越。玉器的顏色、大小、造型都象徵著不同的等級。唐代的“大帶制度”規定文武三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帶,四、五品官佩金帶,六、七品官佩銀帶。不同官銜的人佩戴不同的玉佩,行走時根據玉佩發出的聲音就可以判斷官員的等級,聞其聲,知其人就是如此而來!正是在這種玉文化思想的影響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風大為盛行。上層貴族和士大夫紛紛佩戴各種形狀的玉佩,他們在美玉的映襯下,享受著身為君子的榮耀。

戰國時代的和氏璧,它價值十五座城池,為了爭奪它,秦國和趙國險些發生戰爭。君主擁有最寶貴的玉器,就代表著他擁有至高的權力,所以他們不惜發動戰爭來爭奪玉器。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西周 玉覆面 ◎


上海博物院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東周晚期 獸面紋玉飾 ◎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河南出土 。東周 公元前400-前300年。在東周列國互相之間爭競著權力、正統性和財富的時候,新統治者們的旺盛精力和新興趣也在藝術形式中強烈地表現了出來。這對東周晚期鏤雕玉牌展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創造力和技術成就。這對神獸,象虎、象犀牛、也象龍。根據南越王墓的出土資料對比,這對玉牌很可能是一條豪華項鍊的一部分。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春秋 蟠夔紋璜 ◎


河南省博物館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春秋 青玉蟠夔紋玦 ◎


河南省博物館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春秋 獸面紋玉飾 ◎


河南省博物館藏。

長7.1釐米,寬7.5釐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號楚墓出土玉質受沁呈雞骨白色。扁平狀,略成正方,上寬下窄,似倒梯形,四邊有高低起伏的脊牙。正面中下部琢一獸面紋,大眼、寬鼻,眉上彎。獸面兩側飾以三組兩兩對稱的變形龍首紋。背面光素無紋。器中端上下各鑽一小孔,可用於嵌固於它物上。這種獸面玉飾十分細密精緻,在春秋晚期頗不多見。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戰國 玉璧 + 玉劍飾 ◎


中國國家博物院藏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西漢 金縷玉衣 ◎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1973年河北省定縣八角廊村40號漢墓出土,長182釐米。在漢代,人們深信玉能使屍體不朽,一些貴族死後常穿上一種形似甲冑的王制殮服,這種玉衣用各種形狀的玉片和金屬絲編綴而成。西漢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確記載,編綴玉衣的縷線質料的等級規定不明。已發現的西漢玉衣既有金縷、銀縷或銅縷,還可以用絲縷。東漢玉衣使用制度明確,規定皇帝玉衣用金縷,諸侯王、列侯、貴人及公主用銀縷,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曹魏黃初三年(公元222年)玉衣被禁用。這件金縷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絲2567克,墓主人為中山懷王劉修,死於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盜掘中被火燒過,這件玉衣是受過焚燒後的劫餘之物,但色澤卻更為繽紛。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 漢代 獸面紋玉璧 ◎

玉璧環狀的體部稱之為肉,次玉璧的肉外側是四個獸面紋,像是牛頭。內部淺淺的刻上了谷紋。玉璧成碧綠色,帶有土沁。




| 子 | 如 | 玉

︿


玉具有至尊至上令人肅然起敬的一面,同時也具有令人深感溫馨愉悅的一面。玉還可用來傳達親情、友情、以及愛情。《詩經•衛風•木瓜》是男女互訴衷腸、互為贈答的一首愛情詩,其中有“報之以瓊琚”,“報之以瓊瑤”,瓊琚、瓊瑤皆美玉。玉擁有晶瑩的美和剛硬的質,貼切地用以表達純潔堅貞的愛情。

“弄玉吹簫”的愛情故事一直為世人所稱頌。春秋時候,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名叫弄玉,善於吹笙,居住的地方有個樓臺叫鳳台。有一天,弄玉在鳳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夢見一個美男子騎綵鳳自天而降,立於鳳台之上,告訴弄玉:“吾乃太華山之主,上帝命我與你結婚,在中秋那天相見。”說罷,解腰間玉簫,倚欄吹之,綵鳳亦附和鳴叫起舞。弄玉醒來後,派人到華山尋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簫史為穆公吹簫,“才品一曲,清風習習而來;奏第二曲,彩雲四合;奏至第三曲,見白鶴成對,翔舞於空中,孔雀數雙,棲息於林際,百鳥和鳴,經時方散。”穆公大悅,遂賜簫史與弄玉成婚。半年之後某天夜裡,弄玉夫婦在鳳台吹簫,忽然有“紫鳳集於臺之左,赤龍盤於臺之右”兩人便乘龍乘鳳,自鳳台翔雲而去。今有“乘龍快婿”,便是由此而來。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戰國 嵌玉璧鏡


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藏

玉的美麗自然而然地成為一種裝飾:瑬乃冕飾之垂玉,珮為古人系在衣帶上的裝飾品,珥是古人戴在耳朵上的裝飾品。具有裝飾作用的玉還可體現出佩戴者的道德水準和身份地位,因而古人身上常佩有玉。玉文化的源遠流長,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傳統觀念和文化習俗,我們的民族歷來有一種很堅定的文化信仰,叫“執身如玉”,以玉的品質作為自身德行的標準,以玉喻身: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禮記》載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唐代孔穎達解釋為:“君子於玉比德,故恆佩玉,明身恆有德也。”再如《論語》:“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瑚璉是一種相當尊貴的玉製禮器,孔子以瑚璉喻子貢,表明對子貢品行的欣賞和讚許。此外,玉還具有規範人言行的作用,如《國語》:“先民有言曰:‘改玉該行’。”韋昭注:“玉,佩玉,所以節步行也。君臣尊卑,遲速有節,言服其服則行其禮。”在指出玉的節制作用的同時,還明確了不同身份的人佩戴的玉器應有所區別的禮制。玉不僅可佩戴在人身上,還可用來裝飾人們喜愛的物品。這在古人詩句中也有所體現,如陸游的“黃金錯刀白玉裝”、張華的“乘馬鳴玉珂”,其中以黃金和白玉裝飾的刀是寶刀,以玉珂裝飾的馬是寶馬。玉含有“美好”、“尊貴”之義,古人常以“玉”字來修飾美好珍貴的事物。如清代學者俞樾所言:“古人之詞,凡所甚美者,則以玉言之。《尚書》之‘玉食’,《禮記》之‘玉女’,《議禮》之‘玉飾’,皆是也。”枚乘《七發》中“伏聞太子玉體不安”,以“玉”修飾身體。《公羊傳》中“是以使寡君得見君子玉面”,以“玉”修飾面。《左傳》中“是以使寡君親舉玉趾”,用“玉”修飾腳趾。從這些“語言化石”中,我們可以聯想到曾經燦爛輝煌的玉文化。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戰國 龍型玉佩


荊州博物館藏


玉對中國的文學、歷史著作影響極大。傳說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寶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崑崙玉山,都是寶石構成的輝煌之所,瓊樓瑤池,玉樹瓊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廣寒宮則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與之為伴。東漢科學家張衡在著名的《南都賦》中記載“於顯樂都,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南陽)。……其寶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錫鉛鍇,赤堊流黃,綠碧紫英……,”“以速遠朋,嘉賓是將揖讓而升,宴於藺堂,珍羞琅玕,充溢園方,琢雕狎獵,金銀琳琅……”,對獨山玉作了淋漓盡致的描述。《詩經•秦風》中有“何以贈之,環瑰玉佩”。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瑤,石之次玉者。瓊,玉枝也。說的就是己修飾清潔,以瑤玉為席,美玉為瑱,何不痛快暢飲。唐代王翰的《涼州詞》中寫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裡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闐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極薄的酒杯,這種玉在月色下可發出晶瑩的光芒,與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輪美奐,令詩人酒興大發。


一場穿越時空的通靈盛宴(古玉圖考收藏)原創


︿

西漢 玉角杯


廣州博物館藏

仿犀牛角形,青白玉,高18釐米。


《左傳•襄公十五年》中則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現出宋國正卿子罕的君子風尚。文章記述的是春秋時,有人送給子罕一塊寶玉,並說:“這是經過玉工鑑定過的,絕對是寶玉,我今天特意獻給您。”而子罕卻正氣凜然地說: “此玉雖是寶,但我以不貪為寶。”遂堅辭不受。

在古代,玉可用為祭祀禮器,可視為國家權力與地位的象徵,可作為表情達意的手法和方式。玉在古代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隨之具有深層內涵的中國古代玉文化以及濃厚的玉文化意識也逐漸形成了。

當一個民族在歷史的演進中,從發祥到融合並走向文明的時候,對於文明的傳承從來就不會間斷過,一種伴隨歷史走來的古老傳統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形成一種文化的積澱,它們會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個民族的歷史血脈之中。

唐宋以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市民階層的興起,象徵著統治階級與貴族身份的古代玉器開始走下神壇,玉器徹底擺脫了皇室貴族的專享,逐漸演變為人們生活裡一種財富的象徵,一種審美的愉悅,或是一份美好的祈願,除此之外,或許還有對久遠歷史的追憶,和對古老的中華玉文明內心深處的傳承。



玉入其國則為國之重器,

玉入其家則為傳世之寶。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