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高平市建寧鄉北社村

北社概況

北社村位於高平市東北部建寧鄉所在地 ,距市約20公里,三面依山,地形複雜;一面傍水,東大河畔地平水淺。全村共有626戶,4個村民小組,2000餘人,60歲以上老人302人,現有耕地1978畝,其中山地1000左右,果園100畝,優質核桃林300餘畝,人均耕地0.98畝。村民以農為主,種養結合,種植有玉米,其次是穀子、高梁、豆類、黍等小雜糧,蔬菜有瓜、豆角、土豆、蘿蔔等。

村名典故

北社村歷史悠久,大約在明宣德年間,即公元1376—1544年形成村莊,迄今已有650餘年,古名北厙(she)。傳說因村北有一土地廟,叫北厙而得名,後人們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的地方稱為社,因厙與社同音,故改名為“北社”。 原分為底北社和上北社,1953年辦農業社時合併統稱北社村。村自然分為大街、東頭、南長、南河、崖上、小街、上街7大片,以秦、蘇兩姓居多,俗稱“蘇秦兩大家”,下有李、袁、劉、牛、王、候、苟、董、連、張、邵、宋、申、魏、郭、郎、馬共19個姓氏。

文物古蹟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聚神宮位於村中,臨大街,座北面南,一進院落,正殿面闊三間,進探六簷,簡板灰色筒瓦蓋頂,貓頭、滴水,灰脊飾,脊邊“走頭無路”,硬山頂,前岀廊,廊柱方形抹楞,質砂岩石,上橫樑斗拱、斗拱為三輔作,雕花彩繪,靈花隔扇門窗,皆移置於內槽石柱上。東西配殿各兩間,整體建築在五個石臺階之上,配殿低一階。正殿內供奉三教主,即:佛道儒,佛教釋迦牟尼,道教太上老君,儒教孔子,俗稱“三教堂”。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洋樓”前牆面整體磚雕,根據圖案繪在磚上,逐塊雕琢,然後按部位拼接,鑲嵌在牆上。圖案雕刻手法多以深浮雕和淺浮雕、透雕,邊框打楞水磨,水泥堆花,正中一間為大門,大門第一匾額上刻有“農業合作社”五個楷書大字,今己敲壞,笫二匾額書寫“勤儉辦社” 四個楷書大字,為我村袁紅明書寫;再上匾額刻有“講究技術” 四個鳥形字體,為我村連金保書寫,大門兩邊有黑板兩塊,為做宣傳欄用,東西各有窗戶兩個,樓上窗戶在北面,前牆樓頂端為7個三角形,三角形角上中塑五角星,兩邊塑動物,有猴、老虎等,現已壞掉。整體建築以高超的設計,精美的雕琢加上絢麗的彩繪,真是相得益彰,看上去古樸大方,既有中式又有西式,十分協調。修成後為村農業社辦公所在地。在拆除廟大門時,發現敞廊下面有一個大土坑,無磚砌,深約4米,不知古時何用。此樓竣工後,多地有人來觀看,是高平市唯一,晉城市也少有的建築,並一度在高平電視臺影

岀過。東西廂房2000年拆除,村委重新修建二層走廊樓,東樓原為村委用,西樓合作醫療佔用,整座廟宇只剩下正殿和東西耳樓,也都已成危房。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海潮庵位於村東百米之遠,廟座北面南,兩進院落,廟有外院,共三院,廟內正殿建在約80公分高的石砌臺階上,進深六簷,面闊三間,簡板布瓦蓋頂,屋頂為硬山頂,灰脊飾,剪邊四角有走頭無路,屋脊獸頭,中間脊樓寶瓶,前出廊,有廊柱,柱質砂岩石,方形枺楞,下有雕花柱基,上橫樑斗拱,隔扇門窗,正殿兩側有東西耳樓各兩間,窗為拱券式,上院有東西廂房各三間,為樓房;下院東西廂房各三間,為平房,普通建築,東廂房已坍塌,上下廂房窗口都為拱劵式,雖為兩院,其實連在一起,中間僅一臺階。南殿為過殿,南面有門無窗,門闊1.4米,進深六簷,面闊三間,面北有岀廊,廊柱及屋頂建築同正殿,東西耳房為樓房,但比正殿耳房低許多,西耳樓已坍塌。東南大門,靠西佔東耳樓一間,拱劵式,普通形,無匾額,門闊1.35米、高2.3米。廟內正殿前有柏樹兩棵,還有牡丹花,現已無存。廟外有外院,東西各三間平房,有院牆、大門,院內有幾棵梨樹,院外東南有水井一眼,廟東有石碾一盤。

據老輩人講,正殿供奉中佛爺、兩邊菩薩,菩薩坐騎青獅白象,那就是一佛二菩薩,即:佛祖如來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像坐姿,高約2米,木雕神像栩栩如生,上面貼金,解放初破除迷信已搬倒,聽說當時還有外地人來括像上的金。農業業時,這裡水源豐富,地裡有排水溝,社員們就把木像搬來放在排水溝上當橋踩,木像背面有個方洞,據說此洞廟主持在開光時往裡裝鎮物,老爺就靈了。人民公社化時,廟外土地曾種過水稻,候光烈為技術員,並把成熟的稻子紮成人,裝成彩車到鄉里遊行。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東閣位於村東面,和觀音堂基本呈一直線,兩廟相距約100米,同樣是建在紅土丘上,兩廟周圍均為其它土壌,古人選兩個紅土丘建廟,不知有何說處。東閣以閣為名,其廟何名,因無碑記,建築年代無從考證,從建築格式看,可能是清早期,老輩人稱為“奶奶廟”或“東閣上老奶奶”。此廟座北面南,一進院落,規模不是很大,佔地面積約600平方米。廟有正殿三間,建在三個臺階之上,進深六簷,簡板布瓦蓋頂,灰色脊飾,硬山頂,前岀廊,廊柱為方形抹楞,材質砂岩石,柱基砂岩石雕造,梁椽均彩繪,欞花隔扇門窗,內供奉“太上老君”。

有關東閣上老奶奶還有一段美好的傳說:在壺關縣樹掌鎮福水村有一“二仙廟”,俗叫“神郊老奶奶”,古人傳,東閣上老奶奶是神郊老奶奶未家,神郊老奶奶和東閣上老奶奶是叔伯姊妹。老輩人講,過去村民去神郊老奶奶廟上香或趕廟會,只要一說是高平建寧北社村人,在那裡吃住不岀錢,並好酒好飯招待,因是未家來的人。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土地廟位於底北社村西,座北面南,一進院落,規模不大,正殿三間,進深四簷,普通門窗,東西耳房各兩間,均簡板布瓦蓋頂,單簷硬山頂,灰脊飾;東西廂房各三間,普通建築;正南大門,外閃門,內儀門廊柱,柱木質圓形,柱基砂岩石,鼓形,木板儀門影壁。整體建築在約1.3米高的臺階上。大門外有近2米寬的平臺,平臺邊有女牆,中有階梯。廟內正殿供奉著土地公公,土地婆婆,西耳房供奉著三位仙姑,東耳房供奉著馬王爺,均有塑像,且精美。解放初,破除迷信扒毀。土地神,又稱社神、福德正神、后土句龍等,遠在周朝時就己有祭祀土地神的風俗。

相傳,古代有個叫共工的人,他與一個叫顓項的人爭做皇帝,結果,大動干戈打起來,共工被打敗了,一氣之下,他用頭去碰不周山,把天柱給撞斷了,天被撞了個大洞,害的女媧花了好大功夫才把天給補上。共工有個兒子叫“句龍”,他與父親不同,不想爭做皇帝,長年累月老老實實,勤勤懇懇開墾土地,種植五穀。後人為了紀念他,就把他祀為土地神。民間之所以到處安土地神,主要認為他靈驗,俗語說:“土地靈,虎豹不入境”。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歪嘴閣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歪嘴閣南殿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歪嘴閣正殿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歪嘴閣大門

歪嘴閣位於上街(上北社)村北,距村50餘米的土丘上,該廟座北面南,一進院落,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簷,前有岀廊,方形抹楞廊柱,柱及柱基為砂岩石,格扇門窗,簡板蓋瓦布頂,灰脊飾,單簷硬山頂,建在約半米高的臺階上,臺階砂岩石壘砌。東西耳樓各兩間,東西廂房各3間,為樓房,岀廊,有砂石方形抺楞廊柱,普通建築。南殿3間,進深六簷,前岀廊,有廊柱,建築同正殿,東西耳樓各兩間,西耳樓下是一閣洞,名曰“歪嘴閣”。“歪嘴閣”廟俗名由此而起,此廟有無其它名稱也無人知曉,古代傳下來就是此名。廟內供奉什麼神靈,何年修建,因找不到碑記,其情況不詳。廟內供奉什麼神靈,何年修建,因找不到碑記,其情況不詳。據老輩人講,廟正殿、南殿都有塑像,解放初破除迷信,被民兵們扒掉了。

歪嘴閣,因是斜口,故名。閣下是通往陳區東窯頭村的大路,也是村的西大門及村民上地的主要交通。歪嘴閣建造特別,可以說在高平、甚至晉城境內很少見有。

上街舞臺在今小廣場路南,舞臺座南朝北,面闊三間,進深六簷,簡板布瓦蓋頂,灰脊飾,單簷硬山頂,舞臺前抹楞方柱支承,質地砂岩石,柱基砂岩石雕花,柱上眉梁月嵌,臺中木板格扇,分前後場,東西有小門,供演岀岀入,整個舞臺彩繪、木雕十分精美。舞臺無耳樓,東面有高高的寨牆,牆上有垛口,下有一小門,叫“小東門”,有小路通往下北社,佔地面積約270平方米。

舞臺獨修於此,一般與神廟對稱。古人在此修建,以地形看,很可能是給歪嘴閣廟修的,因舞臺距廟百米左右,廟前是大路,不能修,中間又有民房,因此把舞臺修在這裡,和廟也不在一條中軸線上,偏廟東。可惜,這樣精美的建築,1996年村規劃時拆掉,現蕩然無存。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觀音堂,本地稱“天堂公”,位於村東北,距村約50米,和海潮庵東西相望,隔百餘米之遠。據村老輩人講,此處原是一土丘,質地紅土,廟建於民國初年,規模不大,一進院落,座北面南,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廟正殿3間,建在5個臺階之上,進深4簷,普通門窗,有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3間,均普通建築,正南大門,外閃門,內息廊,有木板儀門影壁,能抽動,便於大型祭祀走正門,平常走兩邊,廊柱為圓形木質,柱基鼓形砂岩石,門寬1米多,門腦上裝有3塊木板,上書“觀音堂”3字,大門外有兩米多寬平臺,砂岩石砌堎,無女牆,對大門有近10個臺階。廟內供奉“觀世音菩薩”,有塑像,解放初民兵破除迷信扒掉。這裡同時也是村民祭祀、祈求的主要場地。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南壇位於上北社村南面,據老年人講廟內供奉的是菩薩老奶奶,有塑像,解放初扒掉。建築年代大約在民國初年,佔地面積約270平方米。此廟一進院落,座南面北,南殿三間,進深四簷,東西耳房各兩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北大門,方形,均普通建築,也是村民祭祀地之一。廟外靠東牆有大路一條,也是上北社主要街道,此路南端往東通往下北社,接小街,上下北社相距50餘米。廟東牆垮大路有一單牆圓拱券大門,也是上北社的南門,門寬約2米多,高3米多,上有匾額,南書“清龍道”,北書“文昌閣”牆上有垛口,中有佛龕,佛龕內可能供奉“文昌帝君”。廟內房屋整個翻修過,東耳房未修,現一李姓人家在此居住。

五道老爺廟位於東頭木匠部院後牆東北角,廟靠牆磚砌,長方形廟基,長約1.2米,寬1米左右,整體高2米多,座基1米多高,廟形狀就是一個大大的神龕,進深約80公分,神龕整體磚雕砌成,撲素大方,花樣精美,雕造精細,廟裡能客納兩個小孩子,兒時玩耍都在這裡藏人,因在五道路口,故名曰五道老爺廟,現己不復存在。

小廟底位於東頭秦甲成舊房前牆靠東的牆上,其實是一個寬約70公分,高約90公分,離地面約1.2米以上在牆裡砌的一個神龕,當時因何在這裡造一神龕,敬何神靈,誰也說不清楚,小廟底因此而得名。這裡也是從古到今東頭正月十五燈棚所在地,燈棚下敬的是“三仙姑”,三仙姑的神位在小街土地廟,因何這裡又敬,說不清楚,因這裡燈棚敬三仙姑,故過去每年搭“黃河燈” 也在東頭。

北券是底北社村的北大門,位於秦復興院外西北角的大路上,單牆拱劵式,門寬約2.5米左右,高約3米多,上有垛口,中有高高的佛龕,下有磚雕匾額。2009年村道路改造時拆掉,過去這裡是通往曹家村的要道。

古神樹位於上街舞臺往西臨街小巷裡,距街口十幾米處有一棵老槐樹,直徑近1米,大約有200年曆史,古人把它作為神樹,每年過年、正月十五,家庭主婦們都要到這裡燒香祈福,但不知何年樹被火燒的只剩下空樹皮,後來有村民在原處又栽了一棵小樹。


我村民居留下來最早的大約是明中晚期建築,如秦二迷院、秦海龍院、袁愛爐院等,但有的已經改建。這些房屋的特點多是平房,門、窗沒有亮窗,門框上有四個方橫木,門板有泡釘。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樓窗

清早、中期的四合院,磚木結構,兩層樓,北為主房,樓窗上全是木製過樑,左右各有耳樓兩間,東西配房各三間,南房和北房同樣七間,東南大門佔一間,進大門迎面山牆上有影壁,有些影壁雕花非常精細,如秦五元院,大門有木雕,粗獷自然。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恭盛東家影壁


這些四合院房屋青磚碧瓦,高大宏偉,如新、舊李家院,秦家院。這些四合院的房主都是富戶或冶鐵東家,尤其是冶鐵生產鼎盛時期的五大東家:秦復興院是福盛東家,福義院是秦勞成、秦老肉東家,秦國屯院是福來東家,秦五元院是恭盛東家,新舊李家院是恆泰東家,這些古老的建築訴說著東家們昔日的輝煌與興盛。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恆泰東家遺居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福盛東家遺居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恭盛東家遺居

北社村:一個因為祭祀土地神而起名的村莊,文物古建更是多不勝數

民間故事傳說

1、天堂公建廟及二月十九起會的傳說

天堂公原先是一個土丘,土丘上長有一棵松樹,不知何時有人發現樹下住著一條大青蛇。傳說這條蛇成精了,於是人們就在樹下壘了一個簡易的小廟。有一天,荒窩來喜到村上說,天堂公蛇神給他託了個夢,說廟太小,要修大廟,並要在二月十九日這天在這裡起廟會,如果辦不到,村上就不得安寧。人們聽了來喜的話,紛紛找社頭商量,後來,由社頭組織,各大東家集資修了大廟,定下二月十九這天正式起會,並在廟前搭臺唱戲。遠近客商聽說後,做買做賣的都來趕會。這天,村上的人都來廟裡上香,獻上供品,鞭炮聲聲,還有耍樂助會,非常紅火。

村上各大東家殺豬宰羊,全份香火來供奉蛇神,唯獨福義東家沒有怎麼準備,也沒有來,為此,蛇神非常憤怒,和福義東家結下怨仇,揚言要報發福義東家。福義東家聽說後,心裡也很害怕,於是就去請來能降妖捉怪的李師傅來捉拿蛇精。第一次,沒有捉住蛇精,自己還差點傷了命,嚇得李師傅跑到西山上。第二次李師傅做好了準備,暗暗來到廟裡,看見兩人在下棋,李師傅抽刀猛得殺了過去,把一人殺死,另一個跑了,後來,蛇精還在作怪,才知道那天沒有把蛇精殺死,而是東河的河神在和蛇精下棋,錯把河神殺了。從此,東河就沒有河神了。李師傅想,如果不抓住蛇精,蛇精定不會善罷干休,非得殺了它不可。第三次,李師傅經過巧裝打扮成一個做買賣的,揹著錢搭,從西山上下來,到天堂公廟裡燒香,並念動咒語,可香怎麼也點不著,怎麼回事?李師傅起身來到大門外,看見一村婦,提著一籃子衣服上河去洗刷,就叫她來幫助把香點著,念動咒語,才把蛇精殺了。其實,這個村婦是觀音菩薩顯靈,幫助李師傅殺了蛇精,李師傅叫福義東家聯繫其它東家,在正殿塑了觀音菩薩像。從此,改為“觀音堂”。

2、禿尾巴來成的故事

很早以前村上有戶人家,一家三口,兒子叫來成。他們住在一個非常簡陋的小屋子裡,生活非常艱苦,不幸男人早逝,留下母子二人。母親一把屎一把尿把孩子拉扯成人,誰知孩子大了,一點也不成器,每天什麼事情也不幹,白天在家睡大覺,到黑夜就岀去了,天剛亮回來又睡覺。每天如此,並且回來常叫他媽給他挑牙,牙縫裡塞了好多動物的肉和毛。母親問他怎麼回事,他吱吱唔唔,也說不清楚。母親起了疑心,留意他每天黑夜外岀幹什麼。

有一天傍晚,母親在暗處盯著他,只見他變的不像人形,還有一條長長的尾巴。母親想孩子怎麼了?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呢!她一下子出來,喊了一聲:“來成,你到哪去?”來成嚇了一跳,忙往外跑,母親上前拽住他的尾巴,來成猛一用勁,尾巴就給拽斷了,母親拿著尾巴哭了半天。

母親每天苦苦地在家等著來成回家,來成一直沒有回來,但是母親每天早上都會在家門口會發現死去的動物。

後來,母親最終淒涼的死去。此後,好長時間也沒有死去的動物在這家門口岀現。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人在山上碰到了一隻沒有尾巴的狼,見人就跑,不像其它狼,見人就吃。這人回到村裡和別人講起這事,人們都猜測這隻狼可能是來成變的,而來成母親每天家門口出現的死去的動物,其實是來成孝敬母親。

從此,禿尾巴來成的故事就留傳了下來。


歷史名人

01

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革命烈士

革命戰爭年代北社村參戰人員達35人,有7名革命烈士犧牲在戰場上,他們為祖國解放事業做出了傑岀的貢獻。

劉法保 (1920年—1947年)戰士,在山東沾化縣戰鬥中犧牲。

秦興順 (1923年—1947年)戰士,在山東沾化縣戰鬥中犧牲。

袁尚武 (1923年—1948年)戰士,在安徽宿縣張圍子戰鬥中犧牲。

秦醜則 (1918年—1938年)青年時參加犧盟會被敵殺害。

袁其雲 (1921年—?)參軍失蹤。

秦二保 (?—?)參軍失蹤。

蘇胡則 (?—?)參軍失蹤。

02

50年代歷任黨委領導名錄

1944年7月——1945年12月 長治縣二區楊村黨支部(當時上級機關)北社地下黨小組成員:秦苟則、秦信鬥、秦英才、袁春富

1946年1月——1951年12月 高平縣五區陳區黨總支(當時上級機關)北社村黨小組指導員:秦苟則(1946年1月—1948年12月),指導員:袁闆闆(1949年1月—1951年12月)

1952年1月——1952年12月 高平縣八區建寧鄉黨總支北社村指導員:袁闆闆

1953年1——1956年3月 高平縣五區北社鄉黨總支第一屆黨支部書記:袁來保

1956年3月——1966年12月 高平縣建寧鄉黨總支北社村第二屆黨支部書記:秦苟則

03

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

抗美援朝戰爭的革命軍人

蘇連喜 (1924年—2008年)中共黨員,太行獨立第一旅通信員。

蘇草灰 (1925年—2006年)中共黨員,在部隊任班長,參加過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立過軍功。

袁徐文 (1921年—1992年)中共黨員,戰士。

李志勝 (1920年—1970年)中共黨員,戰士。

李金斗 (1923年—1998年)中共黨員,戰士,參加過上黨、臨汾等戰役。

秦天保 (1924年—2006年)中共黨員,戰士。

候存保 (1922年—1984年)戰士。

牛海魚 (1928年—1997年)戰士,參加過臨汾等戰役,二等甲級傷殘。

劉聰興 (1929年—1985年)任班長。在雲南打過仗。

蘇勞鎖 (1927年—1984年)戰士。

秦才旺 (1933年—1988年)戰士,參加過淮海等戰役。

秦草灰 生於1930年,戰士,退役後在雲南工作。

秦五斗 (1923年—1996年)戰士,參加過淮海等戰役

袁劉保 (1920年—2005年)戰士。

李圪濟 (1927年—1993年)戰士。

秦連芳 (1924年—2002年)戰士,參加過臨汾等戰役,三等甲級傷殘。

劉來勝 (1926年—2001年)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任排長。

李長保 生於1930年,在部隊任連長。

蘇長生 (1909年—1969年)戰士。參加過黑山阻擊戰和百團大戰等戰役。

牛長鎖 (1924年—1984年)戰士。參加過太原等戰伇,二等一級傷殘。

牛天順 (?—?)戰士。

蘇艮保 (1923年—1987年)戰士。

秦祥義 生於1924年,在解放軍某部正團級,轉業後在揚州造船廠、儀表廠任書記。

候小毛 生於1928年,在部隊任營長,參加過淮海等戰役。

蘇重來 (1914年—1967年)敵偽時當過維持會長,當過日本警備隊,後參加八路軍,轉業後在雲南工作。

秦長太 (1925年—1958年)在部隊醫療隊,轉業後在河南傘縣監獄工作。

蘇秦虎 (1927年—1961年)部隊衛生員。

袁真富 (1933年—2013乎)中共黨員,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

04

南下幹部

秦圪濟 (1924年—1990年)寧德飛鸞區,後批准返回原籍。

袁春富 (1922年—2000年)福建寧德,後批准返回原籍。

05

日本侵略者槍殺我村村民兩名

蘇紅則 小名小紅則,居住在本村上街。一日,日本從西山上下來,進歪嘴閣到村上燒殺搶掠,蘇紅則正在大門前扣鞋土,看見日本進村就跑,邊跑邊喊:日本進村了。日本侵略者追上去用刺刀慘無人道地把他捅死了。

袁補根 居住在本村小街。一天,趕上牲口車到高平辦事,在古樓被日本飛機扔下炸彈炸死,同時遇難者還有多名。

06

歷史人物

候光烈 (1917年—1996年)曾用名候聚保,早年參軍,在解放軍某部師參謀長,在東北打錦州一次戰鬥中,我軍失利,被國民黨部隊包圍,全軍覆沒,師長犧牲,很少一部分包括候光烈在內被俘虜後被國民黨整編,在敵方任上司,後升任連、營級。解放軍解放東北時,他率部起義,到部隊後,因在敵方時間長,不瞭解在那邊的情況,領導叫他任排長加以考驗、調查,他不幹回原籍未歸隊。

秦其作 (1915年—1975年)曾用名秦小肉,敵偽時期以小學教員為名任國民黨區分部書記,1945年本地解放時逃往臨汾(臨汾當時有國民黨黨部),又到新鄉,後在陽城落腳,以做小買賣隱滿身份,公私合營時到縣供銷社工作,肅反時被抓出,文革時村革委排人從陽城帶回村裡參加勞動改造。

秦殿書 (?—?)曾用名秦艮保,任國民黨邊區村長,1945年本地解放時逃往臨汾,又到西安,後在晉南運城城關柴家村隱其身份入戶,在當地公社任會計。文革時,村革委排人到其住地帶回村參加勞動改造。

憶鄉憶客講述中國鄉村故事,鄉村本來就很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