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時期,為什麼山東人選擇東北,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呢?

黃元中


可以這樣說,山東人認老鄉48年我姥孃家和姨老孃家舅爺家幾十口子人來到黑龍江,加入互助組,由於土地多人少,國家到山東河南,河北動員移民,這時一撥又一撥的人從山東而來,地方政府給他們蓋房子,分地,因大家都是老鄉,本地人送各種吃的,燒的,都把最暖和的地方讓給老鄉,過年殺豬全屯子的男爺們坐下來,喝著酒,吃著肉說山東事,聽他們說蓮花,花生,地瓜,白菜蘿蔔,等等,二年過後,家裡有錢了,帶兒子回來家領媳婦,當時江浙不富,有很多江浙人在東北做生意。


晚霞237258426


闖關東是國內歷史上規模較大的一次遷徙活動。大批的山東人離開家鄉,到寒冷的東北謀生,由於天氣寒冷,有些人被凍傷餓傷。遷移過程可謂艱辛。那麼,很多人可能有疑問,山東距離東北和距離江浙的距離也差不多,為什麼人們不到江浙去謀生呢,又暖和食物又多。

其實這只是書齋中的推測。試想,當時山東人為什麼遷徙,就是因為人口多,土地少,吃不上飯,鋌而走險。如果去富庶的江浙地區。那就是與人爭食,處境可能還不如待在山東呢。而東北地區因為滿清時期的封禁,有大量的自然資源,而且基本都是無主的,誰先到誰先得,如此以來,有些人哪怕再辛苦,也要嘗試一下,因為他們知道,吃點苦不算啥,總比在家餓死要好。

此外,因為隔海相望,山東和東北的聯繫一直比較密切。性格語言習慣都相似,而對比來說,南方的氣候、飲食、語言都與山東有很大差距,闖關東本來就是為了繁衍生存下去,如果去的地方自己完全不熟悉,各種習慣背道而馳,必然這與後來的“下海”闖南方有很大的不同。

闖關東的歷史很多已經拍成了影視作品。從這些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出闖關東的艱辛。因為每個人每一步都是實實在在走出來的,要想理解闖關東,就要理解這種堅韌的意志。北方很好,不是我的家,南方最美,不是我的窩,所以,現階段很多闖關東的人又回到了故鄉。


齊魯壹點


你好,我是黑龍江齊齊哈爾人,今年上大三。我的太爺爺就從山東蓬萊闖關東來到東北的,當時沒有直接到黑龍江,而是先到的吉林,聽我爸爸說當時太爺爺在吉林的奶奶家做長工,後來才到黑龍江的齊齊哈爾市,我年輕時在市裡的豆腐坊工作,所以60年代的困難時期,一家人並沒有捱餓。

至於我姥姥家也是闖關東來的齊齊哈爾,之前我媽媽的奶奶就是我的太姥姥,在齊齊哈爾有工作,我姥爺也是齊齊哈爾上的學,後來到山東的單縣老家,找的老婆,後來姥姥就跟著姥爺來到了齊齊哈爾,因為姥爺的身體不太好,所以姥姥讓老家的兩個弟弟來齊齊哈爾,兩個舅姥爺幫助了我姥姥家很多。後來我姥爺幫著小舅姥爺在齊齊哈爾娶了老婆,我那個舅姥家裡也是闖關東來的,包括我的兩個舅媽,兩個姨父家裡的長輩也都是闖關東的。

闖關東時期,東北大部分處於未開發階段,北大荒等於北大倉,棒打狍子,瓢舀魚。而且東北是東北平原,相比南方的山地,丘陵地形,平原更適合人類開發。


體育話聊吧


《闖關東》電視劇,不知道第幾部,大少奶奶是牛莉所飾演。有一場戲是她打麻將:

這場戲是牛莉影史上最性感的鏡頭之一。


它——不,是她,直接啟發了一個少年的知慕少艾之心!


那文從家裡要了十塊大洋,到鎮上和韓老海打牌賭錢,結果贏回了那幫子老爺們的半個家當。

那只是我去小餐館填肚子順便看到的一集,但燈光下那文的風情萬種與霸道千軍,至今縈念盡頭。

《闖關東》的原著是我漫長的蹭書店生涯中惟一幾乎看完但確實不曾看完的書。

也確實是我回憶不起任何能有效提供“山東人何以闖關而不闖江浙”這個問題解答素材的一本書。

我這麼說猶如此地無銀三百兩,但請相信,看在牛莉的份上,確實不曾撒謊。

我在瀋陽呆了十年,租房在砂山。

以外幕牆裝修為工作,跑遍了東三省及包括內蒙古扎蘭屯、海拉爾、赤峰、通遼等在內的廣義東北區域。

自然認識了很多兄弟。

這些如親兄弟一樣的哥們可舉如下幾位:家住新民大民屯,姓“邴”、興隆堡,姓“周”(堡,念pu)、鞍山岫巖縣,姓“李”、吉林遼源市,姓“宋”、黑龍江省哈爾濱市 ,姓“鍾”、內蒙古赤峰市,姓“賈”、黑龍江省訥河市,姓“魯”以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姓“吳”的兩位,完全不會本民族語言,但是東北話比我溜十倍的鄂溫克大哥……

他們所有人,除前四位互相認識之外,再不兩兩熟識。說到自己祖上來自哪裡,都無一例外的說了一個名詞——闖關東!

訥河市這位哥除外。

我曾開玩笑損內蒙這位鄂溫克大哥(他其時在山西呂梁包工程,成家立業在陝西咸陽,戶口在呼倫貝爾),行啊你,一正宗漢人,跟少數民族兄弟爭競什麼啊?

你以為我願意啊?老吳說,我老舅、我媽都是鄂溫克,但我爸可是山東漢子。

家中老伯是闖關東過來的嗎?

是啊。那會兒日子苦,和爺爺一起過來的。

知道山東哪兒嗎?

據說是黃縣?或者是冠縣?記不太清了。


赤峰的老賈給我講了另一個更淒涼的故事。

這邊俺賈家人就我跟我爸倆,在這兒成的家。據說從山東什麼縣過來。老太爺領著一家幾口子,我爸是老二,一起坐著騾車,家裡都吃不上飯了,不走不行啦,奔關外就走,路上見著凍死了不少同路的人啊!

走吧,不知道為啥,老人家愣沒愛在瀋陽那些好地方呆——要在那有塊好地,我也不用現在還出來掛理石了(我沒告訴他,要呆在大民屯或興隆堡,也終不免和我那兩位哥一樣出來討生活)。

可是他們不知道在哪裡就走散了,只剩我爺爺一個人繼續裹在這撥人裡頭,繼續往前走。

然後呢,哪累哪歇,不想走了,看到這片地有草有水,適合開荒,何處青山不埋人——就住下來。

然後結婚生子。

安定下來後,也熬到解放了,聽人說城裡有個打鐲子的像二哥,去認,哪是呀!

就再也沒有家裡人的消息了……

山東那邊也找不到親戚……

只留下我跟我爸,兩個孤零零的賈家人……


我聽之淚目!

我和老賈在通遼“曼陀花園”工地認識,2016年9月,我離開通遼遠赴青海,並至今不曾履及東北大地。

當晚的火車上,接到老賈的來電,問,過查布嘎了吧?

我說過一會兒啦。

下一站是林東,嘿嘿,那就是俺家。要不你下車吧,我這就回來,你上俺家呆倆月去。

謝謝啦賈哥。我笑,但是——可拉倒吧!

恩,那你注意身體。老賈說,買張臥鋪票,躺著舒服點。

行。我說。但最終並沒訂臥鋪。

只想,我這去絕域,算不算是走西口呢?

哥哥你走西口,

小妹妹我實在難留,

手拉著哥哥的手,

送哥送到大門口。

這麼傷春悲秋,我覺得自己竟有《一無所有》崔健的範兒。


後來我在網上看到資料山東人闖關東,多以掖縣、黃縣為主,又說電視劇的主人公設定便是黃縣人。曾想聯繫老賈,但最終捱到了現在,不曾致電。


王事情


為什麼山東人去東北?是因為東北有錢嗎?

完全不是!

恰恰是因為東北沒錢,所以才去東北。東北之所以沒錢,是因為東北壓根沒有人!

滿清時期,因為清朝統治者是從關外來的,所以清朝皇帝自然而然的認為——我去你們家可以,你去我們家不行。他們吸取了金朝的教訓,認為金朝之所以滅亡,就是因為金朝丟了遊牧民族的根據地,在中原跟蒙古拉鋸,所以被消滅。

秉承著這種思想,清朝兩百多年來,一直嚴禁關內的人遷往關外。東北三省基本是無人區,人最少的時候,統計在冊的人口居然只有六千人!所謂熊瞎子比人多,並不是一句玩笑話。

清朝末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將關內的人逼的沒有活路,必須向關外走,這個時候清朝的封禁政策在人們強烈的求生欲面前已經失去了作用,但後來乾脆放開限制。

之所以往東北走,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農耕時代,東北的自然條件簡直好的爆棚!

一望無際的黑土地,都是無主的耕地。對於從關內來的,人均耕地只有一兩畝甚至只有幾分地的闖關東者,“幫打狍子瓢舀魚,野雞蹦到飯鍋裡”的關東大地,簡直就是天堂!

為什麼不去“富裕”的江南呢?

很簡單,因為江南沒有地啊~

現在我們想起來江蘇浙江,我們覺得是富裕地區。可是現在去長三角地區務工的人,目的都是一個——給工廠企業打工,沒聽說過誰去江蘇浙江種地的。

浙江號稱“七山二水一分田”,山地多耕地少。古代社會里,浙江一直被認為是荒涼地區(除了相對平坦的杭州),在三國時期,那裡甚至還是山越人的天下。

江蘇情況稍好,地勢平坦,魚米之鄉自然條件也不錯。可是江蘇人口一直很稠密,本地人都沒有地可種,哪裡有外鄉人的生存空間呢?

至於打工,晚清民國的時候,工廠屈指可數,甚至到了建國的時候,全國的工人總數都不到一百萬,不到人口的2%。

只有東北。

只有東北的廣闊田野,優渥的自然條件,能夠養育如此多的人口。闖關東為東北帶來三千萬人口,開發了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場偉大的民族史詩。


小約翰


清朝最後幾年到民國初期,確實有大量的人從關內跑到關外,尤其是山東人,也就是俗話說的闖關東。

與闖關東同時的,還有走西口,也就是山西人大量的越過傳統的長城線,進入內蒙。

為什麼呢?

因為關外也就是東北,和內蒙一樣,在整個清朝,官府都是禁止漢人遷入的,尤其是漢人去進行開墾,發展農業。

因為清朝統治階層認為,這是他們的自留地,是基本盤,是不能動的,要留著以備將來他們在關內混不下去的時候,還要回去。

一直到晚清新政,也就是1905年之後,因為日本已經大量移民到東北,進行開發和建設,俄國也在不斷滲透,德國和美國也有意去分一杯羹。清朝迫不得已,才從1907年以後,逐步放開了對漢人遷入的禁令,允許漢人遷入東北,進行開墾和建設。

這是闖關東和走西口的大背景。

那麼,當時是什麼樣的人闖關東、走西口呢?當然是在內地活不下去的農民,他們需要找有土地的地方去找活路。

而當時國內還有大片未開墾土地可供農民佔有和開墾的,就只有內蒙和東北、新疆了。所以,他們開始大量遷徙到這些地區,找一塊無主土地,進行開墾。去江浙、兩湖這些地方,本來就已經人口很多,開發很充分,並不缺乏勞動力的地方,當然沒有意義。

在內蒙,其實是大量的山西農民去內蒙,找到蒙古王公們,向他們租佃原來的牧場,進行開墾。這也是清末民初內蒙一度出現蒙古下層窮困潦倒的牧民反對漢人情緒特別嚴重的原因。

因為牧民別無所長,不會種地,只會放牧。而對王公們來說,把土地出租給漢人農民墾種的收益要比出租給牧民放牧高得多,所以他們更願意把土地出租給漢人種地。從而造成了內蒙原來的下層牧民大量失業,沒有出路,被迫造反的問題。

東北雖然寒冷,但是土地肥沃,江河湖泊眾多,不缺水,大片的平原地帶也很適合農業,整好是漢人最習慣和最喜歡的。

所以,很快東北的漢人就數量很龐大了。差不多二十年的時間,東北的漢人就達到了三千萬,遍佈東北的每個角落。

這其實也就是電視劇《闖關東》和《西土地》的基本背景。

可以說,在闖關東的過程中,是漢人和日本人、俄國人搶時間,看誰能先在東北站住腳,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結果是中國人更勤勞勇敢,人口也更多,所以才能佔得先機。


蕭武


“北大荒,真荒涼,又有兔子又有狼,就是缺少大姑娘”,這是一百多年前對黑龍江省的真實寫照。

從清朝末年開始,人多地少,再加上天災人禍,幾乎天天捱餓,天天死人的山東人,聽說黑龍江莫河出黃金,吃的糧食只要在春天“捅一棍子,秋天收一囤子”。與其在家等死,不如到東北闖條活路。於是在山東就出現了闖關東潮。

闖關東有兩條路,一條水路,一條旱路。水路由煙臺和威海剩船過海到大連,然後再由大連一路北上。旱路經山海關一路北行。其中,也有一些沒有到黑龍江半路就安家的。還有人死在了闖關東的路上。

在黑龍江省的很多地方,可以說哪個鄉鎮都有叫“山東屯"的地方,那裡住的都是闖關東的山東人。山東人為東北的開發建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至於當初山東人為何闖關東而不去更為富庶的江浙,這就和現在很多人都喜歡去北、上、廣、深能有好的發展空間一樣,誰喜歡去沒前途的地方。


財仔19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原因很簡單,呆不住。

第一,江浙尤其是浙,其實不需要太多勞動力。

江蘇富裕的是蘇南,蘇北和山東相差不大。

但蘇南面積有限,人口又多,並不缺乏勞動力。

至於浙江省,很多地方都是山區,農民自己耕種尚且不夠,更別說引進其他勞動力。

第二,即便有些崗位,也被周邊省份佔滿。

比如蘇南,就有大量的蘇北和安徽的勞動力湧入。

尤其是太平天國後,蘇南人口急劇減少,需要了大量的勞動力。

但此時,山東的經濟還算可以,沒有到大量闖關東的時候。

等到山東人動起來的時候,時機已經錯過了。

第三,道路不方便。

清代沒有什麼鐵路,從山東長途旅行到蘇南和浙江,也不是容易的事情。

既然要闖關東,肯定都是底層勞動人民,吃飯尚且困難,哪有什麼路費。

相反,去關東則容易的多。

從膠東出發,坐船不用幾天就能到達東北。速度快,費用也不高。


第四,親戚朋友多

清代的中國人,甚至還沒有普通話的概念,鄉土觀念很重。

比如香港,從1840年割讓以來成立很多黑幫,大體是按照鄉土劃分的,比如潮州幫、客家幫等等。

山東人也是一樣。這些人闖關東,多少走投無路,甚至身無分文,一般都會先去投靠親友。

但山東人最多的地方,顯然就是東北,那不去東北去哪裡呢?

第五,最關鍵的是東北能有口飯吃。


相比人口眾多,土地稀少的江蘇浙江,東北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

有土地,就有機會。

東北急需要勞動力,有大量的荒地可以供開墾或者出售。

因為勞動力缺乏,所以做工的薪水比較高。甚至出現1個壯勞力,幾家爭搶的情況。同時,這裡土地很多,土地的價格也比較便宜,甚至還有不少荒地。

說白了,山東人只要不是懶漢,到了東北肯苦幹,不愁賺一份家業。

其實,直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到東北搞土改,發現東北土地問題並不嚴重。

絕大部分東北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只有很少數是關內常見的佃戶,完全靠租用土地為生。

以大連瓦房店市為例,民國時期共有耕地面積1517570畝,農戶46610戶,其中87%是自種戶、自種兼租種戶,僅有少量農民完全靠租地為生。

所以,土改工作在東北一度遭遇冷遇。


薩沙


這個問題我也說兩句吧!

至於為什麼闖關東上面大家已經重複分析了,主要原因就是當時東北還未開發,地廣人稀只要肯賣力吃喝不愁。至於南方南方地區,本來就是魚米之鄉歷來人口稠密不缺乏勞動力,所以機會不多!

看到上面有人說說山東人作為闖關東的主力卻最愛黑東北人,我作為山東人而且家裡眾多親戚東三省都有定居來說兩句。根據個人觀察和分析說一下為什麼有些山東人討厭東北人(一部分東北人)。首先大家都知道,山東歷來受孔孟思想薰陶嚴重,保守低調的人多一些。但是東北一些人有些愛吹牛愛張揚,這會引起一部分山東人不適;再著,一小部分東北人養成了懶惰靠女人的惡習這也會造成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效應;還有就是,早些年東北人有一小部分愛打架鬥毆,這也和大部分傳統山東人性格迥異,容易引起反感!最後就是以某手為代表網絡直播的一小波人,有些人無下限有些人秀智商,個人極其反感噁心。

但是話說回來,都是一小部分人在作怪而被放大。大部分東北人還是很豪爽很靠譜的。ps以上觀點僅供參考,個人拙見不喜勿噴。歡迎討論切磋,哈哈



Lucky fellow


很多人看過《闖關東》這部電視劇,劇中大批山東人為了生計,紛紛遷徙到大東北,並從此在東北安家落戶。

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會選擇東北,而不選擇更為富庶的江浙呢?下面有書君為大家提供解答。

一、東北地勢廣闊,適合種植開墾,江浙恰恰相反。

當初山東人大舉移民,就是為了生計,而中國一向是農業大國,理所當然,山東人會選擇有田可種的地方遷徙了。

而東北地廣人稀,正是適合耕種的好去處,儘管開墾農田,變荒為寶是個極其辛苦的過程,但是那些山東漢子能夠解決溫飽,又何樂而不為呢?

而江浙一帶,雖然素有“魚米之鄉”的美名,但也有“七山二水一分田”的俗語,可見江浙田地稀薄,並不富饒,令那些紛紛想遷徙的山東人望而卻步。

在沒有田地可種,無法妥善解決溫飽問題的條件下,他們是不會將江浙作為移民之地的。

二、東北人口稀少,有容身之地,江浙已被別省捷足先登,無容身之所。

東北地廣人稀,好比一個巨大的帳篷,外形巨大,裡面卻空,這正是需要外來人口將他填充起來的時候。

山東人敢為人先,首先發現了這塊寶藏一般的地方,依靠他們吃苦耐勞的特性在這裡安身立命,佔得一席之地。

而江浙那帶,早在清朝時期,就已經被太平天國戰爭所累的湖南人填滿,江浙這隻氣球已經膨脹得幾乎吹彈可破的地步了,哪還有東北人什麼事呢。

況且東北人也是大舉移民的,江浙本地人加上湖南人,已經呈“超載”之勢了,若再加上山東人,那更是連立足之地都彌足珍貴了,因此山東人不會選擇江浙作為移民之地。

三、東北離山東近,兩地人民尚能語言溝通,江浙離山東太遠,語言溝通有障礙。

早在清朝時期,就有山東人融入了東北這個生活圈,代代相傳下來,山東人與東北人的語言基本相差無幾,溝通起來也是輕而易舉。

而且,多年的融入使得二者之間又有點沾親帶故的關係,如此一來,二者更為親密。選擇東北還可以投靠親戚,又何樂而不為呢!

再看江浙,遠在千里之外,先是語言溝通困難,加上人生地不熟,初去還得先熟悉那裡的語言文化,才能與當地人溝通,否則會被當地人恥笑,試想這樣能在那長久待下去嗎?

顯然不能。遷徙江浙對於山東人來說太費周章,因此不會考慮遷徙此地。

闖關東本是一件需要很大勇氣和決心的事,山東人憑藉他們驚人的毅力和過人的膽識在東北闖出了一番天地,並在東北站穩了腳跟,實在勇氣可嘉。

而在我們現實生活中,這種勇敢的品性是值得被大大提倡並代代相傳下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