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沒有入海口,它的水最終注入了哪裡?

空杯子845


淮河古稱“淮水”,和長江、黃河、濟水並稱“四瀆”。在古人的概念裡認為天地相對應,天上井宿四星和地上的四條大河相對應。《晉書*天文志》:東井南垣之東四星曰四瀆,江、河、淮、濟之精也。

在周代天下名山大川,即五嶽四瀆,只有周王有資格祭祀。不過對於四瀆對應的是哪條河發生過變化。《史記》裡所說四瀆是指“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這是殷商時期。到了唐代的時候發生改變:大淮為東瀆,大江為南瀆,大河為西瀆,大濟為北瀆。以後各代襲之,固定下來。

古代的淮河是流入大海的。不只淮河,四瀆全都流入大海。《爾雅*釋水》裡說,“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東漢的《風俗通義》中講山澤的篇章說,“淮出南陽平氏桐柏大復山東南,入海,廟在平氏縣。”

從宋代開始,由於南宋時期人為的原因造成黃河改道,並在河南、山東、安徽、江蘇境內形成多支分流。改道後的大部分黃河水分流入淮水,並奪淮入海。而黃河泥沙的大量淤積造成淮河入海受阻。淮河被奪路,最後只能幾經輾轉流入長江。


沅汰


翻開一部中國歷史,可以看到多半是一部治水史。水患,長期以來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關鍵因素。因此,歷代王朝只要是想長治久安,就一定要在治水上花上大量的工夫。否則,水患所引起的連鎖反應就極有可能造成王朝的傾覆。



要治理水患,就必須要疏浚江河。黃河被稱為中國人的母親河,但黃河這個母親的脾氣不好,動不動就出現氾濫成災的情況,於是,治理黃河就成為了古代王朝的一項要務。

北宋時期,黃河經海河入海。到了北宋末期,開封守將為阻擋金兵,人為把黃河南岸挖開,造成黃河海道向南,經淮河入海。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淮河攜帶著大量泥沙湧入黃海,造成了江蘇的陸地向黃海延伸了50公里。而淮河也因此成為地上河。



到了1938年,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南下,由蔣在珍等人實施了“花園口計劃”,炸開黃河花園口,黃河水再次一路南下,經蚌埠入淮河,甚至沖斷了津浦線上的淮河鐵橋。可是,這時的淮河自己也成了地上河,入海口已經被封住,大量的黃河水只能通過淮河進入洪澤湖,高郵湖,最終流入長江。



黃河的這一缺口到1947年才堵上,黃河最終改道濟河入海。然而,淮河就沒有這麼幸運,儘管在地圖上淮河的入海口依然在今天江蘇的淮安,但事實上那只是49年後為了治理淮河修建的蘇北灌溉總渠。實際上大量的淮河水依然是通過洪澤湖進入長江注入東海。


傅斯鴻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一起來讀淮河那些事兒。

淮河在古代是“四瀆”(江、河、淮、濟)之一,自古便是知名的河流。

但是淮河也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就是因為淮河小弟弟和黃河老大哥走的太近,經常莫名其妙被老大哥欺負。

公元1128年,是南宋高宗建炎二年。這一年北面的金軍又一次南下侵擾,宋宰相杜充被委任為東京(今河南開封)留守,眼看抵擋不住金軍的兵鋒,這個杜充打仗不行,點子倒是不少,他在棄城而逃時,挖開了位於滑州的黃河大堤,妄圖以水代兵,阻擋金兵的南下。

上圖宋金時期黃河所示即為決口後的黃河流向

從此黃河人為地向南決口,由泗水入淮河,奪淮河入海。黃河自此開始了七百餘年的南流歷程。

小小的淮河哪能容得下黃河的體量,因此沒過多久,黃河決口以下就開始沉積堵塞,遷徙無定,黃河或奪汴水或侵渦水或佔潁水入淮,基本上把淮河的北側支流掃蕩了一遍。明清政府,為了維護運河這條溝通南北的大動脈,投入了不計其數的人力物力治理黃淮運,再此期間,淮河以前的出海口成了黃河的出海口,而淮河被逼的南下借長江入海。

黃河在咸豐五年(1855年),自然決口北流,清政府忙於太平軍務,無暇河務。淮河就這樣突然和黃河分開了。

別以為沒有了黃河大哥的欺壓,淮河可以喘一口氣。眾所周知,黃河一石水六鬥泥沙,七百年的黃河南下,已經在淮河流域沉積了太多的泥沙,受這些影響,淮河流域原來的水系、地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河床抬高,形成了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一系列湖泊,這正是淮河下游出水不暢的表現。就是在黃河北徙到新中國後治理淮河這段時間,淮河流域人民經歷了無盡的災難。正如當地的俗言所講:“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史學家馬俊亞的一句話說的很好,這段時期的淮河流域,就是一隅 “被犧牲的局部”。

新中國成立後的治淮工程

新中國成立後,領導人非常重視治理淮河的問題,先後疏通了淮河入江洩洪通道和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海口問題解決了之後,終於安靜了不少。

蘇北灌溉總渠——淮河新的入海口

更多文史類原創內容,敬請關注 @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淮河沒有入海口,它的水最終十注入了哪裡?


對此問題相信很多人都與有書君一樣,深感興趣,讓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下吧。


淮河位於我國東部,介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是我國七大河之一,與黃河、長江、濟水並稱四大著名河流。


我們耳熟能詳的黃淮地區,故名思義就是黃河和淮河流域交匯的地方。


淮河流域跨河南、湖北、安徽、江蘇和山東五省。


據春秋《禹貢》記載:淮河是條獨流入海的河流,且當時淮河並沒有洪澤湖,河床也較寬闊,沒有河堤。


也就是說:淮河水最終會由陸地流入海洋。這時的淮河與黃河水流的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但由於淮河地形地貌原因,歷史上多次把黃河改道,導致黃河水在淮北平原肆虐,淮河入海的水道因此被破壞。



1、南宋抗金帶來的災難。


南宋時期,好大喜功的杜充不敢正面與外來侵略的金抵對抗,天真的想以黃河之水做為抵擋屏障。


具體的做法:讓黃河決堤,黃河水從泗水流入淮河來阻擋追兵。


計劃毫無懸念的失敗,同時產生嚴重後果:黃河與淮河並流,黃河衝破自身的河道,通過淮河的支流泗水與淮河交匯。


帶來巨大災難:20多萬的老百姓被淹死,曾經繁華熱鬧的兩淮地區因被淹,而成為歷史。


近千萬人無家可歸,淪為難民。


肆虐的黃河攜帶大量泥沙,侵塞淮河入海通道,淮河水道破壞。


自此淮河進入多事之秋,自然災害頻發,或澇或旱。北宋也最終因此滅亡。


黃河奪淮自此拉開帷幕。黃河佔著淮河的河道一同併入淮河入海口一一長江。


因任性改道,強大的黃河將黃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帶入淮河。


淮河河道漸漸無法承受,黃河帶來的巨大泥沙,淮河河床不斷變高,到了晚清時期開始出現決堤問題。


黃河流向向北改道,並與淮河分離。但淮河還是從長江入海口入海,流向長江。


2、國民黨再次製造人為災難


歷史悲劇驚人的相似。國民黨政府為了抵禦日寇侵略,面對華北半壁江山即將被攻陷,決定用水攻。方法就是炸開黃河以水代兵,殺傷日軍。


雖然這個方法暫時抵擋日軍進攻,但黃河決堤的悲劇重演。


滾滾黃河水隨著決口的大堤流向東南方,淹沒淮河的大堤。最終進入安徽,倒灌洪澤湖。


水災給中原老百姓帶來空前浩劫。


三省44縣受災,80多萬人死亡、1080萬人受災。間接導致慘絕人寰的1942河南大饑荒。


這次決堤讓黃河再次重新改道。黃河再次併入淮河,再次擠佔了淮河的入海口。


淮河入海口被改道的黃河所攜帶的泥沙淤廢,淮河自此失去入海口。


只能靠狹窄、流量有限的大運河流入長江,淮河水系破壞,使得流域內"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


歷史原因造成淮河水系破壞。因為支流多、落差大、河道彎曲狹窄、暴雨頻等惡劣條件影響,淮河成為我國最難治理的河流,但整治淮河卻刻不容緩。



3.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大力改造


新中國成立後,我們國家領導高度重視,成立專門治淮小組。


為疏通河道,給淮河修建了新的入海口,以及蘇州灌溉渠。淮河得到改善,情況漸漸好轉。


如今我們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進一步加大淮河整治改善。


在天然入海通道(即長江)基礎上,修建兩個新的人工運河入海口。


入江水道與裡運河。用以分洩淮河洪水。築起大堤,防禦淮河洪水,保障裡下游地區安全。


我們偉大祖國越來越強大、繁榮昌盛,淮河治理體現出了我們國家綜合實力,我為我們國家強大而自豪!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知道


歷史上的淮河是有入海口的,不過被黃河給佔了。淮河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本來是有入海口的,早期的時候淮河與長江、黃河、濟水,是獨流入海的四條大河。不過後來為了阻止金兵南下,南宋守將杜充派人扒開了黃河,造成了黃河改道,大部分的黃河水從泗水分流入淮,這就是著名的“奪淮入海”。在這之後,黃河開始長期奪淮入海。

由於大量泥沙的淤積使得淮河入海出路受阻,開始形成今天的洪澤湖。清代的時候曾經嘗試過淮河由山東大清河入渤海,不過由於淮河入海故道的淤積,形成了高出地面的廢黃河,使得淮河流域分為了淮河水系和後來沂沭泗河水系。

歷史總是在不斷重複,抗日戰爭中,國民黨為了阻止日軍西進,在鄭州附近炸開了黃河南堤,黃河主流入淮,期間黃河氾濫了9年之久,淮河北岸支流遭到了破壞。


歷史是什麼


古代長江、黃河、淮河、濟水並列,奈何黃河威力太大,淮河和濟水都沒逃過黃河的爪牙。現在的黃河入海通道就是以前的濟水故道,濟水消失,而淮河的入海通道則讓黃河給毀了,黃河這個母親性格太暴躁。

淮河以前和長江並列,現在你也可以把淮河看做長江的支流。

南宋時(1128年),為防禦金兵南下,開封守將杜充在河南把黃河人為決堤,河南歷史上真是受苦受難,到了蔣介石又決堤。

這一決堤,導致黃河改道,大部分黃河水從泗水入淮河,泗水是發源于山東的淮河支流。南宋紹熙五年(1194年),黃河南邊又決堤,然後黃河經過徐州的泗水流入淮河,從淮河入海。

但大量泥沙堆積在淮河入海口,使淮河入海口的三角洲向海裡延伸了50km,所以現在江蘇沿海沒什麼港口。

隨著泥沙淤積的越來越多,黃河水終於進不了海了,然後河水就堆積在盱眙與淮安之間的窪地,形成了今天洪澤湖。但洪澤湖也裝不下這麼多水,於是黃河衝破了淮河的南邊大堤,河水一路向南,然後進了長江,所以黃河水和淮河水一起從長江入海了。

清朝咸豐年間(1855年),黃河媽媽覺得在南邊待膩了,又重新改道經過山東入渤海。可是留下來的淮河故道已經變成了地上河,淮河再也沒有恢復以前的入海通道,一直從長江入海。

到了1938年,蔣介石為了阻止日鬼西進,又在河南炸開了黃河南岸,黃河又進入了淮河,直到1947年才把炸開的缺口堵上。

這樣反覆折騰,淮河終於受不了了,發飆了,新中國成立前,淮河是“小雨小災、大雨大災,沒雨旱災”,簡直就是報復社會。

1949年以後,新中國開始治理淮河,挖了很多人工河,比如蘇北灌溉總渠,既讓淮河水起到灌溉作用,又給淮河找一個出海口,但大部分淮河水還是經過長江入海。


未來商學院


淮河和秦嶺一起,構成了中國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線,地位十分重要。

同時,淮河又和黃河一起,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條河流,淮河也和黃河結下了不解之緣。不過這個緣,是“孽緣”。因為黃河的下游常常擺動,淮河就是被欺負的對象,黃河奪淮,來來去去,淮河下游基本被廢了,以至於現在人們會對其入海口問題產生疑惑。

新中國成立後大力治理淮河,現在的淮河下游實際上被一分為四:

第一,通過三河閘,出三河,經寶應湖、高郵湖在三江營入長江,然後通過長江流入東海。

第二,在洪澤湖東岸出高良澗閘,經蘇北灌溉總渠在扁擔港入黃海。

第三,在洪澤湖東北岸出二河閘,經淮沭河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注入黃海的海州灣。

第四,經過2003年開通的淮河入海水道,自二河閘下游,緊貼蘇北灌溉總渠北岸入黃海。


沉默的投資者


現在的淮河是沒有入海口的,淮河流入洪澤湖,洪澤湖水又經許多渠道流入大海,如大運河(大運河再由長江入海)、蘇北灌溉總渠、淮沭新河等許多河流入海。


梅兵1992



淮河歷史上原是有自己直通入海的河道海口的,只不過黃河“奪淮入海”發生後,喪失了一段時間的直通河道入海口,新中國成立後,已經人工開挖了新的直通河道入海口蘇北灌溉總渠,以及淮河入海水道。

淮河原來在江蘇省北部有固定的入海河道的,就是現在江蘇省北部的廢黃河故道。



黃河,在古代歷史上,歷朝歷代,投入大量人力、財力治理,但沒有太大的效果,水患頻仍,東流的黃河下游象一條黃龍在華北平原、黃淮海大地上,左右滾來滾去,頻發決口事故,向南、向北多次改道,曾經決口南下,進入淮河下游水道而從蘇北入黃海,這就是中國水利史上著名的黃河“奪淮入海”事件,後來又改道北上山東入渤海。

黃河改道山東入渤海後,這個搬運、挾帶泥沙的巨無霸,除在黃海入海口遺下可觀的沙丘外,更是留下大量的泥沙使淮河故道淤積,淮河水已不能再通過原淮河下游故道東流直通入黃海,淮河水主要改東流洪澤湖後南下,進入京杭大運河向南匯入長江,而再與長江水一同東流入東海,使淮河這個獨立的河流,事實上變成了長江的支流。



上圖可以看到淮河經大運河長江入海

但是,每逢雨季汛期,因大運河水道狹窄,且淮河本來東向直通入海,現在卻轉向南經大運河再轉東經長江入海,加長了入海距離,且同時長江亦在汛期,水位偏高,使淮河洩洪不暢,水害頻發。


新中國成立後,為根治淮河水害,在江蘇省北部,人工開挖蘇北灌溉總渠,導引部分淮河水直接東流入黃海。

但木有根本解決淮河下游全部水量暢通入海的問題,於是又在蘇北灌溉總渠北面,開挖淮河入海水道,淮河又有了自己暢通的入海水道。

徹底根治淮河水害,並灌溉蘇北農田,提高蘇北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促進農民增收致富,造福黃淮海平原人民安居樂業。



z山海


作為一個文史自媒體,我來回答一下。本條回答純屬本人原創,如有不妥之處敬請指正!

題目說淮海沒有入海口,這是不準確的。大江大河的水,最終要奔流入海,淮河也不例外。那淮河水是怎樣入海的呢?且聽往事君來講個故事

話說,在古代河流的江湖中,長江、黃河是兩位實力不相上下的霸主。淮河,則是一位二三流的高手,發源於河南從江蘇蘇北入黃海,其座標剛好介於黃河、長江這兩位一流高手之間。原本大家相安無事,該幹嘛幹嘛。

但黃河這位大咖太任性,喜新厭舊喜歡到處跑,動不動就換條路改個入海口什麼的。這天,黃河又任性了,看上了淮河的入海口,就這麼光天化日之下跑到了淮河家裡,侵佔了淮河的入海口。此時,在江湖上被稱為“奪淮入海”事件。

淮河雖然不甘心,但是技不如人只能暫時嚥下這口氣,但心裡總是不服的,於是分析形勢之後決定投奔另一高手長江。於是,淮河改道向東,經洪澤湖南下進入京杭大運河,然後從京杭大運河匯入長江,成為了長江麾下的小弟,與長江一起流入東海。

這就是河流的江湖傳說,雖然後來黃河又改道走了,從山東入海去了,但是黃河帶來大量泥沙淤積,淮河的入海口已經沒法使用。

如今,淮河分成三路入海

,一路是上面提到的,經由寶應高郵進入長江,借到長江入東海。另一路在洪澤湖湖東安人工開鑿了一條水渠叫蘇北灌溉總渠,從這條水渠直接入黃海。還有一路是從洪澤湖經淮沭河北上連雲港市,經臨洪口注入海州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