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愚園露牆的銀杏

有些佛教文化學者不遠千里到南京,下飛機直奔秦淮區老門西鳳凰臺的古瓦官寺,而不是其他著名景點或名剎古寺。

老門西?鳳凰臺?……這麼多熟悉而陌生的名字,古瓦官寺究竟有什麼來頭呢?在瞭解這些“來頭”之前,我們不妨看看古瓦官寺究竟在南京什麼位置: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古瓦官寺電子地圖

古瓦官寺在地圖的花露北崗,胡家花園愚園的北側,由集慶路轉入羊鳴街,進而拐入花露北崗抵達古瓦官寺。看起來很費勁兒,實際上走起來卻只有兩三分鐘的步程,從羊鳴街北口就能清晰地看見“古瓦官寺”的路牌,而花露北崗只不過是一條能過一輛轎車的窄小老巷子,兩旁都是廢棄的門店,偶爾看到一兩戶人家,門口晾曬的衣服橫七豎八,很是市井;只有愚園的銀杏高過圍牆好幾米,頗有一番雅意。古瓦官寺就在北崗的北側,如果不稍加留意,很有可能錯過這個不起眼的小廟宇。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花露北崗人家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花露北崗橫拐街巷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古瓦官寺,漢傳佛教統一色調

既然如此不顯眼,為何有人不遠千里只為看一眼古瓦官寺呢?

我們不妨先回顧唐朝大詩人李白寫的一首《登金陵鳳凰臺》,其中有兩句“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顯然,詩仙李白是在金陵鳳凰臺寫下這首詩,從詩意中還可以看到鳳凰臺是登高一望金陵的絕好去處,也是歷代名家的墓葬風水之地。

那麼,這個“鳳凰臺”究竟在哪兒呢?通過電子地圖顯然搜不到目的地;但從《景定建康志》中得知,“平旦影落江水,暮則返照入郭”,那座高二百四十尺(約合60米)的瓦官閣可以“雲散便凝千里望,日斜常佔半城陰”,可見當時的瓦官寺就相當於現在的南京紫峰大廈雄視金陵。

這是否可以直接印證古瓦官寺就是昔日的鳳凰臺嗎?答案顯然不是,據《江南通志》載文:“有三鳥翔集山間,文彩五色,狀如孔雀,音聲諧和,眾鳥群附,時人謂之鳳凰。起臺于山,謂之鳳凰山,裡曰鳳凰裡。”加上中華門以西(民間又稱老門西)片區是南京最早原住民區和江南織錦中心,歷史超過2000年。由此可推斷鳳凰裡就在老門西古瓦官寺與風遊寺一帶;但可登高一望金陵的,莫不是那座高二百四十尺的瓦官閣了,也即我們現在所說的古瓦官寺。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花露崗望去,古瓦官寺得見

古瓦官寺!?為什麼它的名字那麼奇怪呢?不知情的人還以為是“瓦罐”寺。

其實,這個疑慮是有根據的,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正確的。在近2000年前,古瓦官寺所在地是官府管理陶業的地方,通俗講就是官窯經營機構;大概在1700年前,南朝梁代開始信佛了,就在這個地方原有基礎上興建了古瓦官寺。據不完整傳聞,古瓦官寺在六朝時期是遠近轟動的江南名剎,擁有上千僧眾。

當然,隨著歷史潮流演繹,古瓦官寺幾經波折,擴建、被毀、重建、修復……規模和聲望也漸漸不如以往了。即便如此,古樸、簡單的外表也掩飾不了它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佛教地位,遊人或市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僧侶和信眾在殿堂吃齋唸佛,好似一千多年前的景象,不驚不鬧。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古瓦官寺內景,建築佈局、採光、主色沿襲了中國傳統的“輝煌格式”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內堂隨小,卻別有洞天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銀杏照映,佛家氣派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香爐古塔,歷史斑斑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僧舍如園林,別有雅意


這座古寺曾是六朝登高遠眺南京絕好去處,現卻被市井隱沒難見影蹤


自然光,佛語不斷

旅遊貼士:

古瓦官寺所處老門西、鳳凰臺片區,巷裡巷雖偏僻,卻不難找;與胡家花園愚園、老門西居民區、鳳遊寺、來鳳街不過門庭之隔,可花半天時間靜靜感受南京老城區的歷史脈搏和現代市井之象,就在現代大都市南京城核心處,也是別有意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