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六部都是哪六部,六部的尚書不分大小嗎?

請叫我白眉鷹王


清天聰五年(1631年)正式設立六部,即吏、戶、禮、兵、刑、工,延續二百餘年,直至清末新政時期,六部的名字和職能才發生了巨大變革。

六部設立之初,各部職官均以貝勒一人總理部務,之下設滿、蒙、漢承政各一至二人,參政八人,啟心郎一人。後經歷代調整,六部之制日漸規範。六部的主要職官均設尚書,滿漢各一人;左侍郎,滿漢各一人;右侍郎, 滿漢各一人。

各尚書品秩早先規定滿人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1659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1667年)恢復舊制,九年又再次改為正二品。等到雍正八年(1730年)才規定滿漢尚書都是從一品,這才成為定製。因為六部滿漢尚書都是從一品,所以從品秩來說並無不同。但是一些重要的部衙會由大學士(正一品)兼署,因此具體到不同時期、不同官員來說,還是有差距的。

六部作為中央重要行政體系,不同部衙地位也是不同的。其中吏部因為負責管理全國文官制度,在清代國家機關中佔據著重要位置,一直被認為是六部之首,其尚書一直也都是由皇親國戚、皇帝親信來擔任的,其地位非同一般。

(李鴻藻,1820.02.14—1897.07.24,光緒朝協辦大學士、吏部尚書)


老照片


三省六部制度始於隋唐。至明清,三省(尚書、中書、門下)已被內閣所取代,六部仍延續。即: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六部的長官是尚書,副長官為左右侍郎。清代均是滿、漢各一人。以雍正八年規定:尚書從一品、侍郎從二品。常有管理某部的大學士,在升堂時坐在滿漢尚書之間,俗稱中堂。

作為尚書侍郎的助理叫“堂主事”,直接落實部領導的工作。以康熙九年規定:堂主事正六品。

部下分設各司,負責某項職能或對應某個省份。司的長官叫郎中,副職叫員外郎,具體負責有主事。以康熙九年規定:司郎中正五品、員外郎從五品。各部基本都是這個架構。崗位編制上,有具體的漢人、滿人、蒙古人的要求。

六部的職責:

吏部,相當於當下的中組部。包括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

戶部,相當於當下的財政部+央行+國資委+國土資源部+民政部等,設江南、江西、浙江、湖廣、福建、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四清吏司。

禮部,相當於當下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外交部等,設典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吏司。

兵部,相當於當下國防部+總政+總後+總裝,設武選、車駕、職方、武庫四清吏司。

刑部,相關於當下公安部+最高法+最高檢,設直隸、奉天、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廣、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十七清吏司。

工部,相關於當下建設部+水利部等,設營繕、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

各部尚書雖然品級相同,但重要程度還是有先後的。一般是:吏、兵、戶、禮、邢、工的順序。


幾葦渡


自隋代以後,中央王朝設立六部處理國家事務,統一稱為吏部,兵部,刑部,戶部,禮部,工部。這個架構一直持續到了清代,戶部在隋代稱為民部。等李世民登基以後,為了避諱,將民部改為戶部。

所謂吏部天官大宰冢。戶部地官大司徒。禮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空。隋唐時期各部尚書的權力還是很大的,但隨著皇帝的權力逐步擴大,六部尚書的權力也就越來越小了、到了清代六部吏部,兵部,刑部,戶部,禮部,工部。基本上就是軍機處的辦事機構了。而清代的特別之處在於每個部一律設立滿漢雙尚書,滿漢雙侍郎。

吏部:有天下第一大部之說。執掌天下所有官員的管理(主要是指三品以下)地方官員的任免,調轉,升遷,考核。擔負有官員考核權,對官員的升遷有擬定權,幾乎決定了官員的仕途,權利自然極大。更何況吏部官員在科考時還會兼任主考官。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人事部和組織部的結合。

戶部:執掌天下所有賦稅錢糧的管理。收取國家租稅,錢糧、軍隊和官員的薪俸的發放。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財政部經濟部的結合。負責全國稅收的監督和入庫,以及各項用度的撥付。併兼有審計的意思。

兵部: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甚至還不如,實權較小,手中並無兵權,更多的是擔負著後勤職能。但清代還有一種兵部尚書,那就是各地總督了,這些總督一般也是兼領兵部尚書職銜的,這些總督就相當於如今各軍區的司令(職權其實更大),兵部尚書在名義上管理天下軍隊的管理,高級武職官員的任免,調遣。軍隊錢糧的調配。對外作戰的指揮權和決定權。



禮部:禮部執掌國家級祭祀,皇陵的維護,學政的管理。國家級別的典禮和重大活動的策劃工作,這項工作很一般。二是主管全國教育,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學就不必說了,主要是負責監管,但科考的舉辦就很重要了,而且禮部官員也是會兼任主考官的,這部分職權可就很重要了。以及進士級別的考試,和地方學子的管理。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教育部和民政的結合。

刑部:刑部執掌天下刑名。負責處理觸犯律法官員審理偵訊,受彈劾官員的處理和死刑的最後複合。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國家司法部,公安部和檢察院的結合。擔負著全國上下案件的審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審案(審核案件是大理寺)。實權不是很大,卻一定程度上決人生死。

工部:工部負責國家工程。修建皇陵,建造皇家宮殿,地方水利,治理黃河。修葺河道橋樑。其職能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水利部和農業部的結合。


清水空流


六部,自然是指的是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六部尚書漢滿各一人(滿人掌印,漢人辦事),從等級上來講六部尚書是不分大小的,都是從一品。但從實權上講卻並非如此,一般吏部尚書居首,工部尚書居末,主要是由於六部掌管事務不同導致的。


吏部主要掌管吏治,相當於今天的中組部和人事部,擔負有官員考核權,對官員的升遷有擬定權,幾乎決定了官員的仕途,權利自然極大。更何況吏部官員在科考時還會兼任主考官,古代又極為重視師生這一紐帶,當可謂桃李天下了。

第二名就當屬戶部尚書了。戶部顯而易見就是管錢的,可是朝廷的財神爺,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和審計署,負責全國稅收的監督和入庫,以及各項用度的撥付,遇上一個強硬的戶部尚書,皇帝有時候也得看其臉色,沒辦法,沒錢啥都辦不成。

第三名應該算是兵部尚書了。這兵部尚書又有不同,京城的兵部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甚至還不如,實權較小,手中並無兵權,更多的是擔負著後勤職能。但還有一種兵部尚書,那就是各地總督了,這些總督一般也是領著兵部尚書銜的,這些總督就相當於如今各軍區的司令(職權其實更大),他們的實權可是相當大的。這也是我為什麼把兵部排到第三的原因。

第四名應該算是刑部了。刑部其實相當於現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部分)、公安部(部分)和司法部(部分)職能,主要擔負著全國上下案件的審核和死刑的核定,一般不直接審案(除非皇帝欽定的案件或者需要三司會審的大案)。實權不是很大,卻一定程度上決人生死。

第五名算是禮部。禮部主要擔負著兩方面的職責,一是各項典禮和重大活動的策劃工作,這項工作並沒有什麼實權。二是主管全國教育,相當於現在的教育部,各地教學就不必說了,主要是負責監管,但科考的舉辦就很重要了,而且禮部官員也是會兼任主考官的,這部分職權可就很重要了,不過這方面顯然競爭不過吏部。

最後一名自然就是工部了。相當於現在的建設部、交通部、水利部和科技部,說到底就是搞建設和研發的。在清代,這個部門的實權實在不怎麼樣,不過油水倒是不少,搞建設嘛,自然是要花錢的。


香茗史館


六部即禮部、工部、刑部、兵部、戶部、吏部。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六部的尚書是平級的,品級都是從一品,也就是說這六者沒有大小之分,

但是六部的尚書品級雖然是平級的,其地位卻有貴賤之分,可謂是天壤之別。那麼六部的地位到底孰貴孰賤呢?

第一、吏部

自古吏部就被稱為“天官”,能比作天上的官,就足以說明他的地位有多尊崇,它是歷朝歷代公認的六部之首。清朝的吏部主要掌天下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勳封和調動等事務。吏部下設四個司,文選清吏司掌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調動等;驗封司掌文官的封爵、世職、恩蔭、請封和捐封的;稽勳司掌文官的終養、入籍等;考功司掌文官的處分、京察和大計。試想下文官的升遷、選用和考核基本上都在吏部的手中,你說吏部權利大不大?



第二、戶部

與吏部“天官”對應的就是戶部“地官”,簡單的說吏部管的權,戶部管的就是錢,你說世界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沒錯無非就是權和錢,所以戶部是當之無愧的六部第二大實權部門,戶部尚書也是全天下最富的肥缺。戶部掌全國土地、田地、戶籍、鑄錢、漕務、稅賦和俸餉等一切財政事宜,可以說全天下有關錢和土地的事情全部歸戶部管。

而且戶部之所以能夠凌駕於其他四部之上,關鍵在於它掌握了全國文武官員的俸祿及士兵的糧餉,如果戶部尚書不鬆口誰也拿不到這個錢,當然前提是這個尚書必須夠強勢,不然戶部掌握這個權利也只有被欺負的命。



第三、禮部

禮部很多人都會奇怪為什麼它能排第三?說實話,如果不是他實際的權利相對於其他五部都小些,可能就比工部要大一點,不然以禮部超然的地位絕對能夠排在第一位。我們要知道清朝還是儒家當道,凡事都要講究禮法,連皇帝都無法逃脫禮法的束縛,更何況其他的百官呢?而禮部尚書就恰恰掌握了禮法這麼一個最權威的權杖,任何人他都可以以違禮的罪名去懲罰於他們,當然前提是這個禮部尚書夠強勢。

禮部掌典禮事務、全國教育、外國往來、科舉考試及鑄造皇帝寶印和內外官員印信。這裡我們可以看出禮部的最大權利就是管理及舉行科舉考試,一般情況下禮部尚書都會出任會試的主考官,歷來的進士只有通過會試才有資格進入殿試去爭奪狀元,其實這舉辦科舉考試本身沒有什麼多大的權利,但是重要的是禮部尚書不但是要舉辦科舉考試還要當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這就不得了了,可以說他當主考官時期選出的進士都是他的門生,而在古代官場最講究師生關係的,這無疑會是禮部尚書最大的一股力量,如果運用的好,甚至可以凌駕於其他五部之上,當然這僅僅只是猜想,畢竟管理文官的實權都在吏部手中。



第四、兵部

我想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管理全國兵馬的兵部會排在第四?很簡單,因為你們想的那個兵部在清朝並不存在,清朝的兵部可以說是歷朝歷代最慘的存在,它沒有任何調兵的權利,兵部尚書就是類似於我們現在軍隊後勤部的部長,在清朝軍隊的調動和武官的任免都在南書房和軍機處的手裡,兵部可以說只是輔助的存在,它只能處理兵務方面的事情,而在兵權它沒有絲毫的權利。兵部掌武職選授、處分及兵籍、關禁、軍械、驛站等兵務。也正是因為這樣兵部的權利也只能排在第四。



第五、刑部

刑部掌整個天下的法律刑獄,乍看起來感覺刑部權利很大,不應該排在最末啊,別忘記了清朝是採用三法司制的,刑部並非一家獨大,還有都察院管稽察和大理寺負責重大案件的最後審理和複核,因此刑部權力並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即使是我們所認為的對於死刑的審核,刑部尚書也需要與九卿共同核准,所以說清朝的刑部跟兵部一樣,同樣沒有多大的權利。



第六、工部

權利最低的部門,其餘六部好歹還能管的上官員,吏部掌文官升遷,戶部掌百官俸祿,禮部掌百官禮儀,兵部掌武官選用,刑部掌百官刑獄。那麼工部呢?很明顯,工部管不了百官,工部只能管全國的工程,也就是建什麼東西,怎麼建,用什麼圖紙,圖紙怎麼設計,都是他說了算,但是說實話,對於百官沒啥威懾力,等同於沒有,因此他的地位當然是最低的。



不過不管如何六部尚書始終都是朝堂上最頂尖的一些人物,不管如何其他官員都不能與之比擬。


澳古說歷史


六部是指禮吏兵戶工刑,清朝開始,尤其是雍正乾隆時期,建立軍機處以後,這六部尚書都是各軍機大臣兼任,下面就各部職能我簡單說一下,為了通俗易懂,我都拿現在的部門做一下比較。

禮部相當於今天的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外交部+新聞廣電總局

吏部相當於今天的中央組織部+中央黨校+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還有部分紀檢的職能。

兵部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軍委和國防部,只相當於今天的軍區後勤部和負責徵兵工作,別的職能和吏部相似,只不過吏部管文官,兵部管武將。

戶部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人民銀行+商務部+審計署+發改委

工部相當於今天的國土資源部+建設部+交通部+農業部+水利部

刑部相當於今天的人民法院,還有一個都察院,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最高人民檢察院。

理論上說六部尚書都是從一品,沒有大小。排名第一的是禮部,其實也很好理解,禮部是宣傳部和新聞廣電總局的結合體,也就是政府的口喉。而實際上,肯定是吏部的權力更重,組織部加紀檢委,所有官員的命門都被吏部尚書捏在手裡,考察政績調配官員職位都是他的事,再有就是戶部,管財政的永遠吃香,其實工部每天過手的錢財也不少。


開心雨


清承明制,沿用了明代的內閣和六部制度。因為題目中未涉及內閣制,所以就談一下清代的六部。

清代六部圖表

清代六部與明朝一樣,分為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吏部主要負責文職官員的考錄、升調、審計、考察,類似今天的組織和人事部門;戶部掌管天下錢糧財政,這是個肥缺,類似於今天的財政部、稅務總局、銀行和糧食局;禮部掌管教育和禮儀,與今天的教育部、宣傳部和外交部禮賓司相當;兵部負責武職官員的考錄、升調、考察以及全國綠營兵的管理,類似於今日軍隊之政治工作部和國防部的職能;刑部主管天下刑事司法,大體與今天的公檢法司類似;工部掌管全國的土木、水利及兵器製造工程,類似於今天的建設部和水利部。

八國聯軍侵華後,清廷改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為外務部,位列各部之首;後來清廷改革官制,將戶部改稱度支部,兵部改稱陸軍部,工部與新設之商部合併為農工商部,原來的理藩院改稱理藩部,刑部改稱法部,另增設民政部和郵傳部——至此,已經不僅僅是六部了。

清代六部首長為尚書,從一品,僅次於內閣大學士。有清一代,六部實行滿漢雙尚書制,開始滿人尚書地位和品級要比漢人尚書高一點,後來統一了滿漢六部尚書的品階,就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了。


民國年間那些事


清朝的六部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總稱。最高領導人稱為尚書、副手為侍郎。這六部按照周禮,也雅稱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所以吏部尚書也稱為吏部天官。相應的戶部尚書為地官、禮部尚書為春官、兵部尚書為夏官、刑部尚書為秋官、工部尚書為冬官。

從品級上說,六部確實不分大小,都是從一品,再往上就是殿閣大學士、太師、太傅和太保這樣的高級榮銜了。但是因為六部所掌管的不一樣,所以從事實權力上,六部還是有區別的。

先說吏部天官,管理全國官員的任免、考課、升降和調動等等。相當於人事部。也就是說,除了皇帝點名要提拔或者處罰的重臣,吏部尚書動不了;除此之外,其他不入皇帝法眼,或者皇帝壓根就不認識的中低層官員是否能留任、是否能升遷,都是由吏部所管理的。所以吏部在六部之中權力最高,皇帝一般都會派自己的親信之人掌管。

戶部地官,相當於財政部。不但管理天下的戶籍,還管理天下的賦稅和官員的薪俸,執掌國庫。

禮部春官,相當於教育部,管理天下科舉,同時也負責和國家、皇帝有關的各種儀式和祭祀。

兵部夏官。軍權雖然也是天下之重,清朝的軍權直接屬於皇帝,所以兵部其實並沒有調兵之權,只有對中低級武官的考核和選拔,以及管一管兵籍文書、軍械製造和發放等瑣碎的行政工作,所以兵部尚書並無實權。但是作為封疆大吏、專制一方的總督,確是要靠著掛兵部侍郎乃至於兵部尚書銜來獲得地方軍權的。所以這也是兵部有意思的地方,真正的兵部堂官沒有軍權,而地方上掛兵部尚書銜的大員反而有軍權。

刑部秋官,掌管天下刑事司法,但是被大理寺分走了重大案件的複核權,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合稱『三法司』。

工部冬官,掌管天下水利和建設。雖然權力不大,但是事務繁多,工部尚書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的吃力不討好的職位。

清朝的六部基本就是如此,品級上不分大小,但是權力有輕重,以吏部和戶部執掌人權和財權最為重要;禮部最為清貴;兵部名不副實;刑部和戶部權力較小而責任和事務繁多。


經史通義


清朝的六部是分重要性的,一般按照重要性來分,排序分別是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尚書都是從一品,按照清朝規定,每一個部尚書兩名侍郎四名,滿漢平分。下面我給大家細細講講每一個部門。



吏部

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一位是因為他負責管理官吏的升黜,清朝規定,除了內閣大學士和軍機大臣外,其他官吏滿三年一次考核,決定你的升黜,這應該就是他在第一位的原因,所有的官吏升黜在他手裡握著的嘛。

戶部

掌管稅收,由於中國小農經濟,所以主要掌管土地稅收,同時負責丈量耕地,畢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很重要。

禮部

有點像今天的教育主管部門兼外交部,但他們的主要職責還是負責宮廷祭祀等大型禮儀工作,但由於清朝天朝上國理念,所以他還負責管理朝貢,也就是相當於清朝的外教部,此外,他還負責

科舉考試,官吏都是通過科舉考試獲得成為官吏的資格的,所以他還是很重要的。



兵部

負責武官的考核人免,同時負責各地匯往京城的奏摺,奏摺送到京城需要驛站,驛站兵部負責。

刑部

負責法律事務,對犯人的審查等等。

工部

負責公共建設的維修和建設,像一些比如說黃河決堤這些事情,一定是工部負責,同時工部還要對政府的產業進行管理。

清朝的六部是政府機構的骨幹,對政府的良好運作至關重要。


慕容祁連山


清朝的六部是工部、兵部、戶部、吏部、刑部、禮部。六部職能平級,但是吏部稱為六部之首。

從隋唐時候開始,中國王朝的中央政府以“三省六部”進行區分。其中三省是中樞機構,六部分管具體事務。在明朝和清朝時候,三省的職能由大學士替代,而六部則保留下來。用現代的幹部做個比擬,三省相當於國務院辦公室和秘書處,六部則是各大部委。

六部乃是工部、兵部、戶部、吏部、刑部、禮部。其中,工部負責建設,兵部負責軍事,戶部負責民政和財政,吏部負責人事,刑部負責司法,禮部負責禮儀教育外交。

六部的主官叫尚書,正二品。另外每個部設左右侍郎各一個,正三品。從品級上,六部是一樣的,並且六部的業務平行,六部尚書互不干涉,所以是不分尊卑。

但實際上,由於各部職能不同,有的部可能在中央佔據更重要的位置。這裡面,最有實力的就是吏部。

很簡單,吏部是負責人事的,原則上全國所有大小官員都是吏部選派,包括在明朝時候用於監督六部工作的六科和御史們,也要經過吏部公文才能上任。換句話說,吏部尚書掌握著全國官員的任用升遷的命脈。其他各部因此要賣吏部面子也就很正常了。

清朝我不是太熟悉,舉個明朝的例子。明朝隆慶年間,當時朝廷中掌握大權的是隆慶皇帝的老師,內閣首輔高拱。另外當時還有個朝廷元老,非常善於打仗的楊博。而楊博的頭銜卻是吏部尚書。

對朝廷來說,把楊博調去管兵部是最合適的,但楊博已經到了吏部尚書,如果改任兵部尚書,感覺地位下降了。同時,吏部工作如此重要,高拱也不放心隨便給別人。

於是明朝出現了奇葩的人事結構。楊博名義上擔任吏部尚書,實際上管理兵部的工作。而高拱則以內閣大學士的身份直接管理吏部工作,上午在內閣辦公,下午到吏部辦公。

從這兩位牛人的尷尬職權,也可以看出吏部尚書確實是六部中最牛逼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