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公益實現多贏!福州檢察有個人人點讚的訴前“圓桌會議”

守护公益实现多赢!福州检察有个人人点赞的诉前“圆桌会议”

守护公益实现多赢!福州检察有个人人点赞的诉前“圆桌会议”

2017年9月29日,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組織召開全國首例公益訴訟訴前“圓桌會議”,邀請了鎮政府、環保局、住建局等多個部門以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村民代表共同參加,共同商討4000多噸垃圾處置方案。

轉基因食用油吃不吃?每個人選擇不同,但是保障每個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則是底線。

福建省閩侯縣檢察院民行科科長趙福璋告訴記者,根據我國食品安全法規定,生產經營轉基因食品應當“顯著標示”,而當地一些超市售賣的轉基因食用油沒有進行顯著標示,更有無良商家把轉基因油標示為非轉基因,欺騙消費者。

今年4月,閩侯縣檢察院向該縣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執法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全面排查當地相關企業生產、銷售轉基因食用油不進行顯著標示的問題,通過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督促該縣相關部門依法履職,沒收、封存生產標籤不合格食用油近萬瓶,共處罰款224.8萬元。這是今年以來福州檢察機關通過公益訴訟維護社會公益的“戰果”之一。

在行政公益訴訟案件辦理過程中,發的訴前檢察建議到期之後,行政執法部門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怎麼辦?

以前,檢察官的選擇是直接提起公益訴訟,而今年以來他們更多采取第二種選擇——訴前“圓桌會議”。這一機制被多方點贊,甚至包括已經成為行政公益訴訟“準被告人”的各方。

2017年9月,福州市長樂區檢察院首創公益訴訟訴前“圓桌會議”機制。該院民行科科長李茂泉介紹說,針對該區古槐鎮感恩村崔塘溪旁堆放大量生活垃圾,佔用農田河道、汙染環境等問題,該院提出檢察建議,然而古槐鎮政府的整改並不理想。於是,該院首次探索召開“圓桌會議”,邀請區黨政機關、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相關行政機關負責人、群眾代表等參加,研究整改方案。

“當時考慮到,單純提起公益訴訟,耗時較長,整改需要多個職能部門協力完成。為督促積極精準履職,我們展開了‘圓桌會議’的探索。”長樂區檢察院檢察長陳勳介紹說。“圓桌會議”上沒有正方反方,不爭勝負對錯,各方誠懇溝通、互相借力,合力破解持續多年的垃圾山“老大難”問題,讓4000餘噸垃圾在17天裡清除一空。

福州市檢察院及時總結訴前“圓桌會議”的工作經驗,出臺《福州市人民檢察院關於行政公益訴訟訴前圓桌會議的實施意見(試行)》,將這一機制從長樂區檢察院推廣到全福州。截至今年10月,福州市成功舉辦13次“圓桌會議”,均促成公益訴訟檢察建議事項整改。

“圓桌會議”機制建功,深受各方點贊。長樂區市場監督管理局黨組成員林慶對記者表示,食品安全問題事關國計民生,執法力量不足制約了工作發展。通過行政公益訴訟,執法部門和檢察機關互相借力,共同做好職責落實,實現了雙贏多贏共贏。

一起保護“桂花王”

一棵421年樹齡的“桂花王”,多年來在周邊倉庫圍牆的包圍中“壓抑”地生長著。空間窄小、光照不足,根系被堅硬水泥地覆蓋,漸漸地“桂花王”開始凋零,三條主幹中兩條折斷枯死,視之為“神樹”的當地百姓焦急不已。

今年初,閩侯縣檢察院接到群眾反映,啟動拯救“桂花王”公益訴訟訴前程序。發檢察建議,召開“圓桌會議”,檢察官聯合主管單位採取措施,在今年7月對妨礙“桂花王”生長的倉庫進行拆除。如今,“桂花王”沐浴著陽光雨露,重新煥發生機。以此案辦理為契機,閩侯縣檢察院在全縣範圍內掀起保護古樹名木活動,守護寶貴的生態資源。

“一人計短,眾人計長。很多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問題癥結所在並不是執法部門不作為、不履職,而是因為多個部門的管理職責交叉或責任範圍不明讓執法陷入困境。”閩侯縣檢察院檢察長黃兆茀說。公益訴訟提供了一個平臺和突破口,可以讓參與其中的各方群策群力,共同破解執法難題,恢復受損的公益。

除了保護古樹名木,福州檢察機關對保護普通林地也不放鬆。今年8月,福州市鼓樓區檢察院針對行政機關不完全履行職責督促某地產公司非法佔用林地補植復綠一案召開“圓桌會議”。會上,該區園林局通報了收到檢察建議後的落實情況,並提出該公司項目侵佔林地補植復綠整改方案。同時,地產公司承諾將嚴格按照該方案施工,完成生態修復,並在今年年底竣工,明年進行驗收。

守護公益離不開司法實踐創新

福州曾是全國公益訴訟試點地區,12個基層院均辦理過公益訴訟案件。據福州市檢察院民行處副處長陳若冰介紹,截至今年5月,福州檢察機關共摸排公益訴訟案件線索300件,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273件,提起行政公益訴訟20件,民事公益訴訟2件,支持公益組織提起民事公益訴訟1件,均獲法院判決支持。

總體來看,行政公益訴訟辦案量遠超民事公益訴訟案件,而這一情況在今後的工作中有望改變。

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佈《關於檢察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明確檢察院對破壞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食品藥品安全領域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犯罪行為提起刑事公訴時,可以向法院一併提起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由法院同一審判組織審理。

“以前民事公益訴訟只能由市院辦理,現在通過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基層院也可以辦理,擴大辦案力量,提高辦案的效率。”陳若冰介紹說。

對於公益訴訟司法實踐,福州檢察機關一直在開拓創新。例如,在長樂區檢察院近期辦理的一個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件中,不僅將毀林49.3畝的被告人推上法庭,還將對毀林後果有過錯的兩個公司一同列為被告,對數百萬元的生態環境修復費和賠償生態功能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此外,對於民事公益訴訟鑑定費、公益訴訟人才隊伍建設等問題,福州檢察機關均努力在司法實踐中通過制度機制創新予以破解。

目前,福州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工作在拓寬案件線索渠道、落實訴前程序、規範完善訴訟程序等方面齊頭並進發展,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的示範區。在記者看來,其工作有以下特點——

全面履職。在生態資源保護、食藥安全、國有財產保護、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等領域全面開展公益訴訟,真正做到了全覆蓋、無遺漏。

充分履職。綜合運用檢察建議、訴前“圓桌會議”、公益訴訟庭審加教育警示等多種監督方式和手段提升辦案質效,實現“辦理一案教育一片”的效果。

協同履職。樹立雙贏多贏共贏法律監督理念,爭取黨委、人大、政府支持,變訴訟對抗為良性互動,互相借力、凝聚合力保護社會公益,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下一步,福州的公益訴訟工作將會有哪些創新舉措?面對記者的問題,福州市檢察院檢察長葉燕培透露:“結合內設機構改革和福建生態檢察工作特色,福州檢察機關有望成立單獨的部門負責公益訴訟。”同時,也將在法律範圍內大膽拓展公益訴訟案件類型,在法律規定的4大領域之外,涉及社會公益的,檢察機關將主動探索研究,進行調查和監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