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亮瞻局|軍控失控:“伊斯坎德爾”的蝴蝶效應(上)

“這次行動證明:在必要的時候,我們將與我們的朋友一起,保衛委內瑞拉的每一寸領土。”

在迎接“海盜旗”戰略轟炸機的機場歡迎儀式上,委內瑞拉國防部長弗拉基米爾·帕德里諾態度堅定。“朋友”當然是莫斯科,而巧合的是,這位說西班牙語的官員名字竟然都與他那說俄語的“朋友”總統一樣。

12月10日,俄軍由兩架世界上最大的戰略轟炸機圖-160“海盜旗”、一架世界上最大的戰略運輸機安-124“魯斯蘭”(不算未批量生產的安-225的話),以及一架四發遠程噴氣客機伊爾-62組成的編隊,從俄本土恩格斯空軍基地起飛,一路穿越巴倫支海、挪威海、北海、大西洋和加勒比海飛抵委內瑞拉邁克蒂亞國際機場——這是一支在上萬公里飛行中完全不需要中轉或空中加油的戰略級編隊,目標直指美國“柔軟的下腹”。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上)

俄圖-160戰略轟炸機編隊穿越整個大西洋、劍指加勒比海的行動震撼了西方,美國國務卿蓬佩奧10日還專門發推批評俄方此舉。圖為俄國防部發布的“海盜旗”掠影。

外界有聲音認為俄方的這一高調舉動與因刻赤海峽扣船事件導致的黑海緊張局勢有關。但在筆者看來,作為一種很直接的“戰略武力”回應,俄方此舉應該還是主要針對12月4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關於美國威脅退出《中導條約》的一番表態。當天在布魯塞爾北約總部,蓬佩奧宣稱:“如果俄羅斯在60天后仍未恢復遵守《中導條約》,美方將暫停履行自己的條約義務”。也就是說,自12月4日開始,在60天之後,美國會按照條約規定啟動為期6個月的正式退約程序。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同一天,委內瑞拉總統尼古拉斯·馬杜羅抵達莫斯科訪問,而俄軍戰機6天后的加勒比之旅很可能就是在馬杜羅與普京會晤期間敲定的。

條約真相

儘管莫斯科從政府到軍方都對美國打算退出《中導條約》極其不滿,但實際上,俄美兩國國內都曾傳出過意欲退約的聲音。早在2006年3月1日,俄《獨立報》曾發表文章指出,俄國防部的將軍們正在考慮退出《中導條約》,以此作為對美國單方面退出美蘇《反導條約》的回應。此一時彼一時,顯然,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只有符合自己利益的條約才是值得尊重和遵守的。

但問題是,這樣一份總是被簽約國“嫌棄”,卻仍然勉強維持了30多年的條約到底意義何在?

縱觀整個冷戰史,美蘇之間歷次直接談判溝通的核心議題其實只有一個——核裁軍,而《中導條約》則是雙方在核裁軍問題上達成的最重要成果之一。兩國開始限制中程導彈的正式談判從1981年11月開始,最初談判並不順利:美國要求蘇聯把中程和短程導彈統統銷燬,蘇聯則希望保留亞洲部分用以威懾日本和中國的100枚SS-20彈道導彈。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後在全球推行戰略收縮政策,中導談判進程也隨之加快,並最終在1987年12月8日,由戈爾巴喬夫和里根於華盛頓正式簽署《中導條約》。該條約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銷燬核武器的國際條約。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上)

1987年12月8日,美蘇兩國領導人正式簽署《中導條約》。

《中導條約》一共包括17條內容,規定雙方在條約生效後的3年內,全部銷燬所擁有的射程在500至5500公里的中程和短程導彈(包括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及其發射裝置和輔助設施,條約生效後任何一方不得再生產和試驗中程導彈和短程導彈。根據條約,美蘇雙方當時必須銷燬2611枚已部署和未部署的導彈,其中美國為859枚(中導689枚、短導170枚),蘇聯為1752枚(中導826枚,短導926枚)。

在確定要銷燬的中程導彈中,蘇聯的主要型號為:SS-20導彈650枚、SS-4導彈170枚、SS-5導彈6枚;美國的主要型號為:“潘興”-2導彈120枚、BGM-109G“戰斧”陸基巡航導彈569枚。在確定要銷燬的短程導彈中,蘇聯有SS-12導彈726枚、SS-23導彈200枚;美國只有“潘興”-IA導彈170枚。特別是,蘇聯此前要求保留的、部署於亞洲的導彈也全部列入銷燬清單。《中導條約》的簽訂,雖只銷毀了美蘇核武庫總數的3%至4%,但基本上消除了歐洲和亞洲的戰區級核威脅,實際意義重大。然而明眼人都看得出來的是,蘇聯應銷燬的導彈總數比美國多一倍,對於內憂外患中的蘇聯來說,這份條約多少顯得有失公平。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上)

蘇聯時期部署的SS-20中程導彈,曾用於威懾亞洲國家。

到底誰犯規?

既然《中導條約》對美國有利,美國又為何威脅要退出?特朗普、博爾頓、蓬佩奧等人給出的理由是既然俄羅斯陽奉陰違,並沒有嚴格遵守條約,那麼美國當然也沒必要遵守一份形同虛設的條約——儘管一直以來在陸基中導領域美國並無優勢可言。

客觀來看,單方面退約所可能導致的中導競賽在軍力平衡層面對美國並沒有什麼好處。因此華盛頓的如意算盤很可能是這樣:如果莫斯科滿足自己的條件最好,美國仍能享有條約所帶來的好處——這也是美方儘管頻繁威脅要退約,但話並沒有說死的主要原因。蓬佩奧先給了60天“觀察整改期”,國務卿表示在此期間美方仍會“遵守該條約”,即便60天到期後俄方仍不能滿足美方要求,美方也只是將“暫停”履約。此後退約“走流程”的時間長達6個月,雙方談判達成妥協的空間仍很大。

如果莫斯科非要“一意孤行”,並在條約失效後加大在東歐部署先進導彈的力度,其所給歐洲帶來的恐懼感和生存壓力,則正好可以將正謀劃構建歐洲獨立軍事力量的巴黎和柏林重新推回北約的懷抱。在特朗普下一次問馬克龍和默克爾(或其繼任者)催要“會員費”的時候,美國至少會更有底氣。對此目的,蓬佩奧其實已有明確暗示:“俄羅斯部署的SSC-8陸基巡航導彈(“伊斯坎德爾”-K系統使用的9M729導彈的北約代號)的射程對歐洲構成了直接威脅。”

宏亮瞻局|军控失控:“伊斯坎德尔”的蝴蝶效应(上)

為索取“保護費”,特朗普不惜在推特中提及巴黎在二戰中淪陷的歷史,公開揭盟友的傷疤。

華盛頓向莫斯科提出的條件很簡單:銷燬並停止研發部署“伊斯坎德爾”-K陸基巡航導彈。美國認為該型導彈的射程遠遠超出了500公里條約限制。莫斯科則對此予以否認,並指出美國“惡人先告狀”,華盛頓才是長期暗中違約的一方。如美國為發展反導系統而研製的一系列靶彈,只需更換彈頭就可以變身中程彈道導彈,它們的射程在1000至5500公里之間;美國同時還在研究將Mk-41艦載垂直髮射系統部署到陸地上,用來直接發射海基增程型“戰斧”巡航導彈。

值得注意的是,大名鼎鼎的“伊斯坎德爾”導彈系統一直以來都是作為彈道導彈示人,其同時也是俄軍目前僅有的戰區級陸基地地導彈。在冷戰後美俄之間的幾乎每一次安全博弈中,該導彈系統都被莫斯科高調拿出來作為第一反制“王牌”。如在美國宣佈退出《反導條約》,並打算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時,俄方就曾一再表示將用部署在加里寧格勒的“伊斯坎德爾”-M直接瞄準東歐目標。但即便如此,美方卻從未指出“伊斯坎德爾”-M“違規”,更不用說以此為理由威脅退出《中導條約》了。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