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小女孩得乳腺癌!別慌,聽乳腺癌專家詳解原因!

談到乳腺癌,在許多人的印象中,乳腺癌往往發生在成年女性中,3歲小女孩似乎與 “乳腺癌”完全沾不上邊。

但近日,一名山東籍的3歲小女孩巖巖(化名)被確診為乳腺癌。

究竟怎麼回事?

衣服上的“小紅點”引起媽媽注意,四處奔波終確診

據巖巖媽媽回憶,2018年 3 月,在一次給女兒換衣服洗澡的時候,她發現女兒的背心上沾著一點點紅色的東西,摸上去粘粘的,但因為紅色分泌物只有一點點,她也沒有太往心裡去。但隨之接下來的幾周內,這樣的 " 小紅點 " 頻繁出現,而更令她緊張的是,女兒巖巖的左胸裡面似乎長了什麼東西,用手摸上去小小軟軟的,還能輕微移動。這下她慌了神,趕忙帶著巖巖到醫院做檢查。

" 醫生當時只覺得像是性早熟,建議我們家長別給孩子再加營養了 ",但據巖巖媽媽回憶,自己平時幾乎從來沒有給巖巖用過什麼補品。不安心的巖巖媽媽開始了四處求醫的漫漫路程,直到她聽到有專家懷疑," 這麼小的孩子,難道這個包塊就是腫瘤嗎?"

半世紀以來全球第三例,診斷結果震驚所有人

入院後,巖巖進行了全面檢查。檢查結果很快出來了,巖巖左乳內的包塊較上次檢查有明顯增大,並且在左側腋下也發現了一個約綠豆大小的淋巴結,通過基因檢測等方法進行精準病理診斷,最終確診,巖巖患上了一種罕見的乳腺腫瘤——分泌性乳腺癌。

而這類病例在全世界僅見到兩例報道,極為罕見,3歲的巖巖是目前年齡最小的患者。

3歲小女孩得乳腺癌!別慌,聽乳腺癌專家詳解原因!

為什麼這麼小得乳腺癌?我們家長是否該引起重視?如何幫助孩子早發現?你一定也有一堆疑問。

中國女性而言,乳腺癌的高發年齡還是在45-55歲

問:這是不是意味著乳腺癌發病年輕化、甚至低齡化?

答:乳腺癌發生在低齡女孩兒身上,尤其是這麼小的年齡,確實是極其罕見的,我從醫20多年,沒有遇到一例。

希望社會媒體不要過度強調“3歲幼童罹患乳腺癌”,因為這類乳腺癌是由基因異位引起的,和其他乳腺癌高危因素沒有關係,不能說乳腺癌“蔓延”到幼兒和兒童年齡段。

就中國女性而言,乳腺癌的高發年齡還是在45-55歲。

我們之前遇到過6、7歲的女童,因為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而出現疼痛、輕壓有疼痛為主要症狀的案例,但他們最終通過

彩超檢查,排除了罹患乳腺癌的可能。

我們接診過最年輕的乳腺癌患者,是一位18歲的女大學生,以乳頭溢血為主要症狀來就醫,發現比較早,屬於乳腺導管內原位癌,在進行手術切除後同期做了乳房重建手術,目前她已經在讀研究生,恢復還挺好。

多數女童乳房腺體異常由激素分泌異常所致

問:有哪些跡象幫助家長判斷和排除乳腺癌?

答:首先我們說,低齡兒童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極低,家長不必過於緊張。其次,我們應該尤其是7~9歲的女童來說,比較容易出現的是性激素分泌異常導致的乳腺腺體過早發育,主要症狀是乳房疼痛、輕壓產生疼痛為主,多為孩子自己訴說,單純從外觀上乳房變化並不太明顯。如果出現上述情況,可到醫院做彩超檢查,即可判斷病因。

內外誘因導致乳腺癌

問:導致乳腺癌的因素有哪些?

答:乳腺癌的高危因素分內因和外因。

內因主要包括:1、初次月經早於12歲,絕經晚於55歲;2、結婚、足月生育年齡高於30歲以後;3、有家族史。

其中對於家族史,我們要重點解釋一下。我們通常是乳腺癌呈現家族聚集性,但家族聚集性≠家族性乳腺癌≠遺傳性乳腺癌,有家族史高危人群,不一定會遺傳。家族性乳腺癌是指一個家族中有兩個或者兩個以上、有血緣關係的成員患乳腺癌,這樣佔總體乳腺癌發病的20%-25%,但其中遺傳性乳腺癌僅佔55%-60%。

什麼是遺傳性乳腺癌?就是明確基因異常,這一異常是致癌因素且可遺傳於子代,佔乳腺癌總體的5%-10%。其中最著名的是BRCA-1/BRCA-2基因。但這個比例都比較低,所以我們說,乳腺癌的高危因素最主要的還是其他內因及外因。

外因主要包括:1、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如高脂肪高熱量食物攝入、飲酒、肥胖;2、口服避孕藥或絕經後補充雌激素或在更年期長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危險性;3、社會心理因素包括精神抑鬱、緊張、壓力大等。

問:乳腺癌的外在表現有哪些?

答:無論何種乳腺癌的分型,在早期並沒有特別明顯的外在表現,之後隨著病情的發展,可能會出現無痛性腫塊,乳頭內陷,乳頭溢液,乳頭溢血以及皮膚橘皮樣改變等不同的症狀。

多學科會診模式為患者提供最優治療決策

問:目前乳腺癌的治癒率如何?較科學的治療手段是什麼?

目前,早期乳腺癌五年生存率達95%,而晚期乳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則大打折扣。儘早發現乳腺癌,進行規範化診療提高治癒率的關鍵手段。

目前,多學科協作診療模式(MDT)是最為規範的、科學的治療理念。所謂乳腺癌MDT,是通過乳腺外科、乳腺內科、放療科、放射科、骨科、介入科、病理科等專家會診,必要時也會邀請胸外科、呼吸內科、心內科等專家參與討論,根據患者的機體狀況、腫瘤的病理類型、病期和分子分型等具體病情,設計全面的綜合性治療方案,最終給患者帶來最好的治療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