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

用戶63953961247


這個問題對當時的日本而言相當無奈。

對於當時的日本而言,高層內部雖然就北上和南下的戰略爭論不休,但兩派至少還有一點共識,那就是以日本當時的國力,無論北上挑戰蘇聯,還是南下進攻美國,都是在以卵擊石。日本的綜合國力,比蘇聯不足,比美國更不足。

而日本最後選擇南下挑戰美國,是因為對日本而言,南下比北上有更大的可操作性。

而南下就一定要挑戰美國。

那麼對深陷中國戰場的日本而言,為何要北上或南下,尤其是南下。明知在綜合國力上和美國相差甚遠,為何還要冒險挑戰美國的底線發動偷襲珍珠港戰役呢?靜夜時認為此舉是日本無奈中做出的兩害取其輕的選擇。

對於日本而言,不挑戰美國是死,挑戰美國也是死,反正都是死,還不如死得壯烈一些。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開始,日本不斷加強對我國的侵略。至1938年10月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日本已經侵佔了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

日本在侵略我國的過程中,掠奪了大量的資源,有力的促進了日本國內的發展。但是日本在我國始終沒有得到他們最夢寐以求的東西,那就是石油。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戰爭期間更是維繫一國戰爭潛力的戰略物資。沒有石油的支撐,坦克無法發動,艦船無法起錨,一切戰爭行動就無從談起。

而二戰期間,世界著名石油產區不在今天的中東,而是分佈在裡海周邊的蘇聯中亞地區和伊朗高原,以及西太平洋的馬來群島地區。

日本雖然侵佔我國十多年,尤其是在東北地區尋找了多年,但始終沒能發現大型油田,我國因此也被扣上了貧油國的帽子。

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日本曾設想關東軍利用地理優勢北上蘇聯,搶奪中亞油田。畢竟1936年蘇聯、日本和意大利締結了《反共產主義協定,蘇聯本身就是軸心國的既定獵物。

但是經過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事件的慘痛失敗,日本終於放棄了北上蘇聯的想法。

到德國閃擊蘇聯前,蘇聯在遠東地區尤其是中蘇邊境,始終保持著陳兵百萬的龐大規模,這使得高達70萬的關東軍不敢輕舉妄動。

而在此時,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卻開始激化起來。1940年,德國橫掃西歐後,法國作為西歐第一陸軍強國宣告亡國,其在遠東地區的殖民地,例如印度支那開始成為日本的目標。

在德國對英國進行瘋狂的進攻時,日本也開始了對英法殖民地的搶奪。先後佔領香港、印度支那、馬來群島等一系列英法殖民地。

日本的瘋狂擴張引起了美國的警覺,當時的菲律賓、關島等是美國的殖民地。在日本嚴重威脅美國利益的情況下,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並凍結日本在美國的資產,使得日本陷入空前的困境中。

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日本不向美國宣戰,那麼等待日本的必將是被美國困死的局面,要知道此時日本的石油庫存根本無法支撐日本的戰爭需求。

而如果在美國疏於防範時對美軍太平洋艦隊形成出其不意的打擊,使美國在至少兩年內無法恢復元氣,日本就可以趁此機會迫使美國坐到談判桌前,簽訂有利於日本的條約。而日本也可以藉此機會鞏固其在太平洋的外圍陣地,有效保衛日本本土。

所以偷襲珍珠港,從一開始就是日本上下進行的一場軍事賭博。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山本五十六就是一個著名的賭徒,作為偷襲珍珠港的主要策劃者,山本五十六認為只要摧毀了美國在夏威夷的太平洋艦隊,就可以使美國在至少兩年時間內無法對日本形成反擊。

而在日本和美國綜合國力相差甚遠的情況下,想要取得重大戰果,只有發動突襲才能成功。

不過山本五十六不知道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計劃的電報早已被我國著名情報專家池步洲破譯,國民政府很快將這一情報轉達美國政府。不過當時的美國總統羅斯福並未在意,這直接導致了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的慘劇。

從戰後解密的文獻來看,當時的美國絕大多數國民不希望捲入二戰的漩渦中,國內高昂的反戰情緒是羅斯福始終無法公開參戰的重要原因,而日本偷襲珍珠港成為點燃美國人民怒火的導火索。

所以從本質上說,日本偷襲珍珠港更像是羅斯福的一出苦肉計,通過珍珠港事件的巨大傷亡,為美國參戰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而更有意思的是,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的過程中,美軍太平洋艦隊的航母居然全部不在港內,而且美國在珍珠港事件後恢復實力的速度只用了半年時間不到。這讓山本五十六企圖迫使美國人向日本妥協,甚至短時間內無法恢復元氣的幻想徹底破滅。

所以偷襲珍珠港,表面上是日本以卵擊石的作死嘗試,實質上是日本為擺脫困境進行的一次自救行動,更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軍事冒險。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日軍一舉將駐屯在珍珠港的美國海軍、空軍基本摧毀,珍珠港軍港陷於癱瘓。羅斯福總統隨即在12月8日於國會發表講話,對日宣戰。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得知日本偷襲的消息後的第一反應是:“好了!我們總算贏了!”當時的日本無論是軍力還是國力都無法和美國抗衡,而且還已經在亞洲四處開戰,那麼為什麼日本軍方會做出這樣雞蛋碰石頭的決定呢?
羅斯福簽署對日宣戰書


事實上那會兒日本和美國的矛盾已經十分尖銳了,早晚必有一戰。美國不斷地用貿易禁運來卡日本的喉嚨,日本在東亞的擴張也在不斷地威脅美國的利益。在美國和英國對日本實行禁運之後,帝國艦隊司令山本五十六被警告稱,他的艦船將在一年內用盡燃油。物資上的緊急情況使好戰的日本軍方覺得必須更加馬不停蹄地加緊進攻。在這種情況下,日本軍界首領表面上贊同天皇和近衛文麿首相關於和美國尋求外交出路的建議,但這只是為他們爭取時間的緩兵之計,他們從未準備接受任何具有明顯讓步傾向的交易,很多日本軍事高層寧可讓全國自殺也不願屈服。另外美國方面對日本的強硬態度也讓日本軍方的備戰行動找到了更多託詞。

美國軍艦“亞利桑那”號在襲擊中中彈


另外打美國儘管不合理,卻是符合陸軍大臣東條英機的政治準則的。他的準則很簡單:他打算在精選出來的勢力範圍內建立日本的霸權,打敗不接受這一點的西方國家(如果必要的話也包括蘇聯),吞併中國並將之納入日本帝國,同時在日本領導的亞洲“共榮圈”中給其他亞洲國家一席之地。甚至可以說他認為自己是一個拯救者的角色,將亞洲從西方殖民中“解放”出來,日本是第一個站起來的亞洲民族,亞洲各民族必將認識到它為了實現亞洲的現代化而作出的卓絕努力。現在美國是實現這個“偉大理想”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那一定要除掉了才行。

山本五十六,珍珠港襲擊的核心人物


既然非打不可了,那要怎樣打才能勝算最大呢?東條英機認為和美國這樣的工業強國作戰是在賭博,山本五十六也同樣害怕其後果,所以不認為能在正面戰場贏,日本唯一獲勝的機遇是發動大規模偷襲,以奇兵取勝,不能拖延。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日本高層指示日本駐美國大使與美政府談判以麻痺人心,並在同時準備出戰,在12月7日清晨,製造了那起轟動世界的轟炸。

參考文獻:
(英)安東尼·比弗:《二戰史》,邵旭東、雲曉麗、何旋譯,海南出版社,2015年。
(英)基根:《二戰史》,李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歷史研習社


有網友問:二戰時日本明明打不過美國,為何還要偷襲珍珠港?當時,德國告訴日本,德國當時對將蘇聯拉入三國同盟非常自信。同時,據德國觀察:由於三國同盟的締結,日本可以在遠東牽制美國,使它在歐洲不敢參戰。

而且認為如果日本在美國軍備尚未完成以前,向與德、意兩國交戰中的英國宣戰,先發制人進攻新加坡,相機制服美國,再加上國內輿論的反對,那麼美國就很可能錯過參戰的機會。

松岡外相的意見與軍部一樣相信德國能大勝,以日德同盟為日本對外政策的基礎,好象過去的日英同盟一樣。結果到了1941年6月,德國首先撕毀協議,發動對蘇聯的戰爭。

而此時,美國羅斯福總統已決定了美國的態度,公開宣佈歐洲及美國西海岸是美國國防的前線,英國本土是前哨站,廢除了中立法。又向面臨崩潰的法國暗示參戰並給予援助,接著應丘吉爾的要求,按照《租借法案》,向英國直接提供武器借貸,贈送五十艘驅逐艦。

美國方面,現在想讓日本明確表態:在美國參戰的時候,日本採取中立立場。也就是說要儘快搞清日本是不是敵人,是最重要的。因此,美國對日美談判的基本立場是:對美國參加歐戰,日本保證不履行三國同盟的義務。

1941年5月24日,日本表態:已轉請美國考慮三點:一、要求美國不參戰;二、要求美國設法勸蔣介石和平;三、決不許有影響三國同盟的舉動,假如美國參戰,日本也立刻參戰。

而美國方面的赫爾對日本的要求是日美和解方案包括,立刻從中國撤軍,不許兼併中國領土,不能要求中國賠償。否則就對日本進行最嚴厲制裁。

隨後,在7月24日,羅福斯會見了日本大使表示日本必須從中國,越南等國撤軍,這是一個先決條件。但是日方顧左右而言他,談判毫無進展。到7月26日,美國宣佈對日本實行最嚴厲制裁。

凍結日本在美國一切資產,美國停止與日本一切商業貿易,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隨後,英國,荷蘭等國也對日本採取相同措施。

這時日本有一種悲觀論調,指責缺乏石油等軍需資源,日本只有2年石油儲備,長久下去,空費時間,結果勢必是一槍不放,全國投降,和戰必須早日決定,否則日本將坐以待斃,自取滅亡。在1941年7月的御前會議上,昭和天皇說:“當今四海皆兄弟,世界何事起風波!”日本從這一天決定對美國開戰,奪取南洋大油田,第一步就是偷襲珍珠港。


深度軍事


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和南進兩大派,為到底是北上蘇聯還是南下太平洋而爭論不休,原本美國作為當時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軸心國並不希望拖美國下水,即便是作為策劃偷襲珍珠港的山本五十六,也並不願意拖美國下水,作為駐美武官,他是知道美國工業的可怕之處的,當時白糖在日本還是稀缺物資,屬於限量配備,但是在美國卻可以隨處買到,讓他見識到了什麼叫國力的差異,而底特律汽車工廠和德克薩斯油田,才讓山本五十六意識到,什麼叫真正的工業實力,所以如果不是日本被逼急了,也不會傻到去把美國拖下水。



第一,日本戰事吃緊。

日本當時國內經濟面臨很大的挑戰,身為島國的日本地少人多,而且因為軍國主義的膨脹,導致日本窮兵黷武,現有的工業已經不能滿足當時的日本社會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日本決定發動對外戰爭,掘取資源,全面侵華戰爭開始沒兩年,日本就有些支撐不住,先後和和蔣進行了幾次秘密和談,但都因為雙方利益需求未達成一致,因此沒有成功。



第二,為了戰爭資源。

在近代戰爭中,橡膠可以做輪胎,石油可以開汽車,哪一樣都必不可少,但是日本都沒有,在日本內部一直有北上和南下兩派,爭奪到底日本是北上進攻蘇聯,還是南下進攻太平洋,直到和蘇聯的諾門坎戰役日本慘敗,日本內部才達成一致決定南下太平洋,畢竟日本石油全靠美國進口才得以繼續戰爭,而東南亞那裡有日本所需要的橡膠和石油,為了避免美國倒戈相向,最終確定先打的美國暫時沒有參戰的能力,在美國恢復之前拿下東南亞。



所以日本偷襲珍珠港也是無奈之舉,如果不先把美國打殘了,日本就沒有機會奪取美國手裡的東南亞,勢必會引起美國的報復,所以必須讓它變成廢物,短時間內無法對日本還擊,這樣日本就可以儘快奪取戰爭資源,完成日本的野心。


軍事一點通


二戰時期,日本選擇偷襲珍珠港,驚醒了美國巨人,一直被很多人覺得是狂妄自大的瘋狂冒險行為。其實偷襲珍珠港並不是非理智的冒險,這次行動其實是日本經過反覆思考後的正確選擇。

先說偷襲行動的提出和執行者,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山本五十六在美國留學多年,對美國的實力心知肚明,貿然惹惱美國是一件危險的事情。但他為何還堅持如此呢?因為日本的戰略事實上已經嚴重侵犯了美國的利益。珍珠港事件前,美國的主戰派有,但暫時還不到多數。當時美國軍政界的很多有識之士已經認識到了德國日本發動戰爭的嚴重性,如果亞歐大陸全部失守,美國必然難以獨活。只是發動戰爭需要經過國會大多數的同意,很多習慣了享樂和目光狹隘的人不贊成美國出兵,認為美國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和德國日本並存,但這其實是一種幻想。

美國對日本是動了出兵的心思的,只是還在猶豫,還處在內部鬥爭中。

美國人雖然沒有出兵,但美國人逐步停止了向日本出售原油,當時美國是世界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之一。日本人認識到如果沒了石油,戰爭機器就無法運行。日本進攻中國,還讓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失去了對中國的掌控力,這嚴重影響了美國人在亞洲的主要利益。日本是一個油氣資源極其匱乏的國家,雖然日本在東北掠奪了大量資源,但這些資源以鐵礦和煤炭為主,石油非常有限。當時整個亞洲地區只有東南亞有比較大的油氣田,但東南亞有美國的軍隊直接駐紮。日本如果想要維持長期的戰爭,早晚要跟美國撕破臉。與其這樣,還不如先發制人,一舉摧毀珍珠港的美軍艦隊主力,讓美國在半年時間內建造不出強大的艦隊,無法進攻日本。日本只需要這多半年,就可以席捲東南亞,對中國形成合圍之勢,把握亞洲戰場的絕對主動權。

美國人其實也想到了,羅斯福提前掌握到日本一直在偵查珍珠港的情報後,選擇了沉默。故意讓日本炸,原因是美國人安排在日本的情報人員確認了日本的魚雷不可能在珍珠港這樣的淺水區發揮作用,最多隻能轟炸美國鐵甲艦的甲板。所以美國高層希望日本來炸,給美國一個參戰的理由。同時,日本還炸不壞艦船。可日本人藏了一手,早就研究了淺水區專用魚雷,結果從底部炸沉了多艘美軍主力艦船(當時艦船的弱點在底部,上面很堅固),只能說美國人的苦肉計玩砸了。


兵說


日本問題要讓橋本來回答。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要談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的問題。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分析。首先日本是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日本能夠進入世界列強的行列就是進行了兩場戰爭,與比自己強大的國家爭奪,最後都獲得了勝利。如與清國戰爭獲得成為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臺灣的割讓,以及大量的白銀。與俄羅斯的戰爭,不但獲得旅順軍港,還完全獲得對滿洲的全部控制,讓俄羅斯的勢力全部退出了東北。這樣以小博大的勝利,讓日本全體上下都有了只要孤注一擲,就可以獲得勝利的幻覺,這樣的方式繼續使用。


在日中戰爭初期,日本與中國戰爭中,美國一直沒有對日本採取禁運手段,日本因自己不生產石油,而石油提煉技術都不行,航空汽油等油料都要從美國進口,中國政府從七七事變以後,一直要求美國對日本採取石油禁運措施,一直沒有或的美國政府的正面回應。直到日本看到歐洲結果,認為法國在歐戰失敗,法國在中南半島的殖民地都要歸日本所有,出兵越南以後,美國政府開始向日本施壓,要求日本撤出越南北部,以及滿洲地區,如果不撤兵,美國政府將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這時日本政府與美國政府談判,關於是否撤兵以及有關日本撤離東南亞問題。


日本的戰爭石油儲備只有3個月,如果美國採取禁運,日本對戰爭的維持只有3個月時間,但日本國內對美國的最後通牒有以下的判斷:雖然美國的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強大,但是日本只要擊敗,消滅美國的第七艦隊,就可以控制東南亞的產油區,在美國沒有航母時,尋機與美國海上決戰,完全可以象與清國,俄羅斯那樣,一舉獲得海上的勝利。而且夏威夷還有很多日本人,對美國的軍事情報收集很方便,這樣也使日本方面對戰爭的前景很樂觀。


日本當時擁有世界最大的海軍艦隊之一,擁有8艘航母,以及先進的零式戰機,對於日本來說,美國很強大,但日本只要在第一次襲擊成功,就會獲得最後的成功,日本在與清國,俄羅斯的戰爭中都是使用過這樣的方法,但是美國不是清國,也不是俄羅斯,美國在第一次受到打擊以後,研究日本,最終獲得勝利。讓日本第一次知道了以小博大不會次次成功的道理。


橋本看日本


其實日本失敗的根源很簡單,就是獨裁國家一般很難理解民主國家的真正實力就是能夠把每個人的能量充分的調動起來,這種巨大的民間能量是獨裁國家根本做不到的,其實這個道理也很簡單,就像我們上班,其實現在的工作都很輕鬆,一個月給好幾千塊,還有人在罵街,不是嫌工資少啦,福利少了,幹活多幹啦,就是這個那個的,等到休息的日子,他自己花錢出去旅遊還累個臭死他也願意,民主國家的全民選舉的作用也類似於這樣,不管多小的一個集體,哪怕是幾十人,如果每個人做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像自己花錢去旅遊一樣,那產生的巨大能量都是很可觀的,更何況一個國家,最後總結一句話,就是我為你乾和我為自己幹,這在人性上肯定是不同的


23366151


現在很多資料都表明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之前,羅斯福已經知道了,美國已經破譯了日本的密碼,而且現在已經是越來越多的人相信這個事實了。所以美國知道日本不是自己的對手。


同樣日本也知道自己打不過美國,可是日本為什麼還要偷襲珍珠港呢?

首先就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稱霸全世界,一戰後,建立的華盛頓體系,在遠東嚴重損害了日本的利益,九國公約中拆散了英日同盟,使日本獨立侵佔中國的夢想破滅了,而且五國海軍條約中把日本海軍限制在低一等的二流海軍。這對於日本一直以來想稱霸海上,稱霸世界是絕對不會容忍的。

其次就是日本自1931年,佔領東北,37年全面侵華開始,都太順利了,佔領了大部分中國領土,這對於日本國內的侵略積極性是極大的鼓勵。野心也迅速膨脹起來了,

然後就是當時日本侵略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北上和蘇聯打,而是南下佔領東南亞。諾門罕戰爭日本戰敗,雖然蘇聯軍隊不如日本戰鬥力強,完全是靠強大的武器火力獲勝的,但是也見識到了蘇聯的軍隊武器火力的厲害。而且日本本來攻打中國打出的口號就是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當然也包括東南亞,加上東南亞的石油,日本的鋼鐵都是從東南亞走的。東南亞對於日本來說太重要了,如果沒有東南亞的資源,日本就真的只有等死了。可是這時候的東南亞都是美國法國英國的殖民地。菲律賓就是美國的,所以日本要佔領東南亞免不了和美國要打的。

最直接的原因


也是1941年,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存款,這時候日本遭遇到了能源危機,都知道日本是島國,基本上所有的能源都是靠進口和搶回來的。美國一禁運,日本根本無法補充巨大的戰爭消耗,沒有石油,日本必須還要從中國撤兵。

種種條件下,日本與其坐以待斃,還不如和美國打一仗,然後順勢佔領東南亞。

於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偷襲珍珠港成功,美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日,東條英機也命令日軍開始對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關島,吉爾伯特群島等等,還有香港發起進攻。

其實從太平洋戰爭之前,日本和美國的國力差距誰都知道日本是必敗無疑。當時日本工業產值只有90億美元,美國則有2000多億,佔據了資本主義世界中的三分之一,到了1948年更是佔到了一半多。日本年產鋼580萬噸,美國達到了330萬噸。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也迅速擴軍,到1945年達到了1050萬人。美國拖也能把日本拖死。

結果也可想而知了,日本戰敗。二戰結束之後美國也建立起了以自己為核心利益的全球體系。


小伍講歷史


二戰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原因有二(1)當時美國開始對日本禁運,日本只有打美國才能獲得戰爭資源(2)日本部分人認為自己偷襲後是能打贏的。

要理解日本對美國開戰的必要性,需要大致梳理下日美關係發展。

在日本變法初期,西太平洋和亞洲一直是英美日同盟的格局。這個同盟先是遏制俄國和法國,然後遏制德國,然後遏制蘇聯。

包括在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後,由於蔣介石一直未向日本宣戰,所以美國繼續向日本提供石油、廢鋼材、橡膠的軍事戰略物資。由於當時中國在堅持抵抗,日戰區的游擊戰也不斷,迫使日軍被迫在中國投入越來越多的兵力,深陷泥潭。

1939年德國襲擊波蘭,導致二戰全面爆發。這時候,美國是英法的同盟,而日本是德國的同盟,兩家利益就衝突了。於是美國在支援英國的同時,開始逐漸切斷日本的石油、橡膠、廢鋼材供應。

對日本來說,中國這邊已經投入了近百萬大軍,迫切需要不斷的石油鋼材,不然就只能灰溜溜滾蛋。而美國又開始禁運。這就是被勒住了脖子。日本要是不立刻撤退,就必須從東南亞自己動手搶石油橡膠。二選一,沒有別的道路。

日本人當然不甘心放棄已經佔領的中國國土,於是他們選擇對美國開戰。

至於說,美國如此強大,日本憑什麼覺得自己能打贏?這首先因為日本人本身的狂妄,自信能夠以弱勝強。也因為當時日本自己的工業整體是比較落後的,他們也沒法想象真正強大的軍事工業是什麼樣子。

珍珠港前,美國的陸軍只有幾十萬人,日本根本看不上。而美國海軍。戰前根據華盛條約,差不多是日本的1.65倍這樣子。但美國海軍分佈在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日本認為,他們的海軍戰力比起美國太平洋艦隊是略佔上風的。如果能以奇襲重創太平洋艦隊,那麼就可以取得太平洋的優勢。

應該說,靜態看日本人這個打算是沒錯的。1941年底的偷襲珍珠港,雖然美軍3艘航母僥倖不在,但也將太平洋艦隊的8艘主力艦擊沉或重創。此後日軍席捲東南亞,勢如破竹。半年後的中途島海戰,日本的航母也是8:4的優勢,水面艦艇更是絕對碾壓。如果日軍能在珍珠港將美軍3艘航母也擊沉,則中途島都可以不戰而勝。

但是,日本人沒有料到美軍生產能力如此強。1942年到1945年短短三年多,美軍下水了10多艘戰列艦,30多艘主戰航母,100多艘護航航母,800多艘驅逐艦護衛艦。在這種艦艇的海洋麵前,日本的艦隊如此可笑。就算他們能在珍珠港全殲太平洋艦隊,那又如何?於是很快他們被淹沒了。

(歡迎關注巴山夜雨涮鍋,也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鍋


打仗就是打錢,打物質資源,當時日本國內物資供不應求,資源極其短缺,攻佔中國時都是以戰養戰,搜刮資源,因此日本要儘快佔領東南亞,尤其是盛產石油的荷蘭殖民者侵佔的東印度群島也稱荷屬東印度,想要取得這個地方就必須經過當時美國所控制的菲律賓,而美國又對日本實行了太平洋軍備物資的海上航線禁運,這就使日本不得不打美國,否則戰爭就打不了多久了,野心也就完成不了了。何況日本對打美國也是很有信心的,偷襲珍珠港也是企圖擊垮美國太平洋艦隊,讓美國沒有精力顧及東南亞,如果成功就可以進一步實現所發表建立《大東亞新秩序》的宣誓,也就是“大東亞共榮圈”,因此在偷襲珍珠港時也同時進攻了菲律賓,全面進攻了東南亞。而事實也證明,日本的選擇是正確的,計劃很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