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鄉村播報橙二狗


助他人成就大業之後的將領下場如何,歷史上有很多事實在眼前,例如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就是我們平常說的唐太宗。在唐朝建立後,唐高祖做了皇帝后,他的大兒子李建成做太子,三子李元吉做齊王,而李世民做秦王,在滅隋朝的功勞上,李世民的功勞最大,可偏偏做太子的是他的長兄李建成。

接下來這一段,歷史上有兩個說法:

一:李世民因為功勞是最大的,他個人的想法功勞最大,得到應該是最多的,太子的位子應該是他的,可是偏偏卻是他長兄李建成做了太子,所以他心裡覺得不公平,畢竟太子就是下一任皇帝的繼承者,於是故意策劃了玄武門之變,把李建成還有輔助他的李元吉殺了,自己登上皇位。

二:因為李世民的功勞太大了,而且唐朝的將領中大多都是李世民的人,作為太子,身後能幹的將領卻寥寥無幾,於是李建成為了避免將來李世民奪取自己的位子,派人要暗中殺掉李世民,結果動手失敗,還在玄武門被李世民殺害。

在玄武門之中,有好幾人是這場戰鬥的功臣,其中有十個人比較突出: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皇親國戚,其妹妹乃是當朝皇后,在李世民的心中,他是排名第一的功臣,正是因為他,李世民才下狠心殺死了自己的兄弟,在李世民在位期間為當朝宰相,可是武則天成為皇帝后長孫無忌卻非常反對,之後武則天把他流放,最後選擇了自殺。

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又叫尉遲恭,尉遲恭也是位厲害的猛將,更有大敗單雄信這種傲人戰績,不過因為性格直爽甚至得罪了李世民好幾次,不過李世明到也沒有責怪他,在他晚年去世時,唐高宗李治更是讓所有大臣弔唁尉遲恭,看來地位十分得高!

侯君集:功勳卓著,但居功自傲,討滅高昌時私取寶物而被下獄,可是釋放後開始心生怨恨,先後勸大將張亮、太子李承乾謀反。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因太子李承乾謀反事受到牽連被處死。家人被遷至嶺南。

張公謹:年早逝,632年(貞觀六年),張公謹病逝於任上,年僅三十九歲,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為襄。

劉師立:得以善終,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

公孫武達:得以善終,永徽年間死在右武衛大將軍任上。

獨孤彥雲:玄武門之變參與者之一,在參加事變後成為了一名將士,可惜後來被突厥人的偷襲以致於死在了戰場之上。

杜君綽:十月二十五日(662年12月11日)上朝時,死於禁廡之中。

鄭仁泰:得以善終,七十四歲逝世。

李孟嘗:乾封元年,暴卒於長安靜安坊府第,時年七十四。


協虎戰爭史


公元626年,李世民終於下定決心,挑戰皇儲之位,設計誅殺大哥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

在這個過程中,並不是所有人,都直接參與了這次行動。李世民的秦王府文臣武將,有的人採取了退避態度,有的人選擇不參與。

而當世非常有名的戰將,加入這個計劃的,並不多,只有尉遲恭一人。像著名的大將的秦瓊,程咬金,李靖,李勣,李道宗等,都沒有直接參與進來。

可見這場內鬥,在當時,就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畢竟以下犯上,弒兄殺弟,並不是什麼好事。而且這是皇家內鬥,作為大唐大將,忠的是大唐,而不是李世民。他們深知這一點的要害,所以誰做皇帝,都可以,而且李建成更加的正統一點。儘管從個人角度來說,李世民會更親近一些。

而加入這場內鬥當時有名的大將,其實就只有尉遲恭一人。此人鐵匠出身,沒啥文化,字都不認得一個,也就能理解他的所作所為了。領導讓幹啥,就幹啥的那種。尉遲恭,開始跟劉武周幹,後投降李世民,在李世民推心置腹的招撫後成為李世民忠心干將,隨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玄武門之變後位高權重,晚年閉門自守,善終。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子,當然希望妹夫當皇帝,利益共同體。長孫無忌,李世民兒時夥伴親密戰友兼大舅哥,追隨李世民東征西討,成為李世民天策府重要成員。玄武門之變後當了宰相,李世民臨終託孤,把李治和朝政大權交給他打理,後被李治和武則天、李勣、許敬宗、李義府聯合絞殺,流放後投繯自盡。

侯君集,最早跟隨李世民的一批人。在早期,並無很大出色表現。玄武門之變後,迅速崛起,和李世民成為兒女親家,女婿是李世民的太子李承乾。征討吐谷渾,攻滅高昌,居功自傲,後扶持李承乾造反被殺。侯君集扶持皇子造反,李世民也只誅殺他一人,並未禍及宗族。

劉師立,早年為王世充親衛將軍,洛陽平定後歸附李世民,平定羅藝叛亂,先後打敗党項和吐谷渾,貞觀十四年去世。

李孟嚐出自趙郡李氏,隋末入山為盜,後與王君廓一起歸附李唐,跟隨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病死。

杜君綽,秦王府嫡系,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玄武門之變後一直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跟隨李勣攻滅高句麗,上朝時猝死。 

張公謹,早年跟隨王世充,加入秦王府,玄武門之變前李世民要算卦被他阻止,促使李世民下了動手的決心,後跟著李靖攻滅東突厥,不久病逝。

獨孤彥雲,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突厥南下兵臨長安,他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死得太早,與凌煙閣無緣。

公孫武達,最早跟李淵太原起兵的元老,後隨李世民討伐劉武周,成為秦王府嫡系,李治永徽年間方才去世。

鄭仁泰,是秦王府嫡系,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在位時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


下一個話題預告:張翠山死的時候,武當七俠,為何只有殷六俠哭?

延伸閱讀:所有人都忽略的秘密,陽頂天氣死明教分裂,都是因一個16歲混血女


三生有畫


開門見山,一一道來。

1.長孫無忌,自縊而死,不得善終。

與房玄齡修《貞觀》,與律學士著成《律疏》。反對立武則天為後,被許敬宗誣陷,削爵流放黔州。


2.鄂國公尉遲恭,善終。

玄武門之變親手殺死齊王李元吉,天下太平之後英雄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安享晚年。諡曰忠武,陪葬昭陵。


3.陳國公侯君集,不得善終。

依附太子李承乾謀反被誅殺


4.郯國襄公張公謹,善終。

三十九歲病死在襄州都督任上。


5.襄武郡開國公劉師立,善終。

參與誅殺李建成,升至左驍衛將軍,諡曰肅。


6.東萊郡公公孫武達 ,善終。

死在右武大將軍任上,陪葬昭陵。


7.歷陽郡公獨孤彥雲,善終。

在頡利可汗與唐對峙中犧牲。


8.同安郡公鄭懷泰,善終

病死。


9.漢東郡開國公李孟嘗,善終

七十四歲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諡曰襄,陪葬昭陵。


10.懷寧縣工杜君綽,善終。

上朝時猝死,諡曰襄公,陪葬昭陵


自律愛自由


玄武門之變,一般說來是李世民殺死了自己的皇長兄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自己的父親李淵退位,並立自己為皇太子,繼承皇位,年號貞觀,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

但是玄武門之變僅僅靠李世民一個人是遠遠不夠的,但是很多著名的大將並沒有參與其中,像程咬金,徐茂公等,都沒有直接參與其中。參與這場政變的主要有長孫無忌,尉遲恭,張公瑾,劉師立,侯君集,杜君綽,鄭仁泰,獨孤彥雲,李孟嘗,公孫武達十人,他們最終結局怎樣,李世民最後有沒有過河拆橋?

首先說一下李世民的大舅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跟隨李世民到處東征西討,在玄武門之變的時候也是站對了隊,支持自己的妹夫李世民,到了貞觀年間任左武侯大將軍,吏部尚書等重要職位,太子李承乾被廢之後又擁立李治為太子,李世民去世之前又將李治託付給他輔佐,但是在立武則天為後這件事情上站錯了隊,堅決反對立武則天為後,後來也是因為武則天的原因被定為謀反,後流放黔州,最後自縊於黔州。長孫無忌死後家人被流放,家裡也被抄家。

尉遲恭,即尉遲敬德,也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戎馬倥傯,立下了赫赫戰功,武德九年,李建成和李元吉涉及欲趁機殺掉李世民,尉遲恭向李世民說了此事,才決定發動宮變,武德九年八月初八,李淵退位,次日,李世民繼位,也就是唐太宗,面對突厥的突然騷然,尉遲敬德臨危受命,打擊了突厥。晚年的尉遲敬德沉迷煉丹,很少參政,之後李治繼位之後,念在尉遲恭有功,也對他很是尊重。最後也得到了善終,後陪葬昭陵。

獨孤彥雲,也是參與政變的人物之一,但是史料對他的記載不多,在玄武門之變之後,上了戰場,最終在與突厥對峙的過程之中戰死沙場。

張公瑾也是英年早逝,去世的時候只有三十九歲。

侯君集,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也是玄武門之變的參與者,戰功赫赫,後遷兵部尚書,李世民繼位之後,先後討伐吐谷渾,征戰高昌,但是後來=卻因為擁立太子李承乾謀反,受到了懲罰,被誅殺,自己的家人也因為這件事牽連,被流放。

劉師立,開始是王世充的手下,後歸附秦王李世民,並幫助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羅藝叛亂,劉師立奉命征討,平定叛亂之後因有人投訴他是羅藝好友而遭到彈劾,後因念其有功恢復官職,後又東征西討,貞觀十四年因病去世。

公孫武達,向來以俠義豪爽著稱,早年的時候追隨李淵,後跟隨李世民討伐劉武周,王世充等人,最後也得到了善終,陪葬昭陵。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皆因病去世。

這十位功臣,總的來說除了侯君集謀反,長孫無忌被武則天冤枉謀反,其他人都算得到了善終。



月光侃歷史


跟隨李世民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共有十個人,分別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另外還有一說,與這十個人不一樣,我們就只說這一說的十個人的後面的下場吧。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凌煙閣功臣第一人,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死前令長孫無忌與褚遂良輔政。公元654年,唐高宗想立武則天為皇后,怕大臣不從,就與武則天一起到長孫無忌家,對長孫無忌各種賞賜,暗示長孫無忌要支持,但是長孫無忌給拒絕了。

公元655年,李冶不顧大臣的反對,最終還是將武則天立為皇后,武則天也因為長孫無忌不肯支持自己,對其懷恨在心。

公元659年,許敬宗向李冶密告,說監察御史與長孫無忌,意圖造反,李治最終令長孫無忌自諡於家中。

尉遲恭

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尉遲敬德被陳為宣州刺史,改封鄂國公。

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尉遲敬德請求告老回鄉養老,李世民命尉遲敬德開府,儀同三司,五天一上朝。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尉遲敬德隨李世民出征高句麗,回朝後,尉遲敬德就回家養老了,不問政事了。

公元658年,尉遲敬德於家中去世,享年七十四歲,諡號忠武。

侯君集

貞觀十七年,侯君集勸張亮與李承乾造反,後來李承乾失敗,侯君集被人告發,李世民本不想治侯君集死罪,但是群臣說侯君集之罪必斬不可,所以李世民最終將侯君集處死,但是赦免了侯君集的妻子和兒子,僅將他們遷到嶺南。

張公謹

貞觀元年,張公謹出任代州都督。貞觀三年,上書建議討伐東突厥,並隨兵部尚書行軍總管李靖討伐,張公謹擔任副總管。東突厥平定之後,進封鄒國公。

貞觀六年,病逝於襄州都督的任上,享年三十九歲。

劉師立

羅藝叛變,劉師立因為與羅藝關係不錯所以獲罪除名,後來起復為岐州都督,在小莫門川打敗了吐谷渾,改任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去世。

公孫武達

貞觀初年,擔任肅州刺史,於張掖河打敗了幾千突厥兵,升任左監門將軍。鹽州突厥叛亂,公孫武達斬其統帥可邏拔扈,封東萊郡公。永徽年間死在了右武衛大將軍的任上。

獨孤彥雲

後來因功進封幽州都督,歷陽郡公,在與頡利可汗的戰鬥中戰死。

杜君綽

李世民稱帝之後 ,杜君綽封為懷寧縣開國公,公元661年任遼東道經略大使,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萬,以功陳左領軍大將軍。公元662年,死在上朝的路上。

鄭仁泰

率軍討平鐵勒叛亂,大敗而歸,後徵高麗,也是大敗,所以被降職。

李孟嘗

貞觀四年,李孟嘗隨李世勣大破突厥於嘖北陰山。

貞觀五年,封食邑兩千戶,封漢東郡開國公。

貞觀二十年,任黔州刺史。

公元666年,病死於長安家中,享年七十四歲。


歷史簡單說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事變,不知道這種說法是從哪裡來的?有個玄武門九人的說法,但實際參與玄武門的遠不止這九人。玄武門九人,一般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這九個人,挨個說下其結局。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妻子長孫皇后的哥哥,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玄武門事變的重要謀劃者。李世民在世時,長孫無忌已經位高權重。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長孫無忌排名第一。

李世民去世後,遺命長孫無忌為輔政大臣,輔佐唐高宗李治。

長孫無忌在唐高宗李治時代權勢過大,和李治在立武則天為後等事件中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終在和皇帝李治的權力鬥爭中失敗,被貶斥流放。顯慶四年(659年)七月,長孫無忌在流放地被逼迫自殺,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

尉遲敬德

尉遲敬德即大名鼎鼎的門神。玄武門事變中,尉遲敬德一箭射死李元吉,又帶兵威逼李淵,立下了大功。玄武門事變後,尉遲敬德居功自傲,飛揚跋扈,一次宴會上,因座次和人發生衝突,竟然差點打瞎了勸架的江夏王李道宗的一隻眼睛。

這次事件後,李世民狠狠敲打了尉遲敬德,尉遲敬德從此收斂很多。晚年不問政事,閉門謝客,沉迷煉丹之類。顯慶三年(658年),以73歲高齡去世。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尉遲敬德排名第七。

侯君集

侯君集在玄武門事變前地位不高,但在玄武門事變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是玄武門事變的重要謀劃者。玄武門事變中,稱得上謀劃人的,只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侯君集這四人。玄武門事變後,侯君集地位急劇上升,貞觀四年就做到了宰相。

貞觀九年,侯君集作為李靖的副手參與了滅吐谷渾之戰。貞觀十四年,侯君集率兵攻滅了高昌國。之後侯君集自以為功勞大而得不到重用,怨氣很深,和太子李承乾勾搭在一起。

李承乾準備效法老爸李世民也來個政變,玄武門事變謀劃人之一的侯君集自然是這次政變的主要謀劃人。政變還沒發動就洩露了,貞觀十七年,侯君集被李世民處死。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侯君集排名第十七。

張公瑾

張公瑾在隋末曾經是王世充下屬,後來進入李世民的秦王府成為親信。玄武門事變前,李世民猶豫不決,燒龜殼占卜吉凶。張公瑾將龜殼甩地上說:“難道占卜結果不好大王就不發動了嗎?”


貞觀四年,張公瑾參與了李靖滅東突厥之戰。貞觀六年,年僅38歲的張公瑾英年早逝。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張公瑾排名第十八。

劉師立

劉師立隋末原本是王世充屬下的將領,王世充被滅後,投降唐軍,被李世民引為心腹。玄武門事變中,劉師立出了大力。玄武門事變後的封賞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等三人食邑一千戶,劉師立和侯君集張公瑾一個檔次。

貞觀年間,劉師立先後參與過對党項、吐谷渾作戰。貞觀十四年去世。

公孫武達

公孫武達是李唐老資格的元勳,參與了太原起兵。之後在李世民下屬參與了唐朝開國時期的多次重要戰役。

玄武門事變後,公孫武達參與過多次邊疆戰事。唐高宗李治永徽年間病逝。

獨孤彥雲

獨孤彥雲和獨孤信家族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其祖父李楷,曾經在獨孤信下屬,後來被賜姓獨孤。玄武門事變後,獨孤彥雲被封幽州都督、歷陽郡公,後來在於突厥作戰中戰死。

杜君綽

杜君綽隋末參與過農民軍,後來投奔李唐,在李世民下屬參與了多次開國重要戰役。杜君綽一直到唐高宗李治年間還很活躍,參與了對高句麗的戰事。

龍朔二年(662年) ,杜君綽去世,是去世的比較晚的唐朝開國將軍。

鄭仁泰

鄭仁泰在武德早期就加入了李世民的幕府,參與了多次開國重要戰役。在貞觀年間,鄭仁泰相對地位較低。在唐高宗李治年間,鄭仁泰成為唐軍的重要高層將領。龍朔元年(661年),鄭仁泰、薛仁貴領兵討伐鐵勒叛亂,這次作戰,鄭仁泰是主將,地位在薛仁貴之上,但鄭仁泰表現不好,成就了副將薛仁貴將軍三箭定天山的威名,鄭仁泰事後被降職,幾年後死去。

鄭仁泰也是去世比較晚的唐朝開國將軍之一了。

李孟嘗

李孟嘗隋末參與過農民軍,後來歸順唐朝在李世民下屬,跟隨李世民參與了多次開國重要戰役。玄武門事變後,李孟嘗被封武水縣開國公。

貞觀四年,李孟嘗參與了李靖滅東突厥之戰。

乾封元年(666年),74歲高齡的李孟嘗去世,也是一位去世很晚的唐朝開國將軍。

玄武門事變的其餘參與者

參與玄武門事變的人數眾多,在多個場合執行不同任務,遠不止以上九人。

凌煙閣功臣之一的高士廉,長孫無忌的舅舅,玄武門事變時負責釋放死囚參戰,為李世民增加一點兵力。

凌煙閣功臣秦叔寶、長孫順德,在玄武門外同太子齊王的援兵作戰。

凌煙閣功臣程咬金,參與了李世民誅殺李建成、李元吉的行動。

凌煙閣功臣房玄齡杜如晦,李世民的兩個親信,自然也參與了玄武門。

除此以外,現在能確定參與玄武門的地位比較高的人物,還有不少,就不一一列舉了。


仁勇校尉


玄武門之變是大唐政治格局的重要轉折,李世民劍走偏鋒,以揹負後世之罵名,對兄長李建成痛下狠手,當時隨他起事的是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等十人,毫無疑問,這些人在當時也是進行一場豪賭和政治投資,事成後,得到的回報自然豐厚,且李世民是中國歷史最為大氣的君主之一,這十人,大多得以善終,實為難得。

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整個玄武門事件的幕後謀劃人,玄武門事件後,也成為李世最重用的心腹,官至右僕射,爵至趙國公,後來李世民凌煙閣封臣,長孫無忌居第一位,足見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

不過花無百日好,李世民逝世後,高宗上臺,長孫勢力成了武則天的心腹大患,在武氏的枕邊風下,長孫無忌被流放,後自縊而死。

尉遲恭:雖然是從劉周武陣營跳槽過來的,但尉遲恭很受李世民重要,玄武門事變的表現更是讓他成為李世民的第一愛將,後來也被封為凌煙閣24臣之一,不過雖受寵愛,但晚年卻很低調,深諧君臣相處之道。

尉遲恭於唐高宗顯慶三年逝世,高宗為此罷朝三日。

侯君集候君集在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書,並率軍在對外作戰上立下赫赫戰功,但不幸卻因為得意忘形,參與參與奪嫡戰,並企圖煽動太子李承乾造反,最後被李世民賜死。不過幾年後,在凌宵閣二十四臣也加入他的名字。

張公謹:玄武門一戰,張公謹獨守城門立大功,後來又作為李靖副手平定東突,後來也進了二十四臣。並得以善終。

下面六位是未入凌煙閣的。

劉師立:劉師立當日玄武門起兵時是李世民親身侍衛。事成後官至左驍衛將軍,封襄武郡公,後來有人告其謀反,李世民未信,善終

公孫武達:櫟陽人,以俠名聞世,玄武門事變當時在秦王府當右三軍驃騎,隨李世民入玄武門,事變後升任檢校右監門將軍,肅州刺史等職,封東萊俊公。

獨孤彥雲:隋汝陽郡公益州總管獨孤楷的兒子,當時隨李世民玄武門起事,後來李世民還將安康公主嫁給了他,後來戰死在大唐與東突的對外戰爭中。

杜君綽:最初在隋末投義寧義軍,後在李世民帳下效命,後以玄武門之功封開國縣侯,任忠武將軍,在初唐戰爭中很活躍,高宗時期徵高句麗,斬首三萬,歸國封左領軍大將軍。善終

鄭仁泰:當時是秦王府的一個遊擊將軍,以玄武門之功一路高升,貞觀十三年升遷中郎將,李世民親征高句麗,鄭仁泰負責勝州道行軍,戰後檢校右武侯將軍,加上柱國,貞觀二十一年,鄭仁泰為右屯衛大將軍。成為大唐官職最高的武將之一,高宗時期任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討平鐵勒(薛仁貴其實是副手),死後陪享昭陵。

李孟嘗:李孟嘗來自王君廓的義軍,歸唐後被李世民招入府,以戰功封上柱國(勳章),玄武門事變殺死建成元吉的就是他,事後以功被授為右監門副率,在貞觀時期官最高做到右屯衛將軍,黔州刺史,高宗時期右監門大將軍,七十四歲逝世,陪葬昭陵。

可以看出,李世民為給他賣命的十兄弟,除了造反的候君集,其它的還真不賴,史上能做到同甘苦,共患難的君王,真不多。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玄武門之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直接關係到中國最偉大的帝王和朝代的誕生。而這起事件的領導者,李世民,也正因為這起事件,讓他的名聲受損,殺兄弒弟,逼父讓位。但是卻也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李世民可是說是反隋建唐的主要策劃人之一,同樣也是重要的執行者。也正因如如此,李淵登基稱帝,封李建成為太子後,太子李建成因為李世民的赫赫戰功,甚為忌憚,於是便聯合弟弟李元吉,處處刁難李世民,並且離間與李淵的父子情誼,多次處心積慮的想要除掉李世民。



李世民一方面迫於無奈反抗,另一方面,可能確實有稱帝之心。於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率領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杜君綽、鄭仁泰、劉師立、獨孤彥雲、公孫武達、李孟嘗,在玄武門埋下伏兵,最後一舉拿下李建成、李元吉,連同其子一起斬殺,斬草除根,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自此開啟大唐盛世。細看一下當初李世民帶的十個人的結局。


1、\t長孫無忌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可以算是李世民的發小,好哥們兒,當然也是李世民的大舅子。一直跟隨李世民南征北戰,也是天策府的重要成員,李世民稱帝,高居丞相之職。但因為反對唐高宗李治立武則天為後,遭到武則天記恨。後被許敬宗誣陷造反,削爵流放黔州,又被逼自縊,家產被抄,親屬也被流放嶺南為奴為婢。唐高宗追復長孫無忌官爵,陪葬昭陵。

2、\t尉遲恭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尉遲恭,是李世民的重要戰將,忠心不二,跟隨李世民東征西討,屢立戰功。但是為人過於耿直,與房玄齡、長孫無忌等忠臣不和,後到地方上任。晚年沉迷煉丹修仙,偏信術士,不與外界交往。最後壽終正寢,享年74歲,也算是高壽了,唐高宗罷朝三天,陪葬昭陵。



3、\t侯君集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卻也是唯一一個被李世民斬殺的功臣。早年並無半點功業,跟隨李世民多次征戰後,能力突出,逐漸受到賞識。但是在李世民稱帝后,征討高昌時,犯下錯誤,私自處置無罪之人,而且還私吞高昌國寶,被人揭發後,關入大牢。雖然後來被釋放,但是自恃勞苦功高,心有不滿,後與太子李承乾預謀造反,事敗被揭發,被斬,妻兒遭流放嶺南。


4、\t張公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是唐朝的一大奇才。最初效力於王世充,後投歸併追隨李世民,在玄武門事變前,就為其出謀劃策,。在討伐東突厥時,任副總管,但可惜病逝在襄州都督的任上,年僅39歲,李世民追封他為郯國公。

5、杜君綽

開始是投身義軍,後歸附唐朝,跟隨李世民,討伐劉武周、宋金剛。而參與玄武門之變,也是他的重要功績,又攻打高句麗,並且斬首3萬,封左領軍大將軍。高宗龍朔二年,上朝時,死在宮廷之中,陪葬昭陵。



6、\t鄭仁泰

很早就加入秦王府,跟隨李世民平劉武周、徵宋金剛、討王世充、戰竇建德的戰爭,也算是重要的大將。鐵勒叛亂,高宗命鄭仁泰為總指揮,但結果確實大敗,甚至被彈劾為最大的敗仗,高宗雖並未怪罪,但是等兩年後再次平討鐵勒時,鄭仁泰降職為左武衛將軍,也是在當年去世。


7、\t劉師立

一早追隨王世充,任親衛將軍,在洛陽陷落後,本來應該被誅殺,但是李世民欣賞其將才,收為已用。羅藝叛亂後,被彈劾是為同黨,被除籍,也因參與玄武門立功,又被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征討吐谷渾有功,多次勸降多部落,在貞觀十四年去世。

8、\t獨孤彥雲

鮮卑人,和李世民也算是姻親,安康公主下嫁其子。歷史上對其記載並不多,玄武門事件中立下大功,在與頡利可汗對戰中,不幸身故,陪葬昭陵。



9、\t公孫武達

早期做過隋朝的禁衛軍,後來劉淵起兵後,跟隨李世民,征討過劉武周。多次參與對抗打擊突厥,戰功突出,戎馬倥傯。最後高宗初期死在右武衛大將軍任上,陪葬昭陵。


10、李孟嘗

家道中落,淪為難民,隋末中原大戰,入山為匪,後隨王君廓,又一起投降唐軍。被隨李世民招入秦王府為將,征討薛舉、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屢立戰功。太宗時期,跟隨李世勣陰山大破突厥,又平昆、口二州蠻夷騷亂。高宗時,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的府第,74歲,陪葬昭陵。


農夫史觀


玄武門之變是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由當時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長安城(今陝西省西安市)大內皇宮的北宮門——玄武門附近發動的一次流血政變。

在起兵反隋的過程中,李氏兄弟二人配合仍算默契,直到唐朝建立。

唐高祖李淵即位後,李建成為太子,常駐宮內處理事務,為文官集團代表。李世民為秦王,繼續率領武將集團帶兵出征,功勞也最大。

太子自知戰功與威信皆不及世民,心有忌憚,就和弟弟齊王李元吉聯合,一起排擠和陷害李世民;同時李世民集團亦不服太子,雙方持續明爭暗鬥。

經過長期的鬥爭,李世民集團逐步佔上風,控制了局面,最終李世民設計在玄武門殺死了自己的長兄皇太子李建成和三弟齊王李元吉,據傳李世民逼迫其父唐高祖李淵立自己為新任皇太子,並繼承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公元626年七月二日,建國僅僅只有九年的李唐王朝的皇宮的玄武門外,發生了一場兄弟相殘的慘劇,整個事件所牽連的人命高達數百人,甚至動搖了唐朝在河北的統治。這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玄武門之變”。政變主角李世民率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一共十個人發動了玄武門之變。那麼這十人最終結果如何,李世民又待他們怎麼樣呢?


長孫無忌,李世民的大舅哥,同樣也是李世民的發小,一直追隨李世民,立下汗馬功勞。在玄武門政變之後任職宰相,他同樣也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所以李世民臨終將李治和朝權託付給他。

尉遲恭,其實很多電視劇對尉遲恭的演繹是不正確的,尉遲恭驍勇善戰,為李世民南征北戰立下汗馬功勞,玄武門政變後位高權重,晚年選擇閉門自守,善終。


侯君集,這個人很早就跟隨李世民了,玄武門政變後更是四處征討,風頭極盛,但卻扶持李乾造反,所以被殺。

張公謹,是他促使了李世民下定決心發動政變,在後來他隨李靖攻滅東突厥,不久後便病逝了,李世民親自哭送。

李師立,他平定羅藝叛亂,先後打敗党項和吐谷渾,貞觀十四年去世。有人曾今告他造反,李世民問他,劉師立說,臣在隋朝做官不過六品才能低下,不敢奢求富貴。現在位居將軍想想已經到頭了,怎敢造反?李世民笑了,朕知道這是胡說八道,你不要放在心上。

公孫武達,這個人以豪爽著稱,玄武門之變後多一直擔任長安城的保衛工作,李世民也很信任他,他一直活到李治永徽年間去世。

獨孤彥雲,他比較悲慘,在玄武門之變後便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了,李世民都沒來得及封賞,有點可惜了。

杜君綽,玄武門之變後一直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李治即位擔任李治的安保工作,跟隨李勣攻滅高句麗,上朝時猝死於禁廡之中。

鄭仁泰,玄武門之變後實封二百戶,曾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期間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

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李治時期擔任長安城守衛,後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第。

總的來看,這些人在李世民活著的時候都過的很好,除了其中一個造反被殺,其他的李世民都對他們封賞。很多朝代的君主過河拆橋,滅殺功成的都很多,而李世民沒有這麼做,與大家共富貴,由此可見李世民不愧為一代雄主。


青松5698


玄武門之變是秦王李世民為爭奪皇位繼承人,於唐高祖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7月2日在玄武門附近起兵發動的一場血腥政變,這場政變中,李世民幹掉了自己的大哥太子李建成和三弟李元吉,為他的繼位掃清了障礙。

在這裡不討論李世民起兵造反是否合法,兄弟相殘是否太無情,單就這次政變的影響來說,在歷史上產生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玄武門政變轉變了唐朝政局的未來走向,也將李世民推向了大唐江山的領導者之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李世民,上位之後,廣招賢才,勵精圖治,發展農業,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的“貞觀之治”,貞觀年間國泰民安,為後來的開元盛世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和經濟基礎。

換句話說,沒有“玄武門之變”就沒有李世民的繼位,也就沒有後來的“貞觀之治”,甚至開元盛世或許都不會出現,所以“玄武門之變”未必就是一場兄弟間的相互殘殺,歷史有它的安排。

跟隨李世民參與玄武門政變的主要有十位將領:

長孫無忌、尉遲恭、侯君集、張公謹、劉師立、公孫武達、獨孤彥雲、杜君綽、鄭仁泰、李孟嘗

李世民成功奪得政權後,這十人全部封功有賞。但是他們最後的結局如何呢,且來看看:

1、長孫無忌,這十人中,屬長孫無忌跟李世民的關係最親近,他們不僅是好兄弟,又是郎舅關係,長孫無忌的妹妹便是唐太宗的文德皇后

“玄武門”政變後,長孫無忌功居第一,進封齊國公,位至宰輔,在凌煙閣功臣中排名第一,深得李世民的倚重。李世民去世後,長孫受先帝之託,以國舅、太尉、顧命大臣身份輔佐高宗。

然而,他因立後一事,令武則天懷恨在心,武則天坐上皇后寶座之後,便授意許敬宗誣告長孫無忌謀反,高宗聽信之,將長孫削爵流放黔州,最終自縊而死。

這樣一位德高望重的國舅大人,在太宗時受到萬般厚待,卻在侄子高宗手上沒有得以善終,不得不說令人心寒。

2、尉遲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李世民的得力助手,在玄武門之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親手誅殺了李元吉。後官至右武候大將軍,封鄂國公,晚年迷信方術,謝絕賓客,閉門不出,死後諡號“忠武”,陪葬昭陵,善終。

3、候君集凌宵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門之變後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任兵部尚書,立下了赫赫戰功,立下戰功後人也開始膨脹,因太子李承乾是其女婿,參與了皇室內部的奪嫡之戰,企圖煽動太子李承乾造反,後因受牽連被李世民處死。

4、張公謹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玄武門一戰,張公謹獨守城門立下大功,後隨李靖征討東突厥有功,進封鄒國公。貞觀六年,張公瑾病逝,時年39歲,追贈左驍衛大將軍,諡號襄,後改封剡國公,善終。

5、劉師立玄武門兵變將領功臣之一。後羅藝叛變,劉師立任檢校右武候大將軍,又任命為檢校岐州都督。先後在邊疆打敗党項和吐谷渾,改任始州刺史,貞觀十四年(640年)去世,諡號“肅”,善終。

6、公孫武達屢次征討突厥,以功封為東萊俊公。唐高祖永徽年間升為右衛大將軍,任上去世,陪葬於咸陽昭陵,善終。

7、獨孤彥雲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玄武門事件發生不久,突厥到來,他在與突厥的戰鬥中死去,屬於為國捐軀。因去世太早,生時沒有享受到封官加爵,死後續圖於凌煙閣,供後世瞻仰,屬善終。

8、杜君綽,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秦王府嫡系,玄武門之變後擔任玄武門和各大皇宮的安保工作,上朝時突發身亡,李治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善終。

9、鄭仁泰玄武門兵變功臣之一。曾入右武大將軍、減校右衛、右領大將軍事,曾跟隨李世民征討高句麗,李治期間與薛仁貴徵討鐵勒失利,不久病死,善終。

10、李孟嘗,玄武門之變後跟著李勣征討突厥,李治時期擔任長安城守衛,後暴病死於長安靜安坊府第,李治下詔追贈為使持節、都督荊、硤、嶽、朗四州諸軍事,荊州刺史,諡曰襄公,陪葬於昭陵,善終。

十位將領大多都是善終,由此可見太宗李世民的賢明和胸襟。他並沒有像其他帝王那樣,在登基之後,擔心一同打天下的功臣功高蓋主而誅殺。

在李世民政期內,只要不是居功自傲,做出出格之事,都能同富貴,被善待,從而善終,這在善於玩弄心術的帝王之中確屬難能可貴。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