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蜀漢比東吳兵多?這種說法有何歷史依據?

薛天宇3


也許在歷史上某一個節點,蜀漢與東吳曾經出現實力棋逢對手甚至略勝於東吳的局面,但這個期間比較短暫,隨著關羽荊州三郡的丟失,瞬間就進入到了失衡狀態,而這個節點應該就是在公元219年,關羽北伐襄樊之前。

在劉備時期,益州本州究竟有多少軍力史書上一直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只有40多年後劉禪投降的時候,降書上記錄蜀漢軍隊10萬2000人,而40多年前的劉備時期,佔據益州和漢中的劉備究竟有沒有這樣大的規模,恐怕不好推斷,一方面劉備時期還並沒有徹底征服南中地區,自然無法控制這一帶的人口,還是在多年後諸葛亮收復南中地區之後,才開始大量對這一區域進行徵兵,所以劉備時期他所掌握的益州本土兵恐怕要比劉禪主政時期要少。



但是還要考慮另外一個要素,就是劉備入川之前,他曾經兩次從荊州五郡調派兵力,總兵力在3到5萬人左右,雖然在長達七年的益州和漢中戰爭中肯定會有重大消耗,但由於劉備是獲勝方,不至於打成全軍覆沒或損失大半,相信劉備在佔領漢中之後,手中仍然還有大量的荊州兵團,這樣的話軍力數量也足可以彌補後期從南中地區所徵調的軍力,劉備在益州的總兵力仍然可以達到10萬以上,與後期的蜀漢政權平齊。



而這一期間,關羽的荊州三郡還沒有丟失,關羽在南郡手中還有至少3萬軍隊,東三郡也剛剛收復,審氏兄弟至少有數千人歸降,另有孟達佔領房陵時收納的數量不詳的降兵,劉備自稱漢中王的階段,蜀漢政權(當然這一時期還沒有建國)最保守估計至少能有15萬左右的軍隊。



另外考慮到隨後的夷陵之戰,荊州南部的武陵地區的少數民族曾經發動響應劉備的叛亂,光是北上與劉備大軍會合的五溪蠻夷就有上萬軍隊,即便如此,孫權還特意調往上萬人前往武陵地區展開鎮壓,這樣來看,除了劉備的常備軍之外,以劉備的威望,即便在荊州失守之後,還可以策動荊州南部的少數民族叛亂,戰爭時期自然也可以借用這一帶的武裝,因此在不考慮關羽丟失荊州的情況下,戰爭狀態下劉備所能動用的軍事力量,恐怕不止15萬人。

而相比較這一時期,東吳還沒有徹底佔領荊州,半個多世紀之後東吳投降的時候,全國總兵力不過23萬人左右,因此在半個多世紀之前,再也沒有拿下荊州三郡之前,東吳的軍力恐怕要低於20萬人以下,與劉備基本保持持平的狀態,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劉備佔領漢中,拿下東三郡,實力越來越對等,才驅使孫權從背後下手,將劉備一夜打回解放前。


遼寧資深球迷


蜀漢在鼎盛時期士兵人數確實不亞於東吳,準確地說是在公元219年,關羽北伐前。

當時蜀漢地盤橫跨荊州、益州,北至武都、漢中,南到南中(今雲南、貴州),東抵江夏(今湖北武漢),西至永昌郡(今緬甸東部),國土總面積近120萬平方公里,轄區總人口近200萬人。



關羽駐守荊州四郡,從之後的襄樊之戰來看,關羽所部水、陸軍共約四萬人,關羽北伐帶走約2.5萬人,留1.5萬人守四郡及防備東吳,之後又調1萬人北上,總的來看約4萬總兵力。

魏廷駐守漢中,漢中為益州的門戶,兵力不會少,至少常備3萬人駐守。

劉備坐鎮成都,劉備在215年曾經出益州支援關羽,以應對孫權討要荊州,當時劉備就帶了5萬人,可見劉備中央軍至少有6萬人,要留1萬人守成都吧。



張飛守巴州至少1萬人,南邊及西邊邊境駐守至少2~3萬人。

加起來就是15~16萬的兵力,這也就是蜀漢鼎盛時期的總兵力。

東吳在蜀漢鼎盛時期的219年,從地圖上看,那一年蜀漢面積大於東吳,東吳國土總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60萬人。

東吳在赤壁之戰中,周瑜領兵3萬,孫權領兵2萬,十年後的219年在荊州地區屯兵3萬,因為當時孫權還是以淮南為戰略突破口,荊州地區與劉備還是結盟狀態。



而在建業地區屯兵5萬,這裡是孫權與曹魏的主戰場。

在江夏(今武漢)到柴桑(今九江)是孫權的政治中心,兵力約3萬,再加上南方各地駐守總兵約2~3萬。

加起來就是13~14萬的兵力,這是東吳的總兵力。

這樣算下來,蜀漢在鼎盛的219年總兵力比東吳多,除去鼎盛期,蜀漢總兵力低於東吳。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在丟失荊州之前,兵力和東吳大致一個檔次,確實有可能比東吳多,但並無嚴格證據。

歷史上,蜀漢和東吳兩家兵力對比,在赤壁之戰打勝,蜀漢210年獲得荊州五郡後大致接近,但蜀漢應該還是不如東吳。214年劉備佔領全蜀後,兵力較之入蜀前大幅度提升(僅劉璋成都降兵就有三萬之多)。這應該是蜀漢兵力的一個高峰。

所謂蜀漢兵力比東吳多,大概也就是指這時候。相應的一個依據,大約是215年兩家爭奪荊州的時候,史書有記載,當時劉備令關羽帶荊州本部人馬3萬到益陽,劉備自己帶著從益州來的五萬軍隊駐紮公安。而另一方面,東吳是呂蒙帶二萬人,魯肅帶一萬人。這麼看,八萬對三萬,蜀漢軍隊好像比東吳多了。

但這只是對史料的誤讀。劉備方面八萬人是沒錯的,孫權方面的兵力卻遠不止三萬:

權大怒,乃遣呂蒙督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兵二萬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使魯肅以萬人屯巴丘巴丘以御關羽。權住陸口,為諸軍節度。

可見,215年東吳一方的部署(在劉備到達前),是呂蒙帶二萬人奪取南部三郡,魯肅帶一萬人在巴邱抵擋關羽,而孫權則駐紮陸口作為諸軍接應。要知道,以孫權的作風,軍隊的大頭歷來是自己帶的。所以他的兵力,大概率不會少於三萬,甚至達到五六萬都不奇怪。這麼一算,東吳實際投入的兵力大概在六萬到十萬之間,和劉備方面最終投入的相差不多。

作為另一個例證,此次吳蜀爭鬥後,雙方中分荊州,重新握手言和,孫權立刻帶著十萬人去打合肥了。打合肥的兵力就是十萬人。

215年之後,劉備方面割讓了長沙和桂陽給孫權,地盤減少(當然同時對益州深度開發可能增加兵力);而孫權獲得了兩郡,地盤增加。雙方兵力對比只能向孫權傾斜。再往後幾年,劉備拼了命和曹操爭奪漢中,打得精疲力盡,兵力不會增加。孫權雖然也與曹操有徵戰,但損失應該比劉備小。到219年,關羽水淹七軍,獲得三萬于禁降兵。但即使加上這些,也不能說蜀漢兵力就一定超過了東吳(很大可能是不如的)。

從呂蒙偷襲荊州開始,關羽損失了數萬之眾,蜀漢丟失了荊州三郡,從此國力就只有東吳的一半,再也不可能超過東吳了。


巴山夜雨涮鍋


在劉備攻下益州,有荊州的長沙,零陵,武陵,桂陽,江夏時候。歷史的資料是關羽有三萬水軍,劉備去益州也是三萬多人馬。劉璋因為馬超參加被嚇得要命,劉璋還有十萬多精兵隊伍守禦成都,就投降了劉備 ,劉備又率領有了十萬精兵的回去和孫權爭奪荊州。

但劉備沒有打孫權,奪取被孫權佔領長沙,桂陽。而且以湘水為界,和平孫權平分荊州,得零陵,武陵,南郡,卻答應了攻下涼州和其它地方,還回零陵,武陵,南郡回去。當劉備攻下漢中以後,就是還回了零陵,武陵,南郡給吳國。使糜芳 的南郡江陵,公安士仁都到東吳,和武陵和零陵都|到東吳。

當時關羽率領的軍隊,也已經劃給東吳,關羽因為孫權主動求親向關羽聯絡感情,卻遭到關羽說虎女,那能嫁給犬子拒絕孫權的主動示好,再無法不去東吳,因此卻大量軍隊,沒有後方根據供應糧草,無糧缺吃。使十萬以上軍隊一夜逃跑潰散,。(應該關羽原來三萬水軍,劉備從益率領益州十萬人,只帶回去打張郃只帶回精兵一萬人馬還有于禁龐德投降的三萬多人。

就算,張飛和張郃對峙軍隊為一萬,當時蜀漢的軍隊粗粗一略算應該超過十五萬以上。以數量遠遠超過孫權的的軍隊七萬人,可惜關羽沒有率領軍隊回益州,軍隊一夜以後在麥城潰散他也被殺。之後劉備傾國軍隊以七萬以上,號稱70萬在夷陵之戰中,全軍覆沒。

不但地盤沒有荊州三郡,還有沒有了上庸房陵。只有益州和漢中軍隊,更是讓諸葛亮在魏延提議率領五幹精兵出斜谷偷襲攻擊長安,都調不軍隊局面。馬謖帥領的蜀國主力軍隊,王平做為付手,才只有一千人的數目,諸葛亮在天水西三郡叛亂後歸附蜀漢時,卻無兵力去接受佔領,只迀回一干多人員回到漢中。

軍隊那時少得可憐,那能再敢和東吳相比,孫權親自率軍十萬攻合肥,劉備在白帝城眼看著東吳空虛,對防禦的西方陸遜寫信說,魏吳東面激戰,東吳國內空虛,我將和將軍再比一場。將軍還有膽量嗎?陸遜堅絕不疑直接說,您不要好了傷疤忘了痛,吳蜀應該和好,如果您執迷不悟,我將讓你的軍隊再不無一人活著回去。劉備當時沒有兵了,看著有機會,卻沒有軍隊氣得大病但無可奈何。不久死了。


ww3721


蜀漢在丟失荊州之後人口數量一直都不超過一百萬 ,東吳二百多萬,曹魏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之間,當時兵員人口比通常在I:8到1:10之間。據此估計當時蜀漢兵力在12萬之內,吳20萬左右,魏25萬到30萬之間


嘉-菲-貓


劉備稱漢中王,建立漢國時,兵力是比孫權多。但孫權這邊的武將一直不安分,看不起關羽想搞他,經常在邊境地帶不安分。聽說關羽收服了幾萬降兵,那還得了。正好關羽降兵太多沒飯吃,偷襲孫權糧倉。孫權武將就按耐不住了,都說好的要捉活的,然後再殺。結果荊州全境被奪,劉備想就算你剛拿荊州,兵力補充不上,不可能勝得過天府之國益州,結果不自量力剩下兵馬也被砍光了。從此和東吳實力一直差一大截。


不應該32


有荊州的時候確實兵力比東吳多,加上五虎上將,還有法正,那時蜀漢是巔峰期,荊州丟了以後和夷陵之戰後國力兵力大幅下降


妳婼懂喔該有多好


謠言,謠言止於智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