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氣象:築起防災“第一道防線”

湖南气象:筑起防灾“第一道防线”

默戎鎮排己婁山洪地質災害危險區。

湖南气象:筑起防灾“第一道防线”

山洪災害發生時的瞬間。

紅網時刻見習記者 張興莎 古丈縣報道

老鼠搬家,螞蟻成群,青蛙大叫……異常的自然現象預示著天氣即將驟變,這便是最原始的天氣預報。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氣象儀器裝備、氣象工作環境、氣象服務能力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精準的預報預警,及時有效的信息發佈,爭取到的不僅僅是時間,更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越扎越緊。

準確預報,救下全村500多人的性命

“那一天的天空,就像鍋蓋壓下來一樣,感覺人都要喘不過氣來。”2016年7月17日,這個場景,湘西州古丈縣默戎鎮龍鼻嘴村主任石遠忠一輩子都不會忘。

4天前,氣象部門預測到“17日到20日間,古丈縣將迎來一次大到暴雨”,古丈縣氣象局立即通過氣象災害預警系統,將強降雨的消息緊急發送到各個相關部門聯絡人員的手裡,面對有可能到來的山洪和泥石流,氣象、國土、防汛辦乃至每個村都嚴陣以待。

7月17日8時至13時,一場暴雨果然如期而至,默戎鎮5小時降雨量達203毫米,1小時最大降雨量達104.9毫米。傾盆大雨引發了泥石流,默戎鎮龍鼻嘴村大面積的泥石流,使依山而建的民房瞬間被吞噬。

“最後一名撤離的是80歲癱瘓老人施喬花,一開始她不願意離開生活了數十年的老家。可幹部們剛把她強行背出,房子便被傾瀉的山洪吞沒,老人嚇得再沒說一句話。”鎮長石海林回憶,在這個3000多人的村子裡,有500多人居住在距離山體不到100米的危險地帶。

山洪暴發之後,村裡交通、通訊全部中斷,幸虧撤離及時,否則救援隊伍都無法到達。“真是幸運,洪災發生前,我們都接到了氣象預警,及時組織隱患點村民轉移,總歸沒有人員傷亡。”石海林說。

科技進步,為安全轉移爭分奪秒

“選擇幹氣象這行,是我這輩子做得最對的一件事。”古丈縣氣象局局長楊煜珍說,這次默戎生命的奇蹟得益於古丈縣山洪災害預警系統平臺,數據的實時共享讓古丈縣所有單位和防汛責任人,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到了氣象預警信息,並立即行動了起來。

7月17日10時3分,古丈縣氣象局發佈暴雨橙色預警;10時35分,根據氣象部門的預警,縣防指通過山洪災害預警系統,第一次向默戎鎮、坪壩鎮、古陽鎮暴雨集中區受威脅的群眾發送轉移信息;10時50分,縣氣象局發佈暴雨紅色預警;10時52分,縣防指再次通過山洪災害監測預警系統,第二次發送立即轉移全縣受威脅群眾、關閉旅遊景區、實行交通管制的信息。

“除了人員的組織協調,一次成功的轉移得益於科技的進步。”楊煜珍說,改革開放之前,氣象觀測和預報數據傳輸只能靠無線電臺發電報的方式,收發或通過郵電系統傳輸,報文通過手工抄錄,效率低、工作量大,接受信息有限。

“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氣象觀測就逐漸趨向現代化,同時我們縣基層的幹部也在一次次實踐中學會了看圖看數據。”楊煜珍介紹,早在2009年,古丈縣7個縣鎮已經全部配備了不少於一處氣象觀測站,技術的進步、幹部們意識的提高,是這次成功避險的關鍵。

頂層設計,防災減災服務仍在進步

默戎生命的奇蹟是全省氣象發展的一個縮影。改革開放40年來,氣象防災減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全省構築起嚴密高效的氣象災害防禦網絡體系。

湖南省政府投資2899萬元建設“省級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系統”,現已實現與25個省直廳局及13種發佈手段的有效對接。懷化、永州等12個市州的市級系統和79個縣(市、區)的縣級系統已通過氣象內網實現氣象預警信息發佈。

據統計,2000年氣象觀測準確率95%,到2003年達到99%。如今,氣象觀測進入自動化觀測時代,實現氣象數據分鐘採集,大大提升了預報的時效性與準確率。

今年以來,全省積極應對27次災害性天氣過程,預報準確、預警及時。同時,重點加強了關鍵時段災害性氣候事件監測與評估,組織撰寫了《熱帶氣旋(颱風)對湖南的影響分析》等一批高質量的服務材料。今年共啟動應急響應7次20天,省級共發佈各類決策服務材料109期、各類氣象災害預警信號3804次1084.50萬人次。

“做好重大轉折性、關鍵性、災害性天氣預報服務,是我們氣象人的使命與責任。”湖南省氣象局局長劉家清說,下階段除了繼續提升氣象部門業務水平,還將進一步完善氣象災害預警部門聯動機制,共同形成綜合防災減災合力,為群眾做好氣象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