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開放促進國內改革,改革奠定開放基礎

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將在北京舉行。改革開放40週年廣受關注,11月下旬舉行的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5屆全球年會也聚焦於此,舉行了“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專題峰會”,在這次會議上,多位專業人士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第一財經選編部分發言內容刊發。

以下為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峰會上的發言內容摘編:

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开放促进国内改革,改革奠定开放基础

1978年12月18日~22日,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舉行。就是這次偉大的會議,撥正了中國這艘巨輪的前進方向,中國的改革開放偉大事業從此開始。

40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空前的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在全世界也空前提高。

40年來,中國外匯儲備從1.67億美元到超過了3萬億美元。1978年中國人均GDP不到200美元,2017年已經超過了8800美元,中國正在向突破人均GDP1萬美元的大關前進。這個目標毫無疑問很快就要實現。中國經濟40年來平均增長在9%以上,中國的變化造福了中國人民,中國的變化也影響了世界。

40年前的歷史性會議開創了中國的改革進程,在深化改革的過程中,中國對外開放的事業開啟了偉大的篇章。此後,中國加快了融入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進程,中國在經濟範圍內同世界的融合在起步、在深化,標誌就是在中美1979年1月1日建交之後,中國同全世界的交往、融合開啟了歷史進程。1980年4月17日,中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恢復了在其中的合法席位;當年5月15日,中國加入世界銀行,恢復了合法席位。從此,在重要的全球國際金融體系中,中國開始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影響越來越大。

毫無疑問,開放是中國同世界的融合,同時中國也開始在世界的先進技術、先進管理等方面受益於這種融合。中國曾經是世界銀行軟貸款的接受國,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對人民生活的提高確實發揮了重大的作用。40年來,我們已經從世界銀行的軟貸款接受國變成了重要捐款國,中國正在對世界的扶貧事業發揮著歷史性的重大影響。中國的成就首先是中國自身扶貧事業的偉大成就,7億中國貧困人口的脫貧是中國對世界扶貧事業最大的貢獻。與此同時,中國在自身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前提下,我們增加對最貧困國家的援助,增加對國際金融機構的贈款,我們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2001年12月,中國經過15年的艱難談判,成為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重要成員,從這時候開始,我們可以說全方位地參與全球的經濟治理,中國的開放事業不斷地向前推進。開放也促進了我們國內的改革,改革奠定了開放的基礎,所以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在40年來不斷地向前發展。

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習近平主席強調,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不久前,《世界銀行營商環境報告》對中國2017年的營商環境全球排名作了他們最新的判斷,該報告確認中國2017年度全球營商環境的排名從前一年的第78位上升了32位,提高到第46位,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在不斷向前推進的一個突出例證。但實事求是地說,第46位的排名仍然有著巨大的改進空間。

當今社會生產力的競爭空前激烈,面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的撕裂,我想最重要的,對中國而言就是堅定不移地把中國自己的事情辦好,把中國的經濟發展好,使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

與此同時,中國要堅定地對外開放,要堅定不移地、全方位地參加全球的經濟治理。我們一定要借紀念改革開放偉大事業40週年之際,把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斷地向前推進,讓中國的改革再出發,讓中國的開放更包容,使中國經濟同世界經濟更緊密地融合,使中國人民受惠於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也為世界的和平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