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庫卡的業績和美的集團的產業互聯網

庫卡的業績和美的集團的產業互聯網最近吉利出了一款新車,叫做領克03。在各大網站、自媒體的評測中,

領克03的口碑非常好,幾乎可以遠超同級合資車。這大概是國產平民車中,目前最高的美譽了。我們的記憶力都不算太差,應該還記得吉利自由艦、吉利金剛之類的造型。僅僅過去了8年,吉利是如何實現質的飛躍的呢?眾所周知,是因為吉利收購了沃爾沃,收購沃爾沃就一定能帶來成功嗎?

事實上,2010年的這筆交易,是被很多人不看好的。吉利花了18億美金成為沃爾沃最大股東,但只有15.6%的投票權,最大投票權擁有者是瑞典投資集團,擁有22.8%的投票權,,並且只有沃爾沃管理層提名人選的權力,最終決定權還在沃爾沃集團董事會,幾乎沒有正式的權力。這不是人傻錢多燒錢嗎?在吉利之前,中國汽車巨頭上汽集團曾經收購韓國雙龍,因為企業文化以及對方擔心技術流失等原因,最終雙方的合作以流產而告終。吉利集團是如何做的呢?不得不說,李書福用了高明的東方智慧,成為沃爾沃最大的股東後,吉利並不干涉沃爾沃的正常運行,更沒有主動去拿沃爾沃的圖紙。而是和沃爾沃成立了一家合資公司,專門負責技術研發。這家研發公司服務的對象是沃爾沃和吉利,吉利就這樣名正言順的收穫了新技術。從博越到博瑞到領克,一輛又一輛優秀的吉利車走進千家萬戶。與吉利收購沃爾沃相似的,還有美的收購庫卡機器人。

一、美的集團收購庫卡機器人

1、為什麼收購庫卡?作為一家優秀的民族企業,早在2010年,美的集團的營收就突破了1000億大關,2011年更是達到了1341億元,但是2015年公司營收為1384億元。近年來,由於全球經濟增長乏力、國內經濟增長放緩、原料價格大幅上漲、匯率波動加劇的新環境,家電產業處於持續的創新變革與整合轉型之中,新經濟環境之下。從2011年至2015年,五年期間營收增幅只有3%,可見美的集團的經營進入了瓶頸期,面臨著巨大的營收增長壓力。與國內同類家電企業巨頭大多擁有一個拳頭產品不同,美的走的是多元化發展的道路,沒有特別突出的偏科項目,也導致美的沒有什麼能夠拿得出手的頂尖產品。在空調領域,格力獨步天下;在洗衣機領域,海爾獨領風騷;只有電飯煲、電磁爐等小家電領域,才是美的擅長的,不過這些產品門檻低,客戶忠誠度不高,毛利率也不上不去。為了打破發展的瓶頸,在產品多元化的同時,美的的併購步伐也越來越大。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了著名的機器人巨頭—庫卡集團,雖然美的無法從庫卡直接拿到技術,但是2019年之前,會和庫卡在廣州設立合資公司,生產庫卡機器人。一樣的配方,一樣的味道。為什麼搞多元化發展,就非要收購庫卡呢?這要從美的集團的心病說起,

近年來,白電企業競爭非常慘烈,像東芝(白電業務被美的收購)、GEA(被海爾收購)等國際巨頭都倒下了,壓縮成本是白電企業孜孜不倦的追求。美的集團超過十萬員工,既是財富,亦是負擔。早在2011年,公司就開始斥巨資50億美元大規模引入工業自動化生產線。在吃到甜頭後,公司把目光轉向了機器人業務。再後來,公司從庫卡的客戶做成了庫卡的股東,2015年8月,美的集團購入庫卡5.4%的股份。隨著合作的深入,美的的野心越來越大,終於在2016年5月,向庫卡集團發起了要約收購。做機器人是美的集團預謀已久的關鍵一步,正如美的集團副總裁顧炎民所言,在全球工業4.0發展浪潮中,中國企業具有自身優勢。雖然目前很多中國製造業企業甚至沒有完全完成工業3.0的進程,但他們有可能在工業4.0進程中“彎道超車”。像美的這樣的企業擁有巨大的市場和製造業規模優勢,如何將這種優勢與庫卡等工業4.0企業提倡的“柔性化”生產方式相結合,給中國消費者提供多層次、多價值的個性化產品,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所以在收購庫卡的時候,美的付出了37.07億歐元代價。據2018年三季報,公司賬面高達285億元,主要是收購庫卡的溢價。

2、聯姻兩年,喜憂參半2017年,庫卡給美的帶來了超過270億的營收。庫卡的2018年三季報中顯示,今年第三季度訂單同比下降6.8%至7.501億歐元,預計2018年全年的銷售收入約為33億歐元(約258億人民幣),低於年初公佈的35億歐元的預期,並預測全年利息稅前收益利潤率在4.5%左右。從賬面數據看,庫卡的業績似乎並不如意。但是,考慮到庫卡兩年前還是一家虧損企業,如今在客戶體系重新梳理的情況下仍能扭虧為盈,還有不菲的營收和利潤,應該說還是成功的。不過,不確定因素還是存在的。庫卡官網11月26日發佈消息稱,現任庫卡首席執行官的TillReuter博士已與庫卡監事會達成協議,將於12月提前終止其CEO職務(原本將持續到2022年)。從美的方面看,公司的戰略規劃正在堅定不移的執行。進一步加快推動庫卡機器人中國業務整合,將庫卡在中國的一般工業業務及為醫院、倉庫和配送中心實施先進的自動化解決方案的瑞仕格(庫卡下屬子公司)中國業務合併,並與美的設立合資公司承接上述業務。美的集團的野心,早在2015年就昭然若揭,那一年收購了東芝白電業務。

二、東芝白電業務發力,吸收合併小天鵝2018年11月,美的集團公佈了吸收合併小天鵝的公告。由於小天鵝本來就是美的集團的控股公司,二者關聯交易金額也不算太大,更不存在同業競爭。一石激起千層浪,一時間出現了許多猜測。有說美的集團覬覦小天鵝充裕的現金流的,殊不知美的集團賬面的錢多的數不完被拿去理財;有說美的集團為了降低關聯交易的,其實在A股中二者的關聯交易非常少了;還有的說為了減少分紅的… …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公告裡有一句話非常耐人尋味:美的集團換股吸收合併小天鵝,可以徹底解決雙方潛在的同業競爭問題。但是,美的集團幾乎所有的洗衣機業務都在小天鵝生產,小天鵝幾乎只生產洗衣機。二者根本不存在同業競爭問題,潛在同業競爭是什麼原因?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小天鵝開始生產其他家電,二是美的集團開始生產洗衣機。第一種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小天鵝品牌享譽洗衣機行業,但在其他領域並不著名,對於美的集團來說,在其他領域重新打造小天鵝品牌毫無必要;第二種可能呢?自從榮事達注入小天鵝後,美的集團幾乎所有的洗衣機都在小天鵝生產,除非,引入東芝品牌。據海爾半年報披露,2018 年上半年,卡薩帝空調 16,000 元以上價位段份額 45%、卡薩帝滾筒洗衣機在 10,000 元以上價位段份額 73.8%、卡薩帝冰箱 10,000 元以上價位段份額佔比 36%。卡薩帝品牌已經成為海爾的高毛利收割機。在高端市場,美的集團的產品卻幾乎是缺失的。經過三年的整合,引入東芝品牌,在高端市場獲取一定的份額。由於東芝業務目前虧損,並且生產線繁多,如果注入小天鵝,小天鵝撐不起這樣的產品線,所以才有了“潛在的同業競爭”的說法。重振東芝品牌,搶佔高端市場,才是吸收合併小天鵝的真相。當然了,也不排除另外一種可能,包裝一個全新的高端品牌,像海爾的卡薩帝一樣,生產包括洗衣機在內的各種高端家電,比如COLMO。

三、志在工業互聯網庫卡不僅僅給美的帶來了自動化生產線,還帶來了全新的工業互聯網思維。在美的集團新一輪戰略發佈會上,美的集團副總裁兼CIO張小懿介紹美的的工業互聯網平臺M·IoT。據稱,美的集團在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建設方面擁有先天優勢,M·IoT平臺已在美的集團內部成功應用,接下來既可對外為大型企業提供定製化、數字化轉型服務,可向中小企業輸出低成本的套餐式解決方案。

四、總結

隨著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家電行業也迎來了殺估值的潮流,年增長率超過30%的格力、美的竟然只有幾倍、十幾倍的PE,讓人匪夷所思。投資者的邏輯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家電行業本身並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格力通過繞道併購芯片企業來進行多元化轉型,海爾大幅併購海外知名品牌,美的更是大手筆收購東芝白電和庫卡,這些優秀的企業都在聚焦新的增長點,並且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