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要是有些事我沒說,你別以為是忘了,我什麼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它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它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 《記憶與印象》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反覆讀過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印象最深的是,他“雙腿殘疾後的暴怒無常”,以及母親對其的容忍。後來史鐵生對世界的剝離和隔閡,都化作對母親的思念和懊悔,放進了另一篇文字《合歡樹》裡,其實,天下的母親對兒子都一樣。

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有一段同樣寫母親的文字,他突然意識到母親的壓力一點都不比自己少,甚至比自己更多。他煎熬的白天黑夜,實際上在母親那裡“總是要加倍的”。

或許就此坐在輪椅上的史鐵生,他的文字逐漸呈現了對生命的通曉通透,還有無可奈何。諸如““蜂兒如一朵小霧穩穩地停在半空”,““蟬鳴冗長”,“老麻雀羽毛蓬鬆”,他似乎有點貪婪地抓住任何稍有生命氣息的小東西,就不願放手。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母親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當他悻悻然地塗鴉出“千萬不要跟母親來這套倔強,羞澀就更不必了”之類的嘆息時,他的視野,已經由健康青春轉為固定在輪椅上病態的一隅。養兒才知報娘恩,文字這個東西洞悉未來,命運卻始料未及。

史鐵生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去世,到現在已經過去8年了。《讓“死”活下去》是他妻子陳西米在2013年元旦出版的懷念之作。陳希米是他除了母親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女人,除了母親的精神支持,陳希米給他的是彼此互動的文字流淌與牽引。

陳希米在書中描述了她在史鐵生去世後,閱讀時的失落與空虛,像是一條始終找不到岸的小舟,不是不在,而是沒有人在對那些觸碰的文字交融。讀懂一個人與讀懂一個人的文字,都同樣費勁。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不管是重溫我們以前看過的,還是開始讀一本新書,最深的遺憾,就是不能與你分享。看書看到每一處精彩的段落,就是最孤單的時候,因為沒有人分享,因為只想跟你分享,因為跟你分享才能滿足,因為只有你才有能力與我分享,因為只有我們一致的認同才能使那些思想進入我們的身體。”

她在懷念他們曾經精神相通,靈魂共有的歡樂,比起物質充盈,轉瞬寂寞乏匱的世人,心靈智性的共鳴,實在難求,更彌足珍貴。

當愛情到來之時,史鐵生雙腿已殘,那一年,史鐵生38歲,陳希米28歲。陳希米就這樣開始侍弄瑣碎和平庸的日常生活,侍弄一個以肉體的病痛為職業的病人,侍弄他們的愛情。然後他們相互依傍了21年,接著,史鐵生一個人離開了。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勿用而言,我們都是最平凡的那些人群中毫不起眼的塵埃,為風吹動,為至親情動。“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拋開世俗的藩籬,史鐵生的幸與不幸,可能未必多重要。這樣的逆境的考量,比之臭皮囊戀戀不已的慾望,從深邃中穿行而過,殘酷依然真實。

“你說的,我們要像兩個好孩子,永遠赤誠,永遠好奇,永遠疑問,永遠探索。我們一直都在這樣做,我們終於走到不同凡響了嗎?”

史鐵生用文字昭告自己的生命來過,陳希米的《讓“死”活下去》,不單單是自己的涅槃。或許離別只是暫時,性情相契的靈魂終會遇見,然後繼續那段無限輪迴的旅程。


史鐵生是可以用來勵志的那個人



【 繪畫:丹尼爾.加伯(美 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