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 论(二)

因涉及内容较多,《拳论》将分多期推出,系统介绍本人对拳的认知、见解,本期是第二期,其他内容将陆续与大家见面,敬请关注,也希望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拳 论(二)

(二) 谈古论今话“招势”

练传统武术的经常提到“某某招式”,动手时也讲究“见招拆招”,似乎“招式”就是传武的特产和标志。

这里的“招式”就是大家理解的“招”,其实过去传武里讲的是“招势”,“招”与“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所谓的“招”是指用来化解、进攻或者说是保护自己、制服对方的方法,可以是踢、打、摔、拿、点穴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组合或者综合运用。

“势”是“招”的练法和用法,也可以称其为“术”,包含了两个方面。

一是指“招”的定势,或者说固定的姿态,它是“招”在运用瞬间的静止状态的表现。过去练拳讲究“站势”,就是将每个“招”进行定势练习,说白了就是单个“招”的站桩。定势练习的意义在于培养攻防意识、增强该姿势状态下的稳定性和平衡感、体会用“招”时的劲路。如戚继光的“拳经三十二势”,就是把每个动作分别“站势”(站桩),然后把各个“势”连接起来,势势相承就成了套路,在当今很难见到这种练法了。

二是指“招”在运用时双方所处的态势,包括双方的姿势、状态、距离、角度、速度、力度、变化等,此时的“势”包含了方方面面的与“招”的使用密切相关的内容,这个态势是在不断变化的,是一种动态。只有会利用“势”、能利用好“势”,才能发挥好“招”。不懂“势”、不能利用“势”,用“招”就是空谈。所以“势”对于“招”的运用和发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跟现代搏击重视实战训练是一个道理。

随着历史的变迁,一切都在悄悄地发生改变,“招势”也是如此。

1、在练功方面,逐渐趋于表面化、形式化、舞蹈化。到如今基本只重视招式练习,却很少有势的训练,而且重其形而轻其意。

2、在数量方面,“招式”越来越枝繁叶茂。无论哪个门派、拳种,开始创立时都注重实用,招式精炼,把功法和实战训练作为重点。后来在传承、发展过程中,招式逐渐被细化,招式的数量在不断增加,由最初的几个、十几个,发展到几十个、上百个甚至几百个。(与招式紧密相连的套路也得到了爆炸性发展。关于套路将在下文中详述,在此暂且不提)。人们对招势的认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认为功夫好就是招式多、招式绝。练武的人出口成招,开口闭口就是绝招、接招、化招、见招拆招,把招式当成了功夫的代名词。

一方面,大家都明白“千招熟不如一招精”和“大道至简”的道理,另一方面却在招式方面大肆“扩编”和“走秀”,理论和做法出现了冲突,看来,有些传承者不是智商出现了问题就是企图发生了变化。也可以断言,“嘴炮”和“走秀”拥有悠久的历史,并不是当代的产物。

上世纪七十年代,家乡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一个练武多年而且在招生教学的“练家子”,跟一个啥都没练过的人摔跤,结果被对方摔倒,在众人面前有些下不来台,最后给别人的解释就是:因为他(对方)不会(武术)。其实这种事并不鲜见。理由也很充分:见招才能拆招,对方不懂招、不出招,我就没法拆。

3、随着人的反应速度的加快,招式的效果大打折扣。运用招式,就是格斗技巧的使用,它取决于自身动作的熟练程度和双方的速度,事先必须有正确的判断反应才能奏效,而反应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以前,人们主要从事农作等体力活,生活条件较差,身体状况也不是太好,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能力远不及现代人。远的不说,看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电影和照片,就能发现那时的人敦厚老实,动作也不灵敏,这种情况下“以招破招”、“见招拆招”也许可行。另外,在踢、摔、拿方面,因为速度比较慢,讲究招式也是可行的。现如今,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动作和反应速度比过去有很大的提高,尤其是练过拳脚的人。这时再想成功使用招式就很难了。所以说,“招势”具有选择性和阶段性。

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当代,没有几个人能凭“招式”取胜。凡声称自己有绝招、吹嘘没人能接住自己的几招、张口闭口让人家接招的,纯粹都是唬人而已,也暴露了自己是一个真正的武学外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