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哲:高通與蘋果專利糾紛背後的深層原因

中新經緯客戶端12月12日電 題:《劉哲:高通與蘋果專利糾紛背後的深層原因》

作者 劉哲(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中新經緯特約專家)

最近,高通在其官網上宣佈,已經獲得中國法院的臨時禁令,包括iPhone X在內的7款iPhone主力機型將被禁止在華售賣。在中美貿易三個月談判和孟晚舟保釋的窗口期,高通與蘋果的專利糾紛受到了輿論的廣泛關注。筆者認為,不考慮高通與蘋果事件發生的時間節點因素,專利糾紛背後深層次的原因是信息產業盈利模式與下游企業利潤訴求之間的矛盾,在芯片技術壟斷被打破之間,這樣的衝突將很難徹底化解。

技術發展規律決定了高通的高盈利模式。高通是移動通信領域的領跑者,具有很強的技術壟斷性和產品話語權,其商業模式是前期通過高投入的專利開發,建立技術壁壘,後期通過專利保護和專利授權賺取高額的利潤。這樣的盈利模式,實際上這是信息產業技術發展規律決定的。信息產業具有很強的規模經濟特點,在技術研發階段,研發投入和固定成本投入很高,在技術應用和普及階段,生產成本相對於前期的研發成本而言,幾乎為零。比如研發3億個晶體管處理器的研發成本和建造生產線的成本都在幾十億美元級別,製造生產芯片的硅料和金屬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專利受到保護,沒有被突破之前,應用範圍越廣,平均成本就越低,技術越普及,其高毛利的特點越明顯。這也是為什麼高通能夠在現階段持續獲得高額利潤的核心原因。

當上遊信息產業提供的產品價格或收費,打破了下游企業的價格舒適區,甚至超過了下游企業的承載能力時,必然會引起下游企業的反彈。這種利潤分配的失衡,往往會在下游行業議價能力或競爭格局發生變化的時候出現。當下遊行業議價能力由大變小時,下游行業的成本向消費者傳導能力就會下降,上游的成本就會擠壓下游的利潤。另一種是競爭格局發生變化,部分企業的市場份額降低,成本的容忍度下降,也會引起下游企業的反彈。蘋果公司更多的屬於後者。

從銷量預期來看,蘋果公司已經從前期的高速增長階段進入了一個發展的平臺階段,甚至隨著華為、小米等公司加速進入手機行業,會導致市場份額的下降,給蘋果公司的經營帶來挑戰。在實際操作中,高通還利用其在行業的壟斷地位,設置了一些有利於自身商業利益的條款,比如專利費的徵收基準等。當蘋果公司在試圖實行以價補量策略的時候,高通這種以單機總價格作為專利收費基準的模式,顯然限制了蘋果公司單機的盈利能力。高通利用專利授權收費的盈利模式,與蘋果公司成本承受能力變化之間的矛盾,是高通和蘋果的專利糾紛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在12月10日禁令公佈之後,蘋果公司股價不跌反漲,出現了V字反轉。這使得很多人猜測如果禁令強制執行,可能會引起短期內蘋果中國銷量的激增,出現搶購情況,提前透支消費需求。筆者認為搶購情況不太可能出現。首先,臨時禁令的範圍限於中國進口、銷售和許諾銷售,全球購買蘋果手機的渠道並沒有完全關閉。其次,近年來蘋果手機的更新迭代速度較快,在禁令範圍的7款手機,最新款iPhone X也已經上市一年多,消費者購買衝動已處於減弱階段。第三,蘋果手機在市場上有替代產品,比如華為、小米等,而且競爭品的性能或價格優勢也逐步顯現。第四,如果糾紛升級,也會引發人們對於蘋果手機的使用體驗和接入5G產生進度產生擔憂,出現蘋果手機銷售搶購的概率很小。

實際上,股票的價格受公司中長期基本面和預期變化的雙重影響。在蘋果全球銷售放緩的預期下,蘋果股票已經從高點跌幅接近30%,對於銷量的悲觀預期在前期股價下跌中已有所反應。高通和蘋果在產業鏈上是上下游關係,其在各自產業環節都處於龍頭地位,如果糾紛進一步升級,對於雙方未來發展都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糾紛的利空消息出來之後的V字反轉,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於糾紛升級的擔憂,也反映了利空出盡後市場也有超跌反彈的需要,以及市場還是傾向於高通和蘋果的專利糾紛最終大概率還是會回到談判桌上的預期。當然,在技術應用階段的高盈利模式是芯片的壟斷市場格局和技術發展特點決定的,其定價的法則已經不再是成本加成,失去蘋果公司這個客戶對於高通來講也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接下來蘋果公司與高通的博弈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中新經緯APP)

劉哲:高通與蘋果專利糾紛背後的深層原因

劉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