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孫子?

用戶58698565074


首先朱元璋把皇位傳給朱允炆是符合情理的,根據傳嫡的習慣來看,的確是應該給朱允炆,首先朱允炆得到皇位合情合理,這一點沒什麼好爭議的。當然古時候雖說有嫡長子繼承製度,可實際上皇帝傳給誰還是看皇帝心裡是怎麼想的。有人可能要說了,朱元璋的兒子的確都不爭氣,但是朱棣是很有能力的。

首先不選朱棣的一個原因就是朱棣太像他自己了,而且關鍵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朱棣的身世,至今為止都沒人能夠說清楚朱棣的生母是誰,也算是一個歷史之謎,很多人猜測朱棣可能是宮女所生的,當然這一切都不可考了,因為朱棣登基之後已經將這些信息全部銷燬,所以說朱元璋當時不選他,肯定也有一部分身世的原因。

朱元璋曾經在公開場合說過,自己這一生征戰,最終奪得了天下,百姓們沒過幾天好日子,下一任皇帝一定要是個一個仁義,仁慈的皇帝,要實行仁政,休養生息,所以說朱允炆首先就是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的,那麼朱棣呢?朱棣和朱元璋一樣,軍事能力非常強,而且善戰,朱棣當王爺那幾年可是一直在征戰。

朱元璋不想讓接班人繼續發動戰爭,繼續去擴張,朱棣也不符合他的要求。中國歷史上有句古話叫做愛屋及烏,瞭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是非常喜愛朱標的,從他起事的時候就把朱標帶在自己的身旁,一直大力培育,所有人都知道朱標就是朱元璋的繼承人,可是令誰也沒想到的是朱標竟然英年早逝。

因為太愛朱標,朱標死後朱元璋想要把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這也是無可厚非的,所以說稍微看一下當時的歷史就不難發現,朱元璋無論如何都會把皇位給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恐怕朱元璋也沒想到朱棣那麼快就將朱允炆給拉下皇位。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我們都知道朱元璋稱帝時,皇后是馬大腳,太子是仁慈寬厚的朱標。可是朱標真的是命不該做這個皇帝吧,英年早逝。留下一個十幾歲的兒子朱允炆。他兒子還算幸運,朱標逝世不就,朱允炆成了新的皇位繼承人。

朱元璋

剛開始立朱標為太子,這個沒啥爭議,因為朱標是馬大腳的大兒子,也就是說朱標是嫡長子,無論從立長或立賢來說,朱標都符合。所以沒好說的。但是朱標死了,為什麼朱元璋不立其他比較能幹的兒子為繼承人呢?比如打仗彪悍的寧王,或者足智多謀的朱棣?

先說說朱棣為啥有資格繼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相比朱元璋的其他兒子,例如寧王朱權、晉王不光會打仗,而且更有謀略。例如,朱棣第一次做統帥出征,是攻打蒙古的乃兒不花,可是乃兒不花遠在大漠,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其實拍了兩路兵,這個朱棣也真是個令人可怕的對手,在一個下著大雪的夜裡,他帶兵直搗蒙古大將乃兒不花的大營,活捉了他,不費一兵一卒殲滅了北元的主力。

現在說說,為什麼朱棣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

朱允炆

其實在朱元璋心裡,他最喜歡的兒子始終是大兒子朱標,就像一個家長有時候就是偏愛一個子女一模一樣,這種偏愛真的無法解釋。所以就父親對兒子的喜愛來說,朱標原聲朱棣,朱元璋有那麼多兒子,就分為兩個朱標和其他兒子。而朱標的死,更加加深了對兒子朱標的愛,而且把這種喜愛轉移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

另一個原因,據一些史料記載,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馬大腳的兒子,即朱棣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朱棣當了皇帝后,修改歷史說自己是馬皇后所生,在古代來說,只有庶出就跟打醬油的一樣。嫡出才有資格爭奪繼承人。

最後一個原因,也是決定性原因,其實朱棣很像朱元璋,心狠手辣,朱元璋也看得出來,跟朱標的寬厚仁和,不喜殺戮完全相反。明朝已經把北元僅存的勢力消滅殆盡了,已經沒什麼打仗硬仗要打了,就連當時的朝鮮都已經歸順大明。明朝的戰略要從打江山轉變為守江山。朱允炆是年輕,可是他像他的父親朱標一樣寬厚待人,而且難得聰明。

所以,朱棣沒有成為皇位繼承人有三個原因:第一,相比其他子孫,朱元璋更喜愛朱標和朱允炆;第三,朱棣是庶出;第三:明朝需要一個守江山,治理江山的繼承人,而不是一個喜歡殺戮的皇帝,朱允炆符合,朱棣不符合。


古君尚


明太祖傳位給明惠帝,正是嫡長子繼承製的表現。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的規定,嫡長子有繼承權,如果嫡長子去世了,那麼嫡長孫而不是其他諸子有繼承權。這在商朝、周朝都有反映,根據甲骨文記載,繼承商湯的是孫子太甲;根據《史記》記載,繼承周平王的是孫子周桓王。可以說,嫡長子繼承者是從古就有的,傳位以嫡不以長、傳位以長不以賢,其實最大程度保障了王位傳承的穩定性。

儘管有時候嫡長子、嫡長孫確實會出傻子,這個時候當然也可能被取消繼承身份,畢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但朱允炆應該談不上傻子,所以儘管能力不如朱棣,朱元璋依然遵守嫡長子繼承者,立朱允炆為皇長孫。如果朱元璋直接立朱棣當然更好,但問題是“傳賢”這個可操作性太強了,每個皇子都可以認為自己最賢,結果就是無窮無盡的明爭暗鬥。所以嫡長子繼承製儘管不是最好的,但也不會太壞,這就是制度的作用。當然在現實中,往往是皇帝本人說了算,制度也往往被破壞。朱元璋遵守制度,恰恰是其聖明的反映,只不過功臣基本被他殺光,沒有給朱允炆留下好的班底而已。


林屋公子


朱元璋的皇后只有一個,那就是馬皇后,馬皇后共有五個兒子兩個女兒,分別是長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還有寧國公主和安慶公主。

根據明朝的汪宗元寫的《南京太常寺志》記載說,這五個兒子都不是馬皇后所生,朱標、秦王、晉王是李淑妃所生,然後朱棣是碽妃所生,周王是孫貴妃所生。

而明史記載馬皇后有五個嫡子,是因為朱棣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而進行修改的,但是這裡面是有一個問題的,那就是朱標不可能是李淑妃所生,因為朱標是生於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而李淑妃的父親叫李傑,是在至正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的,那個時候他只有二十六歲,而李淑妃也頂多十歲,朱標不可能是由李淑妃所生。

另外,一些人認為馬皇后沒有生育能力,所以那五個都不是她的兒子,就算這五個不她的兒子,那麼另外還有兩個公主呢?就足以說明馬皇后是有生育能力的。

一些人認為明史不可信,但是明史是清人所編,並非朱棣所編,清人根本沒有必要這樣有利於朱棣的記載,個人比較相信明史所記載,朱標與朱棣都是馬皇后的嫡子。

有些人認為朱元璋之所以傳孫子,而不傳兒了,原因是受到了嫡長制的限制,再者,朱允文也不是朱標的嫡子,而是庶子,但這個說明完全說不通,首先,朱元璋是什麼人,這什麼嫡長制對他來說,根本就不起到什麼作用,就像漢景帝,漢武帝都一樣廢長立幼。

另外皇帝繼承的嫡長制,並不是太子死後,就由太子的兒子來繼承,而是嫡長子死後,而按嫡次子,嫡子這樣的順序繼承,即使沒有嫡子,也會繼續按庶長子,庶子來繼承。像朱允文這種繼承的順序,在歷史皇帝的繼承上面是很少見的。

那為什麼朱元璋要這樣做呢?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朱元璋太喜歡朱標了,即使朱標死後,也會選擇朱標的兒子來繼承,另外朱允文與朱標很相像。


歷史簡單說


中國自古立太子一事都是嫡長子繼承製,嫡長子死,嫡幼子和庶子繼承製。而明初太子朱標死,太祖卻把皇位傳給嫡長孫,這在歷史上很少見。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精明能幹的四皇子朱棣呢?1太子朱標先於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諡稱懿文太子,朱元璋太愛他的兒子,因而傳給了他那聰明敦厚的孫子。因為孫子和他父親很像。2如果傳位四子朱棣,必遭到二子朱樉、三子朱棡的反對,將來兄弟相殘如何是好。後來二子朱樉、三子朱棡相繼病故,他想更改皇位繼承於朱棣,但又怕朱允炆和眾大臣反對,更怕朱允炆性命不保。所以下了決心不在更改。誰知朱允炆繼位僅僅半年,就引發了朱棣與他的皇位之爭。朱元璋生前的擔心,終於變成血淋淋的皇位爭奪之戰。這場內戰,史學家稱為"靖難"之戰。



領略非洲風情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隨後冊立大兒子朱標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四月,朱標去世。到了九月,朱元璋冊立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登基,就是建文帝,後來被燕王朱棣奪去皇位。也因此,後世一直認為朱元璋當初選立皇太孫是一個錯誤。

但在當時的朱元璋看來,這個問題根本不是問題,關於繼承權的問題,他早就有過明確的觀點。

洪武十六年,由太師李善長和禮部的官員一起擬定了一份“蔭敘之例”,其中第一條就很明確地指出:“用蔭以嫡長子,若嫡長子殘廢則嫡長之子孫以逮曾玄,無則嫡長之同母弟以逮曾玄,又無則繼室及諸妾所生者,又無則傍蔭其親兄弟子孫,又無則傍蔭其伯叔子孫。”

就是說,第一繼承人是嫡長子,如果嫡長子出了問題,就在他的後代子孫當中尋找替代,實在找不到了,才能輪到他的弟弟們。

當然,這裡說的是大臣蔭敘的次序,但它體現了朱元璋在這種問題上的思想原則,那就是嚴格的嫡長制,立嫡不立賢。

有一個具體的例子。

誠意伯劉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名叫劉璉,墮井而死。二兒子名叫劉璟。劉基死後多年,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為劉基、劉璉父子惋惜,想讓劉璟繼承誠意伯的爵位,可劉璟認為,哥哥劉璉有兒子劉畾,應該由他來繼承爵位,所以朱元璋就讓劉畾做了第二代的誠意伯。

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選立皇太孫的時候,二兒子、秦王朱樉和三兒子晉王朱都活著,所以,就算朱元璋要在兒子當中另選皇太子,按照他的原則,也不可能繞過秦王和晉王,去選老四燕王朱棣。

明朝後世的君王,在這個問題上也都遵循嫡長制,包括篡奪皇位的明成祖朱棣。朱棣選定的繼承人是大兒子朱高熾,但朱高熾的健康相當糟糕,假如在朱棣生前,朱高熾先死掉了,朱棣也會按照父皇的做法,把皇位傳給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而不是自己另外兩個兒子漢王和趙王。


於左


皇位的傳承問題,一直是在位皇帝需要操心的事情。一般皇位繼承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傳長不傳賢,第二種剛好相反,傳賢不傳長。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是成器的不多。他越到晚年越發愁——這麼大的江山,我死之後,交給誰來坐?


朱標傳說為馬皇后親生。朱元璋一登上皇位,就給馬皇后吃了顆“定心丸”,冊立13歲的朱標為皇太子,即未來的國家領導人,也算是對得起這位相濡以沫的奇女子。朱元璋聘請浙江名士宋濂等人為太子的老師,希望將朱標培養成合格的接班人。精心培養25年之後,朱標已經38歲,繼承父親大位的能力是有了,可是朱標的身體熬不住。1392年1月,朱標從陝西視察回來後,身上長了個大肉瘤,折磨得寢食難安,異常痛苦。朱標的長子朱雄英10年前已經死了,伺候父親全靠次子朱允炆。

朱允炆年僅14歲,日夜守在父親身邊,至少也算是1392年度“感動中國”的孝子人物。他是個偏腦袋,朱元璋給他起了個“半邊月”的綽號。朱允炆從小生活在深宮之中,在知識分子中間長大,知識淵博,而且以德服人。但他性格仁柔,心太軟,臉不厚,心不黑。

但朱標還是不幸早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選擇繼承人。周王、晉王、燕王等都有野心。秦王荒唐成性,是一攤扶不上牆的爛泥,還差點兒被廢了王號。晉王外表殘暴,違法亂紀,然而本質上是個膽小鬼。魯王是個天大的蠢貨,為長命百歲,亂吃丹藥,把眼睛吃瞎了。其他的王子有的殺人犯罪,有的沉溺酒色,稍微幾個成器的,卻是舞文弄墨、沒有任何政治經驗的藝術家。

朱棣和朱元璋是同類,雄才大略,各方面能力都比朱允炆傑出,更適合當皇帝。但是,血統卻給他帶來了大麻煩。他真的是龍子嗎? 1389年,朝鮮使臣權近等人在北平拜謁燕王,回國後寫了一本《奉使錄》。裡面說,他到北京燕府去見燕王,可是很不湊巧,那天是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燕王媽媽的忌日,燕王不見客人。馬皇后是八月初十去世的,所以說朱棣不是馬皇后親生。

朱元璋艱難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只有嫡長子繼承皇位,大家才擁護。朱棣不是馬皇后的親兒子,所以經過權衡,朱元璋作了一個異常艱難的決定:立16歲的朱允炆為皇太孫。這讓朱棣十分窩火,十分不服氣。一次,他用手拍拍皇長孫朱允炆的背,譏諷地說:“沒想到我侄兒還能有今天的榮耀啊!”這一情景,恰好被朱元璋看見,厲聲責問朱棣:怎敢對皇長孫如此無禮?朱允炆急忙打圓場,才沒讓朱棣十分難堪。立皇太孫的第二年,朱元璋還是擔心朱允炆太文弱,壓不住陣腳,管不住軍隊,於是開始大殺功臣,藍玉、胡惟庸集團先後被清洗。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朱元璋當初的選擇是個錯誤。如果選朱棣當皇帝,就不會出現後來歷時4年的內戰。但歷史不相信道德,也不相信眼淚,它只相信實力。朱棣發動戰爭,將朱允炆趕下臺取而代之。為抹殺篡權的形象,防止天下人心不穩,朱棣拼命說謊,證明自己就是馬皇后的親兒子。


娛是乎啊


古代大多數時候,對於傳位是有嚴格規定的。總的來說遵循嫡長子繼承製。

皇帝的媳婦一向很多,皇子往往也有很多,但是如果只是沒有規距的傳位,對於皇室的穩定和國家的穩定都不妥。如果傳給四兒子,其他的兄弟就會想,他能做,我為什麼不能做,所以會作亂。從周開始,就已經確立了嫡長子繼承的原則,除了一些特殊的時候,大多都遵循這個選擇進行皇位傳承,建文帝也不例外。

朱元璋確實很喜歡大兒子朱標,也是完全按照儲君的標準培養的,費盡心力,可惜他死的太早,而朱元璋還有不少兒子,怎麼傳位才能服眾呢?長孫自然最能服眾。無論從血統還是從政治因素考慮。

四子朱棣,無論怎麼排,也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所以朱元璋並未考慮,朱棣明顯不是一名守城之君,而打天下可用猛將,坐天下,卻要本事。

無論從血緣,喜愛程度,還是皇位正統性,朱允炆都是不二人選,為什麼他會傳給朱棣呢,這不科學,中國的傳統也是老大繼承家業,其他的的兒子分家另過,古代也是如此。



小龍男護士


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好比一輛行駛中的班車,駛往什麼樣的目的地,提前都有明確的計劃,不會因為中途有下車者,就讓車偏離了方向。所以,朱標死了,選擇他的兒子,說明車還沒有跑偏。如果論能力,太子朱標可能比不過朱棣,但朱標也有朱棣不具備的寬厚、仁慈的優點。而且從小朱元璋就在他身上傾注了許多心血,並打造成將來自己的接班人。


朱標的性格與唐高宗李治頗為相似,但李世民選立李治是一種無奈的妥協,而朱元璋是非常喜歡這個兒子的。所以朱元璋為了這個兒子能夠坐穩這個皇位,可謂是煞費苦心,從一個慈悲為懷的出家人,完全變為一個殺人不眨眼的活閻羅。

朱標的死,給了朱元璋很大的打擊,不光是喪子之痛,還有大明江山的寄託。擺在朱元璋面前路有兩條可選:

一、立四子朱棣(次子、季子已故),按順序應該輪到朱棣,但朱棣是庶出。當然也有傳聞說馬皇后根不會生育,朱元璋所有的兒子就沒有嫡出一說。

二、立孫子朱允炆,太子去世時,朱允炆已經15歲,即便是即了皇位也到了親政的年紀。另外,朱元璋感覺自己還能奮鬥幾年,爭取為這個孫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環境。

事實上,當朱元去世的時候,皇太孫朱允炆已經22歲,不論從那方面講,都有繼承皇位的資格。這也符合了朱元璋的預期。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為太子,從表面上看是尊循了立長立嫡的祖制,因為這樣可以減少其兒子對皇位的覬覦,實際上是出於現實情況的考慮。他認為,有那麼多的兒子為大明王朝守土安疆、拱衛皇室,朱允炆這個皇位應該是輕鬆無虞。所以,朱元璋把朱允炆和朱棣分別當做兩條直線對待,只允許平行,不準相交。
(明成祖朱棣)


沒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的屁股還沒坐熱乎,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三年後,朱棣如願以償的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寶座,朱允炆也生死不明。朱元璋算來算去,也沒想到最終會是這樣一個結果,不知天堂之上的朱元璋任何感想!

感謝朋友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朱元璋的嫡長子是朱標,本來皇位是他的,可惜他命不好,很年輕就去世了,而建文帝朱允炆就是朱標的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

雖然朱元璋很是喜愛燕王朱棣,因為燕王很像他年輕的時候,被人稱其為“頗有父風”。但是迫於傳統的嫡長子繼承製,他只能將皇位傳給朱允炆,為了防止各地藩王叛亂還特意頒佈了三不政策。“三不”就是“不裂土、不臨民、不調動軍隊”,“不裂土”就是不分割國土;“不臨民”就是不管理國事,不管理他封國的地方事務。此外,他又作出了八字規定,這八個字就是:“公侯不得與之鈞禮”。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各地藩王還能老實一些,可是等到朱元璋剛嚥氣,燕王朱棣就立刻以“靖難”為旗號發動戰爭,四年後,皇城被破,建文帝不知所蹤,這場戰爭以朱棣稱帝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