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律要留辮子,那禿頂和光頭的人怎麼辦?

不容青史盡成灰


首先清朝推崇佛教,這使得清朝從上到下對待光頭的人根本不會為難。所以呢,如果是碰到光頭並且披著袈裟的和尚也會很謙卑的喊一聲大師然後給人讓路,這是當時的國策使然。歷史上曾有一個強大的帝國吐蕃,但是這個國家在推崇佛教之後開始衰弱了。這正是清朝想要的結果。

在當時,清朝在管理上面有一套,為了減少民族矛盾,清朝除了對待漢人很強硬以外,對其他民族則基本上保持了尊重地方習俗,信仰自由。但是呢,他們卻在執政的時候制定了相應的優先原則,比如在建寺院方面給了相當大的優惠。所以呢,光頭是件你歡喜清政府也歡喜的事。

其次,塑造一種文化信仰併入侵。當時的清朝除了早期的強硬剃頭以外,往後則抵抗壓力就沒有那麼大了。他們開始塑造一種留辮子很自豪的形象,讓人覺得留辮子很光榮。比如當時清朝就有人拿辮子當武器然後在大街上耍各種很炫的辮花,按著現代的說法就是捧明星吸粉絲。反正到了後來人家不僅自己愛留辮子還把留辮子當成時尚,沒有辮子的人還要去買假髮來戴。


優己


清朝統治中國後,滿族人要求漢族人都要改穿滿族服飾和帽子,還下達了剃頭令,要求漢族人都要剃成滿族的髮型。如果漢族人堅持不願改裝、剃頭的話,要麼會被殺害,要麼被流放邊疆。(聶遠的清朝髮型)

漢人受“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傳統思想影響,剛開始願意剃頭的並不多,無奈清廷下達了嚴厲的剃頭令,不執行的話都得死!所以好多漢人才迫不得已去執行剃頭命令。那麼當時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剃不了頭算違法嗎?會被殺頭嗎?

我們先說下清朝每個階段的髮型

(清朝每個階段髮型,人長得不帥的話,真扛不住前期和中期這個髮型!)

清朝初期的時候,留的髮量很少,除了頭頂上和後腦勺下方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外,其餘的頭髮都要被剃光,給人看起來很奇怪;

到了清朝中期,僅有頭頂部留了頭髮,不過留的稍微比清朝初期多一點,同樣紮成長長的辮子;清朝晚期的時候,就是想清宮劇裡面看到的差不多了,就是將前半部分頭髮剃掉,後腦勺拖著一根長長的辮子。(人長的醜的話,在清朝就不要活了)

為什麼要剃頭留辮子?

清朝統治者希望通過剃頭來保持滿族的統治地位,保持滿族不被漢族同化,讓漢人習慣滿族的髮型。到了辛亥革命之後,民國又號召男子剪掉辮子,當時又大部分男子不敢剪,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害怕剪掉辮子後被官府砍頭,可見“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剃頭令”政策對漢人影響極深。(《延禧攻略》中這個應該是清中期的髮型)

那麼光頭和禿子沒有頭髮可以剃,會被砍頭嗎?

清朝時期,所有人都得留辮子,對於禿頂的男子,只要不是頭髮全部掉光,那就將兩側的頭髮剃去,留下腦後邊一小撮頭髮編成辮子就可以了。對於光頭的話,那就沒有辦法了,不能因為人家沒有頭髮就把他給殺了吧,所以光頭是最沒有壓力的。到了清朝中後期,連皇帝自己都常常穿明代衣冠做模特繪畫,比如雍正、乾隆皇帝。剃頭令從那時起就變得越來越寬鬆了。

太平天國時期,男子索性就留起了頭髮,男子頭髮越多,說明清朝的統治力越來越薄弱了。


牛耳歷史


大家都知道有清一代對於留辮子這條規定執行的還是很嚴格的,所謂“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也是讓無數漢人掉了腦袋,但有些人天生就沒有辮子可以留,比如說禿頂和光頭,那也不能無中生有的留辮子吧,難不成還讓人家人頭落地了不成?那這些人怎麼辦呢?


在一開始清朝剛剛定鼎中原的時候,對於留辮子改服裝的規定還是比較嚴格的,像“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是在這個背景發生的,大環境如此,所以清廷從中央到地方都是大力推行,違者就是重罰。但這種特殊原因還是考慮到了,畢竟人到中年身不由己呀,清政府很大度的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

後來隨著清王朝統治時間的延長,雖說全國保留辮子的人越來越多,剃掉的頭髮卻越來越少,不再是以前那種只留下一點扎辮子,而是剃掉一點意思意思

。光頭和禿頂就更加舒服了,一點都不用操心和頭髮有關的問題。後來太平天國鬧事的時候,出了一批“長毛軍”就是指太平軍留了辮子又不剃頭髮。

從一開始的“剃髮令”到後來的法紀鬆弛,其實主要還是和清朝統治理念有關,一開始清朝人是為了讓漢人從思想上接受他們的統治,這就像後來的日本人在東北,臺灣教授日本文化一樣,隨著後來時間的增長,漢人漸漸接受了滿人的那一套,自然也就沒那麼多事,扎辮子也成為了“根深蒂固”的一件事,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沒多大關係,只要他們聽滿人的話就行。


歷史十二郎


從金國開始,女真人就這樣了。清朝的女真人沿用了這種風俗。客觀上講,這是為了騎馬,頭髮不會擋在眼前設計的髮型。和女真人、滿洲人相比,契丹人的髡髮更具有當代性,非常時髦。目的也是類似,易於打理,不擋眼睛,而且起範兒。

禿頂的好說,有多少頭髮,就梳多長的辮子。

光頭強屬於自然災害,估計政府核查清楚,也只能得過且過了。


小板凳看電影


眾所周知,清軍入關以後頒佈了剃髮令、易服令、解足令。而對於剃髮令,當時要求沿路居民、官員10天內必須剪成官方指定髮型(金錢鼠尾型),也就是清朝的辮子頭,否則就砍頭,這就是著名的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每個人都要留一小條辮子。

那麼,問題來了,禿頂或者光頭的人怎麼辦 呢?

縱觀整個清朝,在對於剃髮令最嚴酷的順治時期,出臺有: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說在這一時期,如果跟朝廷規定的不一樣,哪怕只是辮子粗了點兒,也會被視為犯法,當斬。

所以,光頭者斬,而禿頂者視情況而定。

如果你就是任性,而不想留官方髮型,還不想被砍頭,那就只剩下出家當和尚這一條路了。

而等到康乾時期,國家平定以後,老百姓對於剃髮已經習慣,滿清政府開始崇尚漢學,統治階級的獎懲開始充滿人性化,並不太在意剃髮樣式是否完全遵循一致了,適當的加粗或者前面多留點也無傷大雅(蛇尾型),在這個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沒有人會特別追究,當然面子上基本要過的去。


而在之後,慢慢催生了假髮產業鏈,但清朝的辮子在腦袋後面,假髮穿幫的可能性很大,但穿幫的人被抓住以後,頂多就是被教育批評,行為惡劣的罰點款罷了。

之後的清晚期,滿清因八旗子弟政策,導致朝堂上的漢人反而比滿人還多,儘管已經習慣了剃髮,但骨子裡的儒家思想,還是讓他們在規則範圍內有了小小的對策,逐漸形成了月半頭(牛尾型)我們在清宮劇中看到的大多是這種樣式。


所以說,不同時期對於光頭和禿頂的人的處理方式也不同,但是不論金錢鼠型,還是蛇尾型,乃至後來的半月型,顯然都不符合漢人的習慣。

儒家文化: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小小嬴政


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大宋在為陽明心學追根溯源時,查閱過清朝的有關文檔,曾發現過類似的案例。只是當時是在圖書館,忙著看陽明心學的資料,沒有注意複印清朝辮子的資料,可惜可惜。

在大宋的印象中,清朝的相關規則是:就算禿頂,剩下的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就算禿到幾乎光頭,哪怕只有一兩根頭髮,也要織成辮子。

如果實在連一根頭髮也沒有,則要向保長、族長事先彙報,記錄在案,以便在風紀官來抽查的時候,可以有憑證。

此外,這個問題,周星馳早想到了。看《武狀元蘇乞兒》中的相關場景——


當時,周星馳演的蘇乞兒正在妓院玩耍,與僧格林沁及趙無極爭風吃醋。中間,趙無極看到蘇乞兒披頭散髮,就抓住了這個把柄。

不過,周星馳何其天才,這個細節正好是無厘頭笑料,他豈會錯過,於是,蘇乞兒就有了這根小辮子,看圖——

注意看,周星馳手中拈著的那一撮頭髮,就是一根小辮子。

兩位對手看了以後,就沒有藉口了。

一根不起眼的小辮子,在清朝,那簡直是可以保護腦袋的大力士啊。

.


大宋2019


辮子及腰,閒庭信步,看花開花落,聊天地人生;辮子繞脖,奮戰沙場,徵東南西北,為江山統一。

大抵是眾多清朝熱血男兒的現實寫照。

與其它朝代的熱血男兒不一樣的是,他們頭上的那條烏黑的長辮子,有時候比女子的滿頭釵飾還搶眼。

清朝男子一律要留辮子,對於禿頂和光頭的人有什麼影響?

一、“剃髮令”有特權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人剃髮被視為不孝。

清朝初期,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人民的反抗意識,清政府頒佈了“剃髮令”。

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改剃滿族髮型,即頭上的頭髮要被大面積剃掉,只在頭頂和後腦勺留一小撮頭髮紮成辮子。

這個命令限制了修髮型的時間,十日的限期內不剃髮,或者剃髮不合官方標準的,嚴懲不貸,甚至會被斬首。

特殊情況特殊處理,剃髮令允許禿頂推兩邊,光頭不需要留辮,前提是得要聽話。

禿頂和光頭的人腦袋瓜本來就大面積光亮著,在這一剃頭運動中,他們倒也省心不少。特別是光頭的,只是無法能達到官方“留兩小辮子在頭上”的標準而已。

二、中期辮子進化

隨著清朝勢力的逐漸統一和穩固,剃髮規定有所放鬆,辮子也是由前期的留兩撮改留頭頂那一撮就可以了。

而且頭髮留的範圍可以大一些,這時候的辮子就比較大,有垂感,比較大方得體,不像前期那般小家子氣了。

而對於禿頂的人來說,只需要剃後腦後面那小部分的頭髮,辮子照樣可以編。

而對於光頭的人來說,也沒什麼大影響的,只是省了編辮子的工夫,少了甩辮子的瀟灑而已。

三、晚期制度松

到了清朝晚期,剃髮越來越寬鬆了,男子剃掉前半部分頭髮就可以了,後腦勺後的頭髮全部編在一起,編起一根長長的大辮子。

可以擼辮沉思,也可以繞辮練武。大辮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隨著時間的增長,滿漢兩族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社會上自然也就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辮子也成為了一種習慣。

至於禿頂和光頭是怎麼樣的,已無關要緊了,只要他們不反清就行。

時代在變更,清朝的辮子風景也漸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成為了史書的記載,成為後人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根據我瞭解的清代記載,禿頂的一般都沒什麼事,光頭的更加安然無恙,只是活動範圍沒有正常人廣。

首先說禿頂的,禿頂的人,仍然有頭髮,可以留辮子,只是辮子比別人小而已。

甲午海戰時期的抗日民族英雄鄧世昌公,當年率領北洋艦隊的致遠艦,英勇抗敵,壯烈犧牲,為國捐軀。

令人想不到的是,鄧世昌公就是一個禿子,鄧世昌公身短髮禿,當時軍隊裡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鄧小辮子”,因為他禿頭,髮量比別人少,所以辮子也就比別人小。


甲午海戰時,鄧世昌公落水,他養的忠犬,還曾經跳海相救,用嘴銜著他的辮子,等到人們把鄧世昌和他的狗從海里打撈上來的時候,他的狗還沒放口,還咬著他的辮子。得忠狗如此,令人驚歎唏噓不已。

可見,禿子在清朝一點也不受影響,鄧世昌公不一樣可以參軍,一樣可以做官嗎?

今天是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不但要緬懷當年被日本侵略者殘害的同胞,記住國恥,也不能忘記歷史上抗擊侵略者的千千萬萬民族英雄。鄧世昌公千古!

其次,禿子一般情況下是安全的,只是活動不如正常人那麼方便。

滿清入關時,曾經有蓄髮者殺無赦的嚴令,民間也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所以很多忠於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為了保住頭髮壯烈赴死,有的為了不留辮子隱居山林。

而隱居山林的,一般有三條途徑,一則是做道士,二則是剃髮做僧人,或者剃成光頭做假和尚,三則是隱居起來,不出門,不上街,不見人。總之就是不留辮子。



光頭的,就是做和尚的,或者做假和尚的。有的人做了真和尚,自然安然無恙。而做假和尚的,除了活動不如正常人方便,其他一切正常。如果實在沒辦法的時候,還可以戴假辮子。

明朝開國功臣常遇春的後代,有個常太爺,世襲定遠侯,明亡後不降清,就剃髮為僧了。前人讚揚說,“開平可謂有後矣!”常遇春曾封開平王,故曰常開平。

滿清所針對的是蓄髮的人,沒有頭髮的人,則不怎麼受牽連。

再次,清朝剃髮令,只在入關以後那一陣子特別的嚴格,也就是多爾袞攝政的時候,其他時候,上雖有令,下面執行未必都那麼嚴格。

例如,明末清初有個叫陳遘的人,明亡後隱居山林,因為山賊作亂,縣裡派兵追討山賊,路過他家,發現他竟然蓄髮,沒有剃頭梳辮子,於是抓了起來,報到縣令那裡。

鄉里人都知道他是個賢士,偷偷的商量著要去途中押解劫獄,他在監獄聽說以後制止了,說不想連累鄉親們。縣令審問他以後知道他不是山賊,但是他沒有剃髮,縣令也覺得他是個賢士,自己拿不定主意,就報到上級那裡去了。上級的官員也覺得他是個賢士,便沒為難他,把他放回去了。

所以,雖然滿清朝廷有蓄髮殺無赦的嚴令,下面的官員未必都嚴格執行。畢竟,州府縣官員裡,很多都是漢人。

尤其到了清朝後期,末期,更加寬鬆。甚至搞到假辮子橫行,滿清政府也是無可奈何了。


魯迅先生在日本留學,剃了頭,很瞧不起那些把辮子盤在頭頂的清國留學生,但是,他自己回國跟朱安完婚時,也戴過一次假辮子。

那時候,剪了辮子的清國留學生,很多回國以後也都有一條假辮子。這並非是因為他們都怕死,很多還是受不了國內的人的冷嘲熱諷,比如稱他們冒失鬼,假洋鬼子,走在大街上,也被當做牛鬼蛇神。

清朝後期,連不留辮子,都沒那麼多危險了,禿子,光頭,自然可以安枕無憂了。


西堤君


清朝初期,統治者以“不從者斬”為手段,強令其統治下的全國各民族改剃滿族髮型,也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看到的頭頂剃光頭髮,頭後部留個長辮子這種髮型。

辮髮是滿族文化的重要體現,男子將腦袋前的半部分頭髮剃光,然後腦後編成辮子,這種髮型跟滿族人打獵、抓魚時更實用。

在漢族人觀念中,頭髮是生命的象徵,是民族的標誌,“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漢人剃髮被視為不孝。

為了打擊漢人的信仰,消弱漢族人民的反抗意識,清政府才強制實行“剃髮令”,實際上是一種反同化的文化表現。如同三十年代日本人在東北教授日本文化如出一轍。

1645年6月15日,清軍基本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土地,為讓漢人快速認同滿族統治,多爾袞再次通告全國軍民剃髮,各地限公文到達的十日內完成剃髮,凡是違令者死。

此令在全國引發了激烈的抗爭,常熟、崇明島、江陰、吳江、揚州、嘉定等地紛紛爆發反抗,導致上百萬人被屠殺。據記載,僅“揚州十日”就有八十萬人被殺。

民間有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的說法,所以很多忠於大明的仁人志士,有的為了保住頭髮壯烈赴死,有的為了不留辮子隱居山林。

清政府目的就是為了統治,對於一些諸如禿頂、光頭特殊情況還是考慮到了,光頭屬自然災害,自己還不樂意呢,有能耐你讓它長出來我就辮,所以也就算了。

對於禿頂放任自流肯定不行,但標準在清朝的早、中、晚期是不同的。

早期通常是“金錢鼠尾辮”,部位不限,頭頂、腦後、側邊都行,沒人管,數量一撮到數撮均可,編成辮子,其餘的必須剃掉。

中期因為反抗已不再十分激烈,可以留所謂的“豬尾辮”,即頭髮留的面積大點,除了編辮子的頭髮之外,其他部位的頭髮必須剃掉。

晚期時滿漢兩族之間的相處越來越和諧,社會上少了很多事端和摩擦,扎辮子也成為了一種習慣,男子剃掉前半部分頭髮,後腦勺後的頭髮全部編在一起,編起一根長長的大辮子。可以擼辮沉思,也可以繞辮練武。大辮子也成了清朝男子一道特別的風景線。

剃髮令對於諸如出家之人、孩童、婦女等不在之列。


美麗青春您真痘


這個問題問的很有意思,清朝是要讓人有留辮子的習慣,這也就是他們所下達的“剃髮令”。“剃髮令”的口號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也就是說要把全部的頭髮都給剃光,但是,透頂上可以留下一撮,用來扎鞭子。

當然這種要求是滿族人自己的日常習慣,長期以來他們都是把頭髮剃光,只留下最後一點小撮辮子的。

但是,漢族留髮的歷史源遠流長。再加上受儒家文化的影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若是剃髮就是對父母最大的不敬。

可是,清政府才不管你這一套,“剃髮令”一下達,十日之內,必須按照要求剃掉頭髮。不剃的話,那肯定就是殺頭了。

所以,被逼無奈,全國人民只能選擇剃頭了。

可是,問題來了,禿頂和光頭。是不能留辮子,他們要怎麼辦呢?

其實這個問題多慮了,人家清廷發佈的“剃髮令”只是要求你頭上,沒有頭髮就可以了,至於能不能扎鞭子,這是無關緊要的。

實在覺得自己不扎鞭子,很另類的話。可以做一個假髮,帶上就行了。只要你不造反就可以了。

說真的若是清廷真的變態到,必須讓人後腦勺上扎一個鞭子,不扎就殺頭。那天底下的禿頂和光頭還不聯合起來一起造反呀,畢竟走投無路,不得不反。

清廷才不會這麼變態呢?

不過清朝人留的那種髮型,也是分階段性的,每個階段都不同。大致有三個階段:前期,中期和後期。他們每個時期留的辮子的大小,是不一樣的。

前期的時候,因為滿人剛入關,他們對漢人的統治比較緊。所以留辮子就要嚴格按照他們這種方式來。就是頭頂上留一點然後紮起來,後腦勺上在留一點扎起來。

到了中期,滿漢融合的比較恰當了,他們的管理也就發生了變化。這時候留辮子的話,有一個地方留辮子就可以了。

到了後期,他們的管理就更加的放鬆了,只要把前面給剃掉,後半個腦勺上的頭髮,都可以保住。當然這樣的髮型看起來也美觀多了。

大家注意到了沒有,其實那時候要求的髮型,前面基本上都是禿頂,所以禿頂的人並不影響他們扎鞭子。

光頭的話,確實是影響的,畢竟是自己沒有頭髮。但是,只要你是天生的光頭,安安分分地當個順民,他們也不會對你怎麼樣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