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最近一個美女朋友對我說,哎呀,你可不知道一年級這一年有多難熬。要養成學習、閱讀習慣,要學會跟小朋友相處,要應對老師的各種要求各種“告狀”。嚇得娃9月即將上一年級的我瑟瑟發抖……

聽起來是很痛苦,不過如果換一種有趣的方法也許娃和麻麻都能夠輕鬆一些。

前段時間我看一本書上說到英國採用的是12乘12的乘法口訣表,印度的乘法口訣也跟我們現在使用的不一樣,挺有意思。昨晚突發奇想拿一張12乘12的表我們一起填試試,與其說是填,不如說是玩,就像玩了一個遊戲,沒想到很奏效。每個小朋友都可以玩起來。

咱們最熟悉的乘法口訣表應該是這樣的,我從小就背的這個(敲黑板:僅僅是背的,背的)。橫著背豎著背,上課背放學背,歷歷在目。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昨晚我們玩的是這樣子的表: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不同的是表上只有第一行和第一列紅色的數,中間全部是空格。所以一開始是一個填數的程。Allen沒有見過這個表,我告訴他第一行和第一列的關係,在行和列每一格的延長線交叉處填寫乘法的得數。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看到這裡你會問是不是得會背乘法口訣了才能玩這個?其實不一定,Allen已經會背九九乘法表了(也是背的),他能很輕鬆的填寫前面的格子。但沒有背過的孩子其實可以通過這個遊戲引導他推導出乘法口訣表,感覺這樣更好。

一開始Allen橫著填的,每一排中規中矩的乘了後填進去。做到一半的時候,他突然驚喜地跟我說,媽媽你看,原來是這樣的。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然後他按列看了一下,又一眼發現了兩個“驚喜”。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Allen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好開心,他說真好玩。我告訴他數學是一門神奇的科學,其實神奇在哪裡我也說不清楚……接下來我說你看看第二列的數,2、4、6、8、10,他馬上說都是偶數,我問他第二個數比前一個數多還是少?他說多。多幾?多2。再看看第3列,他說第二個數比前一個數多3,然後第4、5、6列就自己說出來了。“原來是這樣的啊,每一列的數都比它前一個數多,多的就是最開始的第一個數。”我也很驚喜,他能通過觀察自己總結出規律,我也跟他一樣,像發現新大陸那麼的開心。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然後他在繼續往下做的時候就不用乘法了,直接用前面一個數加上表頭的數就填上了。我說你再用乘法做一遍看看是不是一樣的,“果然是一樣的,哈哈哈”,小朋友那種收穫感和發自內心的快樂一下子就滿滿的溢出來。

很快他就把一個表的數都填滿了,整個填寫過程大概花了不到10分鐘。這時我跟他說,你看第一行再看第一列,看第二行再看第二列,“呀,這個也是一樣的,好神奇啊”然後他又一一驗證了每一行和每一列,我也被感染了,覺得真是一件神奇的事情。

小初說教育:希望孩子經歷的教育都能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

在我們看來簡簡單單的小發現能夠給小朋友帶來無比的成就和開心,這10多分鐘真是值得。如果不會乘法口訣的孩子,可以用加法的思維,並給他們講解幾個幾與乘法的關係,比如橫縱交叉的地方是3個5、4個8等。

現在知識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孩子在學校學習,學到的知識是一方面,但重點其實在於學習本身。我不看重他學了什麼,學得好不好,我更在意他怎麼學,他如何看待學習,為什麼而學。並且我會盡力給他提供一些有趣的方法,引導他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乘法口訣表還可以有其他玩法,Allen說媽媽咱們明天還玩這個。我多麼多麼地希望孩子成長過程中經歷的任何教育都可以像媽媽一樣,是用心的引導,讓他們自我發現和創新,而不是簡單的“傳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