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華:委託生產合規有利於產業整合

朱伟华:委托生产合规有利于产业整合

12月6日,工信部發布《道路機動車輛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許可管理辦法》,明確了這麼幾個事情:

第一:大幅削減准入類別,從原有19類變為乘用車、貨車、客車、專用車、摩托車、掛車6個類別,鼓勵車企採取族系申請准入,不需要再搞產品型號准入;

第二:准入管理方式顯著簡化,材料簡化,變更參數只需要備案,無需重新申請;

第三:准入所需的檢驗檢測不再壟斷在少數機構手裡,有資質就能檢驗檢測,零部件拿到3C,整車就不需要再搞一遍,集團車企可以搞自檢;

第四:鼓勵新造車技術、創新企業參與行業優勝劣汰。集團內可相互代工,符合條件的汽車研發企業可請生產企業代工,條件是什麼沒明確;

第五:貨車可以委託生產,以往必須改裝車搞的廂式、自卸,貨車企業可以自己搞,自己售後,改裝廠變零部件供應商,不用單獨申請目錄,業不用再折騰用戶了;

第六:事中事後採取信用監督,佔著茅坑不拉屎的汽車生產殼資源要公之於眾。

隨著中國汽車不再好賣,產能過剩的問題會越來越嚴重,以往由生產資質就能賺錢的狀況一去不復返,生產資質顯然會越來越不值錢,如果管理制度繼續繁複,顯然跟不上市場形勢。過去10年針對車企兼併整合的呼聲很高,但結果是車企和品牌反而越來越多,一年幾萬輛的車企還能夠在中國市場活著,這顯然是中國汽車市場的恥辱。接下來如果不能淘汰那些10萬輛以下產銷量的車企,中國本土車企參與國際競爭就是笑話。如何淘汰?顯然得搞供給側改革,讓生產資質不值錢,倒逼拿著資質造爛車的企業賣身給市場化企業,這才是正路。

朱伟华:委托生产合规有利于产业整合

按照新的管理辦法,各種合資公司再搞新工廠就沒有必要了,北京現代的工廠如果產能利用率不足,完全可以去生產北汽新能源車或者北京奔馳,如果還有富裕產能,完全可以幫著蔚來、小鵬、車和家這些新造車企業委託生產。目前一年產銷量不足3000萬輛,產能恐怕會達到5000萬輛。嚴重過剩的產能如果不能激活,汽車行業的虧損就沒有盡頭,新造車企業的工廠明後年也會形成產能,如果不能儘早把產能向這些新造車企業開放,產能過剩的問題會更嚴重。從產品質量控制的角度看,目前大量本土和跨國品牌的工廠已經花費20年積累的質量控制經驗如果不能轉移給新造車企業,這會導致新造車企業繼續從零積累質量控制能力,顯然不利於本土車企的整體利益。

在2019年新能源汽車產銷大戰開始前夜,管理政策的變革值得歡迎。2018會是過去幾年汽車行業最糟糕的一年,但很可能是未來3年最好的一年。苦日子剛剛開始,彆著急賺錢了,能少虧點兒已經不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