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十三)《寧平的歷史傳說》下篇

四、神奇的展莊戶遺址

寧平城東南三公里,展樓和李樓交界處有一座土丘,它就是展莊戶遺址。當初它高於周邊地面五米之多,面積約一萬多平方米。據傳說,展莊戶並非古來已有,更不是人工所造。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展莊戶也有神奇的地方,值得一表。

之所以稱展莊戶,應先從寧平展氏家族說起。

民間傳說:明朝永樂年間(1403年——1425年),因寧平一帶人煙稀少,田園荒蕪,展氏先祖展永錫從山東老家遷居此地,成了這塊地的主人。祖祖輩輩耕種了十一代,長達200年之久。好像此地水土不發展家,至使展氏家族七代單傳,孤門獨灶100餘年。

至展氏第11代傳人展玉佩執事後,家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他教子有方,讓其四個兒子以習文為主,三子克重和兩個孫子——允中、允迪官拜登仕郎。家族昌盛一時,五世同堂,重孫曾孫76位,舉家上下200多口人,從此展家被稱為名門大戶,據說,康熙皇帝曾御賜展家“展氏大戶”的銅匾一塊。展氏家族的老人們村回憶說:清朝時期,這塊御賜銅匾傳到十四世展三尹手裡,因保管不善,被賊人偷走了。傳說,展玉佩執事的時候,展氏家族居住地附近(位於今天的寧平鎮展樓村西邊),一抹平川的土地幾十年間自然隆起了個高大的土丘,佔地一萬多平方米,最高處達5米多。土丘形成的過程中,展氏家族開始人丁興旺,家業昌隆,人們稱這個土丘為展莊戶。因此,一直有人說,展莊戶是展氏家族的風水寶地,更是家族的吉祥發源地。據展氏家譜記載:寧平展氏家族共有監生、貢生、登仕郎等50多人,統領一人。展玉佩一人之後,如今人口已經過萬。

1973年冬,在全國平整土地的大高潮中,展莊戶這塊曾經被展家數代進香供奉的寶地也難逃厄運,在大隊革委會主任帶領下,有近千名社員手持勞動工具,開始在展莊戶上取土運往低窪處,經過20多天的大兵團作戰,展莊戶高度整體下降了3米多。不僅如此,在它下面被廣為流傳的三類寶貝也神秘地消失了。

解放前後,當地廣為流傳著展莊戶的三類寶貝,一些老人現在還能講述這些故事。傳說,展莊戶之下有一種神奇的地氣和會叫亂跑的金雞與玉兔。平常之時很難見到,每逢甲子年的中秋之夜,它們會神出鬼沒地現身於皓月當空下,目擊者眾多,因此展氏族人常常逢年過節來展莊戶旁進香禱告。

有詩為證:

莊戶之下有三寶,地氣金雞和玉卯。地氣無風夜半現,身形高大數人見。金雞月斜唱三遍,雌雞領著雛雞串。三雙玉兔白如銀,每次所見不離群。

傳說,展莊戶它能自己凸起升高,是因為在它底下住著一種神奇的地氣。此種地氣,多像霧氣一樣,身形變化自如,或身高如塔,無頭無肢,有時是一條黑影,忽高忽低,變化莫測,或在野外奔跑,或走進村莊,常常轉眼即失,令目擊者心驚肉跳。有膽大者近前觀看,又無蹤跡可循。它曾幾次出現在甲子年的中秋之夜,人們都不知道它是何物,便稱它為地氣,但它從來不傷人。

有詩為證:

甲子中秋地氣升,漸漸升起即失蹤。月明星稀夜過半,徐徐微風它出現。黑影高大一隆通,轉眼不見去無聲。斗膽提神近身看,蛛絲馬跡皆不見。

在展莊戶附近,金雞頻繁的出現,一雄一雌倆只雞多於夜間出現於展莊戶附近,通體毛色金黃,目擊者不止百人。一旦有人近前,倆只雞便突然消失。黎明前雄雞報曉,很多走夜路的人都聽見過。1924年,展祖仁曾見金雞出沒,他是最後一位目擊者。

有詩為證:

東方發白雞報曉,聲音強於百靈鳥。雄雞領著雛雞跑,人到近前消失了。若問金雞什麼形,它與土雞似相同。渾身金黃無二色,人想捉它萬難得。

展莊戶之下第三類寶乃為玉兔,幾百年來在當地一直被傳為佳話。自乾隆年間年至上個世紀中期,它曾數十次被人發現,每次所見都是三雙,個體相同,盡是在傍晚之後出現。

有詩為證:

三雙玉兔白如銀,傍晚出現不離群。若是它被人發現,不怕不躲來前站。立正向人先施禮,慶幸有緣見到你。誰能與它再相見,富貴榮華在後面。

展樓村的宋學禮也是目擊者之一,當時他任寧平糧管所主任,回家路過此處,六隻玉兔歡蹦亂跳的在前面迎接他,向他立正,似有敬禮之意,隨即消失。常言說:禍從口出。宋學禮把這件事告訴了別人,因此,他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多次批判,說他搞封建迷信。接著展莊戶被大規模取土,平整土地,三類奇寶再沒有出現過。

1996年,喜事降臨,展莊戶被鄲城縣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並樹立有“展莊戶遺址”石碑,落款是鄲城縣人民政府。由於保管不善,目前,這塊石碑已找不到了。《文物目錄》記載:展莊戶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夏、商、周、漢遺址。

(本文根據展林賢提供的資料整理而成,在此向他表示感謝。)

五、糞堆張集

歷史上總有一些神秘的傳說流傳下來,“糞堆張集”就是其中的一個。鄲城、鹿邑兩縣的一代代人都是聽著“糞堆張集”這個故事長大的。有人說,這個故事發生在清朝初期,還有人說發生在明朝,總之,流傳的時間挺久了。

寧平城西七華里有一個小集叫張集,以製作“張集燻雞”而聞名省內外。數百年前,張集有個張老漢,忠厚老實,勤儉持家,以種地為業,家有十幾畝良田。那時候,土地的營養全靠糞,往地裡送的糞多,收穫的糧食就多。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種地不上糞,等於瞎胡混。張老漢是個勤奮人,一有空閒就個糞籮頭到處拾糞,日積月累,地裡用不完,他家的糞堆越來越大。

一天,這個糞堆發生了怪事,當天張老漢往地裡拉了幾車糞,第二天糞堆自己復原了,和沒拉時一樣大,連續幾天都是如此。張老漢非常高興,心想:可能是神靈在暗中相助自己,但張老漢拾糞的習慣一直不變。因此,他家收穫的糧食比較多,日子過得越來越好。張老漢去世前,把這個秘密告訴了兒子;兒子去世前,又把這個秘密告訴了下一代張孬。

開始幾年,張孬還能做到勤儉持家,後來,他想:家裡有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糞堆,就等於有了一棵搖錢樹,何必再每天辛苦拾糞。從此,他就不再拾糞了,但他家的糞堆被拉幾車後還會復原。張孬不愛勞動,閒得無聊,染上了賭博的毛病,不久日子就過得緊巴巴的。他就打起了大糞堆的主意:賣糞。消息一出,四鄰八鄉的人們來買糞的挺多,每天都賣不少銀子。張孬看著天天自動復原的糞堆,內心的貪慾更加膨脹了,使人把賣糞的廣告張貼到更遠的地方,以致周家口、亳州、界首等百里外的地方也來人買糞,大車小車,川流不息,張集天天熱鬧得像逢會一樣。張孬數著大把的銀子喜笑顏開,但幾天後,糞堆不再復原了,越拉越小,很快被拉完了。人們發現在原糞堆底部有一個井口粗的洞,也不知通向何方。有人分析說,這是一個蠐螬(當地稱糞狗子)精的洞,他每天屙的糞能使糞堆復原。但由於張孬貪得無厭,蠐螬精累得受不了,不願再為張家賣命,就偷偷地從地下逃走了。由於張孬養成了好逸惡勞的習慣,沒幾年,賣糞的銀子被他混光了,家道敗落,一貧如洗。

這個故事發生後,當地的農民都保留一個習慣:拉糞時不拉完,留個堆底子,盼它復原,這一習慣至今還保留著。

六、華佗廟

寧平城北門內側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華佗廟。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十三)《寧平的歷史傳說》下篇


華佗(約公元145年——208年),沛國譙縣人(今安徽亳州市),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他少年學醫,淡於功名,一心鑽研醫學。經過十多年的實踐,精通內、外、婦、兒、針灸等科,尤其是外科手術。他首創“麻沸散”,適用於手術麻醉,被稱為外科鼻祖。他重視養生,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是中國傳統導引養生的重要功法,至今仍為廣大愛好者習練。華佗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因其對人類卓越的貢獻,對後世影響較大。

東漢末年的寧平城已經有400多年的置縣歷史,既是寧平公主的封地,又是中原地區政治、軍事、經濟重鎮。寧平城距華佗的故鄉亳州僅百里,據廟內碑文記載:華佗生前常往來於寧平一帶行醫,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在民眾心目中享有很高的聲譽。華佗去世後,寧平民眾感念其恩德,把他奉為仙人,自發地捐款在寧平北門建廟祭祀。廟內香火較旺,尤其是每年農曆九月九廟會日,南來北往的香客摩肩接踵,人海如潮。一千八百年來,廟宇雖因戰亂或自然災害被多次損壞,但屢毀屢建,表達了寧平人民對華佗的懷念和敬仰之情。

寧平華佗廟於解放後拆毀,重建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其中還有一個故事。話說寧平城北邊有一個村莊,稱後趙莊。村西頭有位婦女姓李,年近六十。她平時身體非常健康,一天,突然感覺右腳跟痛,她不以為然,接著幾天越來越痛,連吃幾天藥效果也不好。家人就帶著她去醫院檢查,x光片顯示,她的腳跟長骨刺。筆者和她是鄰居,還好奇地看看她的片子,骨刺清晰可見,約有0.8cm長。醫生說,必須手術治療,才能除掉骨刺。俗話說:傷筋動骨一百天。家人擔心她手術後還得臥床較長時間,太遭罪,就沒有接受醫生的建議。她的家人到寧平北門華佗廟遺址禱告一番,許願說,華佗爺顯靈,讓她的腳後跟好了,一定為華佗爺建廟。俗話說:心誠則靈,她的事也應了這句話。幾天後,她的腳後跟一點也不痛了。到醫院重新拍片檢查,骨刺沒有了。主治醫師聽了經過後,覺得太神奇了。她的家人說到做到,就在寧平北門大橋的西邊,用磚瓦建了個約二尺高的小屋,也沒有塑像,燒香禱告一陣。此事在周圍十里八村傳的很快,在小屋前燒香的人越來越多。過了一段時間,一些熱心人士開始籌備重建華佗廟一事,消息一出,四方響應,人們紛紛捐款捐物,很快一座華佗廟在遺址建好了,並且刻了兩塊石碑以作紀念。廟門兩側栽植了松柏,平時有專人管理,香火也挺旺。

應廣大群眾的要求,2015年新建華佗廟大殿三間,仿古式建築,青磚黛瓦,飛簷翹角,端莊大氣。殿內華佗高大的塑像端坐正中,慈眉善目,面帶笑容,栩栩如生。周圍蒼松翠柏環繞,整座廟宇富麗堂皇,是目前寧平一帶規格最高的廟宇。

七、劉崗遺址

劉崗遺址在寧平城西南十二里處,劉崗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村莊。


趙旭和他的“寧平系列”之(十三)《寧平的歷史傳說》下篇


歷史上的劉崗地形奇特,中間高、四周低,鏊面形,是一個佔地約240畝的大崗。無論從哪個方向看,該村都在高崗上,此崗又稱黑龍崗。村西北有一條小河青龍溝,繞過村北、村東兩面往東南流去。據村裡老人說,劉氏七世祖劉延昌於明朝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8年),從鄲塔寺英莊來到此地,看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就在此崗落戶,繁衍生息,改此崗名為劉崗。1958年,平整土地運動中,把此崗挖平了。幾年後,被挖平的地方又恢復了原來的高度,幾十年來,崗上已經建滿了房子,目前最高處還高出約一米至。

傳說,劉延昌的長子劉宜賓,身材魁梧高大,被皇帝的表公主召為俊馬。起初,劉宜賓推小車做糧食生意。別人一車推四袋,他一車推八袋。一天,他走到一個小鎮,遇到表公主在綵樓上拋繡球,就與幾位夥伴停下來,邊吃飯邊看熱鬧。別人吃飯端一碗飯拿一個饃,他一手端一盆飯,另一手用筷子紮了四個饃,狼吞虎嚥地把飯吃完了。正巧,公主看完了他吃飯的過程,就對丫鬟說:“這個人不是普通人,也好伺候。”結果,就把綵球打中了劉宜賓,劉也就成了俊馬。

劉延昌去世後,葬在劉崗西北角。他的兒子在墳旁栽了棵桐樹,這棵樹長得很快,樹幹高大,枝繁葉茂,樹梢伸入雲霄。傳說,在鹿邑(距離劉崗七十餘里)城門樓上就能看見這棵樹,故此地又稱桐樹墳,此墳至今還保留完好。

最近幾年,劉崗出土了一些文物,有石器、銅器、陶器等,經市縣文物專家考證:劉崗遺址屬於新石器時代及夏、商、東周遺址。

趙旭,字子舒,網名(筆名)驛外斷橋邊的梅、秋夜月等,鄲城縣寧平鎮人,大專文化,鄲城縣司法局公務員,周口市作家協會會員,《文化鄲城》編輯,《寧平鎮鎮志》主編,平時愛好寫作,有五十多篇文章發表於各級報刊、網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